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吳瓊:千變萬化的舞臺精靈

作者:羅 群

詩仙李白的一生極富戲劇性, 而在中國戲曲中, 關於李白的作品卻非常罕見。 日前, 由安徽馬鞍山四季戲曲劇院打造的黃梅戲《太白醉》登上北京國家大劇院舞臺。 民營劇院推出原創大戲, 飾演李白的就是黃梅戲名家吳瓊——沒錯, 工旦行的吳瓊反串生行, 塑造黃梅戲舞臺上的首位李白。

對瞭解吳瓊的人來說, 這次反串並不令人驚訝。 多年以來, 吳瓊一直探索著各種不同的表演風格和藝術形式, 成為舞臺上千變萬化的精靈。

把戲曲程式“化”在人物之中

縱然有豐富的舞臺經驗, 跨行當表演依然難度不小。

如果排旦角應工戲, 吳瓊時常會就唱腔與作曲家切磋, 對行腔有習慣性的設計。 但對生行唱腔, 吳瓊坦言還做不到這一點, 只能認認真真把作曲家寫下的旋律學會記牢。 好在吳瓊有一副好嗓子, 完全可以勝任男性角色的聲腔。

在以往的演出中, 吳瓊習慣弱化戲曲程式而強調表演的生活化, 對《太白醉》起初也這樣處理。 然而, 吳瓊在觀看自己排練視頻時, 漸漸發現了問題。 “女演員演旦角, 生活化一點沒關係;但反串生行演男性角色, 如果沒有程式的加入, 觀眾會覺得不像。 內心感情再豐滿, 不將其外化也是不行的。 ”吳瓊說。 於是, 她開始調整表演習慣, 在北京演出前, 又得到黃梅戲表演藝術家黃新德的指點。 《太白醉》在北京演出,

吳瓊獲得了北京觀眾相當高的評價:“把程式‘化’在了人物之中。 ”

當然, 為演好李白, 吳瓊不僅在表演技術上下功夫, 更努力走進李白的內心世界。 吳瓊說:“除了讀他的詩, 我還搜集了很多資料, 匯總人們對李白的評價。 我塑造的李白更符合普通觀眾對李白的認知和想像。 ”

好戲, 是演出來的

吳瓊喜歡琢磨戲——不僅新戲要下功夫揣摩, 即便是演出上百遍的老戲, 如《女駙馬》《天仙配》, 吳瓊也總是留意尋找作品的新鮮感。 她說, 某一點上的新鮮感, 可以帶動整場演出的興奮點, 如果演戲總是一個樣子, 那就太過無趣了。

比如《天仙配》中一段七仙女與董永的對手戲, 有個七仙女撞董永的身段, 吳瓊時常改變演法, 嘗試怎樣撞更有趣、更好看;《女駙馬》中,

女駙馬與劉大人的對話, 吳瓊就會根據現場演出狀態調整語言節奏, 讓對話更有“戲”。 “有時候演員說完一句詞, 觀眾會笑或者鼓掌, 這時候演員就應當停頓, 等觀眾的反應過後再繼續念白。 如果對觀眾的反響不管不顧一味‘傻’演, 效果肯定不好。 ”吳瓊說, 劇場藝術在一定程度上是演員與觀眾共同完成的, 好演員應該有與觀眾互動, 把握演出節奏的能力。 當然, 這種能力需要長期藝術實踐的積累, 才能慢慢培養起來。

吳瓊一向注重演出中觀眾的反響和回饋。 “我在北京演《太白醉》的時候, 有幾處觀眾的反應很積極, 這是在外地演出時所沒有的, 我就非常想把這種效果鞏固住。 ”吳瓊說, “前輩名家之所以能創造經典,

正是在無數次舞臺實踐中, 尊重觀眾回饋, 反復探索、調整的結果。 好戲, 是演出來的。 ”

好演員不僅要充分尊重觀眾的回饋, 還要有臨場應變的機智。 吳瓊說, 有一次她和搭檔演出《紅羅帕》, 演到女主人公陳賽金請求丈夫王科舉不要將自己趕出家門這一充滿悲情的段落時, 王科舉的帽翅突然掉了一個, 這個舞臺事故大大破壞了這場戲的效果和氣氛。 而吳瓊不慌不忙地一邊唱著渴望丈夫將自己留在身邊的唱詞, 一邊把帽翅拾起來, 插回王科舉頭上。 這個處理既救了場, 又符合陳賽金當時的心情。

吸收各類藝術的營養

在眾多黃梅戲演員中, 吳瓊大概是跨界嘗試做得最多的一位。 她不僅在黃梅戲中演繹不同行當,

還專門學習過音樂、做過歌手, 演過話劇, 演過電視劇, 今年下半年還將排演音樂劇。 有人建議, 既然在黃梅戲領域已經功成名就, 就沒必要把自己搞得那麼累。 而吳瓊則覺得, 多看看、學學其他藝術形式的優點, 哪怕沒有跨界成功, 也總是對自己的表演有好處。 “雖然有句話叫‘隔行如隔山’, 但藝術在審美層面總是相通的。 ”吳瓊說, “我熱愛舞臺表演, 一站上去, 就能煥發出朝氣與活力, 體驗多種人生。 ”

吳瓊曾經跟中國音樂學院金鐵霖教授學習了兩年聲樂, 儘管沒有在歌手的路上一直走下去, 但吳瓊感到, 聲樂的學習、實踐對她延展黃梅戲的聲腔有很大幫助。 吳瓊排演話劇《我的妹妹, 安娜》時, 話劇演員自己揣摩人物心理、完善人物前史、設計人物道具等創作方法, 對她觸動很大。為完成《太白醉》中李白現場揮毫潑墨的戲,吳瓊最近開始練習書法,在寫字的韻律、節奏、結構、感覺中,她感受到書法與唱戲行腔的微妙聯繫。

吳瓊是一位善於傾聽和學習的藝術家。“前輩戲曲大師的表演,也借鑒了其他藝術門類的優點,如今的藝術品種這麼多,一定要放眼去看。”吳瓊說,“如果有一天,戲曲的程式美和高科技手段創造的震撼氣勢在舞臺上融合,那也是種美好。”(羅 群)

對她觸動很大。為完成《太白醉》中李白現場揮毫潑墨的戲,吳瓊最近開始練習書法,在寫字的韻律、節奏、結構、感覺中,她感受到書法與唱戲行腔的微妙聯繫。

吳瓊是一位善於傾聽和學習的藝術家。“前輩戲曲大師的表演,也借鑒了其他藝術門類的優點,如今的藝術品種這麼多,一定要放眼去看。”吳瓊說,“如果有一天,戲曲的程式美和高科技手段創造的震撼氣勢在舞臺上融合,那也是種美好。”(羅 群)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