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前任3》:為什麼你就是不肯給我安全感?

前幾天去刷了被炒得很火的《前任3》。

因為大多人都可以從這部電影裡找到自己談戀愛時做過的傻x事, 所以也不難理解為何短短幾天它的票房已經破了14億。

主角孟雲和林佳分手的直接原因他們都忘記了, 但根本原因其實可以歸結為“安全感”的缺失。

今天我就來跟大家來聊一聊“安全感”這個話題。

一、安全感是怎麼消失不見的?

當你的伴侶進步得過快時, 當你的伴侶身邊出現比你更優秀的潛在情敵時, 當一直支撐你的事業受到衝擊時, 這些都會讓你覺得“我好像滿足不了另一半的需求了”。

你覺得你能付出的與對方的需求產生了供需缺口, 這種感覺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是假的。

反正, 你開始懷疑自我價值, 你會覺得自己的價值過低, 會覺得自己一旦滿足不了伴侶的需求, 對方就會因此離你而去。

這時候, 你陷入了“沒有安全感”的狀態。

電影中, 孟雲創業順風順水, 他進步得太快了。 於是他的生活暫態被工作填滿, 而林佳不適應這種變化。 她開始懷疑自我價值, 開始尋求對方的肯定。

用林佳自己的話說:“我需要他陪我來證明他愛我 , 我需要他在我身上花心思來證明他愛我。 ”

於是她變成了“依賴型伴侶”。

無論你的外貌如何, “依賴”都會讓你變得沒有吸引力。

你會開始向伴侶索取, 而不去處理內心深處的情緒, 這時候你自然更沒法滿足對方的需求, 你們的關係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

最後, 孟雲被逼到無可奈何, 咆哮道:

時時刻刻都要證明我愛你, 男人在外面鬥智鬥勇的戰鬥, 回到家裡只需要一個溫暖的被窩, 一口熱湯, 足矣!而不是一個更加需要絞盡腦汁的戰場。

舉個我自己的例子, 我上次創業失敗的那段時間, 我開始懷疑自己的價值, 所以這時候我開始覺得沒有安全感。

彼時我的女友也是個創業者, 加班應酬特別多。 我卻要求她多勻出時間陪我, 甚至還對她的男性朋友諸多猜疑, 自然很快就分開了。

那, 我們該如何找回安全感呢?

二、如何找回丟失的安全感?

當你沒有安全感時, 切忌依賴你的伴侶。

無論是林佳孟雲還是我自己的故事, 都用血與淚的教訓告訴了你“依賴”的結果。

你要做的, 並不是從伴侶身上尋找價值、尋找對方的認可, 而應該是想方設法提升自我價值, 讓自己確信你可以滿足對方的需求、可以填補供需缺口。

能給你安全感的, 只有你自己。

就像賣東西, 當你的產品服務還不夠好時, 你要做的並不是強買強賣, 而是專心打磨自己的產品和服務, 讓它值那個價。

改變別人的需求很難, 改變自己會容易許多。

不過, 我們還有幾個誤區需要克服。

三、克服安全感缺失的三大誤區

誤區1:見風就是雨

好友 XD 小姐是個特別沒有安全感的姑娘。

前段日子, 她的男友 L 先生在一起參加的一個飯局上與另一個女生(姑且稱為 O 小姐好了)相談甚歡, 於是 XD 小姐跟 L 先生大吵了一架。

XD 小姐找我吐槽, 於是我給她畫了幾個示意圖——

我曾經在《為什麼有的人就是自來熟?我能做到嗎?》一文中提到, 人際距離通常是分層的。

如下圖所示,“親密距離”和“個人距離”合起來是“個人空間”。不同人的個人空間會很不一樣。

L 先生應該是更“自來熟”的人,他的個人空間會很寬,他的朋友圈可以容下更多的人,舉止親密、落入個人空間的朋友也會比 XD 小姐更多。

假設 L 先生的個人空間的半徑是 2,XD 小姐的個人空間的半徑是 1。

如果 L 先生和 XD 小姐兩人分別跟 O 小姐的距離都是 1.5,這時候,L 先生會覺得 O 小姐已經進入了他的個人空間,成為了他的好友,而 XD 小姐可能還覺得 O 小姐只是普通朋友。

所以 XD 小姐會無法理解。

而且對於 L 先生來說,進入了個人空間並不代表什麼,L 先生的“親密距離”可能比 XD 小姐更窄。

搞清楚這點後,XD 小姐釋然了。

誤區2:盲目上進

情感大號們會告訴你:如果沒有安全感,你該做的是自我提升自我增值,是讓自己變得更好,你要做二十一世紀新時代男性/女性。

不無道理。

然而他們並沒有回答另一個問題:“供需缺口主要在哪?”換句話說就是“我該自我提升哪些方面?”

