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體育>正文

羽聯新賽事體系太瘋狂?看看網球就知道李宗偉們抱怨錯了

從去年就有消息, 世界羽聯將全新升級全年的賽事體系, 從2007年至今, 主打"超級系列賽"概念的賽事體系已經運行了超過10年, 確實也是時候做出一些改變了。 不過, 很多頂級運動員對這項改革措施卻顯得不太感冒, 他們紛紛表達了不滿。

非常理解35歲的李宗偉, 但項目要發展, 很多付出也是在所難免的

李宗偉認為, 按照新的賽事體系, 他一年下來可能需要打16-18個賽事, 對於老將來說將會十分吃力。 馬來西亞羽總與李宗偉商討後認為如果不向世界羽聯提出“上訴”, 那麼對大馬一哥來說會非常困難, 並且也很容易受傷。

內瓦爾也說:“我更希望每年能有4-5個類似網球大滿貫那樣的賽事, 世界羽聯提供高獎金, 進行全覆蓋的賽事直播, 現在的賽事體系獎金提升球員們固然開心, 但賽事數量實在太多了。 ”奧運冠軍西班牙名將馬林也持同樣的觀點, “2018年的賽程真得是有些瘋狂,

一個賽季包括有那麼多的賽事, 對所有選手來說都會很艱難!”

馬林才24歲, 按說正值當打之年

新賽事體系中, 單打排名前15的球員被要求參加至少12站世界巡迴賽, 乍看起來並不多, 為何球員們的反應會這麼大呢?這是因為, 羽毛球與乒乓球類似,

巡迴賽, 或者叫公開賽的體系, 只是全年賽事的一部分, 而且是分量相對不重的部分, 羽毛球最頂級的比賽都不包含在這個體系之內。

羽毛球乒乓球的最頂級賽事, 一向是奧運會、世錦賽與世界盃(羽毛球也曾經有世界盃, 但後來停辦了), 這三項比賽合稱三大賽, 如果能拿到全部冠軍, 約定俗成會被稱為大滿貫選手。 除此之外, 還有亞運會(4年一屆), 亞錦賽, 亞洲杯等賽事, 論起分量來, 可能都在一般的公開賽之上。

對於李宗偉和馬林這種級別的選手來說, 上述這些賽事顯然是她們必會參加的, 如果加上這些的話, 一年16-18站比賽, 是有可能的。

費德勒比李宗偉還大1歲, 但他依然生龍活虎, 幾年前他就開始雕琢自己的賽程

不過接下來是我們要說的重點了, 這些選手的抱怨, 到底有沒有道理呢?首先當然是有的, 同樣一件事, 站在不同立場上的人看過去, 看法都會截然不同, 這事兒顯然也不例外。 但是相比于近親的網球, 羽毛球的新賽事體系, 真的談不上嚴酷。

先看一組數字:

女單世界排名第1哈勒普去年參賽18站;排名第2沃茲尼亞奇23站;世界第3穆古魯紮22站, 世界第4斯維托麗娜21站;世界第5大威14站, 大威已經37歲了;

納達爾也31歲了, 他的打法一直極耗體力, 但去年還是打了17站, 5盤3勝的4大滿貫一個沒落

男子第1納達爾17站;世界第2費德勒17站;世界第3迪米特洛夫25站;世界第4茲維列夫23站;世界第5蒂姆27站。

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原本寫這篇文章之前,只是有長期以來的印象,網球項目參賽更多,但沒想到竟達到了如此驚人的程度。男子前10裡,費德勒和納達爾的參賽計畫已經是精而又精,費德勒乾脆就沒參加法網,納達爾4大滿貫都參加了,但總站數與費德勒一樣。他們倆,尤其是費德勒,從幾年前開始已經非常注意控制自己的參賽站數,但在36和31歲的年紀上,依然參加了17站比賽。

