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穿特步相親不合適”,已經是很仁慈的拒絕了

可能大家已經聽說了, 這兩天一雙鞋引發了一場“血案”。

據都市快報報導, 杭州一小夥在相親後被姑娘拒了, 對方的理由是:你都27歲了, 還穿個特步鞋就出來約會, 合適嗎?

這話乍一聽是挺傷人的, 現在還能“特步鞋鑒人”了?都忘了當年謝霆鋒代言的那款超級酷炫的飛火流星鞋了嗎?(也是我們領導至今念念不忘的青春符號)

不過實情哪有吃瓜群眾腦補得那麼刀光劍影呢。 從男方這邊的聊天記錄來看,

兩人的對話有一說一, 相親嘛, 覺得不合適就直說了。

最後的對話也挺體面的。 女生謝謝男生請吃飯, 主動退回了飯錢, 還祝福對方會找到喜歡他的女生;男生也很灑脫地表示不要飯錢了, 就當交個朋友了。

結果一個“無緣之人好聚好散”的故事, 放到大眾的審視眼光下, 就變得戲很多。

阿裡某官微出來認領了這個特步鞋男孩, 說這是我們家的小碼農, 心疼。

結果不少人開始對這個“不識貨”的女生開嘲諷, 意思是, 讓你以鞋鑒人, 放過了一個可能收入挺高的碼農, 看走眼了吧。

特步官方也趁勢做了一波行銷為自己打call, 給自己打造了個錢多老實可靠的人設。

搞得人家拒絕特步鞋男生是多麼愚蠢的行為和多麼大的罪過似的。 但其實雙方和那雙無辜的鞋都沒做錯啥,關鍵就在於女生下面這句話——

這大概可以理解為:

在這位女生的認知裡,特步這種運動鞋是小學生初中生愛穿的,和她心中27歲理想伴侶的定位不符,也和她理想中的精緻系男生不符合。

但男生覺得,我平時上班就是穿這麼休閒的,下班就來約會了,沒覺得有啥不好。

那如果審美觀、消費觀、生活方式觀合不到一起,就別強求唄。大家來相親,就是默認了這本就是個互相挑揀的交易場,還不如早拒早解脫,早死早超生。

而且女生也說了,不合適的地方“很多”,鞋只是她拎出來的其中一點。

不管是因為穿特步品位不符拒絕你,還是因為哪兒哪兒看不順眼拒絕你,反正都要被拒,那就想開點,淡然處之吧。

所以看客也大可不必太過真情實感地捧著玻璃心代入自己,畢竟長大過程中,我們遭到的拒絕都能論噸計了吧?被合不來的對象拒絕繼續進行合作,不過是非常常見的事。

相比一個掰扯清楚的理由,其實高效地得到這個註定的結果反而更重要。

而且,根本不是所有拒絕你的人都會像前文這個姑娘一樣,耿直地指出來你到底是哪兒惹著對方了。

這就意味著,我們其實早就習慣了“識趣”這個生存必備技能,早早就能讀出人家潛臺詞裡的拒絕意味,及時挖個地洞讓自己鑽進去。

就比如兩性關係這件事,長這麼大就算自己沒告白失敗過,總也見過別人慘變炮灰。

傷害值積累得多了之後,我們都開始心照不宣,有些話一聽對方說出口,就知道沒啥戲了。

對方如果面對告白第一句話是“對不起”……得,心涼了半截,難不成ta其實要說“對不起我愛你”???

當對方說“其實你人真的很好”,太多人已經學會默默地收下這張好人卡,不會再傻乎乎地追問“既然我這麼好,為什麼你不要”。

當對方說“我從來沒想過你會喜歡我”,也萬萬不敢受寵若驚,因為這潛臺詞明明是“反正我也不喜歡你,我幹嗎在意你喜不喜歡我”。

當對方說“我現在沒有談戀愛的想法”,意思其實是“反正是沒有跟你談戀愛的想法”。

當對方說“我覺得我配不上你”,意思其實是“我都這麼說了你害想咋地”。成熟的成年人都不會再上趕著解釋:沒有啊我其實覺得咱們哪兒哪兒挺般配的!

還有人拒絕別人時,會套上各種奇奇怪怪的外衣——

你最討厭吃香菜,咱倆可能不合適;

我這學期沒考好,咱倆可能不合適;

你護膚品太多了,咱倆可能不合適;

我不喜歡個高的,咱倆可能不合適;

哪怕是學霸高材生也有可能拿封建迷信擋槍:你是處女座的,咱倆星座不合。

結果過了半年你發現ta偏偏找了個處女座,這上哪兒說理去?