我是要讀書還是要健身?是要賺錢還是要顧家?

其實這涉及到經濟學裡頭的主觀價值論(subjective theory of value),即,需求決定價值。

試想一下你花了 5 萬塊成本打造了一部可以澆花的手機,每個細節都做到無可挑剔。然而,就算你定價 1 萬塊虧本大拍賣,你還是很難賣出去的——因為這不符合市場需求。

同樣的,你把自己練成了一個肌肉男或金剛芭比,或是你拼命工作廢寢忘食夜不歸宿,這也不一定是你伴侶的需求所在。

孟雲以為自己事業的飛黃騰達是林佳想要的,其實林佳想要的只是和老同學王鑫一起的那種安穩的小確幸。

只有瞭解了對方真正的需求,你才能知道該如何填補你的付出與對方需求之間的差距。方向錯了,再努力自我增值,盲目上進,很可能只會事倍功半。

誤區3:不放手

等等,那你的意思是讓我對伴侶千依百順?對方的所有需求我都一一滿足?

當然不是!

人的欲望無限、需求無限,你無法用你有限的資源(時間、金錢、愛)去滿足對方無止盡的需求。若不然,你只能累死或憋屈死。

你要先愛自己,才有餘力愛別人。

就像我上次提到的例子——買保險。身邊不少朋友小有積蓄後,首先會想到給爸媽買保險。

其實這並不明智——通常情況下,你是家裡最掙錢的那個人,如果你出點小意外暫時沒法工作了,整個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就斷了,爸媽的保費也沒人繼續交。

同樣的,如果你自己的基本需求都沒法被滿足,在這段關係中只有付出沒有收穫,這時候你要意識到“強扭的瓜不甜”,你應該學會放手。

北大的薛兆豐老師在一個課裡提到過一個故事:

有個經濟學家朋友說看上一個姑娘,打算追求的時候發現對方有男朋友了。於是薛老師嘲笑他:“原來你不相信科斯定律!”

“科斯定律”(Coase theorem)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Ronald Coase 提出的產權經濟學的基礎,簡單來說就是:

只要交易成本足夠低,一個東西最終會歸屬於能發揮其最大效益的人。

說人話就是“是你的,就是你的”。

當你在一段關係裡頭不斷地付出,卻還是沒能消除不安全感時,你要意識到你有可能不是那個最適合對方的人。

真正有安全感的,該是像電影中孟雲的“小女友”王梓那般,頭也不回地往前走。

她不強求一定要立刻馬上跟孟雲在一起,而是相信“科斯定律”,相信自己一定是未來可以跟孟雲走到最後的人。所以她選擇了先愛自己,然後在 1 年後又重新出現在孟雲眼前。

最後借用知乎答主 CalistaWang 的一個比喻:談戀愛其實就像搭地鐵。

沒有安全感的人會對其伴侶有“占座思維”,你會希望排除其他乘客,在那個座位上寫上你的名字。

有安全感的人會把人生當作一段旅程,從一個地鐵站到另一個地鐵站。

和座位的關係取決於緣分和距離。這個位你現在坐,之後可能就換我坐了。

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乘客,有的人上車有的人會下車,大家的位置都在動態變化。

最後到了終點站,所有乘客都要下車。

這便是所謂的安全感了吧。

人際距離通常是分層的。

如下圖所示,“親密距離”和“個人距離”合起來是“個人空間”。不同人的個人空間會很不一樣。

L 先生應該是更“自來熟”的人,他的個人空間會很寬,他的朋友圈可以容下更多的人,舉止親密、落入個人空間的朋友也會比 XD 小姐更多。

假設 L 先生的個人空間的半徑是 2,XD 小姐的個人空間的半徑是 1。

如果 L 先生和 XD 小姐兩人分別跟 O 小姐的距離都是 1.5,這時候,L 先生會覺得 O 小姐已經進入了他的個人空間,成為了他的好友,而 XD 小姐可能還覺得 O 小姐只是普通朋友。

