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關於缺鐵和貧血,一個普通媽媽不用知道太多但起碼應該知道這些

之前寫伊可新文章(《有關伊可新AD滴劑的各種迷思, 維A到底需不需要補?》)的時候就答應過你們要寫關於補鐵和貧血的姊妹篇, 因為恰逢雙旦瑣事較多所以一直拖延至今。 不瞞你們說, 搞科研真挺累啊, 要翻資料還要化繁為簡, 還得嚴謹, 生怕自己這個二把刀把大家給誤導了, 所以偶爾我也會選擇逃避一下, 但答應過你們要寫的我沒忘, 今天就給大家補上。

其實在寫這篇文章之前, 我對於補鐵的問題也是懵懵懂懂的, 因為有榮奶奶這個醫務工作者在, 所以補鐵啦補AD啦打疫苗這些的都是她在操心,

她說該補了就補, 從來沒有細緻的研究過。 我相信很多寶媽跟我一樣, 一邊總人聽說缺鐵性貧血, 潛意識裡也會覺得鐵是需要補的, 但又經常自我安慰, 想著孩子們營養這麼好怎麼可能貧血?究竟該不該補、什麼時候補、怎麼補、為什麼補這個度, 卻時常不知道該如何把握, 懵懵懂懂地就耗過了孕期以及孩子的嬰幼兒階段。 今天呢, 榮媽以一個普通寶媽的身份給大家淺顯地總結了一下作為一個非醫學口專業的普通寶媽應該知道的關於鐵缺乏症和缺鐵性貧血的問題。

1、關於ID與IDA

在行文之前, 我們得先來個名字解釋。

ID:即鐵缺乏症(iron deficiency), 是指機體總鐵含量(total body iron, 簡稱TBI)降低的狀態。 鐵缺乏症是最常見的營養素缺乏症和全球性健康問題,

據世界衛生組織2007年公佈的資料, 全球30%的人都存在貧血, 並絕大多數人表現為缺鐵性貧血!

鐵缺乏症(ID)包含三個階段:鐵減少期(iron depletion, ID)→紅細胞生成缺鐵期(iron deficient erythropoiesis, IDE)→缺鐵性貧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 IDA)。

注:這裡好死不死地有個ID重名, 但鐵減少期是鐵缺乏症最初期的心態, 並不是本期重點, 此ID非彼ID, 此後涉及到這一部分的我會以中文字“鐵減少期”加以區分, 此後行文中的ID都是指鐵缺乏症。

IDA:即缺鐵性貧血, 它的定義是——由於體內鐵缺乏, 最終導致Hb合成減少所致的一類貧血, 紅細胞呈小細胞低色素性改變, 具有血清鐵蛋白、血清鐵和轉鐵蛋白飽和度降低、總鐵結合力增高等鐵代謝異常的特點。 鑒於這些專業術語我們普通人看了也記不住, 所以我只講我自己更關心的部分,

那就是IDA是ID發展最為嚴重的階段!

圖為我從百度百科上截下的關於這三個階段的診斷指征。 由於鐵減少期僅僅是機體儲存鐵水平降低, 但紅細胞造血並不受到影響, 因此血紅蛋白指標是正常的(如紅虛線)。

紅細胞生成缺鐵期(IDE)屬於鐵缺乏症的中期,

更嚴重一些, 它是由於儲存鐵進一步降低或耗竭, 血清轉鐵蛋白飽和度降低, 血清鐵轉運至骨髓幼紅細胞參與Hb合成減少, 紅細胞游離原卟啉(free erythrocyte protoporphorin, FEP)水準增高導致的, 但即便是這樣, 在臨床上仍然顯示的是無貧血(見紅虛線)。

由於前兩個階段在臨床上都不顯示貧血, 所以被統稱為“不伴貧血的鐵缺乏症”(iron deficiency without anemia)。 只有當鐵缺乏症(ID)不斷加深, 導致最嚴重的結果——“缺鐵性貧血”(IDA)時才會在血紅蛋白值上體現出來。 因此, 明眼人都能發現的貧血其實已經是缺鐵很嚴重的情況了, 血常規顯示不貧血但並不代表就不缺鐵, 這句話請大家記住。

2、鐵缺乏症具有世界性和普遍性

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約有30億人不同程度貧血, 每年因患貧血引致各類疾病而死亡的人數上千萬。

據美國1999-2000年全國流行病學調查, 1~2歲兒童兒童ID和IDA患病率分別為7%和2%, 其中西班牙裔兒童ID患病率仍高達17%。 而發展中國家兒童的鐵缺乏症情況更為嚴峻。 據WHO資料, 發展中國家5歲以下和5~14歲兒童貧血患病率分別為39%和48%, 其中半數以上為IDA, 而ID患病率至少為IDA患病率的2倍。

鑒於全球發展中國家兒童的ID情況, 我大天朝的兒童ID患病率自然是不出意外地顯著高於發達國家。 20世紀80年代初, 我國16個省市流行病學調查表明, 6個月~7歲兒童營養性貧血總患病率高達43%, 其中多數為IDA。 2000~2001年“中國兒童鐵缺乏症流行病學調查”發現, 我國7個月~7歲兒童鐵缺乏症總患病率40.3%, IDA患病率7.8%。 儘管IDA患病率已顯著降低, 但缺鐵(不伴貧血的ID)仍很嚴重, 其中嬰兒缺鐵和IDA患病率分別為44.7%和20.5%,顯著高於幼兒和學齡前兒童,而農村兒童IDA總患病率12.3%,顯著高於城市兒童(5.6%)。

