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著名畫家宋志剛藝術賞析

【藝術簡介】

中國國家博物館書畫研究創作中心畫家宋志剛,回族, 1973年生於河南。 畢業于河南大學美術系, 並獲文學碩士學位, 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學研究生, 中國藝術研究院高級訪問學者。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中國工筆劃協會會員。 國家二級美術師。

曾任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展覽部主任, 《東方藝術家》、《東方美術雜誌副主編, 《中國藏書票》雜誌副主編, 《小書畫家》雜誌執行主編。

現供職於中國國家博物館書畫研究創作中心。

《白雲往來心欲閑》 90×180cm 2016年

春江水暖鴨先知

——談宋志剛繪畫的先覺性

文/張桐瑀

宋志剛是近年來中國畫壇十分活躍的工筆花鳥畫家,

他的繪畫在諸多方面給人以思考, 讓觀者想起了很多有關當代花鳥畫的問題。 一個發人深思的畫家, 一定也是一個善於思考、直面問題的畫家, 他們試圖用繪畫的語言, 在畫面中呈現自己的解決辦法。

首先, 宋志剛讓人想到的是中國工筆花鳥畫的題材問題。 這本來不是一個問題, 中國工筆花鳥畫有中國人喜聞樂見的題材, 因為創新的觀念很主流, 舊的題材就成了一個問題。 早期的中國花鳥畫, 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花鳥蟲魚為描繪物件, 人們將生活的現實世界延伸到靈魂的審美世界, 食物可以充饑, 還可以帶來視覺的愉悅。 比如, 在陶器上繪一個魚, 魚這種食物好像永遠不會短缺。

現代的工業生產的盆, 還是繪著瓜果、蟲魚的圖案。 感知與想像的界限消失了, 感知的物象通過記憶的提煉, 變成了我們的想像, 再把想像變成圖案, 我們的祖先完成了一次從三維世界到二維世界的偉大轉換, 或許就是從描繪花鳥開始的。

《春江花月影之一》 93×45cm 2015年

這就是繪畫的魅力。

但是不久, 人們對呈現知覺的手藝和創造新圖像短暫快感並不滿足, 進而希望圖像具有意義, 寄託深遠, 最基本的意義當然是趨利避害。 在中國古代先民眼裡, 萬物與人一樣, 是有靈性的。 大雁是候鳥, 每年定期從北方到南方, 有從南方到北方。 因此, 先民把大雁視為傳信的使者, 於是有“雁足傳書”之說, 很多的故事都是“雁足傳書”有關。

鯉魚是洄游動物, 我們看到的鯉魚, 總是在費勁地逆水而遊。 每年固定的季節裡, 鯉魚會回到老地方產卵。 鯉魚的這種習性從不改變, 除非它們生活的環境遭到破壞。 人們認為鯉魚就像是可以信賴的信使, 便有了“魚腹傳情”之說。 古代的樂府詩:“尺素如殘雪, 結成雙鯉魚。 要知心裡事, 看取腹中書。 ”意思是說, 用木頭做成雙鯉魚形的信封, 裡面裝著寫在絹素上的信, 要想知道心上人在想什麼, 就拆開信自己看吧。 杜甫詩雲:“天上多鴻雁, 池中足鯉魚。 ”

《春江花月影之二》 93×45cm 2015年

人們賦予魚雁一種靈性:忠實的信使。 越是在資訊傳遞困難的時代, 人們越喜愛魚雁的形象, 這是花鳥畫題材的寄託。 宋志剛的花鳥畫中比較多的出現竹子,

這是宋志剛根據自己的心性所選擇的題材。 唐代的宋之問有詠竹的詩句:“含情傲睨慰心目, 何可一日無此君?”竹子為古代很多的清雅高潔之士的心愛之物。

宋志剛畫竹有自己的特點, 一是密竹, 密不透風。 二是斷竹, 折而不斷。 實際上, 宋志剛給竹子賦予了新的靈性, 繁密茂盛和折而不斷。 這時, 竹子的士大夫人格一下子沒落為黎首的命運, 強大的繁殖能力足以維繫族群的延續, 經歷過無數次風雨的摧殘, 折而不斷, 有點悲情, 卻是一種文人的憂患意識。 這樣的花鳥更像一部史詩, 有豐富的內容, 有時間的貫穿, 還有人間的悲歡離合。 它在揭示中國人曾經的苦難, 也昭示了中國人無數次從苦難中的再生。

