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她讓中國領先美國46年,這個救過千百萬生命的女人,再創奇跡朋友圈卻鮮為人知……

提起屠呦呦, 人們並不陌生,

她因為發現青蒿素而挽救了全球千百萬人的生命,

成為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

同時也是首位獲得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青蒿素的作用不簡單

可青蒿素的作用, 絕不是單一的。

研究人員已證明, 它對治療白血病、腫瘤、多發性硬化、類風濕關節炎等疾病也有效果。

2016年12月1日, 發表於美國Cell雜誌上的一項突破性研究表明, 青蒿素或許還可以拯救數億糖尿病患者。

青蒿素的存在, 給予了全國乃至全世界的科學研究學者一個研究物件, 一個有著無窮的未知和探究意義的物件。

2015年12月10日, 瑞典斯德哥爾摩, 諾貝爾獎頒獎典禮舉行

而青蒿素的衍生物雙氫青蒿素, 對瘧疾有著更強大的殺滅作用。

早在1992年, 雙氫青蒿素被批准為一類新藥後, 屠呦呦帶領團隊開始重點研究青蒿素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療, 發現雙氫青蒿素片對紅斑狼瘡的治療有明顯效果。

紅斑狼瘡常見於15-40歲的女性, 女性發病概率是男性的7-9倍, 患者一般會有紅斑, 皮損, 內臟損害等症狀。

Selena Gomez在ins發佈自己完成手術的照片

賽琳娜•戈麥斯(Selena Gomez)早在2013年就宣佈自己患上紅斑狼瘡, 不得不暫停巡演。

這些年, 她時不時會被媒體拍到因藥物治療導致身材走樣, 不少人甚至誤以為她染上了毒癮。

紅斑狼瘡給人帶來的痛苦難以想像, 目前也無根治的辦法。 1955年以來, 國際上沒有一個針對系統性紅斑狼瘡治療的新藥上市。

2011年, 美國批准了一種抗體藥物(Belimumab/HGS1006)用於治療, 但高昂的治療費用,

使得絕大多數患者都被拒之門外。

年輕時候的屠呦呦

而屠呦呦團隊早在2004年6月就獲得了關於雙氫青蒿素片增加適應症的藥物臨床研究批件, 只是囿於經費問題, 臨床研究一直未能啟動。

沒有臨床研究報告, 就沒辦法進行新藥或者新增適應症的申請。

2011年, 屠呦呦因獲得拉斯克獎, 使得雙氫青蒿素再次受到關注, 但令人無奈的是, 於2004年申請的藥物臨床研究批件, 這時已經過期了。

簽約儀式現場

2016年9月21日, “雙氫青蒿素片新適應症-紅斑狼瘡”專案合作簽約儀式在京舉行, 某集團出資7000萬元, 正式獲得相關專利及臨床批件。

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張伯禮表示,據現有臨床試驗結果,青蒿素治療紅斑狼瘡有確切、穩定的療效。

其中,對系統性和盤狀紅斑狼瘡的療效,分別超過80%和90%。

時隔12年,這一項目終於通過國家食藥監總局審批,獲得藥物臨床試驗批件。

這也是雙氫青蒿素被批准為一類新藥後,首次申請到增加新適應症。

兩年前,新聞將屠呦呦教授帶進了我們的世界。

因為發現了青蒿素,屠呦呦團隊挽救了世界上數百萬飽受瘧疾之苦的人。

這位老科學家,與青蒿素結下了近50年的情緣。

走近屠呦呦,她原來是個這樣的人

1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在聲名鵲起之前,

屠呦呦是北京東四胡同裡,

一個如同“掃地僧”般的存在。

“低調行事”,

這是街坊鄰居和周圍朋友對她的評價,

也是她慣行一生的準則。

1930年隆冬,

屠呦呦出生於浙江寧波一個書香門第,

父親是銀行職員,

母親是當地的名門望族。

她是家裡唯一一個女兒,

父親得女,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脫口而出:“呦呦鹿鳴,食野之蒿。”

隨即便拍手叫道:不如就叫她呦呦吧!