擺上面這些資料呢,是想說明鐵缺乏症是世界性的問題,而天朝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情況則更為嚴峻,所以我們天朝兒女不能不重視,特別是嬰幼兒及兒童的補鐵問題更應該尤為重視。但榮媽還想說句題外話,在補鐵和貧血問題上,孩子固然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群體,但我們的眼光不應該僅僅局限于孩子,妊娠及哺乳期婦女也是鐵缺乏症的高危人群。

據上海地區人群調查資料顯示:鐵缺乏症的年發病率在6個月~2歲嬰幼兒是75.0%~82.5%、妊娠3個月以上婦女是66.7%、育齡婦女是43.3%、10歲~17歲青少年13.2%;以上人群IDA患病率分別為33.8%~45.7%、19.3%、11.4%、9.8%。

值得注意的是,孕婦對鐵的需求量是非孕婦女的9倍多,所以孕期的媽媽更需要補鐵,特別是妊娠最後三個月,孩子體內的鐵貯存大多來自於孕後期的胎盤的輸送。如果孕期貯存鐵量不足,加之在分娩及哺乳中還會致使鐵的大量流失,一旦不能及時補充,媽媽們患IDA的概率就會大大增加,就這我還沒顧上提每個月必來打招呼一住就一倆星期的大姨媽和一不注意就有了老二、老三的情況……所以,補鐵不光是孩子的事兒,媽媽們更需要考慮自己是不是貧血,畢竟血條沒了還怎麼好跟小孩子鬥智鬥勇呢?因為我自己正在哺乳期所以特別想提醒哺乳期的媽媽,自己缺鐵則母乳也會存在含鐵不足的風險,連帶著孩子也可能鐵攝入量不足。

3、導致鐵缺乏症的原因及容易貧血的群體

首先,我們先聊聊缺鐵的原因都有哪些,找到原因才能鎖定人群。

第一:先天儲存不足。我剛才也說了,孕後期是胎兒從母體獲得鐵最多的時期,所以如果是早產、多胞胎或母親嚴重缺鐵等情況,那孩子出生後患貧血的幾率就大得多了。

第二:鐵攝入不足。母乳的鐵吸收是很好的,但架不住它含量低,即便是加上寶寶在胚胎中從母體捎帶來的那些鐵算到一塊兒,也就將將夠支撐到孩子6 個月左右,而牛奶的鐵吸收率則更低。如果在4-6個月時沒有及時給寶寶添加含鐵量較多的輔食,那麼是很容易發生缺鐵性貧血的。

第三:嬰兒生長發育太快。寶寶5個月和1歲時的體重分別是其出生時的2倍和3倍,早產兒體重則增加得更快。隨著體重的增加,血容量和血液中的血紅蛋白也大大增加,這就需要更多的鐵。有資料表明:嬰幼兒每增加1公斤體重,就需要增加鐵質35~45mg。

第四:鐵吸收障礙和鐵流失過多。正常的嬰兒每天排泄的鐵本比成人多,加劇鐵的流失,且如果寶寶存在慢性腹瀉,對鐵的吸收不好,排泄還增加,那麼必然容易缺鐵。過敏的寶寶如有腸道出血的症狀,也會因為長期慢性失血而導致缺鐵。此外,還有一些病理原因,比如腸息肉、美克爾憩室(小腸的一種先天性畸形)、鉤蟲病、膈疝等疾病可導致小兒慢性失血,牛奶蛋白過敏的小兒,可能因過敏而發生腸出血,引起鐵的流失。

鑒於以上幾個主要原因,我們便可以歸納出哪幾類的寶寶容易患IDA啦~

(1)母親孕期就存在鐵缺乏症的,特別是患有妊娠高血壓的媽媽,生出的寶寶容易患IDA;

(2)早產兒、多胞胎和低出生體重兒;

(3)長期單純母乳餵養並未及時添加含鐵豐富食物的寶寶;

(4)嬰幼兒期生長速度過快,對鐵需求量大的寶寶;

(5)由於長期腹瀉、慢性消化道出血等病理因素導致的慢性失血的寶寶

媽媽們不妨對照一下,如果寶寶符合上述哪怕僅僅只有一條的都應該考慮孩子是否存在ID的可能性。

4、缺鐵的危害,絕不止步於貧血

缺鐵性貧血臨床表現為面色蒼白(嘴唇、甲床部分)、抵抗力差、乏力、不愛活動。年長的孩子可以自述頭暈、耳鳴,食欲下降,部分患兒還出現可能出現異食癖(如喜歡吃泥土、牆皮、鍋底灰等),此外,還有可能出現口腔炎、舌炎、胃炎、消化不良等。但這些都是我們肉眼看得見的危害,長期缺鐵的危害遠不僅僅這些,它對孩子未來生長發育的很多年都有影響。

鐵是人體必需的營養元素。IDA說的簡單點就是寶寶身體裡缺少足夠數量的健康的紅細胞,這會影響氧氣到大腦以及身體裡其他器官和組織的運輸。長期得不到糾正和治療,可導致生長發育遲緩。