《山水空流山自閑》 90×180cm 2016年

宋志剛的另一個常用的題材是荷, 確切地說, 是敗荷。 我們對荷花的印象是“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 當然, 中國人喜歡花荷花, 是因為人們賦予了荷“出污泥而不染”的人格。 現代題材的荷, 人們賦予了新的意義:秋愁。 如周思聰, 她的敗荷安靜雅致, 像一個安貧樂道的讀書人。 本來, 秋風紈扇是美人遲暮的比況, 充其量是剛剛失寵的美人。 宋志剛的敗荷就更加淒涼一些, 是深秋的淒苦, 是風燭殘年的婦人, 本來是不忍目睹的。 畫家們將殘酷的秋愁無情地展示在大眾廣庭之下, 刺激人們麻木的秋愁。 “荷盡已無擎雨蓋, 殘菊尤有傲霜枝。 ”(蘇軾)當畫家沉浸在刻畫深秋的荷葉一道道褶皺時, 一種抒寫的快感、一種表達抑鬱已久的鬱結的快感, 油然而生。就像古希臘的悲劇,將人生的毀滅展示給觀眾看,從而使觀眾的靈魂得到洗滌。

《獨閑》 68×45cm 2015年

我們看宋志剛的《浮雲》、《版納高秋》等,茂密、修長的竹子的前景,是一株折斷的竹子。將這種毀滅堂而皇之地展示出來,是別有一番用心的。

其次是工筆的寫意。本質上,中國畫都是寫意的,無論是寫意的中國畫,還是工細的中國畫。這是有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決定的,因為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就是寫意的,中國人是很有主體意識的,無論你怎麼說,怎麼威脅,他在聽,他在點頭,但是他的心裡自有一桿秤。外物經過人心的整理和加工,再緩緩地抒發出來,就是寫意。這樣說來,工筆花鳥畫儘管工細,也是直寫畫家胸臆的。我們看宋志剛的《獨閑》,抒發的是秋意中的孤寂。孤寂,就像惆悵一樣,是一種難寫的意境。畫家用飽滿的蓮室、破敗的蓮葉、枯槁的蘆葦和孤獨的白色鷺鷥交織在畫面上,秋天,生意蕭瑟,萬物閉藏,惟有鷺鷥顯現出來一點生機,冰涼的世界僅有的一點溫度。讓人聯想到人情冷暖,即使在冰天雪地的極端社會裡,我們也會得到溫暖的慰籍。這個世界很冰涼,但是畢竟還有鷺鷥的溫度。鷺鷥很孤獨,比起趨之若鶩之鶩,難道不是清潔孤高之品嗎?

《雲破月來花弄影》 90×180cm 2016年

寫意,有寫一己之意,有寫群體之意的。打著寫意的旗幟寫一己之私意,把自己瑣碎的小趣味畫出來,美其名曰“寫意”。寫群體之意,寫的是人類大群體之意。當一滴水融入大海時,這一滴水可以說自己變成了大海,誰又能否認呢?難道大海裡不是到處彌漫著這一滴水的分子嗎?當畫家深入到自己的文化中時,畫家就像一滴水融入了大海,自己也變得闊大了。這時的畫家,個人的情感融化在數千年形成的文化共識之中,自己的情感抒發能夠為群體所接受,個體的智慧也變得博大。

《漁歌唱晚》 180×97cm 2001年

還有工筆花鳥的語言。工筆花鳥的語言似乎是早已固化的繪畫語言,無外乎勾和染,沒有什麼突破的可能。其實,工筆花鳥畫的語言既不是單一的,也不是固化的。就描法而言,前人總結了十八描。除此之外,每個人的筆法都有自己的個性,所表現出來的筆墨特性自然各不相同。另外,每個人的染法、造型手法和經營位置的手法差異甚大,營造出新的境界的工筆花鳥畫語言還是有很大的空間的。宋志剛在語言上是有獨到之處的。他的略帶裝飾性的語言使得畫面更加具有繪畫感。像《金風》,秋荷上的褶皺只是提煉過的符號化表達,在宋志剛其他帶有秋荷的畫面上,都能看見這種程式化的個性化語言。

我們有理由相信,一直執著於中國畫表現語言探索的宋志剛,一定會在將來的藝術創作中,尋找到“我之為我,自有我在”的目標,創作出更多更好的優秀作品,在作品中放飛自己的心靈。