但其實這跟我不喜歡你穿特步鞋有啥本質嘛,就是不想和你再繼續的意思唄。學聰明點讀懂“拒絕”這層意思就完了,幹嗎非要深究它,拆掉大家的臺階呢?

但有些天真的少年就是讀不出這層意思,擁有年輕人特有的不撞南牆不回頭特質。

比如大學生在告白物件的宿舍樓下擺蠟燭、擺愛心,如果對方想婉拒,八成會讓室友探出頭來說:

她不在宿舍,你回去吧;

她和別人出去了,今天不回來;

今天太冷了,你快回去吧別凍感冒了……

架不住有人聽了這些勸也非要等到海枯石爛,直到無語問蒼天:上帝啊你為什麼要讓心愛的人這麼殘酷地拒絕我?

上帝一頭霧水地說,我已經給過你機會讓你免於慘遭拒絕了。

反正不管怎麼說,學會識別被拒絕的信號其實是種自我保護方式,盡可能地避免被拒絕的尷尬,保護的是自己的自尊,也讓雙方都能裝相安無事。

好聚好散的故事裡都少不了這點機靈勁兒。

但不止是天真的年輕人會辨別不出被拒的信號,有些江湖老油條專門有套路迷惑你呢。

比如在申請外國學校或求職時經常遇到的,誇讚式拒絕。

我們這千瘡百孔的心已經形成了慣性,在得到申請回饋時,一眼掃過去看到一頓猛誇,開頭卻不是congratulations,第一反應就是:涼了。

因為不管是專業的HR,還是學校的招生辦,他們都禮貌客氣得很,上來先說:

我們很欣賞你的表現……

你的能力讓我們印象深刻……

我們認為你多好多好……

但是,(下面我要說正文了!)很遺憾,我們還是決定不要你哦。

HR拒信範本 via.知乎@掌心

就算前面再怎麼溫情吹捧,真正的重點我們還是會get到:這是拒信,而且還是群發的。

沒經驗的時候第一次接到這種拒信還會心情激動地讀下去,讀著讀著就跳腳了:勞資真是信了你的邪!

混社會前還不清楚,原來學校和公司不僅也會發好人卡,還會姿勢優雅地發,發完還會姿勢優雅地把你塞進官方備胎庫。

不過一想,先揚後抑的套路我們不是也看了好多年了嘛——選秀節目裡讓評委二選一的時候,他們先說盡好話的那個,肯定就是最後被淘汰的。評委可能還要跟輸家客套兩句:有機會我一定跟你合作!

久而久之,我們在期待結果的時候也是怕了這些浮誇的套路,一眼就明白這不過又是人家給你發的安慰獎,千言萬語也不如一句錄取來得好聽啊。

所以有人寧願喜歡另一條潛規則:面試後壓根沒收到回音,那就是緣盡於此了,大家都心知肚明,一別兩寬。

當然了,現實生活的平常交往中,人和人之間表達拒絕並不需要鋪墊這麼多塑膠情。

相反,很多時候,真的不用聽到明確的“不行”二字(也很少有人這麼直白),心裡就已經默默給自己的期待判死刑了。

比如想求朋友代購,想跟朋友借點兒錢,想讓他幫忙打聽點事兒,鼓起勇氣邀請男神出去走兩步(劃掉)喝一杯的時候,一聽到對方語速緩慢、語氣遊疑地說道——

啊,看情況到時候再說吧……

(咋舌聲)哎呀,我這也說不好呢……

這事兒我得先問下誰誰……

我現在不在XXX,不確定能不能……

我這兒信號特別差,你剛才說啥我沒聽清啊,我過會兒再打給你吧……

一個成年人的基本素養就是立刻反應:我的錯我的錯,失敬,告辭!

因為久而久之,我們終於讀懂了這些支支吾吾背後的潛臺詞:

一切沒有被明確答應的,理解成拒絕就好;一切沒有被明確拒絕但也沒明確答應的,八成還是拒絕。

如果雙邊交往都能預設這個潛規則,那麼人世間真的能減少很多【想拒絕你但你怎麼都聽不明白】的焦灼,和【傻乎乎不停跟人家糾纏】的笨拙。

而且現在90後還發展出了一套互聯網上的社交禮儀,在這套語態的薰陶下,我們現在一看到如果聊天的時候,對方的回應只由以下因素構成——

哦(和“哦哦”有本質區別)

嗯(和“嗯嗯”有本質區別)