最直接的就是貧血會影響食欲。很多媽媽都覺得孩子厭食沒食欲是缺鋅的過,但這個鍋單讓缺鋅來背有點冤枉,缺鐵也會導致食欲不佳。《海蒂育兒大百科》中針對缺鐵性貧血也提到缺鐵會導致寶寶吃得少,而吃的少自然就會加劇缺鐵的形勢,於是孩子便吃得更少,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除此之外,小兒缺鐵會對兒童學習能力、智力、行為產生影響!體內缺鐵不會很快出現貧血,但貧血出現之前,缺鐵就可能對寶寶的健康造成危害。嬰兒期缺鐵可能導致寶寶出現長期持續的行為改變(如運動、認知、學習、情緒等),表現為行為異常,如乏力、淡漠、對外界事物缺乏興趣、原來活潑的孩子變得少動;注意力不集中、愛做小動作、記憶力下降、學習成績退步等。這些改變一旦出現,即便後期補鐵,也很有可能不能完全糾正至與年齡相當的水準。長期貧血還可能影響心臟功能,所以兒童鐵缺乏症絕對是不容忽視的普遍社會問題。

5、貧血的預防

IDA是嬰幼兒期比較常見的疾病,多數是因為餵養不當造成的,所以它的預防工作也很容易,自然是圍繞著吃咯~

說到預防,我們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分階段來說:

(1)妊娠階段:我們說預防缺鐵性貧血的最初階段一定是從妊娠週期開始的。准媽媽應從妊娠地3個月開始,按照鐵60mg/d口服補鐵,必要時可延續至產後。此外,在孕期的准媽媽就要注意飲食上對鐵的補充,多吃含鐵量高的食物,營養均衡,從而保證胎兒在母體內的鐵儲備量及媽媽自身不貧血。

(2)雙胎、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根據國內外專家的建議,純母乳餵養的情況下,早產兒出生後2周需開始補充元素鐵2 mg/(kg·d),直至校正年齡1歲,這一補充量包含了強化鐵配方奶、母乳強化劑、食物和鐵製劑中的鐵元素含量,同時還需補充維生素C幫助鐵劑吸收。人工餵養者應採用鐵強化配方奶,一般無需額外補鐵。1歲以內不宜採用單純的牛乳餵養。

(3)出生6個月內:這裡說的是足月出生的孩子哈~如果是純母乳餵養,自身的鐵儲備加上母乳中的鐵能被寶寶很好的吸收的話,純母乳的狀態下可以滿足6個月內寶寶對鐵的需求。在此期間,哺乳期媽媽要注意營養均衡,進食含鐵量較高的食物(飲食中最好每天含有總量約220g的肉類食物,魚禽蛋肉都算,另外也要吃一些大豆、堅果等食物最佳),從而預防缺鐵以及因乳母鐵儲備不足導致的嬰幼兒缺鐵。如有必要,可以按每日1mg/kg元素鐵的劑量補鐵。

如果是配方奶餵養的情況,由於大多數的配方奶中都添加了鐵,所以寶寶在攝入奶量充足的情況下也能保證鐵的攝入量。

(4)6個月以上:除了正常攝入奶量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在寶寶的輔食添加過程中要增添一些富含鐵的食物,比如添加輔食初期選擇強化鐵的嬰兒米粉,隨著月齡的增加和寶寶腸胃的耐受程度的不斷完善,逐漸增加紅肉、動物肝臟等食物,通過飲食滿足寶寶對鐵的需求。

圖為常見食物的鐵含量,來自《中國食物成分表(2017)》

動物性食物中含鐵量最高的是豬肝,其次為魚、瘦豬肉、牛肉、羊肉等。在植物性食物中,以大豆的含量為最高。新鮮蔬菜的含鐵量較高的依次是菲菜、薺菜、芹菜等,果類中桃子、香蕉、核桃含鐵量也較多。其它食物中黑木耳含鐵量也相當高,海帶、紫菜、香菇等也不小。

這裡還要多囉嗦兩句,含鐵量高是一個方面,我們還得論吸收率。通常,動物性鐵比植物性鐵好吸收。牛肉中,血紅蛋白鐵的吸收率能達到20%以上,而大豆中,非血紅蛋白鐵的吸收率還不到10%。給寶寶吃的話,深紅色的瘦牛肉是很好的選擇,豬肝雖含鐵量雖高,但考慮到肝臟本就是解毒器官,不建議多吃。除此之外,補鐵的同時最好再來點富含維C的食物,因為維生素C可以幫助鐵的吸收,像草莓、甜瓜、獼猴桃、西蘭花、番茄、菜花等水果蔬菜中,維生素C的含量都比較高,給寶寶做輔食的時候,不妨二者搭配一下,促進鐵的吸收。

除了食補以外,我們還要注意定期檢查。通常寶寶出生後會在當地社區醫院的兒保科體檢,其中6個月時、9個月時以及以後每半年檢查一次血常規,以便及時發現和就診貧血。

這裡得敲黑板說!血常規的檢查很重要!很多不明真相的媽媽或奶奶都會心疼寶寶扎手指,那麼小又沒生病平白無故紮什麼手指!紮什麼手指!可榮媽要說這種只需要末梢血就可以判斷有無貧血及貧血的程度,是現階段最簡單有效地排查IDA的手段,兒保醫生熱衷於血常規是因為當中的一些指標可以初步判斷寶寶有沒有缺鐵可能。要知道輕、中度的缺鐵性貧血,一般是沒什麼症狀的,不容易發現,而到了連外行的你都能直觀看出來時,孩子的缺鐵情況恐怕就已經持續很長一段時間了,且就是比較嚴重的狀態了。因此定期體檢的血常規檢測其實是為了排查IDA的,早發現早補起來。

事實上,在兒保科規範經常隨訪、依從性好的寶寶中,很少會發生缺鐵性貧血,因為他們大多在鐵缺乏早期就及時發現,及時採取干預措施。所以,缺鐵雖然常見,但只要定期檢查,對寶寶來說算不得什麼大事兒~

