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重回“簡單”的百度

那個專注技術的李彥宏回來了。

1月8日, CES百度世界大會在拉斯維加斯盛大開幕。

新上任一年的百度集團總裁兼首席運營、董事會副主席陸奇展示了百度在人工領域最新成果Apollo2.0——去年它的第一代亮相時,

就已是世界第一個、也是世界最大無人駕駛生態系統。

陸奇自信地表示, 在AI領域, 中國與美國的距離越來越短。 百度大腦至今已經成為中國最具活力的AI平臺。

但就在不久前, 被稱為“人工智慧領域的傳奇女人”李飛飛回到中國, 籌建並執掌Google AI中國團隊。 “老冤家”又回來了, 而且可真是時候。

“人工智慧”是一場硬仗, 李彥宏志在必得, 也似乎是最有資格贏的人。

他能“all in”嗎?

【1】

人工智慧是李彥宏必須押注的豪賭, 此前他已經“焦慮”至少3年。

移動互聯網時期, 被人們說了很多年的BAT, 逐漸少了B的聲音:阿裡旗下的螞蟻金服和阿裡雲成了氣候, 騰訊旗下的微信則是再造了一個新企鵝。

阿裡的電商、騰訊的社交可以用“突飛猛進”來形容。

但百度PC端的優勢, 拯救不了移動端的落後與尷尬:電商領域屢戰屢敗, 還有幾十個移動項目投下去, 結果也是差強人意。

即便盈利還在持續增長, 但這個互聯網巨頭的成長速度已經減慢。 阿裡和騰訊均已邁入千億級別, 百度卻連續三年低迷, 市值一度與京東只差數億美元。

不管怎麼看, 百度都已經顯出“掉隊”的態勢。

“百度的任何好與不好, 歸功和歸罪都在我。 ”李彥宏說。

為此他發了員工內部信, 稱“如果失去了對價值觀的堅守, 百度離破產只有30天。 ”並以“壯士斷腕”四個字表達了整改百度的堅定態度。

在此之前, 李彥宏很少寫內部信。 他壓抑自己的表達, 害怕表達引起誤會。

可見這一次, 他是真有些“坐不住”了。

有人說, 前幾年百度的生死之痛, 就是一個技術驅動的公司, 遭遇了一個產品驅動的時代。

在行業人士眼中, 百度這幾年的戰略太模糊不定。 一會兒大力發展O2O, 一會兒又重點投入內容分發, 同時搜索業務也陷入瓶頸。

於是, 他跳出BAT的你追我趕, 要做出自己的BIG來。

若想突圍, 必須把握住“下一個未來”。

移動互聯網是打不太贏了, 那就直接隔代打, 打人工智慧這個大未來, 大夢想。

他堅信, 如果抓住了這個機會, 百度可以變成一家完全不一樣的公司。 “一家比現在影響力大得多的公司。 ”

對人工智慧的全面進軍, 變成李彥宏的“新生命”。

【2】

“人工智慧”戰略, 並非李彥宏一時興起。

更確切的說, 這應該算是百度重新聚焦回人工智慧。

天生“技術”基因的百度, 不但是國內佈局人工智慧最早的公司, 成績也著實亮眼。

2013年1月, 百度設立深度學習研究院(IDL), 李彥宏親自任院長。 成立初衷很美好:希望這裡能夠招來更多懂得深度學習的專家和科學家。 “把它打造成為這個領域裡全球頂尖高手雲集的單位。

在這之前的一年, 百度雲、語音助手和人臉搜索的開發已經小有成績, 李彥宏將其歸功於百度多年“不斷耕耘技術深度”的結果。

如他所願, 以研究院為先導, 百度投入人工智慧的姿態很快吸引了一批人工智慧界的專家加入。 這之中不乏國內外的“大拿”。

2013年9月,前Facebook資深科學家徐偉與前AMD異構系統首席軟體架構師吳韌先後加入百度深度學習研究院;2014年5月17日,吳恩達正式加入百度任首席科學家;2015年6月,NEC美國智慧圖像研究院負責人林元慶加入百度任深度學習實驗室主任……

其中最出名的當選“人工智慧領域四大金剛”之一、“穀歌大腦之父”吳恩達。作為全球人工智慧領域最權威的學者之一,吳恩達曾入圍《時代》世界最有影響力100人,也是中國互聯網公司迄今為止引入的最重量級人物。