這樣(和“醬紫”、“這樣啊~”有本質區別)

哈哈(和“哈哈哈哈哈哈”有本質區別)

好吧(和“好吧~”有本質區別)

以及,無語到連眼皮都不太想抬起來的表情,比如這種:

= =

- -

或者都不想張開嘴搭理你的表情包,比如這種:

身經百戰的成年人就能立刻敏感地感覺到,對方其實壓根兒不想給這場尬聊續命,全身都在拒絕和你繼續瞎扯淡下去。

不為什麼,都是經驗,直覺,氣場,無法言說的玄妙潛規則。

或者有時候是,大家用都已經心知肚明的告別暗語,明示了對方想結束這場談話。

現在“我去洗澡了”已經不好使了,畢竟誰也不能一直呆廁所裡不出來,真正管用的還是“我去睡覺了”,一句話起碼能噎住對方七八個小時。

但聊天物件說完這句話三個小時之後,如果你和ta相逢在夜深人靜之時的朋友圈,請就裝作沒看見,因為這句話早已進化出了新的意思——

我只是跟你聊不動了,我準備躺被窩裡安安靜靜地玩一會兒手機。(一會兒=不可知的無限時間長度)

沒事,不聊就不聊嘛,總比強撐著尬聊強。

比如你要是在跟別人喋喋不休的時候發現對方一直過分的客氣禮貌,但對話其實啥實質進展都沒有,就可以警惕一下了,對方沒准在委婉地表達——

看到這裡,還不太懂這套潛規則的小年輕可能要把鼻子氣歪了:大家都是成年人了,有什麼拒絕的話就不能直說嗎?

其實正是因為大家都是成年人了,才正需要這套“繁文縟節”維持一下彼此的體面。

沒有社交資本的幼稚園小朋友才敢在鬧矛盾的時候大大方方地說:我生氣了!我討厭你!我今天不跟你一起回家了!

而心懷鬼胎、輸不起這些人情關係的大人,總是要找些有的沒的來搪塞過去,有時候找得很滑頭,有時候可能口不擇言顯得滑稽了。

這種時候人們最希望的就是大家都能識趣——我都說了不合適、不好辦、不清楚,你就別為難咱倆這岌岌可危的、隨時要滑到尷尬邊緣的關係啦。

畢竟這年頭,連屈臣氏都知道讓顧客用籃子暗示自己的態度了,讀不懂欲說還休的潛臺詞還上趕著喋喋不休,就會很像那些不死心的黏著你的推銷員。

潛臺詞聽不懂的話,傷人的實話也沒人愛聽啊,那這還咋玩。

畢竟都一把年紀了,還非要拒絕你的人笑容可掬地給你發個安慰獎的小獎狀才甘心嗎?

還是那句話,其實被不情不願的人際關係牽扯著並不好受,還不如早拒早解脫、早死早超生呢。

當然,祝大家都能心願順遂、少被拒絕,但被拒絕的時候也能像個優雅的大人,舉重若輕,愛咋咋地。

點擊關鍵字 查看往期精彩文章

但其實雙方和那雙無辜的鞋都沒做錯啥,關鍵就在於女生下面這句話——

這大概可以理解為:

在這位女生的認知裡,特步這種運動鞋是小學生初中生愛穿的,和她心中27歲理想伴侶的定位不符,也和她理想中的精緻系男生不符合。

但男生覺得,我平時上班就是穿這麼休閒的,下班就來約會了,沒覺得有啥不好。

那如果審美觀、消費觀、生活方式觀合不到一起,就別強求唄。大家來相親,就是默認了這本就是個互相挑揀的交易場,還不如早拒早解脫,早死早超生。

而且女生也說了,不合適的地方“很多”,鞋只是她拎出來的其中一點。

不管是因為穿特步品位不符拒絕你,還是因為哪兒哪兒看不順眼拒絕你,反正都要被拒,那就想開點,淡然處之吧。

所以看客也大可不必太過真情實感地捧著玻璃心代入自己,畢竟長大過程中,我們遭到的拒絕都能論噸計了吧?被合不來的對象拒絕繼續進行合作,不過是非常常見的事。

相比一個掰扯清楚的理由,其實高效地得到這個註定的結果反而更重要。

而且,根本不是所有拒絕你的人都會像前文這個姑娘一樣,耿直地指出來你到底是哪兒惹著對方了。

這就意味著,我們其實早就習慣了“識趣”這個生存必備技能,早早就能讀出人家潛臺詞裡的拒絕意味,及時挖個地洞讓自己鑽進去。

就比如兩性關係這件事,長這麼大就算自己沒告白失敗過,總也見過別人慘變炮灰。

傷害值積累得多了之後,我們都開始心照不宣,有些話一聽對方說出口,就知道沒啥戲了。

對方如果面對告白第一句話是“對不起”……得,心涼了半截,難不成ta其實要說“對不起我愛你”???