當然,導致貧血的原因有很多,貧血的種類也有很多,比如輕型地中海貧血、慢性病貧血等等,IDA只是貧血中最常見最普遍的一種。大多數情況下一個血常規就可以搞定,但有時候僅靠血常規不典型,也不能確診明確貧血原因,必要時醫生就會建議抽靜脈血查血清鐵,總鐵結合力、地貧基因等檢查明確診斷並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總之,判斷孩子是不是IDA,需要醫生通過血液檢查,結合寶寶出生、餵養、發育等具體情況,進行綜合診斷,請一定不要根據網上那些臨床表現什麼臉色蒼白嘴唇無血色就妄下判斷,也不要隨便買點鐵劑就給孩子吃,並不是所有貧血都是缺鐵導致的!需不需要吃、吃多少以及懷疑孩子貧血的話,請一定帶著孩子去醫院找醫生,起碼得先化驗個血常規,之後交給醫生定奪就好。

6、貧血的治療

下面我們再說我們屁顛屁顛查血常規之後,結果不走運真的貧血了該怎麼辦?很簡單,醫生讓你怎麼辦就怎麼辦咯,此處省略一萬字……

當然,那是不可能滴,大家看文章看了這麼久,其實就是憋著等著看這一趴呢對不對?我怎麼可能這麼掃興~

首先我們得先瞭解一下最常規的判定貧血的標準,那就是血紅蛋白值,寶寶不同階段的正常值水準也是不一樣的,低於這個標準,一般就會被醫生認為是貧血。當然,我得強調一下哈,血紅蛋白的指數不能作為一個單一指標來判定IDA,IDA雖然是貧血天團中臉最熟最常刷存在感的,但其他隊員也不是吃素的,究竟有沒有貧血、是不是IDA,還需要兒保醫生根據血常規的其他情況參考診斷。

這是血常規報告單,紅框框裡面的參數全跟貧血有關。《諸福棠實用兒科學》中規定的IDA診斷標準:血紅蛋白(Hb)<110g/L,細胞形態:MCV<80fL,MCH<28pg,MCHC<32%為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4~6月齡嬰兒IDA診斷標準:Hb<105g/L;在排除感染、炎症時SF<20ug/L。所以,診斷是不是貧血、是不是缺鐵性貧血是個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過於複雜的事情。如果血常規hold不住,必要時還要進行進一步的檢查,比如鐵代謝檢查、骨髓穿刺塗片和鐵染色,但這就不是咱一句兩句能掰扯明白的,專業領域的部分交給醫生大大吧。

嚴謹起見,以防寶媽群體中的學霸想要瞭解更多,所以我截了一張可能只有專業醫生看的懂的缺鐵性貧血診斷標準建議。誠如我所說,跟天書一般,所以像咱們普通的媽媽(包括我在內),瞭解個血紅蛋白值就算及格了,再延伸講的也基本記不住,索性交給專業的醫生傷腦筋就好。平時孩子如果發個燒啦檢查個血常規啥的,我們不妨在關心白細胞之於捎帶腳地看看血紅蛋白就成,要是低於正常值,不用醫生說,自己就該想辦法補鐵了。

圖為貧血的程度分級

一般處在輕度這個階段我們就得開始著手補了。如果是輕度貧血,醫生很可能就讓你回家好好改善伙食了,正經點說就是指導你通過改善餵養方式來糾正。

如果是中重度貧血,那麼就需要遵循醫囑進行治療,最常規的方式就是口服鐵補充劑。至於鐵劑的用藥週期和藥量,保密……不不不,是請聽從醫生的指導,醫生會根據孩子的體重計算出補鐵劑量。此外,吃鐵劑是一方面,還要定期複查寶寶的鐵供應水準是否升上來了,如果沒什麼作用,那麼這個貧血可能就不是IDA那麼簡單了,後續的診斷治療還是聽醫生的吧。

這裡要強調的是,鐵劑不是感冒藥,不能只吃三五天,它是講療程的,總療程一般要2-3個月,兩頓飯中間吃最佳。即使血紅蛋白正常後,還需要1-2月補充體內儲備鐵。此外,鐵劑的味道吧,比較謎之尷尬,聞上去有股鐵腥味,不同的熊孩子對它的喜好會極為的迥異。

就拿我家兩小只來說吧。大榮半歲的時候檢查血常規發現有點貧血,當時就給他喝了有一陣子的健脾生血顆粒,可能是從小沒喝過甜水的緣故,他當時特別喜歡喝,一小袋沖一瓶子水都能咕咚咕咚給你喝乾淨,補鐵效果也特別好,喝了倆月,小臉紅撲撲的嘴唇的血色也很濃,飯量也是嗷嗷好,從臉色上就能看出前後差異。

到了依姐這裡,斃了,或許是小時候灌藥灌多了留下的陰影吧,一口都喂不進去。鑒於依姐不喝健脾生血顆粒,我只好打聽其他鐵劑,相熟的兒保醫生給我推薦了右旋糖酐鐵,並且囑咐我要搭配維C一起吃。鑒於依姐半歲時的血常規很正常,所以我們一直還沒嘗試這個“鐵C套餐”。

圖為榮媽家依姐嫌棄不喝的健脾生血顆粒

市面上的鐵劑有很多,無非是二價鐵和三價鐵,常用的有硫酸亞鐵、富馬酸亞鐵、葡萄酸亞鐵、琥珀酸亞鐵等,貌似還有水果味的,可能孩子接受起來會比較容易吧。我上面提到的兩種是兒保醫生一般會建議的鐵劑。健脾生血顆粒中含有維C,所以不需要額外再吃維C,但右旋糖酐鐵不含維C,所以為了使鐵跟好吸收就必須額外補上維C。

除此之外,吃了鐵劑後,寶寶的大便顏色會是黑色的,這是很正常的現象,身為鏟屎君的媽媽們千萬不要大驚小怪哈,弱弱地說一句,拉出的便便也會有一股鐵腥味~再者,還得提一句關於鐵劑的副作用,服用鐵劑後可能會出現噁心、嘔吐、便秘等情況,如果孩子在補鐵過程中有不適,請及時諮詢醫生。

7、闢謠闢謠!鐵鍋紅棗最補鐵?