此前吳恩達來百度講過兩次課,但說服他加入百度,李彥宏是在飯桌上辦到的。

為了吳恩達“這頓飯”,李彥宏推掉了好幾個重要會議,還安排秘書收集吳教授的資料。前期準備沒白費,這頓飯吃了3個小時,換來吳恩達一句“我希望來幫助你們。”

吳恩達的這句話,甚至震驚了全球互聯網界。

爭得人工智慧領域最頂尖科學家的百度,也被視為要與美國科技巨頭搶下一個賽道。更有業內人士認為,這是中國公司在世界尖端創新領域搶佔主導地位的標誌性事件。

都說英雄惺惺相惜,這些專家學者們碰到彼此,也是“高山流水”。

吳恩達這塊“金字招牌”,影響力比想像中還大。對外公佈他加入的當天,就有六個人工智慧專家通過郵件向百度表達了加入意向,而這些人都是百度之前多次接觸卻沒拿下的牛人。

在對待專業人才這件事上,李彥宏可謂不遺餘力。

他特意在Google總部不到10公里外成立人工智慧實驗室,只為方便矽谷當地人才在本地直接開展研究;

為了吸引全球更多30歲以下的技術天才,他不惜重金推動“少帥計畫”:年薪百萬起步,上不封頂。

技術創新依賴人才,中國top20的人工智慧專家,多半出入百度。

這些人的助推下,百度在國內領跑人工智慧領域。

2014年底,百度研發出突破性產品:深度語音系統Deep Speech,在特定環境下的語音辨識準確率上超過了蘋果、穀歌的產品,2015年,它的反覆運算產品,被MIT科技評論評選為“2016年十大突破技術”之一;

2015年,百度相繼推出機器人助理“度秘”、完成國內混合道路的全自動駕駛……

2016年被稱為是百度的“人工智慧元年”。

“百度會是幾家中跑得最快的。”吳恩達在加入百度之時就曾這樣相信著,事情正在向他期待的那樣發生,但越往前進,麻煩也越多了起來。

【3】

眼下,人工智慧上的成績,終究不如在消費市場的能力來得實在。

最尷尬的場面莫過於:

阿裡:我們有支付寶!

百度:我們有技術。

騰訊:我們有微信!

百度:……我們有技術。

在產品為王的年代,技術實在是個太寬泛的概念,也常常顯得尷尬。

技術代表無休止投入,而產品才是財務報表的誘人存在。

“人工智慧”這個詞提出來有60年,但國內大部分人“聽過”多於“聽懂”。儘管在全球範圍內,中國的人工智慧戰略佈局僅次於美國。

普及國人的擔子,李彥宏當仁不讓地攬了過來。

有人統計僅2016年,他就在公開場合提到人工智慧513次。

不管是對政府機構、國家領導人,還是對各行各業的企業家,或者極客、年輕學生,但凡有可能對這個話題感興趣的,他都全要“安利”一遍。

甚至,他還因此去了《最強大腦》。

作為全國政協委員,李彥宏把“人工智慧大講堂”帶到了全國兩會上,借“兩會”平臺3年內提了5份有關人工智慧的提案;

以色列總理來中國,李彥宏跟人家單獨會面,深度交流了一個小時的“人工智慧”;

在自己的“主場”——每年一度的百度世界大會,他更是賣力,大談各種新概念,誓將人工智慧戰略推行到底。

在百度聯盟峰會、亞布力論壇、IT領袖峰會等行業盛會上,李彥宏不斷談論人工智慧的應用前景;還到復旦、劍橋等中外名校演講,號召年輕學生投身AI……

他基本不放過任何一個科普AI理念、尋找志同道合者的機會。堪稱企業界人工智慧的“首席佈道者”、名副其實的代言人。

可在外人看來,這些都“太不李彥宏”了。

以往他給別人的印象,正如某次年會裡他扮演的“王子”一樣:傲嬌、不善言辭、不喜說話。

他身邊的人形容李彥宏就像一個“貴族”,舉手投足都是高冷范兒。但為了人工智慧,他抛頭露面的頻率都高了。

“互聯網是開胃菜,人工智慧才是主菜。”為給大眾不斷安利這道“主菜”,“李老師”真的很拼。

他把這幾年四處“宣講”的理論做了一個階段性總結,主導創作一本新書《智慧革命》,通俗易懂的梳理他多年來在人工智慧領域的思考路徑。之後逢人便送,還送出了國門;