張桐瑀於中國國家畫院

花動一池春水

——宋志剛工筆花鳥畫品評

文/周進生

宋志剛是當代最優秀的青年畫家之一,他的工筆花鳥畫近作不同於時下流行的乍看鴻篇巨制實則繁密閉塞式的“宏大敘事”一路畫風,而多憑藉較小篇幅的精彩描繪來建構唯美、靈透的花鳥畫世界,給人以清新典雅、物我交融的審美享受,其富含詩意的表現風格已逐步引起世人的關注。

《青雲路上》 60×40cm 2003年

中國畫是中華民族文化中經典而又成熟的且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品類,也是中國特有的文化典型形象。在中國繪畫史上,花鳥畫往往是通過一枝一葉或一花一鳥的深情描繪,來訴諸對轉瞬即逝的客觀世界的時空留戀,表達人們在有限中對永恆的嚮往,籍此傳達思情意趣而最能反映人們內心的詩情畫意和愛恨情仇。以描繪人世間花鳥、魚蟲、蔬果、走獸等為主要表現對象的中國工筆花鳥畫,其明麗、工致、精妙、細膩,或富麗堂皇,或清新雅致,傾向於追求“一花一鳥總關情”的審美境界,成為最受人們喜愛和賞玩的繪畫種類之一。它依據粉本相授和口口相傳的創作模式,積澱了世代相承的豐厚經驗,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鑄就了代表東方文明獨特的審美特徵和鮮明的藝術特點。一般認為古代工筆劃萌發於原始陶器與圖騰禮器等紋飾繪製,它成于魏晉,在隋唐以後逐漸成為中國繪畫的主流。

《金風》 60×40cm 2013年

唐宋時期尤其是兩宋時代工筆花鳥畫獨樹一幟、百代標程,是為無比輝煌的鼎盛時期。元、明、清三代文人畫躍居中國畫壇的主流,一時水墨逸筆盛行,使唐宋時期獨領風騷的中國工筆劃,逐漸失去了已往的風采。民國已降,戰亂紛爭,生靈塗炭,工筆花鳥畫家或墨守陳規,或吮吸洋法,使得語言凝固而大無發展。新中國成立後,我們的世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思考時代性和現代性成為每位畫家的一個重要命題。在現代性的洪流滾滾而來的湧動之下,對於傳統價值的重新認識自然的擺在了世人面前。所幸的是,有一批青年畫家以飽滿的熱情義無反顧的投入到解讀經典、感悟自然、崇尚創造的精研之中,並作出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這其中,宋志剛無疑是一位佼佼者。

《獨閑》 68×45cm 2015年

眾所周知,工筆劃畫法歷來講求嚴謹工整、設色勻停,從佈局、造型、運筆、賦彩等藝術手法上將繁冗、蕪雜、無序的客觀景象,進行高度提煉概括,富有節奏韻律的秩序化的藝術加工,使之將意象性與裝飾性詩意地結合在一起。在此,詩意的表達可視為藝術的至上呈現,也是甚為艱難的表現形式。通過分析宋志剛的工筆劃作品,我們可以清晰地觀察到,他主要以殘荷和雪竹等極具人文氣息的繪畫符號為載體通過三礬九染來展現“花動一池春水”般的詩意情調。他的創作手法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善於充分把握宣紙材質的自然特性,以水墨的氤氳營造深邃雋永的清新雅致;一類是巧妙駕馭金箔材料的雍容華貴,以線面的勾染鋪陳富麗堂皇的謹嚴樸茂。在這兩種表現方式裡,宋志剛經過苦心經營,很好的解決了對傳統經驗的重讀和時代精神的重構,在詩意的國度裡,重新對自我價值追求進行了反復思考,建構了新的樣式,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面貌。

在宋志剛清新雅致一類作品裡,他採用工寫結合的手法,營造了背景流水的爛漫迷離和水禽神態的幽淡含蓄,呈現於我們的感受是一花一鳥一世界的寂寥情懷。他所描繪的主體形象或凝神靜思,或注目遠望;或盤枝覓食,或臥雪聽風;或展翅欲飛,或平沙落雁。清風徐過,竹枝搖曳,它們獨立寒秋,幽深蕭索,於水波浩渺、青煙蕩漾中體味人間冷暖和世態炎涼,此種悠遠朦朧的意趣使人不禁想到秋瑾的詩境:“莫是仙娥墜玉,宵來幻出水雲鄉;朦朧池畔訝堆雪,淡泊風前有異香。國色由來兮素面,佳人原不借濃妝;東皇為恐紅塵氵宛,親賜寒潢明月裳。”諸如《玉池臨風醉》《秋水餘香遠》《共識南唐枝》《霜浸楚天秋》等作品,觀似平淡簡約,意卻清新明麗、超然脫欲,其中的沉靜滋潤之風神又是何等的淡薄,何等的寥廓,紅塵間的風花雪月與愛恨情仇在此不再是孤獨的眷戀,而是對生命本體自由和豁達的衷情,畫家所寄予的人性關懷躍然於紙,呼之欲出。