當對方說“其實你人真的很好”,太多人已經學會默默地收下這張好人卡,不會再傻乎乎地追問“既然我這麼好,為什麼你不要”。

當對方說“我從來沒想過你會喜歡我”,也萬萬不敢受寵若驚,因為這潛臺詞明明是“反正我也不喜歡你,我幹嗎在意你喜不喜歡我”。

當對方說“我現在沒有談戀愛的想法”,意思其實是“反正是沒有跟你談戀愛的想法”。

當對方說“我覺得我配不上你”,意思其實是“我都這麼說了你害想咋地”。成熟的成年人都不會再上趕著解釋:沒有啊我其實覺得咱們哪兒哪兒挺般配的!

還有人拒絕別人時,會套上各種奇奇怪怪的外衣——

你最討厭吃香菜,咱倆可能不合適;

我這學期沒考好,咱倆可能不合適;

你護膚品太多了,咱倆可能不合適;

我不喜歡個高的,咱倆可能不合適;

哪怕是學霸高材生也有可能拿封建迷信擋槍:你是處女座的,咱倆星座不合。

結果過了半年你發現ta偏偏找了個處女座,這上哪兒說理去?

但其實這跟我不喜歡你穿特步鞋有啥本質嘛,就是不想和你再繼續的意思唄。學聰明點讀懂“拒絕”這層意思就完了,幹嗎非要深究它,拆掉大家的臺階呢?

但有些天真的少年就是讀不出這層意思,擁有年輕人特有的不撞南牆不回頭特質。

比如大學生在告白物件的宿舍樓下擺蠟燭、擺愛心,如果對方想婉拒,八成會讓室友探出頭來說:

她不在宿舍,你回去吧;

她和別人出去了,今天不回來;

今天太冷了,你快回去吧別凍感冒了……

架不住有人聽了這些勸也非要等到海枯石爛,直到無語問蒼天:上帝啊你為什麼要讓心愛的人這麼殘酷地拒絕我?

上帝一頭霧水地說,我已經給過你機會讓你免於慘遭拒絕了。

反正不管怎麼說,學會識別被拒絕的信號其實是種自我保護方式,盡可能地避免被拒絕的尷尬,保護的是自己的自尊,也讓雙方都能裝相安無事。

好聚好散的故事裡都少不了這點機靈勁兒。

但不止是天真的年輕人會辨別不出被拒的信號,有些江湖老油條專門有套路迷惑你呢。

比如在申請外國學校或求職時經常遇到的,誇讚式拒絕。

我們這千瘡百孔的心已經形成了慣性,在得到申請回饋時,一眼掃過去看到一頓猛誇,開頭卻不是congratulations,第一反應就是:涼了。

因為不管是專業的HR,還是學校的招生辦,他們都禮貌客氣得很,上來先說:

我們很欣賞你的表現……

你的能力讓我們印象深刻……

我們認為你多好多好……

但是,(下面我要說正文了!)很遺憾,我們還是決定不要你哦。

HR拒信範本 via.知乎@掌心

就算前面再怎麼溫情吹捧,真正的重點我們還是會get到:這是拒信,而且還是群發的。

沒經驗的時候第一次接到這種拒信還會心情激動地讀下去,讀著讀著就跳腳了:勞資真是信了你的邪!

混社會前還不清楚,原來學校和公司不僅也會發好人卡,還會姿勢優雅地發,發完還會姿勢優雅地把你塞進官方備胎庫。

不過一想,先揚後抑的套路我們不是也看了好多年了嘛——選秀節目裡讓評委二選一的時候,他們先說盡好話的那個,肯定就是最後被淘汰的。評委可能還要跟輸家客套兩句:有機會我一定跟你合作!

