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地黃|第 439天

點擊上方藍色字 “醫承有道”關注我們

地黃

REHMANNIAE RADIX

上一期: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紫草 | 第 435天

中藥速記

來源

本品為玄參科植物地黃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的新鮮或乾燥塊根。

相關名

生地、地黃、生地黃、幹地黃、淮地黃、懷慶地黃、大生地、地髓、地黃炭、熟地、熟地黃、大熟地、熟地炭、還元大品

產地

主產于河南省武陟、溫縣、博愛等縣。

採收加工

秋季採挖, 除去蘆頭、鬚根及泥沙, 鮮用者;或將地黃緩緩烘焙至內部變黑, 約八成幹, 捏成團塊。 前者習稱“鮮地黃”, 後者習稱“生地黃’。

性狀鑒別

鮮地黃

呈紡錘形或條狀, 長8~24cm, 直徑2~9cm。 外皮薄, 表面淺紅黃色, 具彎曲的縱皺紋、芽痕、橫長皮孔樣突起及不規則疤痕。 肉質, 易斷, 斷面皮部淡黃白色, 可見橘紅色油點, 木部黃白色, 導管呈放射狀排列。 氣微, 味微甜、微苦。

生地黃

多呈不規則的團塊狀或長圓形, 中間膨大, 兩端稍細, 有的細小, 長條狀, 稍扁而扭曲, 長6~12cm, 直徑2~6cm。 表面棕黑色或棕灰色,

極皺縮, 具不規則的橫曲紋。 體重, 質較軟而韌, 不易折斷, 斷面棕黑色或烏黑色, 有光澤, 具黏性。 氣微, 味微甜。

飲片 生地黃

呈類圓形或不規則的厚片, 外表皮棕黑色或棕灰色, 極皺縮, 具不規則的橫曲紋, 切面棕黑色或烏黑色, 有光澤, 具黏性。 氣微, 味微甜。

熟地黃

為不規則的塊片、碎塊, 大小、厚薄不一。 表面烏黑色, 有光澤, 蒙古性大。 質柔軟而帶韌性, 不易折斷, 斷面烏黑色, 有光 澤。 氣微, 味甜。

生地黃

性味歸經

甘、苦, 寒。 歸心、肝、腎經。

性能特點

本品苦寒清地, 味甘質潤, 入心、肝、腎經, 為清滋潤滑之品。 既善清解營血分之熱, 又善滋陰清熱而生津, 還能潤燥滑腸。 鮮者名鮮地黃, 長於清熱涼血;幹者名幹地黃, 長於滋陰涼血。

功效

清熱涼血,

養陰生津, 潤腸。

主治病證

(1)溫病熱入營血證。

(2)血熱吐血、衄血、尿血、崩漏下血。

(3)熱病後期傷陰, 陰虛發熱, 內熱消渴。

(4)陰虛腸燥便秘。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 10~30g;或入丸散, 或以鮮品搗汁服。 鮮地黃長於清熱涼血;幹地黃長於滋陰。 炒炭多用於止血

使用注意

本品寒滑膩滯, 故脾虛食少便溏及濕滯中滿者忌服。

地黃的故事

據說在唐朝時,有一年黃河中下游一帶瘟疫流行,無數老百姓因感染瘟疫而失去生命。 當地的縣太爺來到神農山藥王廟祈求神佑,得到了一株根狀的草藥,這種藥根塊大而短,形狀像山蘿蔔,顏色微黃,口味發苦。 送藥人將此藥稱為地皇,意思是皇天賜藥。 並告訴他,神農山北草窪有許多這種藥,縣太爺就命人上山去採挖,用此藥解救了百姓。 瘟疫過後,百姓們把它引種到自家農田裡,因為它的顏色發黃,便把地皇叫成地黃了。 地黃又叫地髓,是說吸收了地氣之精髓,一般土地在種過一年地黃後,地就變苦了,第二年便不能再種地黃,必須等到至少八年後才能再種,因此就更顯得地黃的珍貴。

猜一猜這味中藥是什麼?

請在留言處寫下您的答案!

——END——

推薦閱讀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土鼈蟲 | 第 248天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斑蝥 | 第 249天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蟾酥 | 第 250天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僵蠶 | 第 251天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鱉甲| 第 252天

✎版權申明:轉載僅作觀點分享使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

✎投稿郵箱:tougao@yichengyoudao.com

猜一猜這味中藥是什麼?

請在留言處寫下您的答案!

——END——

推薦閱讀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土鼈蟲 | 第 248天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斑蝥 | 第 249天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蟾酥 | 第 250天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僵蠶 | 第 251天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鱉甲| 第 252天

✎版權申明:轉載僅作觀點分享使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

✎投稿郵箱:tougao@yichengyoudao.com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