最後說說補鐵領域裡大家深信不疑的謠言~首當其衝就是“鐵鍋補鐵”。很多人包括我在內都曾被老一輩人灌輸,買鍋要買鐵鍋不要買不銹鋼的,因為用鐵鍋炒菜天然就補鐵~沒錯,鐵鍋炒菜的確能提高飯菜裡的含鐵量,但這個鐵我們的身體吸收不了,這確實就有點尷尬了……

另外,通常我們說的紅棗補鐵,其實也是外貌協會以形補形一廂情願的想法。事實上,每100g幹紅棗的含鐵量平均只有2mg。且不說每100g豬肝的含鐵量可以達到22mg以上,就連玉米、空心菜的含鐵量也都比干紅棗要高。所以不要覺得紅棗啦、櫻桃啦長的紅彤彤的就腦補它們是補血聖手,其實遠不如黑芝麻、黑木耳這些黑暗系蔬菜含鐵量高呢。

缺鐵對孩子的生長發育危害是很大的,而且,相較於補鈣補維D而言,補鐵更容易被大家忽視。但其實IDA的防治並不難,定期體檢,提早發現,遵從醫囑,做足療程,自然是可以避免IDA的,媽媽們不需要恐慌也無需煩惱,實在有疑問就帶著孩子去醫院查個血常規,然後一切聽從醫生的指導就行了,劑量神馬的自有專業人士指導,最多就是在灌藥的方面費點事兒,但總好過因長期缺鐵導致對孩子的不可逆的傷害。

文章均為榮榮媽養兒記原創,如需轉載,請後臺留言或點擊https://www.rightknights.com/material/author?id=3787獲得授權。

關注【榮榮媽養兒記】同名微信公眾號(亦可搜索微信號【rongrongma0314】)

更多精彩的育兒文章等著與你分享。

這是一個充斥著我節操曬娃+無底線黑爹的非典型奇葩公眾號,篇幅沒譜、題材沒准、尺度是個謎,但我能保證的是,100%榮媽原創出品、私家育兒乾貨、童叟無欺,總有一篇是你絕對用的上的實戰育兒經!

其中嬰兒缺鐵和IDA患病率分別為44.7%和20.5%,顯著高於幼兒和學齡前兒童,而農村兒童IDA總患病率12.3%,顯著高於城市兒童(5.6%)。

擺上面這些資料呢,是想說明鐵缺乏症是世界性的問題,而天朝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情況則更為嚴峻,所以我們天朝兒女不能不重視,特別是嬰幼兒及兒童的補鐵問題更應該尤為重視。但榮媽還想說句題外話,在補鐵和貧血問題上,孩子固然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群體,但我們的眼光不應該僅僅局限于孩子,妊娠及哺乳期婦女也是鐵缺乏症的高危人群。

據上海地區人群調查資料顯示:鐵缺乏症的年發病率在6個月~2歲嬰幼兒是75.0%~82.5%、妊娠3個月以上婦女是66.7%、育齡婦女是43.3%、10歲~17歲青少年13.2%;以上人群IDA患病率分別為33.8%~45.7%、19.3%、11.4%、9.8%。

值得注意的是,孕婦對鐵的需求量是非孕婦女的9倍多,所以孕期的媽媽更需要補鐵,特別是妊娠最後三個月,孩子體內的鐵貯存大多來自於孕後期的胎盤的輸送。如果孕期貯存鐵量不足,加之在分娩及哺乳中還會致使鐵的大量流失,一旦不能及時補充,媽媽們患IDA的概率就會大大增加,就這我還沒顧上提每個月必來打招呼一住就一倆星期的大姨媽和一不注意就有了老二、老三的情況……所以,補鐵不光是孩子的事兒,媽媽們更需要考慮自己是不是貧血,畢竟血條沒了還怎麼好跟小孩子鬥智鬥勇呢?因為我自己正在哺乳期所以特別想提醒哺乳期的媽媽,自己缺鐵則母乳也會存在含鐵不足的風險,連帶著孩子也可能鐵攝入量不足。

3、導致鐵缺乏症的原因及容易貧血的群體

首先,我們先聊聊缺鐵的原因都有哪些,找到原因才能鎖定人群。

第一:先天儲存不足。我剛才也說了,孕後期是胎兒從母體獲得鐵最多的時期,所以如果是早產、多胞胎或母親嚴重缺鐵等情況,那孩子出生後患貧血的幾率就大得多了。

第二:鐵攝入不足。母乳的鐵吸收是很好的,但架不住它含量低,即便是加上寶寶在胚胎中從母體捎帶來的那些鐵算到一塊兒,也就將將夠支撐到孩子6 個月左右,而牛奶的鐵吸收率則更低。如果在4-6個月時沒有及時給寶寶添加含鐵量較多的輔食,那麼是很容易發生缺鐵性貧血的。

第三:嬰兒生長發育太快。寶寶5個月和1歲時的體重分別是其出生時的2倍和3倍,早產兒體重則增加得更快。隨著體重的增加,血容量和血液中的血紅蛋白也大大增加,這就需要更多的鐵。有資料表明:嬰幼兒每增加1公斤體重,就需要增加鐵質35~45mg。

