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發揮林業優勢 “第一書記”劉和風建設美麗鄉村

大眾網菏澤1月12日訊2017年2月, 劉和風從山東省林業廳“出發”, 離開了熟悉的森林航空飛行調度工作崗位, 響應組織號召, 來到菏澤市定陶區張灣鎮呂溝村當起了“第一書記”。 劉和風用自己一片赤誠之心, 以6座日光溫室、25座塑膠大棚、400畝經濟林, 構建出農業產業園的雛形, 打造了呂溝村發展新景象。

在定陶區張灣鎮呂溝行政村“兩委”的西部,聳立著一座抗日模範村紀念碑,由原冀魯豫三分區副司令員張耀漢親自書寫碑名。 抗日戰爭時期,呂溝村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利用“大刀會”這個群眾性組織,勇敢地開展了抗日鬥爭。

在紀念碑北側, 有一座還未投入使用的村委會辦公樓, 是劉和風組織建設的。 他剛到呂溝村時, 村裡沒有自己的辦公場所, 為了改善村委會的辦公條件, 利用省財政“一事一議”獎補資金, 為村裡建設了535平方米的二層辦公樓。

辦公樓完成以後, 劉和風又爭取了文體部門10萬元資金, 建設了約1700平方米的健身廣場和500平方米的體育場, 為群眾休閒鍛煉提供了場所。

“第一書記”劉和風常說, “幹部站著看, 幹活慢一半。 ”“幹部不動手, 活不往前走。 ”產業扶貧及各項民生工程項目建設是“第一書記”工作的重要內容, 也是“第一書記”培養和帶動村幹部快速成長的有力抓手。 劉和風全過程參與專案規劃設計、土地流轉、招標採購、施工安排、品質監督管理, 和村幹部一起學習專案申報程式、基本條件和要求, 學習專案建設的運作過程和監督管理方法。

慢慢地, 村幹部的認知水準提高了, 理解力增強了, 辦事順暢了。

“儘管現在農業生產的機械化程度高了, 強體力勞動少了, 但是, 艱苦奮鬥的作風不能丟, 不怕吃苦, 不怕犧牲的精神不能丟。 ”這話是劉和風在村民會議上講的。

7、8月份是一年之中最熱的季節,

中午溫度常常達到35℃以上。 日光溫室專案趕進度, 一天也不能耽誤。 早晨5點半進場, 到7點鐘太陽落山, 劉和風一刻也不敢離開工地, 一面監督管理施工進度, 一面還要指導種植承包戶整理土地、深翻施肥。

剛開始接觸日光溫室, 一些小夥子受不了溫室裡的高溫, 劉和風就在溫室裡陪著大家一塊幹活。 後來溫室裡裝上了濕簾、風機, 條件改善了, 可是劉和風卻說, “年輕人適當吃點苦是必要的功課, 什麼時候都需要吃苦耐勞的精神”。

每年元旦前後一個月是一年最冷的季節, 為了春天能及時種上早春瓜果、蔬菜, 劉和風天天靠在工地上, 指揮安裝25座塑膠大棚, 這是省委、市委組織部下撥黨費壯大集體經濟項目, 務必嚴把品質關, 確保工期按時完工。

路的另一側,三台挖掘機、三台運輸車、一台推土機正在熱火朝天地整平土地,開溝深翻、築畦起壟,明年春天將種植400畝地的高標準經濟林。一個多月天天在寒風裡吹,手上褪了皮,臉上起了皴,多年不穿的棉鞋、毛褲找出來,棉帽子、棉手套戴上,全副武裝。村民做夢也沒想到,“第一書記”來到村裡,能吃這樣的苦,受這樣的罪。