為了展示自家的無人駕駛技術,他像“網紅”一樣視頻直播自己“坐車”上五環的場景。結果被交管部門盯上,稱現行法規不允許無人駕駛上路……

做這一切,都是為了他心中的美好願景——用科技讓複雜的世界更簡單。

為此李彥宏給百度定了一個新使命:從“連接資訊”轉換到“喚醒萬物”。

他認定人工智慧是實現這使命的關鍵。

過去兩年間,百度為此砸進200億,顯然是已拿出破釜沉舟的決心。

可錢,解決不了一切問題。

【4】

推動人工智慧這件事,“內”需高精尖團隊,“外”需合作夥伴。

高精尖團隊一向是“技術公司”百度的得意資本,卻也是李彥宏困頓之所在。

曾有知情人形容百度人工智慧內部關係——兩撥人互相看不上。“做人工智慧的這撥都是海歸、精英,跟搜索那邊完全是兩種風格。”

獨木難成林,錯綜複雜的內部關係下,百度之前招來的優秀人工智慧領域專家嚴重流失。

IDL從2015年就開始人心不穩。包括創始人、常務副院長余凱、百度IDL首席架構師黃暢、IDL主任研發構架師顧嘉維以及百度無人駕駛汽車團隊前負責人倪凱等人都相繼離去。

這之後,負責自動駕駛事業部的百度高級副總裁王勁、包括好不容易請到的吳恩達也選擇離開。

離開的人,李彥宏不是沒挽留過,方式就是耿直告訴對方“我不希望你走”,但他得到的卻是“我覺得你其實不是特別想留我……”

問題出在哪裡了呢?

這是令李彥宏苦惱的地方。他自己總結為,“我這個人不是那麼感情用事,心裡很真誠,可是表現出來好像不疼不癢的。”以及,“不是一個在管理上非常強的人。”

他還自嘲“反應慢”,從來不會暴跳如雷,也很少發火。心裡非常非常著急的時候,他會晚上睡不著覺,夜以繼日在中美四處尋找優秀人才。

只是這些問題嗎?李彥宏自己恐怕也是無解。

最脆弱的時刻,妻子馬東敏站了出來。作為百度創始人之一、李彥宏16年的事業夥伴,她決定回歸。

熟知馬東敏的人用三個“特別”形容過她——特別能幹、特別能說、特別有魄力。“與李彥宏正好形成互補。”

馬東敏也在就職大會上,明確表明了她的來意:從不同方面幫著公司的戰略全面及時落地,充當大家和公司與李彥宏之間很好的橋樑。

同她一併到來的,還有李彥宏20年的老友、被李開複稱為“頂尖的戰略家兼執行者”——陸奇。

陸奇是矽谷人見人贊的傳奇人物,李彥宏評價“自己懂的人工智慧不及陸奇十分之一。”微軟前CEO鮑爾默說“他集資深專業技術知識、出色領導能力和廣泛的商業知識於一身,是非常罕見的業內奇才。”

馬東敏表明會“hard working”,陸奇告訴李彥宏“我做任何事情都是all in。”

將短板交於擅長的人走出困境後,李彥宏繼續專心“佈道”。吸引人才的同時,也不忘拉攏外界力量。

對外,李彥宏的心態一直是“開放的”,他希望更多的企業進入人工智慧領域,互相激發才有創新。“我不覺得這是威脅,反而感覺很興奮。”

2017年公佈的“Apollo開放計畫”,百度分別對代碼、資料、能力開放,這是全球範圍內自動駕駛技術第一次系統級的開放。

對此有意的合作夥伴超過50家,不乏世界一流的供應商和晶片公司、雲服務公司、地圖公司、感測器公司等,還有戴姆勒、福特等全球頂級汽車生產製造商也加入其中。

“人工智慧應用的實現,需要整個社會的合作。”李彥宏認為,在人工智慧上百度只是基礎能力的提供者。不做硬體,只做軟體,將最頂層核心的技術做到領先,然後再輸出給其他公司,最大化整合資源,通過合作共贏實現目標。

這一幕像極了2000年時的百度,一家純為技術而生、為其他公司輸送技術而非流量的公司。

【5】

雖然依然是身價千億的大富豪,但李彥宏說,自己最焦慮的時候,常在想“我們為什麼會走到這一步”、“我是不是真的完蛋了”。

現在他想明白了,這些事情都是成長過程當中的一個必修課。必須得過這個坎,百度才能夠真正變成一個影響力更大的企業。

近兩年,那個曾經有“大佬包袱”的李彥宏也逐漸開始“放飛自我”了。在貝爺的“荒野求生”節目裡,他趴在地上,臉上塗滿牛糞。

很多人說,李彥宏變了。

他確實“變了”——想明白了,變簡單了。

百度曾是業務線最簡單、純粹的公司。當年,靠搜索的單線條業務,百度做成巨頭。未來,靠AI或許也可以。

他也想把世界“化繁為簡”,用技術的力量。

“科學家可能想搞清楚世界上只有五個人能搞清楚的問題,但是做技術的人是希望能做出一個東西來,讓世界上有5億、50億的人能夠從中獲益,這是我們的理想。”