與此同時,工筆劃還比其他繪畫門類更加講求材料、講求製作,講求品位性和把玩性,以視覺感官來喚起普遍性的美感愉悅。傳統韻味的工筆劃與人們的生命體味和審美觀念息息相關,同時也表現出強烈的時代意味。它“致廣大”而“盡精微”,具體描繪上以精工細麗見長來抒情達意,往往習慣上與“寫意畫”相對立。我們發現在宋志剛謹嚴樸茂一類畫作中,畫家常常假以金箔材料的特質,來塑造一枝一葉一生靈的浪漫意境。此類作品中,畫家多以扇面等形式為之,畫幅雖然不大,但他能敷以重彩的沒骨法表現荷葉的乾澀與勁拔,以謹嚴精細的分染畫出鳥蟲的機趣與靈動,一派生機盎然,一派廟堂之氣,於端莊質厚與金碧輝煌中盡顯清妍韻逸、含蓄典雅。

《金錯》 21×44cm 金箋 2008年

記得明人朱方中曾作《游荷花蕩》以抒發觀荷的逸興與人生的飄搖,詩曰:“平湖秋色十分饒,醉臥樓船逸思飄。水國荷香浮錄醑,夕陽帆影逐金飆。堤邊屬玉驚人起,天際蛾眉共客招。歌罷採蓮歸路晚,塔西雲樹正迢迢。”於此,我們或可從宋志剛的畫作裡品味到花鳥世界中蘊藏的詩性光輝,畫家的這種詩化滲入而表達出的文人情調,于富麗堂皇的典雅與寧靜中,深刻表現了花鳥畫藝術的含蓄之美,也體現著畫家對“高貴的優雅與靜穆的偉大”,範式的格調追求。在《可酬》《識蕊》《醉眸》《離騷》《鳴秋》等作品中,我們可以明確的感受到畫家既能以沉著老到的筆法渲染出一種超脫飄然的審美意味,又能夠靈活駕馭材料的特質,提升了語言的純粹,處處洋溢著“一枝一葉一生靈,一花一鳥總關情”的審美意境和浪漫氣息。

周進生戊寅年冬月於中國藝術研究院

《玉露》 21×44cm 金箋 2008年

獲獎經歷:

1999年國畫《六藝圖》入選中國美協主辦的 “紀念孔子誕辰2550周年美術作品展”。

1999年國畫《歲月》入選中國美協主辦的“紀念毛澤東誕辰105周年全國美術作品展”。

2000年國畫《月出驚山鳥》入選中國美協主辦的“紀念《毛澤東延安講話》全國美術作品展”。

2004年國畫《出門在外》入選2004年中國畫大展。

2005年國畫《那年冬季第一場雪》入選中國美協主辦的“紀念抗日戰爭六十周年”全國書畫展。

2006年 國畫《三重門》入選中國美協主辦的“壺口情”全國書畫展。

2007年 國畫《紅色歌謠》入選全軍美術作品。

2008年 國畫《冬之韻》入選首屆線描大展。

2010年 國畫《玉羽清風》入選第二屆線描大展。

2011年 國畫《玉羽金風》獲全國首屆花鳥畫大展優秀獎。

2012年 國畫《金秋》入選2012錦繡中原中國畫作品展。

2012年 國畫《金風天外》入選首屆“八荒通神--哈爾濱美術雙年展”。

2012年 國畫《突襲》入選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85周年全國美術作品展暨第12屆全軍美術作品展。