我們要從幾方面來看這17站意味著什麼,首先看年齡,李宗偉是現在羽毛球男子頂尖選手裡年齡最大的,1982年出生,已經35歲,但是費德勒卻比他還大一歲;第二,從體能消耗來看,應該沒人會認為羽毛球更大,雖然實際打過球的人都知道,這是很耗體力的運動。但我們可以找到一個角度進行比較直觀的對比,相比乒乓球世乒賽期間頂尖選手家常便飯的一天3-4場,網球和羽毛球都沒有一日雙賽的現象,哪怕是普通的公開賽也如此,最多就是因為有選手兼項,會一天有兩場比賽,羽毛球發展到現代,高水準選手裡已經沒有單雙兼項的情況出現,也就是說,單打選手最多1天1場。網球也是一樣,而且到了大滿貫的時候,還會隔天一賽,最多最多,會因為因雨暫停等原因,賽事後期出現一日之內單雙打各打一場的情況。

這樣大致可以確定,網球選手的體力消耗不小於羽毛球。

那麼,在體能消耗大致相當,年齡更小一些的情況下,李宗偉這樣喊累可就不應該了嘛。馬林才只有24歲,網球的哈勒普和沃茲尼亞奇可都比她大,穆古魯紮與她同歲。

哈勒普是91年的,已經馬上要被歸入老將行列了,她去年打了18個比賽

有人說了,為什麼要與網球比呢。因為在3個最流行的小球項目中,毫無疑問網球的發展是最好的,職業化程度是最高的。羽聯把總決賽的總獎金提升到150萬美元,這是什麼概念?2017年澳網的冠軍獎金是370萬澳元,合289萬美元。請注意,網球這289萬是一個人拿,羽毛球這150萬人幾十個人一起分。作為職業選手,恐怕沒人願意和錢過不去,另一方面,李宗偉和馬林內瓦爾們,想必不會把網球看成低端運動,他們應該希望得到網球選手的待遇,希望自己的運動像網球一樣流行才對吧?

但是網球為什麼能有今天的地位,難道它先天就比羽毛球高貴嗎?估計沒什麼人會同意的。實際上,網球的觀賞性確實挺高,但觀賞性這種東西是見仁見智的,羽毛球就不高了嗎?這麼爭下去就沒完了,呵呵。網球能有今天地位,當然和幾十年來的推廣也有關係,怎麼推廣?增加賽事,增加頂尖選手,那些萬人迷選手的曝光量,當然是行之有效的辦法。

一個項目想要發展的好,缺了哪一環都不行,有nb的專案組織,運動員不配合,不行;有超高人氣的運動員,組織不力,也不行。所以說,如果希望羽毛球的影響力能與網球比肩,運動員們恐怕還是要先吃一些苦才好,又想比賽打得少,還希望羽聯能給自己帶來更多的收入,這無論如何是說不過去的。

強壯如詹姆斯也經常喊累,不過NBA也調整了賽程,這正是成熟的體系應有的表現,不會有人歇斯底里

實際上,這麼多年來,網球選手抱怨比賽太多的聲音一直沒停過,一個賽季82場的NBA,球員們雖然體壯如牛,也大喊吃不消。但另一方面,說歸說,該配合的一點沒少,所以錢也沒少拿,賽事影響力蒸蒸日上。這就是一個成熟的體系下應有的表現,從這方面來說,羽毛球選手們,還有很多事需要學習。自己忍一時之苦,才能帶來項目更好的發展,屆時受益的是所有的人,甚至包括未來的下一代選手們。

而且,從來也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網球至少20年前就有強制參賽的概念,也沒少被運動員吐槽,但你如果真有傷病,或者體力不支,大可退賽,不可能有人不人道的讓人帶傷上陣,只不過損失的是金錢和積分罷了。損失的這些東西,也可以通過康復之後參加的比賽贏回來。費德勒就是最好的案例,這些年他退出了多少比賽,單單2016年,從溫網之後的大半年就0參賽,積分和金錢當然在當時受到了損失,但也正是那次休養,讓他在去年神奇復活。只有成熟的體制,沒有完美的體制,你認為不滿意的,吐槽,抵制,抗議,都可以,但這體制裡的每個人,都會按規矩辦事。

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原本寫這篇文章之前,只是有長期以來的印象,網球項目參賽更多,但沒想到竟達到了如此驚人的程度。男子前10裡,費德勒和納達爾的參賽計畫已經是精而又精,費德勒乾脆就沒參加法網,納達爾4大滿貫都參加了,但總站數與費德勒一樣。他們倆,尤其是費德勒,從幾年前開始已經非常注意控制自己的參賽站數,但在36和31歲的年紀上,依然參加了17站比賽。

