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這位元愛國臺灣音樂人,組建了一個支持統一的黨

【採訪/觀察者網 小婷】

“老師, 要從政了。

去年獲得‘行政院’文化部獎補助後發現, 原來臺灣的經濟, 已是爛到根的系統性問題, 所以決定徹底解決百姓民生經濟困境。 ”

——這是3月12日民生党成立前夕, 第一任黨主席張穆庭寫在臉書上的心聲。

在這之前, 張穆庭一直以音樂人的身份為兩岸所熟知。 2004年, 他執意到南京自費拍攝南京大屠殺紀念歌曲《1937》並免費發行, 引發一陣反響。 隨後, 他又製作了慰安婦主題曲《殤》、《一個中國》。 他的歌曲, 總是在娓娓溫情中, 用小人物的悲歡離合訴說歷史的跌宕起伏, 充滿家國情懷。

然而這些還不夠,

在張穆庭看來, 音樂能夠影響的終究是一小部分人, 而臺灣發展、兩岸統一需要更多的人參與進來。 也正是出於這個想法, 才有了臺灣民生党的成立。

3月13日, 民生党成立第二天, 張穆庭接受了觀察者網專訪, 談談民生党的創建歷程、對臺灣經濟困境的反思、對兩岸統一的期許。

“用互聯網吸引年輕人, 這是我們不同的地方”

觀察者網:3月12日民生党成立, 之所以選擇這一天, 因為3月12日也是孫中山先生逝世紀念日, 民生黨的理念就是為了彰顯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中的“民生主義”。 您能不能幫我們簡單介紹下民生党的創建歷程?

張穆庭:成立政黨是我一直以來的想法, 只是最近才最終決定要這麼做。 其實不止是我, 我們這批年輕人, 包括民生黨的幾位核心幹部, 都是從國民黨出來的。 我們一直期待國民黨能夠給年輕人機會, 像我之前一直只是擔任青年工作委員會副會長, 不是一個很重要的職位。 可是我等了十三年到現在, 也沒有受到太多真正的關注。

臺灣目前有2300萬人口,

80%的臺灣人民擁有投票權, 很多人對現狀都極為不滿, 但檯面上的政黨又沒有一個是值得支持的。 臺灣從1987年解除戒嚴到現在這三十年來, 物價連年上漲, 但是將近九百萬的勞工, 他們的薪水卻沒有漲。 到今天年輕一代孩子不敢生, 房子不敢買, 車子不敢買, 什麼都不敢, 整個消費力是衰退的、薄弱的。 馬英九任內本來大家還抱有期望, 但現在連希望都沒有了, 臺灣真的沒有機會了。

這些年輕人對國民黨失望之餘, 剛好碰上兩次大選連敗, 民進黨又把政局搞這麼亂, 兩岸關係搞得這麼爛, 我們就決定自己出來成立新的政黨, 主攻臺灣經濟。 我們現在有黨員一百多人, 百分之八九十是無黨籍的, 他們並不是偏藍或綠,

而是對時局真的很不滿, 但又不知道該投票給誰, 我們吸引就是這樣的人。

觀察者網:要推動臺灣經濟發展, 可以有很多辦法, 為什麼一定要用成立政黨這個方式呢?

張穆庭:這個我們也考量了很久。 從我個人的經歷來說, 2004年我創作南京大屠殺紀念曲《1937》, 包括之後的慰安婦主題曲《殤》, 再到《一個中國》, 一直想要用音樂的方式影響青年人。 雖然反響很熱烈, 但終歸能影響到的人數有限, 所以就想通過成立政黨, 獲得政權, 來影響更多的人。 比如要推動兩岸和平統一, 就需要通過政權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再比如來台陸客經常發生事故, 這也需要通過政府、通過政治才能根本解決。 所以我們也有點是被迫的, 等於是背負著臺灣幾代人的壓力。

現在“台獨”勢力如此龐大, 我們非站出來不可, 試圖力挽狂瀾。

觀察者網:其實島內像民生黨這樣的統派團體很多, 但因為沒有掌握政權, 影響力有限。 未來民生黨有沒有參政計畫?如何擴大影響力?