群眾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也體現在行動上。種植日光溫室的小夥子,害怕雨雪危害溫室,晚上住在管理房裡;塑膠大棚承包種植戶在塑膠大棚建設期間,就開始學習外地的生產經驗,考察種植內容,瞭解市場行情,準備土雜肥;種植經濟林的承包戶,整天圍著大田轉,三人一群,五人一撥,提前準備土雜肥,商討種植、管理辦法。區裡給呂溝村4個學習果樹管理的名額,開班後又去了3個“蹭課”的人。群眾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想方設法學習新技術了,有了內在的動力,不愁富不起來。

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是接受一個新事物,熟悉一種生產類型,建立一套生產模式,掌握一門新技術的過程。能否跨越以往的栽培模式,站在新的技術要求和栽培模式上,是產業結構調整成敗的關鍵。

為了準確地找到產業結構調整的路子,劉和風多次帶領村委會成員外出考察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栽培模式,聽取行業專家的意見和建議,深入調查,反復求證,慎重選擇,提出自己的發展路子。其實,劉和風自己也是專業技術人員,日光溫室建設時,專門為呂溝村量身定做了一款多功能日光溫室,設計了可以調節溫度和濕度的濕簾、風機系統,水肥一體化系統,改善了日光溫室通風、降溫難題,節約了水、肥成本,為生產綠色、優質農產品打下了基礎。

溫室種植和大田種植有很大差別,特別是病蟲害防治、溫度管理、水肥管理、吊繩整形、株型調整、開花育果等方面需要深入地學習和探索。劉和風一邊幹活一邊講解日光溫室的特點,悉心介紹自己經歷的經驗和教訓,指導種植戶根據氣候變化調整溫室管理方式、方法。

在優質果園建設方面,劉和風親自上陣安排規劃設計、土地整平、管道灌溉、品種選優、苗木定值、整形修剪、病蟲害管理。把主要技術要求印成明白紙交給群眾,把季節性主要病蟲害及其預防措施用微信提前發到種植戶的手機上,把雨雪天氣等應急管理措施用微信、短信及時種提醒植戶。

建設經濟林的那塊地高低不平,一塊地高低相差有1米,無法滿足高標準經濟林水肥一體化和機械作業的要求。如果這次不整平,幾十年就沒有機會再整平了。村幹部反復掂量,最後決定,不惜代價,動用機械設備搬運35000多方土,整平250多畝土地。村裡的群眾說:“多少代人都完不成的事情,今天做到了,完成了,這是造福子孫後代的功德事業,我們從心裡服氣。”

村幹部文化水準相對較低,理解和接受國家法律、政策的能力較弱。劉和風經常給村幹部講解《農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等常用的法律知識。流轉土地時,印成明白紙,交到農民手裡,讓他們清楚自己的權利和義務;也讓幹部知道什麼地方是自己不可逾越的紅線。為了讓村幹部弄清楚土地徵用中各種補償費的補償物件和補償辦法,寫成專門的文章交給村幹部,依法依規操作。

通過幾個專案的實施,兩委幹部認清了中央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優先發展農村的形勢;認准了實施農村供給側改革,增強農業發展後勁的路子;認識了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現代農業,提高經濟效益的途徑。幹部認識水準提高了,方向目標一致了,心就齊了。無論多麼艱巨的任務落實到誰的肩上,沒有一個人說過“不”字。現在呂溝村黨支部一班人敢於擔當、勇於奉獻,一心一意帶領群眾謀發展,已經成為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堅強“堡壘”。

除了正常的入戶調查困難戶、貧困戶外,劉和風還特別關注受災受難群眾。村裡一位30多歲的青年患尿毒癥,拿不起高額醫療費。劉和風和村委會商量,發動村民捐款,自己帶頭捐款500元,在不到一個星期的時間裡共收到捐款13萬多元。村裡一位老黨員家裡失火,劉和風第一時間送去500元錢,以解燃眉之急,村委會買來麵條、食用油、米麵等必需品,保證了最基本的生活。根據上級主管部門的安排,劉和風還為6戶殘疾人申請了救助資金1.2萬元,為6戶貧困戶申請了危房改造,為多戶殘疾人申請了輔助用具。七一慰問老黨員,中秋節看望困難戶,劉和風還通過自己的關係,發動企業獻愛心,給村裡的貧苦戶捐助300箱蘋果。