2012年 國畫《快雪時晴》入選“翰墨新象”全國中國畫作品展。

2012年國畫《驚雷》入選“話說武當”中國畫作品展。

2012年 國畫《煙鎖池塘淡淡月》入選全國第三屆中國畫線描藝術展。

2013年 國畫《清平歲月》參加全國名家工筆劃精品展。

2013年 國畫《浮雲》全國中青年寫生創作展。

2013年 國畫《花開四季》中國-淮陽國際荷花節個人作品展。

2013年 國畫《青花雅韻》中國-江西個人作品展。

2014年3月 國畫《元曲詩意》全國名家扇面邀請展。

2014年5月 國畫《白雲》中央電視臺黃山雅集名家邀請展。

2014年5月 國畫《心似白雲無成住》中國黃山名家寫生展。

2014年8月 國畫《隨緣》中國黃山-《齊雲勝景》個人寫生作品展。

2014年8月 國畫《花開見佛》中國江西個人工筆花鳥畫寫生展。

2014年10月 國畫《如夢》全國少數民族名家作品邀請展。

2015年4月 國畫《清風》中國美協名家邀請展。

2015年5月 國畫《秋水無聲》中國淮陽第二屆國際荷花節個人作品展。

2015年8月國畫《秋塘》全國名家扇面邀請展。

2015年10月 國畫《白露》全國花鳥畫名家作品展。

2015年11月 國畫《清香隨風入夢園》中國畫名家寫生展。

2015年12月 國畫《宋元雅韻》中國-廣州宋志剛花鳥畫展。

2015年12月 國畫《素顏》中國-山東宋志剛花鳥寫生作品展。

2016年3月 國畫《陽和方起》北京博藝軒中國畫名家邀請展。

2016年5月 國畫《秋池醉東風》參加“秘境繪訪”中國畫名家提名展。

2016年6月 參加中國國家博物館書畫研究創作中心赴延安采風活動。

2016年6月 國畫《南塘煙雨》參加“小品大藝”當代中國畫名家小品學術展。

2016年6月 國畫《晚色蒼蕩外》參加“時代丹青”名家邀請展。

2016年7月 國畫《時在中春》參加“筆墨大境”當代中國畫六十家學術邀請展。

2016年8月 國畫《心似白雲》參加“弘道養正”當代中國名家邀請展。

2016年8月 國畫《明月見性》參加“慈悲喜舍 丹青有道”當代百位中國畫名家邀請展。

2016年10月 參加中國國家博物館書畫研究創作中心北京延慶寫生采風活動

2016年10月 參加中國國家博物館書畫研究創作中心紅色之旅井岡山采風活動

2016年12月 國畫《千里明月心》參加中法藝術名家國際學術交流展

2017年1月 國畫《花開見佛》參加“承古開今”六祖禪理主題中國畫大展

2017年1月 國畫《青雲》參加“精微入玄”當代名家學術邀請展

2017年2月 國畫《玉池臨風醉》參加中國國家博物館書畫研究創作中心“眾妙之門”當代中國畫名家寫生創作作品展

出版作品:

《硯邊物語·志剛畫集》《中國實力派畫家·宋志剛作品集》

《讀書人·宋志剛作品專集》《藝術界·宋志剛專刊》

《當代優秀花鳥畫家百傑作品選.宋志剛卷》等多部個人畫集。

油然而生。就像古希臘的悲劇,將人生的毀滅展示給觀眾看,從而使觀眾的靈魂得到洗滌。

《獨閑》 68×45cm 2015年

我們看宋志剛的《浮雲》、《版納高秋》等,茂密、修長的竹子的前景,是一株折斷的竹子。將這種毀滅堂而皇之地展示出來,是別有一番用心的。

其次是工筆的寫意。本質上,中國畫都是寫意的,無論是寫意的中國畫,還是工細的中國畫。這是有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決定的,因為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就是寫意的,中國人是很有主體意識的,無論你怎麼說,怎麼威脅,他在聽,他在點頭,但是他的心裡自有一桿秤。外物經過人心的整理和加工,再緩緩地抒發出來,就是寫意。這樣說來,工筆花鳥畫儘管工細,也是直寫畫家胸臆的。我們看宋志剛的《獨閑》,抒發的是秋意中的孤寂。孤寂,就像惆悵一樣,是一種難寫的意境。畫家用飽滿的蓮室、破敗的蓮葉、枯槁的蘆葦和孤獨的白色鷺鷥交織在畫面上,秋天,生意蕭瑟,萬物閉藏,惟有鷺鷥顯現出來一點生機,冰涼的世界僅有的一點溫度。讓人聯想到人情冷暖,即使在冰天雪地的極端社會裡,我們也會得到溫暖的慰籍。這個世界很冰涼,但是畢竟還有鷺鷥的溫度。鷺鷥很孤獨,比起趨之若鶩之鶩,難道不是清潔孤高之品嗎?