張穆庭:有, 未來我們會投入很多年輕人, 加入到臺灣選舉特別是基層選舉中去。 應該這麼講, 大部分國民黨黨員都是老人, 他們能發揮的作用有限。 現在國民黨一直受制于“老人政治”, 所以我們就想到另一種方法, 就是吸引年輕人, 用互聯網的方式來解決老年人做不了的事情。 所以民生黨的三個重點就是:年輕人為主, 互聯網, 拋棄藍綠、聚焦經濟。

民生党成立日,也是孫中山先生逝世紀念日

觀察者網:現在臺灣有所謂“天然獨”一代,年輕人群體對“一個中國”的認同度並不高。民生党主要由年輕人組成,在用互聯網吸引年輕人方面,有沒有什麼具體措施?

張穆庭:他們應該是“人工獨”,並不是“天然獨”。在陳水扁的二連任內,把教科書亂改一通,偏偏馬英九在執政八年裡又完全忽略了這一塊,到他快結束任期的時候才突然想到這個事情,可是已經來不及了。等於整整十六屆至少數十萬學生,被灌輸了改編後的教科書裡錯誤的觀念。包括臺灣大學裡很多老師本身就是綠的,就是“獨派”,他們拿著臺灣當局的錢做研究,又給學生灌輸“台獨主義”。其實我們看到很多這種現象,但是又改變不了,因為我們沒有政權。所以,我們現在也只能靠互聯網的力量把這些所謂的“人工獨”、“天然獨”系統性瓦解,把它撥亂反正,這是我們跟其他政黨不同的地方。

具體到操作上,我們是以裡民為單位,以民生需求為主,通過建立互聯網論壇和APP,建立512個產業專區,讓裡民充分討論,表達他們對產業、勞工政策的看法。我們就是發展這樣一個平臺,不管是勞工還是企業主,他們都可以暢所欲言,等於是實施孫中山先生直接民權的概念吧。

觀察者網:搭建這樣一個互聯網平臺確實很有必要,但其實互聯網並不是一個新鮮的東西,之前包括民進黨也好,國民黨也好,都非常重視新媒體、網路建設,所以民生黨跟他們的不同在哪裡?

未來我們要做的,是建立一個完全自動化至少是百分之八九十自動化的系統,有點像阿裡巴巴的O2O模式,基於共用經濟建立政治協商平臺。這就超越了現有其他政黨的模式,而且因為它夠炫,應該能很快吸引到年輕人。

觀察者網:現在這個網路APP已經建立起來了嗎?

張穆庭:還在做,因為它的規模太龐大,要遍及臺灣2300萬同胞。而且都是我自己投資的,資金也很緊張,不像國民黨、民進黨,本身有很多大財團資源,我們沒有。但至少我們是支援國家統一的,未來會越做越好。不過一開始壓力非常大,3月12日剛一宣佈成立就受到了島內“台獨”勢力一波接一波的攻擊。

3月12日,民生党舉行成立大會暨記者會

搭乘“一帶一路”,臺灣經濟才能翻轉

觀察者網:民生党致力於振興臺灣經濟,解決臺灣民生問題。2016年臺灣GDP增長只有1.4%,增長緩慢。您認為臺灣為什麼會陷入這樣的經濟困境?

張穆庭:用臺灣的話來講,就是“祖國經濟”,現在兩岸關係遇冷,臺灣經濟必然遭受打擊。其他政黨整天在講獨啊統啊,本省的外省的,整個臺灣被意識形態裹挾著,自然無心發展經濟。臺灣以往的優勢產業都在喪失,現在就剩下了觀光,即便如此,也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馬英九時期開放陸客來台,但是他只做了一半,比如三通,沒有做後續的整合,比如臺灣遊覽車一直發生事故,但他沒有進一步建立機制,到底哪些單位該負責,哪些該受到處罰,這些後續內容都沒有做。每次出事,臺灣官員都會說這不是我的責任,一個推一個,問題才會層出不窮。

所以我們的一個初步設想是,把馬英九沒有做的後半部分內容做起來,用旅遊觀光帶動臺灣衣食住行娛樂各個產業,進而提振臺灣經濟。當然,首先我們要把臺灣的政府部門搞定,這樣才有辦法把這個產業真正救起來。

觀察者網:但在目前兩岸關係比較冷的情況下,赴台陸客已經在不斷減少了,想要提振觀光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民生黨有沒有什麼具體舉措?