美國《財富》雜誌曾將穀歌、微軟、百度和Facebook列為“深度學習四巨頭”,百度也是全球對人工智慧技術投入最大的公司之一。

2017年底,李彥宏交出了一份成績單:百度大腦已開放80多項核心AI能力,接入百度AI開放平臺的開發者數量超過37萬,百度大腦被內外部產品調用的次數達到每天2188億次。

百度大腦現在已經成為中國最完全、最活躍的AI平臺,開發者速度也是突飛猛進。

對於人工智慧,全球互聯網公司都處在探索階段。在中國,資料和專長上兼具優勢的百度確實有主導人工智慧世界的條件。

目前,百度AI已經在交通、教育、醫療、金融、娛樂等行業結合場景進行多技術綜合應用。李彥宏一直大力推廣的無人駕駛技術也日趨成熟,實現了產品化:2018年百度將和金龍客車進行合作,先從小巴開始;2019年將與江淮汽車和北京汽車全面合作;2020年與奇瑞的合作將呈現結果……

這都是能讓大眾看得見摸得著的“接地氣”技術成果。

陸奇認為,百度目前是最強的AI中國公司,百度就是中國的穀歌。

李彥宏說,未來5到10年是中國人工智慧發展的黃金時間,百度將更集中在AI領域。他想讓百度變成完全不一樣的公司。

祝李廠長,好運。

這之中不乏國內外的“大拿”。

2013年9月,前Facebook資深科學家徐偉與前AMD異構系統首席軟體架構師吳韌先後加入百度深度學習研究院;2014年5月17日,吳恩達正式加入百度任首席科學家;2015年6月,NEC美國智慧圖像研究院負責人林元慶加入百度任深度學習實驗室主任……

其中最出名的當選“人工智慧領域四大金剛”之一、“穀歌大腦之父”吳恩達。作為全球人工智慧領域最權威的學者之一,吳恩達曾入圍《時代》世界最有影響力100人,也是中國互聯網公司迄今為止引入的最重量級人物。

此前吳恩達來百度講過兩次課,但說服他加入百度,李彥宏是在飯桌上辦到的。

為了吳恩達“這頓飯”,李彥宏推掉了好幾個重要會議,還安排秘書收集吳教授的資料。前期準備沒白費,這頓飯吃了3個小時,換來吳恩達一句“我希望來幫助你們。”

吳恩達的這句話,甚至震驚了全球互聯網界。

爭得人工智慧領域最頂尖科學家的百度,也被視為要與美國科技巨頭搶下一個賽道。更有業內人士認為,這是中國公司在世界尖端創新領域搶佔主導地位的標誌性事件。

都說英雄惺惺相惜,這些專家學者們碰到彼此,也是“高山流水”。

吳恩達這塊“金字招牌”,影響力比想像中還大。對外公佈他加入的當天,就有六個人工智慧專家通過郵件向百度表達了加入意向,而這些人都是百度之前多次接觸卻沒拿下的牛人。

在對待專業人才這件事上,李彥宏可謂不遺餘力。

他特意在Google總部不到10公里外成立人工智慧實驗室,只為方便矽谷當地人才在本地直接開展研究;

為了吸引全球更多30歲以下的技術天才,他不惜重金推動“少帥計畫”:年薪百萬起步,上不封頂。

技術創新依賴人才,中國top20的人工智慧專家,多半出入百度。

這些人的助推下,百度在國內領跑人工智慧領域。

2014年底,百度研發出突破性產品:深度語音系統Deep Speech,在特定環境下的語音辨識準確率上超過了蘋果、穀歌的產品,2015年,它的反覆運算產品,被MIT科技評論評選為“2016年十大突破技術”之一;

2015年,百度相繼推出機器人助理“度秘”、完成國內混合道路的全自動駕駛……

2016年被稱為是百度的“人工智慧元年”。

“百度會是幾家中跑得最快的。”吳恩達在加入百度之時就曾這樣相信著,事情正在向他期待的那樣發生,但越往前進,麻煩也越多了起來。

【3】

眼下,人工智慧上的成績,終究不如在消費市場的能力來得實在。

最尷尬的場面莫過於:

阿裡:我們有支付寶!

