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停車難於上青天 共用模式如何破局?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 近些年來我國機動車保有量依舊保持較快增長,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資料顯示, 截至2017年6月底, 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3.04億輛。 然而, 大量的停車需求與有限的停車泊位資源嚴重不匹配, 城市停車供需矛盾突出。 據國家發改委公佈的資料顯示, 目前我國大城市小汽車與停車位的比例約為1:0.8, 中小城市約為1∶0.5, “停車難, 難於上青天”已經成為有車一族的一塊心病。

1月4日, 杭州公共泊位停車平臺上線刷屏網路, 給杭州有車人士興奮起來打了一劑“強心針”。 據悉, 此平臺是由杭州市城管委牽頭, 目前有7000多個政府和企事業單位的閒置車位元共用給有需要的車主使用。

共用停車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物, 在共用經濟出現的時候, 共用停車也一同步入人們眼簾。 共用停車其實就是通過盤活城市的停車資源, 緩解城市停車難。

哪些城市在試水?

目前, 各地政府正在加快對城市停車資源狀況摸底調查, 建立停車基礎資料庫, 逐步將資料對外開放共用;促進停車產業高新技術的開發與應用。 北京、廣州、深圳、上海、杭州等城市已經陸續開始推行“共用停車”。

2017年4月, 廣州人大常委會審議《廣州市停車場建設和管理規定(草案)》, 為了更大程度"挖掘"停車空間, 鼓勵住宅、單位將停車位元逐步向社會開放;通過委託給管理者或服務企業, 供他人錯峰停車;2017年7月北京人大常委會審議《北京市機動車停車管理條例(草案)》, 建議利用行政手段和經濟手段, 推動機關、企事業單位共用車位, 錯時開放;上海市率先將落實停車資源分享工作列入年度重點工作加以推進;中山市鼓勵單位個人錯時共用停車 ;成都公佈《推進停車資源分享利用實施意見》等等。

共用停車能帶來什麼?

“共用停車”基於共用思維, 利用物聯網、大資料等資訊技術將城市閒置停車位元資訊即時匯總分析, 通過平臺查詢城市空閒車位, 利用分時空閒的車位資源實施閒時共用。 “共停停車”平臺可以說是真正意義上的“共用經濟”, 將空閒車位綜合利用, 通過市場化運營, 不僅可以提高停車位利用率, 還能增加停車位業主收入, 降低市民停車費用, 可以緩解市民停車困擾, 降低交通違法行為, 改善城市交通秩序等。

很多創業公司都在爭搶這個“封口”, 各類停車App因此應運而生。 據不完全統計, 目前全國有超過100個停車類App。 但市面上大多的“共用停車”APP都不成熟,

它們基本上以資訊展示為主, 即使用者到達某地後, App才能提供附近停車位元資訊展示, 並且不能固定某車位並進行預定。

市場狀況如何?

即使“共用停車”還是一個不成熟的產業, 然而城市停車是一種剛性的需求, 尤其是一二線大城市, 因此基於這種海量需求的產業, 產業前景仍然是廣闊且可持續。

《2016停車行業發展白皮書》資料顯示2016年我國停車消費超過4000億元。 在這背後是全國停車供需失衡的巨大缺口, 在城市中平均兩輛車共用一個停車位元, 按照市場容量估算, 內地停車行業需要投資17萬億元。

那麼, 共用停車平臺公司如何盈利?這裡筆者總結三點:1、停車場和停車位入駐收益、停車費的抽取以及車位預約費用;2、依靠平臺介面廣告位元收入;3、與汽車後市場商家合作;4、生產平臺公司周邊產品。

作為“新風口”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現在共用停車市場現狀, 那就是“玩家尚未盈利, 重在圈地跑馬”。 業內人士稱拿下停車場資源是共用停車行業最大的成本投入, 目前市面上的共用停車APP有十多款, 但尚未有共用平臺佔領市場, 並且, 共用停車合適某一地域集中局部、深耕發展, 從全國層面來看, 不會出現一家獨大的局面, 對於企業來說著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結語:縱使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 行業還不“成熟”, 但“共用停車”已成為趨勢是不爭的事實。 不過只是在實現共用停車的過程中, 社會協同, 細化規則, 勇往直前, 才能真正推動新舉措的實施, 祛除有車一族的“心病”。

祛除有車一族的“心病”。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