張穆庭:

所以我們現在希望通過建立網路平臺和APP,通過點對點、裡對裡的方式發展臺灣觀光,把大陸的聲音傳進來,把臺灣的民眾帶出去。這也是我們成立政黨一個很重要的初衷,我相信用這樣的方式可以一點一滴地瓦解“台獨”勢力。

觀察者網:您新近創作的歌曲《一個中國》裡有一句歌詞,“翻轉經濟新路線,一個中國就會實現”,這個經濟新路線是指什麼?

張穆庭:這首歌的中心思想就是臺灣經濟要發展,就要加入“一帶一路”。因為我們不可能加入亞投行了,只能通過政治協商加入“一帶一路”戰略。所以我歌詞裡寫的經濟新路線,指的就是臺灣不要再想有的沒的,靠美國、靠日本,根本靠不住,因為美國和日本都是在把臺灣當棋子耍。其實我們都知道,臺灣政客也知道,但他們刻意不讓臺灣老百姓知道。也是因為這樣,臺灣民眾才會越來越反對大陸。所以我們就希望通過新的經濟路線,讓臺灣人獲得實際利益。

比如我們可以約定,本黨協助企業搭上“一帶一路”戰略,未來掙到錢後要按照一定比例回饋給員工,這有點資本主義,又有點社會主義,這樣就符合孫中山“民生主義”的基本架構。所謂“均富”並不是說人人都要有錢,而是至少人人能夠有基本的生活保障。

民生党成立前夕,成員特地去了孫中山先生紀念館

中國就是中國,五千年來都是一個中國

觀察者網:民生黨的創黨宗旨裡有一條:堅持“九二共識”,完成國家統一。眼下蔡英文政府依舊沒有承認“九二共識”,國民黨內部對“九二共識”的態度也不一致。為什麼民生黨要把這一條寫進黨章中?

張穆庭:大陸和臺灣同根同源,未來歷史會怎麼發展,對世界局勢有所瞭解的人都明白,我們只是剛好把這些人的心聲講了出來而已。

我12日在記者會上也提到,江澤民主席曾經講過,兩岸可以共同以“中國”為國號進行和平統一。國家統一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既然“九二共識”的目的是為了“一個中國”,不管是“各表”還是“同表”,反正中國就是中國,五千年來都是一個中國,何必理會那麼多。

觀察者網:您在民生党成立記者會上提到,民生党只談經濟,拋棄意識形態,但如果要談“九二共識”,談國家統一的話,就不可避免要涉及到意識形態,怎麼做到把兩者區分開來?

張穆庭:應該這麼講,意識形態對我們來說是結果,不是原因。而其他政黨,特別是民進黨,他們是意識形態先行,因為否定“一個中國”,所以否定“一帶一路”,也不管臺灣經濟,不管臺灣民眾死活。我們則正好相反,這是我們跟他們不同的地方。我們要解決臺灣的經濟問題、民生問題,是真正為了臺灣老百姓。所以我們要發展旅遊觀光業,要參與“一帶一路”戰略,而這些都需要大陸的支援,理所當然地我們就要堅持“九二共識”,追求國家統一。

大陸應該不要給“台獨”藝人機會

觀察者網:您之前的身份一直是音樂人,為什麼會決定要走上從政的道路呢?

