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第五屆中國電子資訊博覽會:我國人工智慧技術走在世界前列

4月9日,在第五屆電子資訊博覽會上,機器人足球表演的展臺吸引了很多小觀眾。 經濟日報記者黃 鑫攝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進步,智慧化已成為電子資訊產業的發展趨勢,越來越多的智慧產品在生活領域湧現。 從行業發展來看,核心技術的突破讓我國在人工智慧領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技術的進步和政策支援力度加大,我國電子資訊產業將迎來“智”造時代—

“智慧化正在成為電子資訊產業的重要發展趨勢,並為電子資訊產業提供了新的發展動力。 ”在4月9日開幕的第五屆中國電子資訊博覽會上,工業和資訊化部副部長劉利華表示,將圍繞智慧資訊產業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加大對電腦、生物特徵識別、新型人機交互等的研發和產業化力度,支援智慧晶片、智慧感測器、智慧作業系統等軟硬體發展,加速關鍵網路設備、網路安全設備等基礎產品開發,優化創新資源配置,打造全產業鏈協同創新機制,增強資訊技術和產業的發展能力。

智慧產品不斷湧現

會點菜下單、端茶送水的送餐機器人,影像立體、資訊豐富的VR眼鏡,語音辨識率高度準確的互聯網視訊會議系統……各種電子“智造”產品齊聚電子資訊博覽會。 本屆展會現場發佈了超過5000件新產品新技術,集中展示了人工智慧、高端晶片、智慧製造、虛擬實境及增強現實、智慧家庭等電子資訊產業創新成果。

“以智慧為核心的技術產品創新在多個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神經網路、機器學習、深度學習以及群體智慧、人機混合智慧等技術快速發展,人工智慧程式已經在圍棋、國際象棋等智力遊戲中戰勝人類頂級選手,智慧產品已在城市管理、能源利用、生態改善以及醫療、交通、食品安全追溯等領域得到應用。 ”劉利華說。

不僅如此,電子資訊產品的智慧化也在加速服務創新和商業模式變革,培育出蓬勃旺盛的智慧應用需求,給電子資訊產業發展開闢出新的方向。 在居民消費領域,智慧手機、智慧電視等產品已成為市場主流,智慧路由器、智慧空氣淨化器、智慧攝像頭、服務機器人等新產品逐漸成熟和普及。

在行業應用領域,智慧製造的推進,將為智慧資訊產品提供豐富的應用場景和創新需求。

發達國家正紛紛佈局智慧領域。 美國先後發佈3份報告,推出了“國家機器人計畫”;德國出臺《數位化戰略2025》,以資訊技術為基礎建立智慧工廠、智慧交通、智慧城市和智慧家居等一系列數位化系統;日本經濟產業省發佈利用人工智慧和機器人等新技術促進經濟增長的“新產業結構藍圖”。 跨國龍頭企業也在智慧領域發力,並將實施投資融資、戰略並購作為加快技術創新和生態建設的重要手段,人工智慧領域的投融資規模呈爆發式成長。 2016年,全球人工智慧領域融資額較2015年增長超過60%。

核心技術先後突破

2016年,我國電子資訊製造業收入達12.2萬億元,手機、微型電腦、網路通信設備、彩電等主要電子資訊產品產量繼續位居全球首位。 電腦視覺、語音辨識等細分領域處於國際領先水準,湧現出一批具備競爭實力的企業和研究機構,電子“智”造已具備良好的發展基礎。

不久前,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公佈了2017年度全球十大突破技術,包括深度學習、刷臉支付、自動駕駛等在內的人工智慧領域熱門技術均被選中。 這幾項技術的主要研究者包括了科大訊飛、阿裡巴巴、百度等多家中國企業,說明我國在人工智慧技術研究方面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 “目前,我國人工智慧領域的科研工作者和企業家已經立于全球潮頭,一批中國科技企業已展現了在人工智慧方面的良好業績,在核心演算法等關鍵技術上有所創新。

”劉利華說。

在電子資訊博覽會主論壇上,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播放了一段視頻——美國前總統奧巴馬感謝科大訊飛讓他學會了中文。 但其實這段視頻是由科大訊飛人工智慧語音合成系統完成的一次逼真模仿。 劉慶峰認為,未來人們看到的所有設備都能聽會說、能理解會思考。 人工智慧將像水和電一樣無處不在,社會即將從“互聯網+”正式進入到“人工智慧+”的時代。 如果說2016年是人工智慧發展元年,2017年將是人工智慧的落地之年。

我國豐富的互聯網應用為智慧社會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中國的老百姓用手機買烤紅薯,美國的老百姓還在用支票付水電費,可以想像中國人對互聯網基礎設施的信心有多大。 ”阿裡巴巴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說。