“這座抗日模範村紀念碑,原來被旁邊超市的雨搭給遮住了,在遠處不仔細看根本就看不到。”劉和風說,“我和開超市的溝通了好多次,他才同意把遮擋住紀念碑的雨搭拆掉了。下一步,我們將會把這座紀念碑往西移,跟村委會辦公樓形成統一,讓人一眼就能看到這座紀念碑。”挖掘呂溝村紅色元素,講好紅色故事,開發紅色旅遊,將是劉和風2018年工作著力點。

呂溝村已經修建了13公里的村內道路,大大方便了村民的出行。可是劉和風還不滿足,多次跑交通主管部門,爭取2018年將呂溝村列入“戶戶通”計畫,修完最後“一米路”,徹底改變“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 的歷史。

實施美麗鄉村建設,改善村容村貌一直是劉和風的心願。劉和風多次給村民做工作,“現在,兒子娶媳婦比的是樓房,10年後比的是環境。所以,為了子孫後代著想,從現在開始就要下決心改善村容村貌。”

呂溝村坑塘窪地較多,劉和風突發建設“小型濕地公園”的奇想,向後方單位省林業廳請求支援,發揮林業優勢,自己設計村內小型公園,從小到大,從局部到全面逐步改善村裡的居住環境條件,爭取早日建成環境優雅、乾淨整潔的宜居美麗鄉村。

確保工期按時完工。

路的另一側,三台挖掘機、三台運輸車、一台推土機正在熱火朝天地整平土地,開溝深翻、築畦起壟,明年春天將種植400畝地的高標準經濟林。一個多月天天在寒風裡吹,手上褪了皮,臉上起了皴,多年不穿的棉鞋、毛褲找出來,棉帽子、棉手套戴上,全副武裝。村民做夢也沒想到,“第一書記”來到村裡,能吃這樣的苦,受這樣的罪。

群眾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也體現在行動上。種植日光溫室的小夥子,害怕雨雪危害溫室,晚上住在管理房裡;塑膠大棚承包種植戶在塑膠大棚建設期間,就開始學習外地的生產經驗,考察種植內容,瞭解市場行情,準備土雜肥;種植經濟林的承包戶,整天圍著大田轉,三人一群,五人一撥,提前準備土雜肥,商討種植、管理辦法。區裡給呂溝村4個學習果樹管理的名額,開班後又去了3個“蹭課”的人。群眾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想方設法學習新技術了,有了內在的動力,不愁富不起來。

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是接受一個新事物,熟悉一種生產類型,建立一套生產模式,掌握一門新技術的過程。能否跨越以往的栽培模式,站在新的技術要求和栽培模式上,是產業結構調整成敗的關鍵。

為了準確地找到產業結構調整的路子,劉和風多次帶領村委會成員外出考察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栽培模式,聽取行業專家的意見和建議,深入調查,反復求證,慎重選擇,提出自己的發展路子。其實,劉和風自己也是專業技術人員,日光溫室建設時,專門為呂溝村量身定做了一款多功能日光溫室,設計了可以調節溫度和濕度的濕簾、風機系統,水肥一體化系統,改善了日光溫室通風、降溫難題,節約了水、肥成本,為生產綠色、優質農產品打下了基礎。

溫室種植和大田種植有很大差別,特別是病蟲害防治、溫度管理、水肥管理、吊繩整形、株型調整、開花育果等方面需要深入地學習和探索。劉和風一邊幹活一邊講解日光溫室的特點,悉心介紹自己經歷的經驗和教訓,指導種植戶根據氣候變化調整溫室管理方式、方法。