張穆庭:其實也想了很久,想了很多,最終才下了這個決心。我本來是想曲線救國的,通過音樂影響臺灣人民,希望他們能夠改變對大陸的看法,不要再說中國大陸多落後,多比不上臺灣。但是後來發現我能影響的就是那麼一些人,這些人本身對兩岸統一就持贊成態度,這樣的話,我的音樂永遠就只在這個圈子裡流行,影響不到圈外那些我真正想影響的人。這對兩岸統一發展沒有什麼實際的幫助,對我個人的音樂發展也沒有實際的幫助。很多朋友勸我直接去大陸發展好了,我覺得不行,國家統一這個事情一定要在我們這一代完成。也不知道哪裡來的使命感,我就覺得既然音樂不能影響這麼多人,那我就從政好了。這個想法從馬英九執政的後半期就有了,當時國民黨不給青年人機會,我們的意見他們都不聽,實在感到太失望了,就只能自己擼起袖子幹了。

觀察者網:您成長于解嚴後的臺灣,一直秉持一個中國、兩岸統一的立場,這和很多臺灣青年一代都不同。這樣的思想是受什麼影響?

張穆庭:主要還是受個人經歷影響吧。我2001年第一次去大陸採訪,在和北京大學的學生交流時,他們身上那股拼搏的動力,就默默感染了我。

從我個人的經歷出發,大陸人對臺灣人是比較友善的,但我不懂臺灣人為什麼這麼排斥大陸,所以我才會想這個問題。再加上我自己在臺灣的“新聞局”、“文化建設委員會”,還有臺北市政府,都擔任過公職,對臺灣官僚和基層都有所瞭解,自己又創過業,很能體會臺灣勞工特別是失業者的痛苦,才會關注經濟議題。而兩岸對比之下,也讓我更加明白,只有統一才能挽救臺灣經濟。

南京大屠殺紀念曲《1937》

觀察者網:2004年您自己出資製作了單曲《1937》MV,寫了一個老船工因為南京大屠殺與女友生離死別的淒美故事,反響非常強烈。能不能談談這首歌的創作背景?

張穆庭:那是2001年我第一次去大陸的時候,當時很好奇,在北京胡同裡遇見一位老爺爺,就和他攀談起來。才知道他是當年南京大屠殺的倖存者,當時他正好來北京才躲過了一劫,但從此和自己的初戀女友失去了聯繫,最終輾轉來到北京成家立業。當時我就很受感動,但那時還沒有足夠的創作功底把這個故事寫出來,直到2004年才完成,當時還非常堅持地一定要去南京,去當年事件的發生地錄製MV。

歷史是非常宏大的,但它落實在每一個人身上又是非常細微和感人的。從那以後我就非常痛恨戰爭,後來我又發行了全球慰安婦主題曲《殤》,當時我跟著臺灣還有大陸的老師,一起去探訪了很多慰安婦,見證活的歷史。可悲的是,到現在全世界特別是臺灣還有很多人不承認這段歷史,真讓人難以理解。

慰安婦主題曲《殤》

觀察者網:從《1937》到全球慰安婦主題曲《殤》,包括《一個中國》,您想通過這些歌曲表達什麼?

張穆庭:表達一種民族情懷吧。孫中山先生提出“三民主義”時,滿清被列強欺負,面臨著瓜分危機。從某種程度來講,今天的蔡英文當局依舊做著和美國、日本瓜分臺灣的事情。只是不知道為什麼,臺灣就是沒有人發現這個事情。反倒是真正捍衛國家民族的大陸,卻被臺灣人狠狠地排斥。我創作這些歌曲,就是想喚醒臺灣人的國家意識和民族尊嚴。

觀察者網:那您接下來在音樂方面有什麼計畫?還是說要拿出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政黨活動中?

張穆庭:政黨活動一定會優先,但音樂也會繼續做。接下來會在五六月份或者更早一點,開始在大陸的巡演。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夠通過音樂,獲得心靈上的寧靜,明白我音樂中想要表達的東西。

觀察者網:現在有很多臺灣藝人來大陸這邊賺錢,但回到島內,又說一些“台獨”的話,做一些“台獨”的事。作為圈內人,你怎麼評價這些人的做法?