屠呦呦就這樣與青蒿結下了不解之緣。

(年幼的屠呦呦與母親)

屠呦呦的少年時代,

在父母的保護下過得還算安穩。

她的小學初中都在私立學校度過,

在老師和同學眼裡,

屠呦呦是個腳踏實地的學生,

自己想做的事情,

想學習的東西都會盡百分之百的努力。

只是這樣平靜的日子,

在屠呦呦16歲那年中斷了。

那一年她患上了肺結核,

不得已中斷了2年的學業,

經過長時間的調理才康復。

也是這次患病的經歷讓她重新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

那時候學醫的種子就在她心裡萌芽。

(少年時代的屠呦呦)

在考入北京大學之後,

屠呦呦義無反顧的選擇了醫藥學。

要知道當時的醫藥學是一個相當冷門的學科,

可她不在乎外界的眼光,

這條路是自己選的,

那自己就會堅定的走下去。

大學四年,屠呦呦成績很優異,

畢業後被分配到中國中醫研究院工作。

(屠呦呦在北大讀書時)

2

時間到了美越戰爭的階段,

瘧疾在雙方主戰場上全面爆發,

據不完全統計當年因為瘧疾而死亡的士兵,

是因戰爭而死的5倍!

而原有的藥物產生了抗藥性,

這樣尋找新的抗瘧藥物,

就成為了雙方的“當務之急”。

(這裡科普一下,

瘧疾一直以來都是人類最大的殺手之一,

主要通過蚊蟲傳播,

僅非洲每年就有100多萬人死於瘧疾。)

隨後越南來尋求我國的幫助,

由於我國當時也深受瘧疾的困擾,

於是國家成立了專門的研究組,

研究抗瘧新藥。

39歲的屠呦呦臨危受命,

成為“抗瘧中草藥研究組”組長。

就當時而言,時間就是生命。

美國為了最先研究出抗瘧新藥,

花費鉅資,動用了最先進的設備,

成立大型的專家組,

短短時間內就找到了20多萬種可能性藥物,

可最後都沒能成功。

“他們都不行,

我們的設備還沒有人家先進,

我們能行嗎?”

當時不少人發出這樣的疑惑。

臨危受命,壓力自然是有的,

但是在屠呦呦看來,

沒有能不能的問題,

只有肯不肯、能不能堅持的問題。

於是她一頭紮進新藥的研究工作。

她先是花了3個月的時間,

走訪了無數老中醫,

日夜不休的篩選了640多個藥方,

挨個研究抗瘧性。

可轉眼2年時間過去了,

都沒有太大的進展。

就在研究難以進行下去的時候,

她發現從青蒿中提取藥物治療瘧疾,藥效很好,

於是趁熱打鐵,繼續做實驗,

誰知越做藥效越低,

屠呦呦整個人都進入了低迷的狀態。

“是哪裡出錯了嗎?”

那段時間她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

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

她開始查閱大量的古醫書,從中尋找根源。

這時候一本叫做《肘後備急方》的東晉醫書,

給了她大量的靈感。

2年多時間,380多次實驗,

屠呦呦終於從青蒿中提取出了有效藥物,

只要在動物實驗中沒有不良反應,基本就成功了。

但是令所有人沒有想到的是,

在隨後的動物實驗中,

個別動物出現了不良的反應,

於是大家開始對青蒿素到底適不適合人類產生了分歧。

3

難道就這樣放棄嗎?當然不!

一次不行研究兩次,兩次不行就三次,

為了消除大家的疑惑,

屠呦呦乾脆親自上陣,

第一個進行人體試驗。

這其中的風險可想而知,

但此情此景下,時間就是生命,

為了爭取到寶貴的時間,

挽救更多生命,她管不了那麼多了。

還好,最後的結果是青蒿素完全適合人類對抗瘧疾,

這一項發現,最終拯救了全球數百萬人的生命!