《雲破月來花弄影》 90×180cm 2016年

寫意,有寫一己之意,有寫群體之意的。打著寫意的旗幟寫一己之私意,把自己瑣碎的小趣味畫出來,美其名曰“寫意”。寫群體之意,寫的是人類大群體之意。當一滴水融入大海時,這一滴水可以說自己變成了大海,誰又能否認呢?難道大海裡不是到處彌漫著這一滴水的分子嗎?當畫家深入到自己的文化中時,畫家就像一滴水融入了大海,自己也變得闊大了。這時的畫家,個人的情感融化在數千年形成的文化共識之中,自己的情感抒發能夠為群體所接受,個體的智慧也變得博大。

《漁歌唱晚》 180×97cm 2001年

還有工筆花鳥的語言。工筆花鳥的語言似乎是早已固化的繪畫語言,無外乎勾和染,沒有什麼突破的可能。其實,工筆花鳥畫的語言既不是單一的,也不是固化的。就描法而言,前人總結了十八描。除此之外,每個人的筆法都有自己的個性,所表現出來的筆墨特性自然各不相同。另外,每個人的染法、造型手法和經營位置的手法差異甚大,營造出新的境界的工筆花鳥畫語言還是有很大的空間的。宋志剛在語言上是有獨到之處的。他的略帶裝飾性的語言使得畫面更加具有繪畫感。像《金風》,秋荷上的褶皺只是提煉過的符號化表達,在宋志剛其他帶有秋荷的畫面上,都能看見這種程式化的個性化語言。

我們有理由相信,一直執著於中國畫表現語言探索的宋志剛,一定會在將來的藝術創作中,尋找到“我之為我,自有我在”的目標,創作出更多更好的優秀作品,在作品中放飛自己的心靈。

張桐瑀於中國國家畫院

花動一池春水

——宋志剛工筆花鳥畫品評

文/周進生

宋志剛是當代最優秀的青年畫家之一,他的工筆花鳥畫近作不同於時下流行的乍看鴻篇巨制實則繁密閉塞式的“宏大敘事”一路畫風,而多憑藉較小篇幅的精彩描繪來建構唯美、靈透的花鳥畫世界,給人以清新典雅、物我交融的審美享受,其富含詩意的表現風格已逐步引起世人的關注。

《青雲路上》 60×40cm 2003年

中國畫是中華民族文化中經典而又成熟的且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品類,也是中國特有的文化典型形象。在中國繪畫史上,花鳥畫往往是通過一枝一葉或一花一鳥的深情描繪,來訴諸對轉瞬即逝的客觀世界的時空留戀,表達人們在有限中對永恆的嚮往,籍此傳達思情意趣而最能反映人們內心的詩情畫意和愛恨情仇。以描繪人世間花鳥、魚蟲、蔬果、走獸等為主要表現對象的中國工筆花鳥畫,其明麗、工致、精妙、細膩,或富麗堂皇,或清新雅致,傾向於追求“一花一鳥總關情”的審美境界,成為最受人們喜愛和賞玩的繪畫種類之一。它依據粉本相授和口口相傳的創作模式,積澱了世代相承的豐厚經驗,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鑄就了代表東方文明獨特的審美特徵和鮮明的藝術特點。一般認為古代工筆劃萌發於原始陶器與圖騰禮器等紋飾繪製,它成于魏晉,在隋唐以後逐漸成為中國繪畫的主流。

《金風》 60×40cm 2013年

唐宋時期尤其是兩宋時代工筆花鳥畫獨樹一幟、百代標程,是為無比輝煌的鼎盛時期。元、明、清三代文人畫躍居中國畫壇的主流,一時水墨逸筆盛行,使唐宋時期獨領風騷的中國工筆劃,逐漸失去了已往的風采。民國已降,戰亂紛爭,生靈塗炭,工筆花鳥畫家或墨守陳規,或吮吸洋法,使得語言凝固而大無發展。新中國成立後,我們的世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思考時代性和現代性成為每位畫家的一個重要命題。在現代性的洪流滾滾而來的湧動之下,對於傳統價值的重新認識自然的擺在了世人面前。所幸的是,有一批青年畫家以飽滿的熱情義無反顧的投入到解讀經典、感悟自然、崇尚創造的精研之中,並作出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這其中,宋志剛無疑是一位佼佼者。