張穆庭:我覺得這很可恥。如果你真的不認同中國大陸,就不要去大陸,這樣至少還顯得自己有尊嚴。但這些人又做不到,他們表面上不談政治,其實私底下討論的非常熱烈。我覺得大陸政府要想辦法禁絕這些人,不給他們機會。

民生党成立日,也是孫中山先生逝世紀念日

觀察者網:現在臺灣有所謂“天然獨”一代,年輕人群體對“一個中國”的認同度並不高。民生党主要由年輕人組成,在用互聯網吸引年輕人方面,有沒有什麼具體措施?

張穆庭:他們應該是“人工獨”,並不是“天然獨”。在陳水扁的二連任內,把教科書亂改一通,偏偏馬英九在執政八年裡又完全忽略了這一塊,到他快結束任期的時候才突然想到這個事情,可是已經來不及了。等於整整十六屆至少數十萬學生,被灌輸了改編後的教科書裡錯誤的觀念。包括臺灣大學裡很多老師本身就是綠的,就是“獨派”,他們拿著臺灣當局的錢做研究,又給學生灌輸“台獨主義”。其實我們看到很多這種現象,但是又改變不了,因為我們沒有政權。所以,我們現在也只能靠互聯網的力量把這些所謂的“人工獨”、“天然獨”系統性瓦解,把它撥亂反正,這是我們跟其他政黨不同的地方。

具體到操作上,我們是以裡民為單位,以民生需求為主,通過建立互聯網論壇和APP,建立512個產業專區,讓裡民充分討論,表達他們對產業、勞工政策的看法。我們就是發展這樣一個平臺,不管是勞工還是企業主,他們都可以暢所欲言,等於是實施孫中山先生直接民權的概念吧。

觀察者網:搭建這樣一個互聯網平臺確實很有必要,但其實互聯網並不是一個新鮮的東西,之前包括民進黨也好,國民黨也好,都非常重視新媒體、網路建設,所以民生黨跟他們的不同在哪裡?

未來我們要做的,是建立一個完全自動化至少是百分之八九十自動化的系統,有點像阿裡巴巴的O2O模式,基於共用經濟建立政治協商平臺。這就超越了現有其他政黨的模式,而且因為它夠炫,應該能很快吸引到年輕人。

觀察者網:現在這個網路APP已經建立起來了嗎?

張穆庭:還在做,因為它的規模太龐大,要遍及臺灣2300萬同胞。而且都是我自己投資的,資金也很緊張,不像國民黨、民進黨,本身有很多大財團資源,我們沒有。但至少我們是支援國家統一的,未來會越做越好。不過一開始壓力非常大,3月12日剛一宣佈成立就受到了島內“台獨”勢力一波接一波的攻擊。

3月12日,民生党舉行成立大會暨記者會

搭乘“一帶一路”,臺灣經濟才能翻轉

觀察者網:民生党致力於振興臺灣經濟,解決臺灣民生問題。2016年臺灣GDP增長只有1.4%,增長緩慢。您認為臺灣為什麼會陷入這樣的經濟困境?

張穆庭:用臺灣的話來講,就是“祖國經濟”,現在兩岸關係遇冷,臺灣經濟必然遭受打擊。其他政黨整天在講獨啊統啊,本省的外省的,整個臺灣被意識形態裹挾著,自然無心發展經濟。臺灣以往的優勢產業都在喪失,現在就剩下了觀光,即便如此,也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馬英九時期開放陸客來台,但是他只做了一半,比如三通,沒有做後續的整合,比如臺灣遊覽車一直發生事故,但他沒有進一步建立機制,到底哪些單位該負責,哪些該受到處罰,這些後續內容都沒有做。每次出事,臺灣官員都會說這不是我的責任,一個推一個,問題才會層出不窮。

所以我們的一個初步設想是,把馬英九沒有做的後半部分內容做起來,用旅遊觀光帶動臺灣衣食住行娛樂各個產業,進而提振臺灣經濟。當然,首先我們要把臺灣的政府部門搞定,這樣才有辦法把這個產業真正救起來。

觀察者網:但在目前兩岸關係比較冷的情況下,赴台陸客已經在不斷減少了,想要提振觀光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民生黨有沒有什麼具體舉措?