從青蒿素的發現到獲得諾貝爾獎,

從獲得諾貝爾獎到如今的2年多時間,

屠呦呦從來沒有停下過研究的腳步。

即使她早就到了退休的年紀,

即使她中間身體不好住院療養了一段時間,

對於她來說,生命不止研究不前。

她曾經說過:

“咱不是為了得獎而得獎,

問題是為實際地拿出一些東西。”

當年因為條件有限,

只發現了青蒿素的抗瘧性,

屠呦呦一直覺得很可惜。

為了彌補這個“遺憾”,

為了發現更多青蒿素的用處,

她放棄了頤養天年的安穩生活,

依舊帶領著團隊奮鬥在第一線。

也就有了“雙氫青蒿素對紅斑狼瘡有獨特效果”,

這個送給全人類的新年禮物。

如果這項研究成功了,

那無疑將是人類醫學史上又一座里程碑,

將拯救全球數百萬人的生命。

4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為人類做出巨大貢獻的人,

在現實生活中卻低調到不行。

至今為止,她依然住在一間面積不大、

陳設簡單的老房子裡。

對她來說,整個房子裡最寶貴的東西,

是一個爛了一邊的地球模型。

那是當時獲得諾貝爾獎之後,

組委會給她的小禮物。

爛了的部分代表著消滅瘧疾的地方,

爛的地方越多,意味著消滅的瘧疾越多。

每次拿起這個地球模型,

屠呦呦的眼睛裡都會閃著別樣的光芒。

聲名鵲起之後,

無數媒體想要採訪她,都被她謝絕了。

有一次一個記者登門拜訪,被她鄰居看到了,

直接對她說:老太太挺忙的,誰也不見。

還有一次是當年獲得諾貝爾獎之後,

所有記者都堵在機場的vip出口等她。

在他們看來,作為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

怎麼也該走vip吧,只是讓他們失望了,

屠呦呦走的是普通通道。

而獲得諾貝爾獎的300多萬獎金,

也基本被她捐了出去。

用來鼓勵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科研工作中。

屠呦呦對年輕工作者的重視,

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

曾經有一個在中醫領域頗有影響力的獎項推薦了她,

結果她直接說:我都這麼大年紀了推薦我幹什麼,

把機會讓給年輕人吧!

朋友曾經這樣評價過她:

“對於名利屠老師真的是非常淡泊,

只要自己的研究得到認可,她就很滿足。

對於國際獎項,她更看重的是‘為國爭光’。”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通訊設備的快捷便利,

讓人們時刻可以洞悉娛樂圈的風向,

卻把最該關注的人和事遺落在角落裡。

可一個真正偉大的人,

從來不會在乎這些。

因為他們從來不會以名利為目的,

他們不會弄點新聞去搏眼球,

更不會去炒作自己,

而是低頭專注自己的事情。

即使默默無聞又怎樣!

即使不能名垂青史又怎樣!

誠如那首《生與死》的小詩裡寫道的:

我不和人爭鬥,

因為沒有人值得我爭鬥。

我愛自然,其次是藝術;

我在生命的火前,

溫暖我的雙手;

一旦生命的火消沉,

我願悄然長逝。

如今已經87歲的屠呦呦,

不知道還能在青蒿素事業上奮鬥多久,

但我們知道,只要條件允許,

她就會一直堅持下去......

這,才是朋友圈真正的明星。

大家都在看↓↓↓

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張伯禮表示,據現有臨床試驗結果,青蒿素治療紅斑狼瘡有確切、穩定的療效。