所以 XD 小姐會無法理解。

而且對於 L 先生來說,進入了個人空間並不代表什麼,L 先生的“親密距離”可能比 XD 小姐更窄。

搞清楚這點後,XD 小姐釋然了。

誤區2:盲目上進

情感大號們會告訴你:如果沒有安全感,你該做的是自我提升自我增值,是讓自己變得更好,你要做二十一世紀新時代男性/女性。

不無道理。

然而他們並沒有回答另一個問題:“供需缺口主要在哪?”換句話說就是“我該自我提升哪些方面?”

我是要讀書還是要健身?是要賺錢還是要顧家?

其實這涉及到經濟學裡頭的主觀價值論(subjective theory of value),即,需求決定價值。

試想一下你花了 5 萬塊成本打造了一部可以澆花的手機,每個細節都做到無可挑剔。然而,就算你定價 1 萬塊虧本大拍賣,你還是很難賣出去的——因為這不符合市場需求。

同樣的,你把自己練成了一個肌肉男或金剛芭比,或是你拼命工作廢寢忘食夜不歸宿,這也不一定是你伴侶的需求所在。

孟雲以為自己事業的飛黃騰達是林佳想要的,其實林佳想要的只是和老同學王鑫一起的那種安穩的小確幸。

只有瞭解了對方真正的需求,你才能知道該如何填補你的付出與對方需求之間的差距。方向錯了,再努力自我增值,盲目上進,很可能只會事倍功半。

誤區3:不放手

等等,那你的意思是讓我對伴侶千依百順?對方的所有需求我都一一滿足?

當然不是!

人的欲望無限、需求無限,你無法用你有限的資源(時間、金錢、愛)去滿足對方無止盡的需求。若不然,你只能累死或憋屈死。

你要先愛自己,才有餘力愛別人。

就像我上次提到的例子——買保險。身邊不少朋友小有積蓄後,首先會想到給爸媽買保險。

其實這並不明智——通常情況下,你是家裡最掙錢的那個人,如果你出點小意外暫時沒法工作了,整個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就斷了,爸媽的保費也沒人繼續交。

同樣的,如果你自己的基本需求都沒法被滿足,在這段關係中只有付出沒有收穫,這時候你要意識到“強扭的瓜不甜”,你應該學會放手。

北大的薛兆豐老師在一個課裡提到過一個故事:

有個經濟學家朋友說看上一個姑娘,打算追求的時候發現對方有男朋友了。於是薛老師嘲笑他:“原來你不相信科斯定律!”

“科斯定律”(Coase theorem)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Ronald Coase 提出的產權經濟學的基礎,簡單來說就是:

只要交易成本足夠低,一個東西最終會歸屬於能發揮其最大效益的人。

說人話就是“是你的,就是你的”。

當你在一段關係裡頭不斷地付出,卻還是沒能消除不安全感時,你要意識到你有可能不是那個最適合對方的人。

真正有安全感的,該是像電影中孟雲的“小女友”王梓那般,頭也不回地往前走。

她不強求一定要立刻馬上跟孟雲在一起,而是相信“科斯定律”,相信自己一定是未來可以跟孟雲走到最後的人。所以她選擇了先愛自己,然後在 1 年後又重新出現在孟雲眼前。

最後借用知乎答主 CalistaWang 的一個比喻:談戀愛其實就像搭地鐵。

沒有安全感的人會對其伴侶有“占座思維”,你會希望排除其他乘客,在那個座位上寫上你的名字。

有安全感的人會把人生當作一段旅程,從一個地鐵站到另一個地鐵站。

和座位的關係取決於緣分和距離。這個位你現在坐,之後可能就換我坐了。

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乘客,有的人上車有的人會下車,大家的位置都在動態變化。

最後到了終點站,所有乘客都要下車。

這便是所謂的安全感了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