張穆庭:

所以我們現在希望通過建立網路平臺和APP,通過點對點、裡對裡的方式發展臺灣觀光,把大陸的聲音傳進來,把臺灣的民眾帶出去。這也是我們成立政黨一個很重要的初衷,我相信用這樣的方式可以一點一滴地瓦解“台獨”勢力。

觀察者網:您新近創作的歌曲《一個中國》裡有一句歌詞,“翻轉經濟新路線,一個中國就會實現”,這個經濟新路線是指什麼?

張穆庭:這首歌的中心思想就是臺灣經濟要發展,就要加入“一帶一路”。因為我們不可能加入亞投行了,只能通過政治協商加入“一帶一路”戰略。所以我歌詞裡寫的經濟新路線,指的就是臺灣不要再想有的沒的,靠美國、靠日本,根本靠不住,因為美國和日本都是在把臺灣當棋子耍。其實我們都知道,臺灣政客也知道,但他們刻意不讓臺灣老百姓知道。也是因為這樣,臺灣民眾才會越來越反對大陸。所以我們就希望通過新的經濟路線,讓臺灣人獲得實際利益。

比如我們可以約定,本黨協助企業搭上“一帶一路”戰略,未來掙到錢後要按照一定比例回饋給員工,這有點資本主義,又有點社會主義,這樣就符合孫中山“民生主義”的基本架構。所謂“均富”並不是說人人都要有錢,而是至少人人能夠有基本的生活保障。

民生党成立前夕,成員特地去了孫中山先生紀念館

中國就是中國,五千年來都是一個中國

觀察者網:民生黨的創黨宗旨裡有一條:堅持“九二共識”,完成國家統一。眼下蔡英文政府依舊沒有承認“九二共識”,國民黨內部對“九二共識”的態度也不一致。為什麼民生黨要把這一條寫進黨章中?

張穆庭:大陸和臺灣同根同源,未來歷史會怎麼發展,對世界局勢有所瞭解的人都明白,我們只是剛好把這些人的心聲講了出來而已。

我12日在記者會上也提到,江澤民主席曾經講過,兩岸可以共同以“中國”為國號進行和平統一。國家統一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既然“九二共識”的目的是為了“一個中國”,不管是“各表”還是“同表”,反正中國就是中國,五千年來都是一個中國,何必理會那麼多。

觀察者網:您在民生党成立記者會上提到,民生党只談經濟,拋棄意識形態,但如果要談“九二共識”,談國家統一的話,就不可避免要涉及到意識形態,怎麼做到把兩者區分開來?

張穆庭:應該這麼講,意識形態對我們來說是結果,不是原因。而其他政黨,特別是民進黨,他們是意識形態先行,因為否定“一個中國”,所以否定“一帶一路”,也不管臺灣經濟,不管臺灣民眾死活。我們則正好相反,這是我們跟他們不同的地方。我們要解決臺灣的經濟問題、民生問題,是真正為了臺灣老百姓。所以我們要發展旅遊觀光業,要參與“一帶一路”戰略,而這些都需要大陸的支援,理所當然地我們就要堅持“九二共識”,追求國家統一。

大陸應該不要給“台獨”藝人機會

觀察者網:您之前的身份一直是音樂人,為什麼會決定要走上從政的道路呢?