在優質果園建設方面,劉和風親自上陣安排規劃設計、土地整平、管道灌溉、品種選優、苗木定值、整形修剪、病蟲害管理。把主要技術要求印成明白紙交給群眾,把季節性主要病蟲害及其預防措施用微信提前發到種植戶的手機上,把雨雪天氣等應急管理措施用微信、短信及時種提醒植戶。

建設經濟林的那塊地高低不平,一塊地高低相差有1米,無法滿足高標準經濟林水肥一體化和機械作業的要求。如果這次不整平,幾十年就沒有機會再整平了。村幹部反復掂量,最後決定,不惜代價,動用機械設備搬運35000多方土,整平250多畝土地。村裡的群眾說:“多少代人都完不成的事情,今天做到了,完成了,這是造福子孫後代的功德事業,我們從心裡服氣。”

村幹部文化水準相對較低,理解和接受國家法律、政策的能力較弱。劉和風經常給村幹部講解《農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等常用的法律知識。流轉土地時,印成明白紙,交到農民手裡,讓他們清楚自己的權利和義務;也讓幹部知道什麼地方是自己不可逾越的紅線。為了讓村幹部弄清楚土地徵用中各種補償費的補償物件和補償辦法,寫成專門的文章交給村幹部,依法依規操作。

通過幾個專案的實施,兩委幹部認清了中央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優先發展農村的形勢;認准了實施農村供給側改革,增強農業發展後勁的路子;認識了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現代農業,提高經濟效益的途徑。幹部認識水準提高了,方向目標一致了,心就齊了。無論多麼艱巨的任務落實到誰的肩上,沒有一個人說過“不”字。現在呂溝村黨支部一班人敢於擔當、勇於奉獻,一心一意帶領群眾謀發展,已經成為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堅強“堡壘”。

除了正常的入戶調查困難戶、貧困戶外,劉和風還特別關注受災受難群眾。村裡一位30多歲的青年患尿毒癥,拿不起高額醫療費。劉和風和村委會商量,發動村民捐款,自己帶頭捐款500元,在不到一個星期的時間裡共收到捐款13萬多元。村裡一位老黨員家裡失火,劉和風第一時間送去500元錢,以解燃眉之急,村委會買來麵條、食用油、米麵等必需品,保證了最基本的生活。根據上級主管部門的安排,劉和風還為6戶殘疾人申請了救助資金1.2萬元,為6戶貧困戶申請了危房改造,為多戶殘疾人申請了輔助用具。七一慰問老黨員,中秋節看望困難戶,劉和風還通過自己的關係,發動企業獻愛心,給村裡的貧苦戶捐助300箱蘋果。

“這座抗日模範村紀念碑,原來被旁邊超市的雨搭給遮住了,在遠處不仔細看根本就看不到。”劉和風說,“我和開超市的溝通了好多次,他才同意把遮擋住紀念碑的雨搭拆掉了。下一步,我們將會把這座紀念碑往西移,跟村委會辦公樓形成統一,讓人一眼就能看到這座紀念碑。”挖掘呂溝村紅色元素,講好紅色故事,開發紅色旅遊,將是劉和風2018年工作著力點。

呂溝村已經修建了13公里的村內道路,大大方便了村民的出行。可是劉和風還不滿足,多次跑交通主管部門,爭取2018年將呂溝村列入“戶戶通”計畫,修完最後“一米路”,徹底改變“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 的歷史。

實施美麗鄉村建設,改善村容村貌一直是劉和風的心願。劉和風多次給村民做工作,“現在,兒子娶媳婦比的是樓房,10年後比的是環境。所以,為了子孫後代著想,從現在開始就要下決心改善村容村貌。”

呂溝村坑塘窪地較多,劉和風突發建設“小型濕地公園”的奇想,向後方單位省林業廳請求支援,發揮林業優勢,自己設計村內小型公園,從小到大,從局部到全面逐步改善村裡的居住環境條件,爭取早日建成環境優雅、乾淨整潔的宜居美麗鄉村。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