第四:鐵吸收障礙和鐵流失過多。正常的嬰兒每天排泄的鐵本比成人多,加劇鐵的流失,且如果寶寶存在慢性腹瀉,對鐵的吸收不好,排泄還增加,那麼必然容易缺鐵。過敏的寶寶如有腸道出血的症狀,也會因為長期慢性失血而導致缺鐵。此外,還有一些病理原因,比如腸息肉、美克爾憩室(小腸的一種先天性畸形)、鉤蟲病、膈疝等疾病可導致小兒慢性失血,牛奶蛋白過敏的小兒,可能因過敏而發生腸出血,引起鐵的流失。

鑒於以上幾個主要原因,我們便可以歸納出哪幾類的寶寶容易患IDA啦~

(1)母親孕期就存在鐵缺乏症的,特別是患有妊娠高血壓的媽媽,生出的寶寶容易患IDA;

(2)早產兒、多胞胎和低出生體重兒;

(3)長期單純母乳餵養並未及時添加含鐵豐富食物的寶寶;

(4)嬰幼兒期生長速度過快,對鐵需求量大的寶寶;

(5)由於長期腹瀉、慢性消化道出血等病理因素導致的慢性失血的寶寶

媽媽們不妨對照一下,如果寶寶符合上述哪怕僅僅只有一條的都應該考慮孩子是否存在ID的可能性。

4、缺鐵的危害,絕不止步於貧血

缺鐵性貧血臨床表現為面色蒼白(嘴唇、甲床部分)、抵抗力差、乏力、不愛活動。年長的孩子可以自述頭暈、耳鳴,食欲下降,部分患兒還出現可能出現異食癖(如喜歡吃泥土、牆皮、鍋底灰等),此外,還有可能出現口腔炎、舌炎、胃炎、消化不良等。但這些都是我們肉眼看得見的危害,長期缺鐵的危害遠不僅僅這些,它對孩子未來生長發育的很多年都有影響。

鐵是人體必需的營養元素。IDA說的簡單點就是寶寶身體裡缺少足夠數量的健康的紅細胞,這會影響氧氣到大腦以及身體裡其他器官和組織的運輸。長期得不到糾正和治療,可導致生長發育遲緩。

最直接的就是貧血會影響食欲。很多媽媽都覺得孩子厭食沒食欲是缺鋅的過,但這個鍋單讓缺鋅來背有點冤枉,缺鐵也會導致食欲不佳。《海蒂育兒大百科》中針對缺鐵性貧血也提到缺鐵會導致寶寶吃得少,而吃的少自然就會加劇缺鐵的形勢,於是孩子便吃得更少,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除此之外,小兒缺鐵會對兒童學習能力、智力、行為產生影響!體內缺鐵不會很快出現貧血,但貧血出現之前,缺鐵就可能對寶寶的健康造成危害。嬰兒期缺鐵可能導致寶寶出現長期持續的行為改變(如運動、認知、學習、情緒等),表現為行為異常,如乏力、淡漠、對外界事物缺乏興趣、原來活潑的孩子變得少動;注意力不集中、愛做小動作、記憶力下降、學習成績退步等。這些改變一旦出現,即便後期補鐵,也很有可能不能完全糾正至與年齡相當的水準。長期貧血還可能影響心臟功能,所以兒童鐵缺乏症絕對是不容忽視的普遍社會問題。

5、貧血的預防

IDA是嬰幼兒期比較常見的疾病,多數是因為餵養不當造成的,所以它的預防工作也很容易,自然是圍繞著吃咯~

說到預防,我們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分階段來說:

(1)妊娠階段:我們說預防缺鐵性貧血的最初階段一定是從妊娠週期開始的。准媽媽應從妊娠地3個月開始,按照鐵60mg/d口服補鐵,必要時可延續至產後。此外,在孕期的准媽媽就要注意飲食上對鐵的補充,多吃含鐵量高的食物,營養均衡,從而保證胎兒在母體內的鐵儲備量及媽媽自身不貧血。

(2)雙胎、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根據國內外專家的建議,純母乳餵養的情況下,早產兒出生後2周需開始補充元素鐵2 mg/(kg·d),直至校正年齡1歲,這一補充量包含了強化鐵配方奶、母乳強化劑、食物和鐵製劑中的鐵元素含量,同時還需補充維生素C幫助鐵劑吸收。人工餵養者應採用鐵強化配方奶,一般無需額外補鐵。1歲以內不宜採用單純的牛乳餵養。

(3)出生6個月內:這裡說的是足月出生的孩子哈~如果是純母乳餵養,自身的鐵儲備加上母乳中的鐵能被寶寶很好的吸收的話,純母乳的狀態下可以滿足6個月內寶寶對鐵的需求。在此期間,哺乳期媽媽要注意營養均衡,進食含鐵量較高的食物(飲食中最好每天含有總量約220g的肉類食物,魚禽蛋肉都算,另外也要吃一些大豆、堅果等食物最佳),從而預防缺鐵以及因乳母鐵儲備不足導致的嬰幼兒缺鐵。如有必要,可以按每日1mg/kg元素鐵的劑量補鐵。

如果是配方奶餵養的情況,由於大多數的配方奶中都添加了鐵,所以寶寶在攝入奶量充足的情況下也能保證鐵的攝入量。

(4)6個月以上:除了正常攝入奶量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在寶寶的輔食添加過程中要增添一些富含鐵的食物,比如添加輔食初期選擇強化鐵的嬰兒米粉,隨著月齡的增加和寶寶腸胃的耐受程度的不斷完善,逐漸增加紅肉、動物肝臟等食物,通過飲食滿足寶寶對鐵的需求。