張穆庭:其實也想了很久,想了很多,最終才下了這個決心。我本來是想曲線救國的,通過音樂影響臺灣人民,希望他們能夠改變對大陸的看法,不要再說中國大陸多落後,多比不上臺灣。但是後來發現我能影響的就是那麼一些人,這些人本身對兩岸統一就持贊成態度,這樣的話,我的音樂永遠就只在這個圈子裡流行,影響不到圈外那些我真正想影響的人。這對兩岸統一發展沒有什麼實際的幫助,對我個人的音樂發展也沒有實際的幫助。很多朋友勸我直接去大陸發展好了,我覺得不行,國家統一這個事情一定要在我們這一代完成。也不知道哪裡來的使命感,我就覺得既然音樂不能影響這麼多人,那我就從政好了。這個想法從馬英九執政的後半期就有了,當時國民黨不給青年人機會,我們的意見他們都不聽,實在感到太失望了,就只能自己擼起袖子幹了。

觀察者網:您成長于解嚴後的臺灣,一直秉持一個中國、兩岸統一的立場,這和很多臺灣青年一代都不同。這樣的思想是受什麼影響?

張穆庭:主要還是受個人經歷影響吧。我2001年第一次去大陸採訪,在和北京大學的學生交流時,他們身上那股拼搏的動力,就默默感染了我。

從我個人的經歷出發,大陸人對臺灣人是比較友善的,但我不懂臺灣人為什麼這麼排斥大陸,所以我才會想這個問題。再加上我自己在臺灣的“新聞局”、“文化建設委員會”,還有臺北市政府,都擔任過公職,對臺灣官僚和基層都有所瞭解,自己又創過業,很能體會臺灣勞工特別是失業者的痛苦,才會關注經濟議題。而兩岸對比之下,也讓我更加明白,只有統一才能挽救臺灣經濟。

南京大屠殺紀念曲《1937》

觀察者網:2004年您自己出資製作了單曲《1937》MV,寫了一個老船工因為南京大屠殺與女友生離死別的淒美故事,反響非常強烈。能不能談談這首歌的創作背景?

張穆庭:那是2001年我第一次去大陸的時候,當時很好奇,在北京胡同裡遇見一位老爺爺,就和他攀談起來。才知道他是當年南京大屠殺的倖存者,當時他正好來北京才躲過了一劫,但從此和自己的初戀女友失去了聯繫,最終輾轉來到北京成家立業。當時我就很受感動,但那時還沒有足夠的創作功底把這個故事寫出來,直到2004年才完成,當時還非常堅持地一定要去南京,去當年事件的發生地錄製MV。

歷史是非常宏大的,但它落實在每一個人身上又是非常細微和感人的。從那以後我就非常痛恨戰爭,後來我又發行了全球慰安婦主題曲《殤》,當時我跟著臺灣還有大陸的老師,一起去探訪了很多慰安婦,見證活的歷史。可悲的是,到現在全世界特別是臺灣還有很多人不承認這段歷史,真讓人難以理解。

慰安婦主題曲《殤》

觀察者網:從《1937》到全球慰安婦主題曲《殤》,包括《一個中國》,您想通過這些歌曲表達什麼?

張穆庭:表達一種民族情懷吧。孫中山先生提出“三民主義”時,滿清被列強欺負,面臨著瓜分危機。從某種程度來講,今天的蔡英文當局依舊做著和美國、日本瓜分臺灣的事情。只是不知道為什麼,臺灣就是沒有人發現這個事情。反倒是真正捍衛國家民族的大陸,卻被臺灣人狠狠地排斥。我創作這些歌曲,就是想喚醒臺灣人的國家意識和民族尊嚴。

觀察者網:那您接下來在音樂方面有什麼計畫?還是說要拿出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政黨活動中?

張穆庭:政黨活動一定會優先,但音樂也會繼續做。接下來會在五六月份或者更早一點,開始在大陸的巡演。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夠通過音樂,獲得心靈上的寧靜,明白我音樂中想要表達的東西。

觀察者網:現在有很多臺灣藝人來大陸這邊賺錢,但回到島內,又說一些“台獨”的話,做一些“台獨”的事。作為圈內人,你怎麼評價這些人的做法?

張穆庭:我覺得這很可恥。如果你真的不認同中國大陸,就不要去大陸,這樣至少還顯得自己有尊嚴。但這些人又做不到,他們表面上不談政治,其實私底下討論的非常熱烈。我覺得大陸政府要想辦法禁絕這些人,不給他們機會。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