劉利華表示,目前人工智慧的產業化轉換剛剛起步,我國已經在智慧城市教育、汽車智慧客服等人工智慧領域初步形成了從技術到產業再到應用的完整佈局。“中國製造2025”“互聯網+”等政策檔中都將智慧技術、智慧產品列為發展重點,對以智慧為引領的電子資訊產業發展的支援力度還將持續加大。

智慧製造夯實基礎

“我國電子資訊產業發展基礎還存在薄弱環節,特別是晶片、基礎軟體、感測器、智慧控制等核心關鍵技術積累不足,尚無法對新興增長點形成相匹配的支撐。”劉利華坦言。

發展電子“智”造業必須夯實發展基礎。以平板顯示技術為例,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鐘燦指出,目前我國在新型顯示技術方面已經取得很多突破,超大尺寸、超高解析度、窄邊框等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準,獲得多項國際設計獎勵,緩解了我國電子資訊產業“缺芯少屏”的被動局面。

在維信諾展臺,展出了大大小小、各種形狀的顯示幕,分別應用于智慧手機、智慧手錶等智慧終端機。據昆山維信諾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高裕弟介紹,維信諾目前的最新顯示幕產品超薄到只有0.2毫米,把現有1.2英寸圓形螢幕產品的重量減輕了60%。公司還研發出了可以完全捲曲和折疊的柔性AMOLED顯示幕,代表了國際柔性顯示標準。

工信部電子資訊司副司長吳勝武介紹說,2016年我國新型顯示行業銷售收入達2013億元,全球市場佔有率達27%。行業技術水準也不斷提升。2011年至2016年,我國全行業年均專利申請量達9000件,累計申請專利超過5.6萬件。

劉利華表示,將加大對電腦視聽覺、生物特徵識別、複雜環境識別、新型人機交互、自然語言理解、機器翻譯、智慧決策控制等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力度,支援智慧晶片、智慧感測器、智慧作業系統、智慧控制系統等軟硬體產品發展。

“要以智慧化消費需求為導向,著力推動軟硬融合、製造與服務融合、網路與產品融合,大力發展智慧可穿戴設備、智慧汽車、智慧無人系統、智慧服務機器人、智慧家居產品等智慧消費產品和智慧工業機器人、智慧製造解決方案等行業智慧化產品,強化產業鏈各環節配套發展,建立健全智慧資訊產業體系。”劉利華說。(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黃 鑫)

”阿裡巴巴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說。

劉利華表示,目前人工智慧的產業化轉換剛剛起步,我國已經在智慧城市教育、汽車智慧客服等人工智慧領域初步形成了從技術到產業再到應用的完整佈局。“中國製造2025”“互聯網+”等政策檔中都將智慧技術、智慧產品列為發展重點,對以智慧為引領的電子資訊產業發展的支援力度還將持續加大。

智慧製造夯實基礎

“我國電子資訊產業發展基礎還存在薄弱環節,特別是晶片、基礎軟體、感測器、智慧控制等核心關鍵技術積累不足,尚無法對新興增長點形成相匹配的支撐。”劉利華坦言。

發展電子“智”造業必須夯實發展基礎。以平板顯示技術為例,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鐘燦指出,目前我國在新型顯示技術方面已經取得很多突破,超大尺寸、超高解析度、窄邊框等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準,獲得多項國際設計獎勵,緩解了我國電子資訊產業“缺芯少屏”的被動局面。

在維信諾展臺,展出了大大小小、各種形狀的顯示幕,分別應用于智慧手機、智慧手錶等智慧終端機。據昆山維信諾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高裕弟介紹,維信諾目前的最新顯示幕產品超薄到只有0.2毫米,把現有1.2英寸圓形螢幕產品的重量減輕了60%。公司還研發出了可以完全捲曲和折疊的柔性AMOLED顯示幕,代表了國際柔性顯示標準。

工信部電子資訊司副司長吳勝武介紹說,2016年我國新型顯示行業銷售收入達2013億元,全球市場佔有率達27%。行業技術水準也不斷提升。2011年至2016年,我國全行業年均專利申請量達9000件,累計申請專利超過5.6萬件。

劉利華表示,將加大對電腦視聽覺、生物特徵識別、複雜環境識別、新型人機交互、自然語言理解、機器翻譯、智慧決策控制等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力度,支援智慧晶片、智慧感測器、智慧作業系統、智慧控制系統等軟硬體產品發展。

“要以智慧化消費需求為導向,著力推動軟硬融合、製造與服務融合、網路與產品融合,大力發展智慧可穿戴設備、智慧汽車、智慧無人系統、智慧服務機器人、智慧家居產品等智慧消費產品和智慧工業機器人、智慧製造解決方案等行業智慧化產品,強化產業鏈各環節配套發展,建立健全智慧資訊產業體系。”劉利華說。(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黃 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