百度:我們有技術。

騰訊:我們有微信!

百度:……我們有技術。

在產品為王的年代,技術實在是個太寬泛的概念,也常常顯得尷尬。

技術代表無休止投入,而產品才是財務報表的誘人存在。

“人工智慧”這個詞提出來有60年,但國內大部分人“聽過”多於“聽懂”。儘管在全球範圍內,中國的人工智慧戰略佈局僅次於美國。

普及國人的擔子,李彥宏當仁不讓地攬了過來。

有人統計僅2016年,他就在公開場合提到人工智慧513次。

不管是對政府機構、國家領導人,還是對各行各業的企業家,或者極客、年輕學生,但凡有可能對這個話題感興趣的,他都全要“安利”一遍。

甚至,他還因此去了《最強大腦》。

作為全國政協委員,李彥宏把“人工智慧大講堂”帶到了全國兩會上,借“兩會”平臺3年內提了5份有關人工智慧的提案;

以色列總理來中國,李彥宏跟人家單獨會面,深度交流了一個小時的“人工智慧”;

在自己的“主場”——每年一度的百度世界大會,他更是賣力,大談各種新概念,誓將人工智慧戰略推行到底。

在百度聯盟峰會、亞布力論壇、IT領袖峰會等行業盛會上,李彥宏不斷談論人工智慧的應用前景;還到復旦、劍橋等中外名校演講,號召年輕學生投身AI……

他基本不放過任何一個科普AI理念、尋找志同道合者的機會。堪稱企業界人工智慧的“首席佈道者”、名副其實的代言人。

可在外人看來,這些都“太不李彥宏”了。

以往他給別人的印象,正如某次年會裡他扮演的“王子”一樣:傲嬌、不善言辭、不喜說話。

他身邊的人形容李彥宏就像一個“貴族”,舉手投足都是高冷范兒。但為了人工智慧,他抛頭露面的頻率都高了。

“互聯網是開胃菜,人工智慧才是主菜。”為給大眾不斷安利這道“主菜”,“李老師”真的很拼。

他把這幾年四處“宣講”的理論做了一個階段性總結,主導創作一本新書《智慧革命》,通俗易懂的梳理他多年來在人工智慧領域的思考路徑。之後逢人便送,還送出了國門;

為了展示自家的無人駕駛技術,他像“網紅”一樣視頻直播自己“坐車”上五環的場景。結果被交管部門盯上,稱現行法規不允許無人駕駛上路……

做這一切,都是為了他心中的美好願景——用科技讓複雜的世界更簡單。

為此李彥宏給百度定了一個新使命:從“連接資訊”轉換到“喚醒萬物”。

他認定人工智慧是實現這使命的關鍵。

過去兩年間,百度為此砸進200億,顯然是已拿出破釜沉舟的決心。

可錢,解決不了一切問題。

【4】

推動人工智慧這件事,“內”需高精尖團隊,“外”需合作夥伴。

高精尖團隊一向是“技術公司”百度的得意資本,卻也是李彥宏困頓之所在。

曾有知情人形容百度人工智慧內部關係——兩撥人互相看不上。“做人工智慧的這撥都是海歸、精英,跟搜索那邊完全是兩種風格。”

獨木難成林,錯綜複雜的內部關係下,百度之前招來的優秀人工智慧領域專家嚴重流失。

IDL從2015年就開始人心不穩。包括創始人、常務副院長余凱、百度IDL首席架構師黃暢、IDL主任研發構架師顧嘉維以及百度無人駕駛汽車團隊前負責人倪凱等人都相繼離去。

這之後,負責自動駕駛事業部的百度高級副總裁王勁、包括好不容易請到的吳恩達也選擇離開。

離開的人,李彥宏不是沒挽留過,方式就是耿直告訴對方“我不希望你走”,但他得到的卻是“我覺得你其實不是特別想留我……”

問題出在哪裡了呢?