久而久之,我們在期待結果的時候也是怕了這些浮誇的套路,一眼就明白這不過又是人家給你發的安慰獎,千言萬語也不如一句錄取來得好聽啊。

所以有人寧願喜歡另一條潛規則:面試後壓根沒收到回音,那就是緣盡於此了,大家都心知肚明,一別兩寬。

當然了,現實生活的平常交往中,人和人之間表達拒絕並不需要鋪墊這麼多塑膠情。

相反,很多時候,真的不用聽到明確的“不行”二字(也很少有人這麼直白),心裡就已經默默給自己的期待判死刑了。

比如想求朋友代購,想跟朋友借點兒錢,想讓他幫忙打聽點事兒,鼓起勇氣邀請男神出去走兩步(劃掉)喝一杯的時候,一聽到對方語速緩慢、語氣遊疑地說道——

啊,看情況到時候再說吧……

(咋舌聲)哎呀,我這也說不好呢……

這事兒我得先問下誰誰……

我現在不在XXX,不確定能不能……

我這兒信號特別差,你剛才說啥我沒聽清啊,我過會兒再打給你吧……

一個成年人的基本素養就是立刻反應:我的錯我的錯,失敬,告辭!

因為久而久之,我們終於讀懂了這些支支吾吾背後的潛臺詞:

一切沒有被明確答應的,理解成拒絕就好;一切沒有被明確拒絕但也沒明確答應的,八成還是拒絕。

如果雙邊交往都能預設這個潛規則,那麼人世間真的能減少很多【想拒絕你但你怎麼都聽不明白】的焦灼,和【傻乎乎不停跟人家糾纏】的笨拙。

而且現在90後還發展出了一套互聯網上的社交禮儀,在這套語態的薰陶下,我們現在一看到如果聊天的時候,對方的回應只由以下因素構成——

哦(和“哦哦”有本質區別)

嗯(和“嗯嗯”有本質區別)

這樣(和“醬紫”、“這樣啊~”有本質區別)

哈哈(和“哈哈哈哈哈哈”有本質區別)

好吧(和“好吧~”有本質區別)

以及,無語到連眼皮都不太想抬起來的表情,比如這種:

= =

- -

或者都不想張開嘴搭理你的表情包,比如這種:

身經百戰的成年人就能立刻敏感地感覺到,對方其實壓根兒不想給這場尬聊續命,全身都在拒絕和你繼續瞎扯淡下去。

不為什麼,都是經驗,直覺,氣場,無法言說的玄妙潛規則。

或者有時候是,大家用都已經心知肚明的告別暗語,明示了對方想結束這場談話。

現在“我去洗澡了”已經不好使了,畢竟誰也不能一直呆廁所裡不出來,真正管用的還是“我去睡覺了”,一句話起碼能噎住對方七八個小時。

但聊天物件說完這句話三個小時之後,如果你和ta相逢在夜深人靜之時的朋友圈,請就裝作沒看見,因為這句話早已進化出了新的意思——

我只是跟你聊不動了,我準備躺被窩裡安安靜靜地玩一會兒手機。(一會兒=不可知的無限時間長度)

沒事,不聊就不聊嘛,總比強撐著尬聊強。

比如你要是在跟別人喋喋不休的時候發現對方一直過分的客氣禮貌,但對話其實啥實質進展都沒有,就可以警惕一下了,對方沒准在委婉地表達——

看到這裡,還不太懂這套潛規則的小年輕可能要把鼻子氣歪了:大家都是成年人了,有什麼拒絕的話就不能直說嗎?

其實正是因為大家都是成年人了,才正需要這套“繁文縟節”維持一下彼此的體面。

沒有社交資本的幼稚園小朋友才敢在鬧矛盾的時候大大方方地說:我生氣了!我討厭你!我今天不跟你一起回家了!

而心懷鬼胎、輸不起這些人情關係的大人,總是要找些有的沒的來搪塞過去,有時候找得很滑頭,有時候可能口不擇言顯得滑稽了。

這種時候人們最希望的就是大家都能識趣——我都說了不合適、不好辦、不清楚,你就別為難咱倆這岌岌可危的、隨時要滑到尷尬邊緣的關係啦。

畢竟這年頭,連屈臣氏都知道讓顧客用籃子暗示自己的態度了,讀不懂欲說還休的潛臺詞還上趕著喋喋不休,就會很像那些不死心的黏著你的推銷員。

潛臺詞聽不懂的話,傷人的實話也沒人愛聽啊,那這還咋玩。

畢竟都一把年紀了,還非要拒絕你的人笑容可掬地給你發個安慰獎的小獎狀才甘心嗎?

還是那句話,其實被不情不願的人際關係牽扯著並不好受,還不如早拒早解脫、早死早超生呢。

當然,祝大家都能心願順遂、少被拒絕,但被拒絕的時候也能像個優雅的大人,舉重若輕,愛咋咋地。

點擊關鍵字 查看往期精彩文章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