其中,對系統性和盤狀紅斑狼瘡的療效,分別超過80%和90%。

時隔12年,這一項目終於通過國家食藥監總局審批,獲得藥物臨床試驗批件。

這也是雙氫青蒿素被批准為一類新藥後,首次申請到增加新適應症。

兩年前,新聞將屠呦呦教授帶進了我們的世界。

因為發現了青蒿素,屠呦呦團隊挽救了世界上數百萬飽受瘧疾之苦的人。

這位老科學家,與青蒿素結下了近50年的情緣。

走近屠呦呦,她原來是個這樣的人

1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在聲名鵲起之前,

屠呦呦是北京東四胡同裡,

一個如同“掃地僧”般的存在。

“低調行事”,

這是街坊鄰居和周圍朋友對她的評價,

也是她慣行一生的準則。

1930年隆冬,

屠呦呦出生於浙江寧波一個書香門第,

父親是銀行職員,

母親是當地的名門望族。

她是家裡唯一一個女兒,

父親得女,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脫口而出:“呦呦鹿鳴,食野之蒿。”

隨即便拍手叫道:不如就叫她呦呦吧!

屠呦呦就這樣與青蒿結下了不解之緣。

(年幼的屠呦呦與母親)

屠呦呦的少年時代,

在父母的保護下過得還算安穩。

她的小學初中都在私立學校度過,

在老師和同學眼裡,

屠呦呦是個腳踏實地的學生,

自己想做的事情,

想學習的東西都會盡百分之百的努力。

只是這樣平靜的日子,

在屠呦呦16歲那年中斷了。

那一年她患上了肺結核,

不得已中斷了2年的學業,

經過長時間的調理才康復。

也是這次患病的經歷讓她重新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

那時候學醫的種子就在她心裡萌芽。

(少年時代的屠呦呦)

在考入北京大學之後,

屠呦呦義無反顧的選擇了醫藥學。

要知道當時的醫藥學是一個相當冷門的學科,

可她不在乎外界的眼光,

這條路是自己選的,

那自己就會堅定的走下去。

大學四年,屠呦呦成績很優異,

畢業後被分配到中國中醫研究院工作。

(屠呦呦在北大讀書時)

2

時間到了美越戰爭的階段,

瘧疾在雙方主戰場上全面爆發,

據不完全統計當年因為瘧疾而死亡的士兵,

是因戰爭而死的5倍!

而原有的藥物產生了抗藥性,

這樣尋找新的抗瘧藥物,

就成為了雙方的“當務之急”。

(這裡科普一下,

瘧疾一直以來都是人類最大的殺手之一,

主要通過蚊蟲傳播,

僅非洲每年就有100多萬人死於瘧疾。)

隨後越南來尋求我國的幫助,

由於我國當時也深受瘧疾的困擾,

於是國家成立了專門的研究組,

研究抗瘧新藥。

39歲的屠呦呦臨危受命,

成為“抗瘧中草藥研究組”組長。

就當時而言,時間就是生命。

美國為了最先研究出抗瘧新藥,

花費鉅資,動用了最先進的設備,

成立大型的專家組,

短短時間內就找到了20多萬種可能性藥物,

可最後都沒能成功。

“他們都不行,

我們的設備還沒有人家先進,

我們能行嗎?”

當時不少人發出這樣的疑惑。

臨危受命,壓力自然是有的,

但是在屠呦呦看來,

沒有能不能的問題,

只有肯不肯、能不能堅持的問題。

於是她一頭紮進新藥的研究工作。

她先是花了3個月的時間,

走訪了無數老中醫,

日夜不休的篩選了640多個藥方,

挨個研究抗瘧性。

可轉眼2年時間過去了,

都沒有太大的進展。

就在研究難以進行下去的時候,

她發現從青蒿中提取藥物治療瘧疾,藥效很好,

於是趁熱打鐵,繼續做實驗,

誰知越做藥效越低,

屠呦呦整個人都進入了低迷的狀態。

“是哪裡出錯了嗎?”

那段時間她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

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

她開始查閱大量的古醫書,從中尋找根源。

這時候一本叫做《肘後備急方》的東晉醫書,

給了她大量的靈感。

2年多時間,380多次實驗,

屠呦呦終於從青蒿中提取出了有效藥物,

只要在動物實驗中沒有不良反應,基本就成功了。

但是令所有人沒有想到的是,

在隨後的動物實驗中,

個別動物出現了不良的反應,

於是大家開始對青蒿素到底適不適合人類產生了分歧。

3

難道就這樣放棄嗎?當然不!