圖為常見食物的鐵含量,來自《中國食物成分表(2017)》

動物性食物中含鐵量最高的是豬肝,其次為魚、瘦豬肉、牛肉、羊肉等。在植物性食物中,以大豆的含量為最高。新鮮蔬菜的含鐵量較高的依次是菲菜、薺菜、芹菜等,果類中桃子、香蕉、核桃含鐵量也較多。其它食物中黑木耳含鐵量也相當高,海帶、紫菜、香菇等也不小。

這裡還要多囉嗦兩句,含鐵量高是一個方面,我們還得論吸收率。通常,動物性鐵比植物性鐵好吸收。牛肉中,血紅蛋白鐵的吸收率能達到20%以上,而大豆中,非血紅蛋白鐵的吸收率還不到10%。給寶寶吃的話,深紅色的瘦牛肉是很好的選擇,豬肝雖含鐵量雖高,但考慮到肝臟本就是解毒器官,不建議多吃。除此之外,補鐵的同時最好再來點富含維C的食物,因為維生素C可以幫助鐵的吸收,像草莓、甜瓜、獼猴桃、西蘭花、番茄、菜花等水果蔬菜中,維生素C的含量都比較高,給寶寶做輔食的時候,不妨二者搭配一下,促進鐵的吸收。

除了食補以外,我們還要注意定期檢查。通常寶寶出生後會在當地社區醫院的兒保科體檢,其中6個月時、9個月時以及以後每半年檢查一次血常規,以便及時發現和就診貧血。

這裡得敲黑板說!血常規的檢查很重要!很多不明真相的媽媽或奶奶都會心疼寶寶扎手指,那麼小又沒生病平白無故紮什麼手指!紮什麼手指!可榮媽要說這種只需要末梢血就可以判斷有無貧血及貧血的程度,是現階段最簡單有效地排查IDA的手段,兒保醫生熱衷於血常規是因為當中的一些指標可以初步判斷寶寶有沒有缺鐵可能。要知道輕、中度的缺鐵性貧血,一般是沒什麼症狀的,不容易發現,而到了連外行的你都能直觀看出來時,孩子的缺鐵情況恐怕就已經持續很長一段時間了,且就是比較嚴重的狀態了。因此定期體檢的血常規檢測其實是為了排查IDA的,早發現早補起來。

事實上,在兒保科規範經常隨訪、依從性好的寶寶中,很少會發生缺鐵性貧血,因為他們大多在鐵缺乏早期就及時發現,及時採取干預措施。所以,缺鐵雖然常見,但只要定期檢查,對寶寶來說算不得什麼大事兒~

當然,導致貧血的原因有很多,貧血的種類也有很多,比如輕型地中海貧血、慢性病貧血等等,IDA只是貧血中最常見最普遍的一種。大多數情況下一個血常規就可以搞定,但有時候僅靠血常規不典型,也不能確診明確貧血原因,必要時醫生就會建議抽靜脈血查血清鐵,總鐵結合力、地貧基因等檢查明確診斷並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總之,判斷孩子是不是IDA,需要醫生通過血液檢查,結合寶寶出生、餵養、發育等具體情況,進行綜合診斷,請一定不要根據網上那些臨床表現什麼臉色蒼白嘴唇無血色就妄下判斷,也不要隨便買點鐵劑就給孩子吃,並不是所有貧血都是缺鐵導致的!需不需要吃、吃多少以及懷疑孩子貧血的話,請一定帶著孩子去醫院找醫生,起碼得先化驗個血常規,之後交給醫生定奪就好。

6、貧血的治療

下面我們再說我們屁顛屁顛查血常規之後,結果不走運真的貧血了該怎麼辦?很簡單,醫生讓你怎麼辦就怎麼辦咯,此處省略一萬字……

當然,那是不可能滴,大家看文章看了這麼久,其實就是憋著等著看這一趴呢對不對?我怎麼可能這麼掃興~

首先我們得先瞭解一下最常規的判定貧血的標準,那就是血紅蛋白值,寶寶不同階段的正常值水準也是不一樣的,低於這個標準,一般就會被醫生認為是貧血。當然,我得強調一下哈,血紅蛋白的指數不能作為一個單一指標來判定IDA,IDA雖然是貧血天團中臉最熟最常刷存在感的,但其他隊員也不是吃素的,究竟有沒有貧血、是不是IDA,還需要兒保醫生根據血常規的其他情況參考診斷。

這是血常規報告單,紅框框裡面的參數全跟貧血有關。《諸福棠實用兒科學》中規定的IDA診斷標準:血紅蛋白(Hb)<110g/L,細胞形態:MCV<80fL,MCH<28pg,MCHC<32%為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4~6月齡嬰兒IDA診斷標準:Hb<105g/L;在排除感染、炎症時SF<20ug/L。所以,診斷是不是貧血、是不是缺鐵性貧血是個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過於複雜的事情。如果血常規hold不住,必要時還要進行進一步的檢查,比如鐵代謝檢查、骨髓穿刺塗片和鐵染色,但這就不是咱一句兩句能掰扯明白的,專業領域的部分交給醫生大大吧。