我們要從幾方面來看這17站意味著什麼,首先看年齡,李宗偉是現在羽毛球男子頂尖選手裡年齡最大的,1982年出生,已經35歲,但是費德勒卻比他還大一歲;第二,從體能消耗來看,應該沒人會認為羽毛球更大,雖然實際打過球的人都知道,這是很耗體力的運動。但我們可以找到一個角度進行比較直觀的對比,相比乒乓球世乒賽期間頂尖選手家常便飯的一天3-4場,網球和羽毛球都沒有一日雙賽的現象,哪怕是普通的公開賽也如此,最多就是因為有選手兼項,會一天有兩場比賽,羽毛球發展到現代,高水準選手裡已經沒有單雙兼項的情況出現,也就是說,單打選手最多1天1場。網球也是一樣,而且到了大滿貫的時候,還會隔天一賽,最多最多,會因為因雨暫停等原因,賽事後期出現一日之內單雙打各打一場的情況。

這樣大致可以確定,網球選手的體力消耗不小於羽毛球。

那麼,在體能消耗大致相當,年齡更小一些的情況下,李宗偉這樣喊累可就不應該了嘛。馬林才只有24歲,網球的哈勒普和沃茲尼亞奇可都比她大,穆古魯紮與她同歲。

哈勒普是91年的,已經馬上要被歸入老將行列了,她去年打了18個比賽

有人說了,為什麼要與網球比呢。因為在3個最流行的小球項目中,毫無疑問網球的發展是最好的,職業化程度是最高的。羽聯把總決賽的總獎金提升到150萬美元,這是什麼概念?2017年澳網的冠軍獎金是370萬澳元,合289萬美元。請注意,網球這289萬是一個人拿,羽毛球這150萬人幾十個人一起分。作為職業選手,恐怕沒人願意和錢過不去,另一方面,李宗偉和馬林內瓦爾們,想必不會把網球看成低端運動,他們應該希望得到網球選手的待遇,希望自己的運動像網球一樣流行才對吧?

但是網球為什麼能有今天的地位,難道它先天就比羽毛球高貴嗎?估計沒什麼人會同意的。實際上,網球的觀賞性確實挺高,但觀賞性這種東西是見仁見智的,羽毛球就不高了嗎?這麼爭下去就沒完了,呵呵。網球能有今天地位,當然和幾十年來的推廣也有關係,怎麼推廣?增加賽事,增加頂尖選手,那些萬人迷選手的曝光量,當然是行之有效的辦法。

一個項目想要發展的好,缺了哪一環都不行,有nb的專案組織,運動員不配合,不行;有超高人氣的運動員,組織不力,也不行。所以說,如果希望羽毛球的影響力能與網球比肩,運動員們恐怕還是要先吃一些苦才好,又想比賽打得少,還希望羽聯能給自己帶來更多的收入,這無論如何是說不過去的。

強壯如詹姆斯也經常喊累,不過NBA也調整了賽程,這正是成熟的體系應有的表現,不會有人歇斯底里

實際上,這麼多年來,網球選手抱怨比賽太多的聲音一直沒停過,一個賽季82場的NBA,球員們雖然體壯如牛,也大喊吃不消。但另一方面,說歸說,該配合的一點沒少,所以錢也沒少拿,賽事影響力蒸蒸日上。這就是一個成熟的體系下應有的表現,從這方面來說,羽毛球選手們,還有很多事需要學習。自己忍一時之苦,才能帶來項目更好的發展,屆時受益的是所有的人,甚至包括未來的下一代選手們。

而且,從來也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網球至少20年前就有強制參賽的概念,也沒少被運動員吐槽,但你如果真有傷病,或者體力不支,大可退賽,不可能有人不人道的讓人帶傷上陣,只不過損失的是金錢和積分罷了。損失的這些東西,也可以通過康復之後參加的比賽贏回來。費德勒就是最好的案例,這些年他退出了多少比賽,單單2016年,從溫網之後的大半年就0參賽,積分和金錢當然在當時受到了損失,但也正是那次休養,讓他在去年神奇復活。只有成熟的體制,沒有完美的體制,你認為不滿意的,吐槽,抵制,抗議,都可以,但這體制裡的每個人,都會按規矩辦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