這是令李彥宏苦惱的地方。他自己總結為,“我這個人不是那麼感情用事,心裡很真誠,可是表現出來好像不疼不癢的。”以及,“不是一個在管理上非常強的人。”

他還自嘲“反應慢”,從來不會暴跳如雷,也很少發火。心裡非常非常著急的時候,他會晚上睡不著覺,夜以繼日在中美四處尋找優秀人才。

只是這些問題嗎?李彥宏自己恐怕也是無解。

最脆弱的時刻,妻子馬東敏站了出來。作為百度創始人之一、李彥宏16年的事業夥伴,她決定回歸。

熟知馬東敏的人用三個“特別”形容過她——特別能幹、特別能說、特別有魄力。“與李彥宏正好形成互補。”

馬東敏也在就職大會上,明確表明了她的來意:從不同方面幫著公司的戰略全面及時落地,充當大家和公司與李彥宏之間很好的橋樑。

同她一併到來的,還有李彥宏20年的老友、被李開複稱為“頂尖的戰略家兼執行者”——陸奇。

陸奇是矽谷人見人贊的傳奇人物,李彥宏評價“自己懂的人工智慧不及陸奇十分之一。”微軟前CEO鮑爾默說“他集資深專業技術知識、出色領導能力和廣泛的商業知識於一身,是非常罕見的業內奇才。”

馬東敏表明會“hard working”,陸奇告訴李彥宏“我做任何事情都是all in。”

將短板交於擅長的人走出困境後,李彥宏繼續專心“佈道”。吸引人才的同時,也不忘拉攏外界力量。

對外,李彥宏的心態一直是“開放的”,他希望更多的企業進入人工智慧領域,互相激發才有創新。“我不覺得這是威脅,反而感覺很興奮。”

2017年公佈的“Apollo開放計畫”,百度分別對代碼、資料、能力開放,這是全球範圍內自動駕駛技術第一次系統級的開放。

對此有意的合作夥伴超過50家,不乏世界一流的供應商和晶片公司、雲服務公司、地圖公司、感測器公司等,還有戴姆勒、福特等全球頂級汽車生產製造商也加入其中。

“人工智慧應用的實現,需要整個社會的合作。”李彥宏認為,在人工智慧上百度只是基礎能力的提供者。不做硬體,只做軟體,將最頂層核心的技術做到領先,然後再輸出給其他公司,最大化整合資源,通過合作共贏實現目標。

這一幕像極了2000年時的百度,一家純為技術而生、為其他公司輸送技術而非流量的公司。

【5】

雖然依然是身價千億的大富豪,但李彥宏說,自己最焦慮的時候,常在想“我們為什麼會走到這一步”、“我是不是真的完蛋了”。

現在他想明白了,這些事情都是成長過程當中的一個必修課。必須得過這個坎,百度才能夠真正變成一個影響力更大的企業。

近兩年,那個曾經有“大佬包袱”的李彥宏也逐漸開始“放飛自我”了。在貝爺的“荒野求生”節目裡,他趴在地上,臉上塗滿牛糞。

很多人說,李彥宏變了。

他確實“變了”——想明白了,變簡單了。

百度曾是業務線最簡單、純粹的公司。當年,靠搜索的單線條業務,百度做成巨頭。未來,靠AI或許也可以。

他也想把世界“化繁為簡”,用技術的力量。

“科學家可能想搞清楚世界上只有五個人能搞清楚的問題,但是做技術的人是希望能做出一個東西來,讓世界上有5億、50億的人能夠從中獲益,這是我們的理想。”

美國《財富》雜誌曾將穀歌、微軟、百度和Facebook列為“深度學習四巨頭”,百度也是全球對人工智慧技術投入最大的公司之一。

2017年底,李彥宏交出了一份成績單:百度大腦已開放80多項核心AI能力,接入百度AI開放平臺的開發者數量超過37萬,百度大腦被內外部產品調用的次數達到每天2188億次。

百度大腦現在已經成為中國最完全、最活躍的AI平臺,開發者速度也是突飛猛進。

對於人工智慧,全球互聯網公司都處在探索階段。在中國,資料和專長上兼具優勢的百度確實有主導人工智慧世界的條件。

目前,百度AI已經在交通、教育、醫療、金融、娛樂等行業結合場景進行多技術綜合應用。李彥宏一直大力推廣的無人駕駛技術也日趨成熟,實現了產品化:2018年百度將和金龍客車進行合作,先從小巴開始;2019年將與江淮汽車和北京汽車全面合作;2020年與奇瑞的合作將呈現結果……

這都是能讓大眾看得見摸得著的“接地氣”技術成果。

陸奇認為,百度目前是最強的AI中國公司,百度就是中國的穀歌。

李彥宏說,未來5到10年是中國人工智慧發展的黃金時間,百度將更集中在AI領域。他想讓百度變成完全不一樣的公司。

祝李廠長,好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