一次不行研究兩次,兩次不行就三次,

為了消除大家的疑惑,

屠呦呦乾脆親自上陣,

第一個進行人體試驗。

這其中的風險可想而知,

但此情此景下,時間就是生命,

為了爭取到寶貴的時間,

挽救更多生命,她管不了那麼多了。

還好,最後的結果是青蒿素完全適合人類對抗瘧疾,

這一項發現,最終拯救了全球數百萬人的生命!

從青蒿素的發現到獲得諾貝爾獎,

從獲得諾貝爾獎到如今的2年多時間,

屠呦呦從來沒有停下過研究的腳步。

即使她早就到了退休的年紀,

即使她中間身體不好住院療養了一段時間,

對於她來說,生命不止研究不前。

她曾經說過:

“咱不是為了得獎而得獎,

問題是為實際地拿出一些東西。”

當年因為條件有限,

只發現了青蒿素的抗瘧性,

屠呦呦一直覺得很可惜。

為了彌補這個“遺憾”,

為了發現更多青蒿素的用處,

她放棄了頤養天年的安穩生活,

依舊帶領著團隊奮鬥在第一線。

也就有了“雙氫青蒿素對紅斑狼瘡有獨特效果”,

這個送給全人類的新年禮物。

如果這項研究成功了,

那無疑將是人類醫學史上又一座里程碑,

將拯救全球數百萬人的生命。

4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為人類做出巨大貢獻的人,

在現實生活中卻低調到不行。

至今為止,她依然住在一間面積不大、

陳設簡單的老房子裡。

對她來說,整個房子裡最寶貴的東西,

是一個爛了一邊的地球模型。

那是當時獲得諾貝爾獎之後,

組委會給她的小禮物。

爛了的部分代表著消滅瘧疾的地方,

爛的地方越多,意味著消滅的瘧疾越多。

每次拿起這個地球模型,

屠呦呦的眼睛裡都會閃著別樣的光芒。

聲名鵲起之後,

無數媒體想要採訪她,都被她謝絕了。

有一次一個記者登門拜訪,被她鄰居看到了,

直接對她說:老太太挺忙的,誰也不見。

還有一次是當年獲得諾貝爾獎之後,

所有記者都堵在機場的vip出口等她。

在他們看來,作為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

怎麼也該走vip吧,只是讓他們失望了,

屠呦呦走的是普通通道。

而獲得諾貝爾獎的300多萬獎金,

也基本被她捐了出去。

用來鼓勵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科研工作中。

屠呦呦對年輕工作者的重視,

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

曾經有一個在中醫領域頗有影響力的獎項推薦了她,

結果她直接說:我都這麼大年紀了推薦我幹什麼,

把機會讓給年輕人吧!

朋友曾經這樣評價過她:

“對於名利屠老師真的是非常淡泊,

只要自己的研究得到認可,她就很滿足。

對於國際獎項,她更看重的是‘為國爭光’。”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通訊設備的快捷便利,

讓人們時刻可以洞悉娛樂圈的風向,

卻把最該關注的人和事遺落在角落裡。

可一個真正偉大的人,

從來不會在乎這些。

因為他們從來不會以名利為目的,

他們不會弄點新聞去搏眼球,

更不會去炒作自己,

而是低頭專注自己的事情。

即使默默無聞又怎樣!

即使不能名垂青史又怎樣!

誠如那首《生與死》的小詩裡寫道的:

我不和人爭鬥,

因為沒有人值得我爭鬥。

我愛自然,其次是藝術;

我在生命的火前,

溫暖我的雙手;

一旦生命的火消沉,

我願悄然長逝。

如今已經87歲的屠呦呦,

不知道還能在青蒿素事業上奮鬥多久,

但我們知道,只要條件允許,

她就會一直堅持下去......

這,才是朋友圈真正的明星。

大家都在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