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發展」美了環境 興了產業 富了鄉親——花溪區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助力富美鄉村建設直擊

景區柏油路向前延伸、木棧道緊密相連、野鴨在冬日的河面上嬉戲捕食……近日, 記者在花溪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十裡河灘)看到, 農田變成了觀光農業帶, 村民住房變成客棧和餐館, 村民變成了景區導遊和管理員, 村莊變成了景區。

作為國家4A級濕地公園, 花溪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從以前的環境“髒亂差”, 變成了如今的“綠富美”, 成為貴陽市的一顆“綠寶石”, 不僅成為貴陽市民和省內外遊客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更帶動當地村民發展致富。

天藍水綠, 環境變優

“和以前相比, 簡直是兩個概念。 ”談起十裡河灘的變化, 董家堰村的村民王天元感歎道, “以前在花溪河邊種蔬菜, 到處是垃圾。 ”而這種狀況的改變, 始於2010年十裡河灘的建設。

據悉, 十裡河灘共涉及花溪村、董家堰村、上水村等三個村子。 過去, 當地村民以種植蔥蒜、香菜等精細蔬菜為主, 村民沿花溪河搞種植,

生產、生活污水全部直接排入花溪河, 導致河水環境長期受到污染。

為了保護和改善當地水環境, 2009年12月, 國家住建部正式批准十裡河灘為國家級城市濕地公園, 成為貴州省首個國家城市濕地公園。 該公園於2010年3月正式啟動建設, 經過一年多的建設, 於2011年9月正式對外開放。

十裡河灘依山傍水, 擁有農田濕地、河流濕地、沼澤濕地、河灘濕地、濕草甸、溝渠等多種類型景觀。 在保護十裡河灘本來面貌的基礎上, 通過擴種2300畝的花草樹木, 進行濕地修復。 同時, 將當地村民實行部分搬遷, 清理河道淤泥, 治理污水直排……多措並舉, 從根本上解決花溪河水環境污染問題。 花溪河的水, 開始變清了。 2015年, 花溪國家城市濕地公園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

“十裡河灘建成濕地公園後, 徹底改變了這裡‘髒亂差’的狀況, 河道周邊的生物、植物種類也增多了, 對蓄水和削減夏季的洪水也起著巨大作用。 ”十裡河灘公園管理處環境整治部部長吳軍說。

日新月異, 村民變富

“以前, 我種蔬菜挑出去賣, 一天才有幾十塊錢的收入。

現在, 來濕地公園玩的遊客越來越多, 旺季的時候每天都滿桌。 ”還不到中午12點, 剛出鍋的農家小炒已滿屋飄香, 十裡河灘麥翁村的村民王登虎忙得不亦樂乎, 雖然是淡季, 但每天都有來吃飯的客人。 “2013年, 花溪區政府給我家的房子進行立面改造後, 就像住在花園裡一樣。 ”王登虎說。

“十裡河灘建成後, 面臨一個問題, 村民的田地全被徵收和流轉了, 他們靠什麼吃飯?”吳軍說。 隨著十裡河灘生態環境的變化, 這裡不僅成為貴陽市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也吸引眾多的省內外遊客慕名而來。 “十裡河灘文化底蘊豐厚, 以自然風光為主的生態文化、以布依族為主的民族文化、以孔學堂聞名的儒家文化, 這三大文化成了十裡河灘的吸引外地遊客的三大因素。

”吳軍說。

“為了讓村民在家裡就可以有錢賺, 同時保障景區秩序, 我們引導他們走高端發展路線, 通過盤活閒置的房屋資源, 讓資源變資產, 民房變客棧, 村民變導遊, 村子變景區, 實現家家有出路, 戶戶能增收。 ”吳軍說。

如今, 花溪村、董家堰村、上水村三個村共有100余戶村民實現了民房變客棧、變餐館。 隨著十裡河灘旅遊產業的發展, 還帶動了周邊村寨的經濟發展, 且輻射範圍不斷擴大。 “風景越來越美, 村民收入越來越高, 這是我們發展的初衷和目標。 ”吳軍說。

共建共用,實現高品質發展

十裡河灘發展旅遊,不僅實現了環境變優、村民變富,村民的素質也得以提高,共治共用意識更強了。

“以前,垃圾大家到處亂丟,現在公園的環境越來越好,自己都不好意思亂丟了。”王天元說,以前為了生計,在門前擺攤設點,造成景區秩序混亂,現在對自己以前的做法有了清醒的認識,“大家都不愛惜環境,這樣下去,遊客就不會來我們這裡,還談哪樣收入。”

思想轉變後,王天元自己帶頭撤了攤點,開始走高端發展路線,將自己閒置的房屋騰出來改造成民宿,每年能增加收入10萬多元。

如今,王天元和村民們不僅是餐館老闆、客棧老闆,還當起了導遊和景區管理員,免費為遊客指路介紹,共同治理景區,提升景區顏值。

“自己家的花園都不管,哪個還來幫你管?更何況管好了,遊客一變多,我們的收入也會增加。”王天元如是說。

“建和管是不可分割的,建設是基礎,管理是關鍵。”吳軍說,十裡河灘在花溪區旅遊管理委員會的統一領導下,與當地村民攜手管理,300多名臨聘人員全部是花溪村、董家堰村、上水村這3個村的村民。

如今,一幅富美鄉村的畫卷正在這裡徐徐展開……

共建共用,實現高品質發展

十裡河灘發展旅遊,不僅實現了環境變優、村民變富,村民的素質也得以提高,共治共用意識更強了。

“以前,垃圾大家到處亂丟,現在公園的環境越來越好,自己都不好意思亂丟了。”王天元說,以前為了生計,在門前擺攤設點,造成景區秩序混亂,現在對自己以前的做法有了清醒的認識,“大家都不愛惜環境,這樣下去,遊客就不會來我們這裡,還談哪樣收入。”

思想轉變後,王天元自己帶頭撤了攤點,開始走高端發展路線,將自己閒置的房屋騰出來改造成民宿,每年能增加收入10萬多元。

如今,王天元和村民們不僅是餐館老闆、客棧老闆,還當起了導遊和景區管理員,免費為遊客指路介紹,共同治理景區,提升景區顏值。

“自己家的花園都不管,哪個還來幫你管?更何況管好了,遊客一變多,我們的收入也會增加。”王天元如是說。

“建和管是不可分割的,建設是基礎,管理是關鍵。”吳軍說,十裡河灘在花溪區旅遊管理委員會的統一領導下,與當地村民攜手管理,300多名臨聘人員全部是花溪村、董家堰村、上水村這3個村的村民。

如今,一幅富美鄉村的畫卷正在這裡徐徐展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