《獨閑》 68×45cm 2015年

眾所周知,工筆劃畫法歷來講求嚴謹工整、設色勻停,從佈局、造型、運筆、賦彩等藝術手法上將繁冗、蕪雜、無序的客觀景象,進行高度提煉概括,富有節奏韻律的秩序化的藝術加工,使之將意象性與裝飾性詩意地結合在一起。在此,詩意的表達可視為藝術的至上呈現,也是甚為艱難的表現形式。通過分析宋志剛的工筆劃作品,我們可以清晰地觀察到,他主要以殘荷和雪竹等極具人文氣息的繪畫符號為載體通過三礬九染來展現“花動一池春水”般的詩意情調。他的創作手法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善於充分把握宣紙材質的自然特性,以水墨的氤氳營造深邃雋永的清新雅致;一類是巧妙駕馭金箔材料的雍容華貴,以線面的勾染鋪陳富麗堂皇的謹嚴樸茂。在這兩種表現方式裡,宋志剛經過苦心經營,很好的解決了對傳統經驗的重讀和時代精神的重構,在詩意的國度裡,重新對自我價值追求進行了反復思考,建構了新的樣式,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面貌。

在宋志剛清新雅致一類作品裡,他採用工寫結合的手法,營造了背景流水的爛漫迷離和水禽神態的幽淡含蓄,呈現於我們的感受是一花一鳥一世界的寂寥情懷。他所描繪的主體形象或凝神靜思,或注目遠望;或盤枝覓食,或臥雪聽風;或展翅欲飛,或平沙落雁。清風徐過,竹枝搖曳,它們獨立寒秋,幽深蕭索,於水波浩渺、青煙蕩漾中體味人間冷暖和世態炎涼,此種悠遠朦朧的意趣使人不禁想到秋瑾的詩境:“莫是仙娥墜玉,宵來幻出水雲鄉;朦朧池畔訝堆雪,淡泊風前有異香。國色由來兮素面,佳人原不借濃妝;東皇為恐紅塵氵宛,親賜寒潢明月裳。”諸如《玉池臨風醉》《秋水餘香遠》《共識南唐枝》《霜浸楚天秋》等作品,觀似平淡簡約,意卻清新明麗、超然脫欲,其中的沉靜滋潤之風神又是何等的淡薄,何等的寥廓,紅塵間的風花雪月與愛恨情仇在此不再是孤獨的眷戀,而是對生命本體自由和豁達的衷情,畫家所寄予的人性關懷躍然於紙,呼之欲出。

與此同時,工筆劃還比其他繪畫門類更加講求材料、講求製作,講求品位性和把玩性,以視覺感官來喚起普遍性的美感愉悅。傳統韻味的工筆劃與人們的生命體味和審美觀念息息相關,同時也表現出強烈的時代意味。它“致廣大”而“盡精微”,具體描繪上以精工細麗見長來抒情達意,往往習慣上與“寫意畫”相對立。我們發現在宋志剛謹嚴樸茂一類畫作中,畫家常常假以金箔材料的特質,來塑造一枝一葉一生靈的浪漫意境。此類作品中,畫家多以扇面等形式為之,畫幅雖然不大,但他能敷以重彩的沒骨法表現荷葉的乾澀與勁拔,以謹嚴精細的分染畫出鳥蟲的機趣與靈動,一派生機盎然,一派廟堂之氣,於端莊質厚與金碧輝煌中盡顯清妍韻逸、含蓄典雅。

《金錯》 21×44cm 金箋 2008年

記得明人朱方中曾作《游荷花蕩》以抒發觀荷的逸興與人生的飄搖,詩曰:“平湖秋色十分饒,醉臥樓船逸思飄。水國荷香浮錄醑,夕陽帆影逐金飆。堤邊屬玉驚人起,天際蛾眉共客招。歌罷採蓮歸路晚,塔西雲樹正迢迢。”於此,我們或可從宋志剛的畫作裡品味到花鳥世界中蘊藏的詩性光輝,畫家的這種詩化滲入而表達出的文人情調,于富麗堂皇的典雅與寧靜中,深刻表現了花鳥畫藝術的含蓄之美,也體現著畫家對“高貴的優雅與靜穆的偉大”,範式的格調追求。在《可酬》《識蕊》《醉眸》《離騷》《鳴秋》等作品中,我們可以明確的感受到畫家既能以沉著老到的筆法渲染出一種超脫飄然的審美意味,又能夠靈活駕馭材料的特質,提升了語言的純粹,處處洋溢著“一枝一葉一生靈,一花一鳥總關情”的審美意境和浪漫氣息。

周進生戊寅年冬月於中國藝術研究院

《玉露》 21×44cm 金箋 2008年

獲獎經歷:

1999年國畫《六藝圖》入選中國美協主辦的 “紀念孔子誕辰2550周年美術作品展”。

1999年國畫《歲月》入選中國美協主辦的“紀念毛澤東誕辰105周年全國美術作品展”。

2000年國畫《月出驚山鳥》入選中國美協主辦的“紀念《毛澤東延安講話》全國美術作品展”。

2004年國畫《出門在外》入選2004年中國畫大展。

2005年國畫《那年冬季第一場雪》入選中國美協主辦的“紀念抗日戰爭六十周年”全國書畫展。

2006年 國畫《三重門》入選中國美協主辦的“壺口情”全國書畫展。

2007年 國畫《紅色歌謠》入選全軍美術作品。

2008年 國畫《冬之韻》入選首屆線描大展。

2010年 國畫《玉羽清風》入選第二屆線描大展。

2011年 國畫《玉羽金風》獲全國首屆花鳥畫大展優秀獎。

2012年 國畫《金秋》入選2012錦繡中原中國畫作品展。

2012年 國畫《金風天外》入選首屆“八荒通神--哈爾濱美術雙年展”。

2012年 國畫《突襲》入選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85周年全國美術作品展暨第12屆全軍美術作品展。

2012年 國畫《快雪時晴》入選“翰墨新象”全國中國畫作品展。

2012年國畫《驚雷》入選“話說武當”中國畫作品展。

2012年 國畫《煙鎖池塘淡淡月》入選全國第三屆中國畫線描藝術展。

2013年 國畫《清平歲月》參加全國名家工筆劃精品展。

2013年 國畫《浮雲》全國中青年寫生創作展。

2013年 國畫《花開四季》中國-淮陽國際荷花節個人作品展。

2013年 國畫《青花雅韻》中國-江西個人作品展。

2014年3月 國畫《元曲詩意》全國名家扇面邀請展。

2014年5月 國畫《白雲》中央電視臺黃山雅集名家邀請展。

2014年5月 國畫《心似白雲無成住》中國黃山名家寫生展。

2014年8月 國畫《隨緣》中國黃山-《齊雲勝景》個人寫生作品展。

2014年8月 國畫《花開見佛》中國江西個人工筆花鳥畫寫生展。

2014年10月 國畫《如夢》全國少數民族名家作品邀請展。

2015年4月 國畫《清風》中國美協名家邀請展。

2015年5月 國畫《秋水無聲》中國淮陽第二屆國際荷花節個人作品展。

2015年8月國畫《秋塘》全國名家扇面邀請展。

2015年10月 國畫《白露》全國花鳥畫名家作品展。

2015年11月 國畫《清香隨風入夢園》中國畫名家寫生展。

2015年12月 國畫《宋元雅韻》中國-廣州宋志剛花鳥畫展。

2015年12月 國畫《素顏》中國-山東宋志剛花鳥寫生作品展。

2016年3月 國畫《陽和方起》北京博藝軒中國畫名家邀請展。

2016年5月 國畫《秋池醉東風》參加“秘境繪訪”中國畫名家提名展。

2016年6月 參加中國國家博物館書畫研究創作中心赴延安采風活動。

2016年6月 國畫《南塘煙雨》參加“小品大藝”當代中國畫名家小品學術展。

2016年6月 國畫《晚色蒼蕩外》參加“時代丹青”名家邀請展。

2016年7月 國畫《時在中春》參加“筆墨大境”當代中國畫六十家學術邀請展。

2016年8月 國畫《心似白雲》參加“弘道養正”當代中國名家邀請展。

2016年8月 國畫《明月見性》參加“慈悲喜舍 丹青有道”當代百位中國畫名家邀請展。

2016年10月 參加中國國家博物館書畫研究創作中心北京延慶寫生采風活動

2016年10月 參加中國國家博物館書畫研究創作中心紅色之旅井岡山采風活動

2016年12月 國畫《千里明月心》參加中法藝術名家國際學術交流展

2017年1月 國畫《花開見佛》參加“承古開今”六祖禪理主題中國畫大展

2017年1月 國畫《青雲》參加“精微入玄”當代名家學術邀請展

2017年2月 國畫《玉池臨風醉》參加中國國家博物館書畫研究創作中心“眾妙之門”當代中國畫名家寫生創作作品展

出版作品:

《硯邊物語·志剛畫集》《中國實力派畫家·宋志剛作品集》

《讀書人·宋志剛作品專集》《藝術界·宋志剛專刊》

《當代優秀花鳥畫家百傑作品選.宋志剛卷》等多部個人畫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