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臺灣前情報官對大陸閱兵怎麼看?

據中國新聞網消息, 美國聯邦議院9日通過兩項友台法案, 在台媒看來充滿“更多危機和風險”, 擔憂再提武統。 美國影響讓兩岸關係變得複雜。 然而, 早在10年前, 馬英九初上任時, 就提出了 “軍事互信機制”。 那麼, 這一機制如何建立?臺灣海軍與情報官如何看待天安門的閱兵活動?

臺灣·馬祖:“枕戈待旦”

本文摘自邱震海撰寫的《迫在眉睫:中國周邊危機的內幕與突變》

第三章

2016-2020:台海再現戰雲, 大陸腹背受敵?

-內幕:民進黨高層和台諜報人士如何與大陸互動?

其實, 不要說是大陸官方, 就是換了我, 對這個問題也不會沒有疑問。

因此, 蘭寧利那次的信心十足和中氣十足, 乃是有原因的。 請看下面一段對話:

邱震海:兩岸目前還是政治上的敵對關係, 如何建立軍事互信機制?

蘭寧利:軍事互信機制有很多層面, 最高的當然是軍委主席的熱線電話, 最低的就是前線指揮官之間的互相通報,

以避免對方因誤判而導致危機的產生。

邱震海:兩岸軍事熱線, 您認為能設立嗎?

蘭寧利:這在可預期的未來依然難以實現。 但這不等於說, 兩岸在前沿陣地不需要建立互信機制和危機防範機制。

邱震海:這具體指什麼?

蘭寧利:比如前線指揮官之間的互相通報機制。

每當一方需要舉行一些可能影響對方, 或引起對方誤判的活動前, 先通知對方, 以便對方做好準備。 這在美蘇對抗時期是常態, 未來兩岸之間也應該可以建立。

邱震海:但這是否需要兩岸首先簽署政治層面的官方檔, 然後才能操作?

蘭寧利:完全不需要。 兩岸最高層的軍事熱線, 可能需要簽署政治檔;但前線指揮所軍官之間的溝通, 不以政治接近為前提。 恰恰是由於雙方還沒有政治檔作為基礎, 因此才需要在最前線建立溝通機制, 以防範突發事件的發生。

蘭寧利在臺北演播室裡侃侃而談, 顯得胸有成竹, 信心滿滿。 相比之下, 演播室裡的大陸嘉賓卻似乎有些底氣不足。

如前所述, 那個時候,

大陸方面對於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始終有些疑慮, 不是擔心臺灣方面的意圖, 就是還沒有想清楚到底如何的操作才行。

從這以後, 蘭甯利就成為我節目裡的常客。 2008年南海風雲初起時, 他最早在我的節目裡, 與大陸方面的嘉賓一起探討“兩岸是否共同護衛南海”。

我印象很深的是, 他在節目裡明確表示“老祖宗留給我們的領土和領海, 一寸也不能在我們手裡丟失。 他多次在節目裡表示, “我們年輕時從當兵的第一天起, 就一直被教育說, 我們是中國海軍。 因此, 雖然我們的政治符號不同, 但我一直認為我是中國海軍。 ”

2009年10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六十周年, 天安門廣場舉行了盛大的閱兵紀念活動, 展出大量先進武器裝備。

上午11點20分, 閱兵活動剛一結束, 天安門廣場還在舉行群眾遊行時, 《震海聽風錄》就直播《大閱兵:海外軍方人士對話解放軍》節目。 參加節目的有臺灣海軍中將蘭甯利、日本防衛省防衛研究所研究員松田康博和解放軍少將彭光謙。

天安門閱兵紀念活動

就這樣,當天安門廣場還在舉行群眾時,蘭寧利和松田康博就開始對剛剛結束的閱兵式及其展示的武器設備,開始“評頭論足”,包括武器性能、能夠輻射的範圍、其戰略威懾力,以及臺灣、日本的應對措施等。我開玩笑說:“海外軍方人士在我們節目裡發表的評估,比任何內參都要快!”

對於

“中國周邊危機的內幕與突變 ”

你怎麼看呢?

歡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就這樣,當天安門廣場還在舉行群眾時,蘭寧利和松田康博就開始對剛剛結束的閱兵式及其展示的武器設備,開始“評頭論足”,包括武器性能、能夠輻射的範圍、其戰略威懾力,以及臺灣、日本的應對措施等。我開玩笑說:“海外軍方人士在我們節目裡發表的評估,比任何內參都要快!”

對於

“中國周邊危機的內幕與突變 ”

你怎麼看呢?

歡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