嚴謹起見,以防寶媽群體中的學霸想要瞭解更多,所以我截了一張可能只有專業醫生看的懂的缺鐵性貧血診斷標準建議。誠如我所說,跟天書一般,所以像咱們普通的媽媽(包括我在內),瞭解個血紅蛋白值就算及格了,再延伸講的也基本記不住,索性交給專業的醫生傷腦筋就好。平時孩子如果發個燒啦檢查個血常規啥的,我們不妨在關心白細胞之於捎帶腳地看看血紅蛋白就成,要是低於正常值,不用醫生說,自己就該想辦法補鐵了。

圖為貧血的程度分級

一般處在輕度這個階段我們就得開始著手補了。如果是輕度貧血,醫生很可能就讓你回家好好改善伙食了,正經點說就是指導你通過改善餵養方式來糾正。

如果是中重度貧血,那麼就需要遵循醫囑進行治療,最常規的方式就是口服鐵補充劑。至於鐵劑的用藥週期和藥量,保密……不不不,是請聽從醫生的指導,醫生會根據孩子的體重計算出補鐵劑量。此外,吃鐵劑是一方面,還要定期複查寶寶的鐵供應水準是否升上來了,如果沒什麼作用,那麼這個貧血可能就不是IDA那麼簡單了,後續的診斷治療還是聽醫生的吧。

這裡要強調的是,鐵劑不是感冒藥,不能只吃三五天,它是講療程的,總療程一般要2-3個月,兩頓飯中間吃最佳。即使血紅蛋白正常後,還需要1-2月補充體內儲備鐵。此外,鐵劑的味道吧,比較謎之尷尬,聞上去有股鐵腥味,不同的熊孩子對它的喜好會極為的迥異。

就拿我家兩小只來說吧。大榮半歲的時候檢查血常規發現有點貧血,當時就給他喝了有一陣子的健脾生血顆粒,可能是從小沒喝過甜水的緣故,他當時特別喜歡喝,一小袋沖一瓶子水都能咕咚咕咚給你喝乾淨,補鐵效果也特別好,喝了倆月,小臉紅撲撲的嘴唇的血色也很濃,飯量也是嗷嗷好,從臉色上就能看出前後差異。

到了依姐這裡,斃了,或許是小時候灌藥灌多了留下的陰影吧,一口都喂不進去。鑒於依姐不喝健脾生血顆粒,我只好打聽其他鐵劑,相熟的兒保醫生給我推薦了右旋糖酐鐵,並且囑咐我要搭配維C一起吃。鑒於依姐半歲時的血常規很正常,所以我們一直還沒嘗試這個“鐵C套餐”。

圖為榮媽家依姐嫌棄不喝的健脾生血顆粒

市面上的鐵劑有很多,無非是二價鐵和三價鐵,常用的有硫酸亞鐵、富馬酸亞鐵、葡萄酸亞鐵、琥珀酸亞鐵等,貌似還有水果味的,可能孩子接受起來會比較容易吧。我上面提到的兩種是兒保醫生一般會建議的鐵劑。健脾生血顆粒中含有維C,所以不需要額外再吃維C,但右旋糖酐鐵不含維C,所以為了使鐵跟好吸收就必須額外補上維C。

除此之外,吃了鐵劑後,寶寶的大便顏色會是黑色的,這是很正常的現象,身為鏟屎君的媽媽們千萬不要大驚小怪哈,弱弱地說一句,拉出的便便也會有一股鐵腥味~再者,還得提一句關於鐵劑的副作用,服用鐵劑後可能會出現噁心、嘔吐、便秘等情況,如果孩子在補鐵過程中有不適,請及時諮詢醫生。

7、闢謠闢謠!鐵鍋紅棗最補鐵?

最後說說補鐵領域裡大家深信不疑的謠言~首當其衝就是“鐵鍋補鐵”。很多人包括我在內都曾被老一輩人灌輸,買鍋要買鐵鍋不要買不銹鋼的,因為用鐵鍋炒菜天然就補鐵~沒錯,鐵鍋炒菜的確能提高飯菜裡的含鐵量,但這個鐵我們的身體吸收不了,這確實就有點尷尬了……

另外,通常我們說的紅棗補鐵,其實也是外貌協會以形補形一廂情願的想法。事實上,每100g幹紅棗的含鐵量平均只有2mg。且不說每100g豬肝的含鐵量可以達到22mg以上,就連玉米、空心菜的含鐵量也都比干紅棗要高。所以不要覺得紅棗啦、櫻桃啦長的紅彤彤的就腦補它們是補血聖手,其實遠不如黑芝麻、黑木耳這些黑暗系蔬菜含鐵量高呢。

缺鐵對孩子的生長發育危害是很大的,而且,相較於補鈣補維D而言,補鐵更容易被大家忽視。但其實IDA的防治並不難,定期體檢,提早發現,遵從醫囑,做足療程,自然是可以避免IDA的,媽媽們不需要恐慌也無需煩惱,實在有疑問就帶著孩子去醫院查個血常規,然後一切聽從醫生的指導就行了,劑量神馬的自有專業人士指導,最多就是在灌藥的方面費點事兒,但總好過因長期缺鐵導致對孩子的不可逆的傷害。

文章均為榮榮媽養兒記原創,如需轉載,請後臺留言或點擊https://www.rightknights.com/material/author?id=3787獲得授權。

關注【榮榮媽養兒記】同名微信公眾號(亦可搜索微信號【rongrongma0314】)

更多精彩的育兒文章等著與你分享。

這是一個充斥著我節操曬娃+無底線黑爹的非典型奇葩公眾號,篇幅沒譜、題材沒准、尺度是個謎,但我能保證的是,100%榮媽原創出品、私家育兒乾貨、童叟無欺,總有一篇是你絕對用的上的實戰育兒經!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