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結婚,那些事!

擊上面藍色字關注, 即可免費收閱對話老闆, 和大成者對話!

作者:梁甯 文:梁甯-閑花照水錄(cafeday)

我的朋友文敏, 在做一個工作——結婚教練。

具體就是指導30歲以上, 下定決心要結婚的女生, 如何在一年半之內搞定結婚。 而且她的這套方法, 已經幫助30多個30多歲的女生結婚了。

我就很好奇, 想瞭解她的核心方法, 然後發現, 幾乎她是嚴格按照產品方法論, 來培訓想結婚的熟女, 如何做判斷、做交互、做優化。

而判斷、交互和優化三者, 判斷肯定是第一位的。 古人雲“男怕入錯行, 女怕嫁錯郎”。 第一步的判斷和選擇, 決定了一個人在一個點線面體上的位置。

而她做判斷的方法, 基本上就是產品的“使用者體驗要素五層次”。 就是用產品經理觀察和判斷產品的思考框架, 來觀察和判斷一個人。

結婚也好, 創業找合夥人也好, 都是非常重要的長期關係。

改變一個人當然很難,

所以, 在決定開始之前如何觀察和判斷一個人, 也許更重要和關鍵。

一個沒有建立思考框架的普通人, 面對一個人, 一個產品當然也會有自己的原生感受。 但是因為沒有經過專業訓練, 所以感受是混沌糾結的, 並且會過於強化和放大自己關注的某個點, 不但有強烈認知偏差和情緒偏差, 還有大面積的認知盲點和思維遮蔽。

而產品經理則是有個框架體系來看一個產品的體驗, 不管你的第一直覺是喜歡還是不喜歡, 都應該用這套框架, 相對完整地量度一下對方, 強迫自己建立完整觀察。

產品經理看產品, 把體驗分成由外而內的五個層次。 這個思考框架對看人, 其實一樣適用。

第一層, 也是最外層是感知層。

一個產品,

設計得美不美。 一個人身材、相貌、說話什麼口音, 就是最外層的感知層。

感知層裡面的第二層是是角色框架層。

簡單來講, 就是我們基本上都會生活在角色裡, 並被角色馴化。 比如你遇到銀行職員、軍人、公務員等, 你和他打交道, 你會很明顯看到他身上角色的烙印。 他說什麼, 如何行為, 受受角色控制。 就好像你打開一個網頁, 每個頁面每個位置是出現圖片還是文字, 受框架控制一樣。

你和辦公室的同事打交道, 大家的相處方式首先是角色的對接。 大家基於工作的溝通, 能說什麼, 不說什麼受角色控制的。

所以基於表層的感知層, 基於角色化的接觸, 都是淺層關係。

其實我們日常的接觸, 其實多半是淺層關係。 大家上班, 基於角色彼此交流。

大家接受各種服務, 為你提供服務的人, 都是角色化設定的溝通方式和交付。

再說清楚一點, 很多女孩會說, 我希望我的男朋友“應該如何如何”, 我的丈夫“應該如何如何”。 。 這就叫角色化預期。

你去接受一個服務比如去餐廳吃飯, 領位員該如何, 點餐員該如何, 傳菜員該如何, 對方是被管理的角色, 你做角色化預期是對的。 但是, 你對親密關係, 深度關係, 長期關係, 做角色化預期, 請問誰給了他那麼大的壓力, 讓他在你面前, 始終做符合你預期的角色呢?

也就是說, 如果你是在角色扮演裡, 或者你接觸的人牢牢把自己設定在角色中, 其實你們是無法達到深度關係的。

角色層之下的第三層是什麼呢?

好, 這裡就是一個人深層的部分了。

是資源結構:財富資源, 人脈資源, 精神資源。 每個人都不一樣。

人生歷程, 總會某個時刻, 很多人都處在同一個角色, 比如, 大家都曾是學生, 大家都曾是小職員。 但是他的資源結構, 會推動他, 他會在未來進入其他的什麼角色。

到資源結構這個層面, 很多姑娘已經不會判斷了。 大多數姑娘只會看臉, 做水準低劣的市場調查, 收集一點非常表面化的資料, 比如你存款多數, 你有房嗎, 有車嗎?

問車問房這種只抓表面資料的, 淺層使用者研究行為, 是優秀的產品經理, 比如騰訊的產品非常不齒的。

資源結構層, 才是一個人表面與內部的分界。

接下來兩層我放到一塊來講。 再往裡是什麼呢?是第四層人的能力圈。

能力圈再往裡呢, 就是第五層,一個人的內核。他對自己存在感的定義,他對“我為什麼而存在”到底是怎麼感知的。

存在感之於人,就像生存之於動物一樣,是觸發情緒,推動行動的開關。

你觀察一個動物,它的狀態,它的情緒,就是它的生存需求是否被滿足。獅子為什麼要去咬長頸鹿,打得非常吃力,狼狽不堪,遍體鱗傷也必須廝殺下去,因為餓,因為不滿足。生存的需要在驅動它。吃飽了,它才不折騰這事呢。

一個人為什麼奔波,焦躁,不安,機關算盡,上躥下跳?因為還沒有被滿足。

動物只要生存,生存條件滿足它就很愉快。

但是,每個人要的存在感是不一樣的。有的人,只要能夠在一個家庭中,在與愛人的關係裡的自己存在感是清晰的,就能夠滿足,很多女孩都是這樣的。比如《前任3》裡的女主角。

但是有的人,一段關係中的存在感,是遠遠不能滿足自己的,他需要在職場、在行業中、社會影響力中,看到自己的存在感,很多男人是這樣的。比如《前任3》裡的男主角。

就像生存驅動動物奔波撕咬一樣,對存在感的尋求和不安,也驅動男人和女人思前想後,廢寢忘食,找人找事找錢,滿足自己的存在感。

所以,你看到一個人焦慮、痛苦、不滿、煩躁,別給TA講大道理。而是要看到,TA到底是什麼,沒得到滿足。這種像饑餓的猛虎一樣灼燒的內心,不是一句大道理或者雞湯話可以安慰的。

像動物在奔波廝打中強健了自己的肌肉一樣,一個人會為了自己的存在感的左沖右突的掙扎奮進裡,擴充自己的能力圈。

他的存在感被滿足了,能力圈就不會在擴充了。就好像好多女人結婚了就不化妝了一樣,男人滿足了就不奮鬥了一樣。

因為擴充能力圈很痛苦啊,就像獅子為了吃飯去追殺水牛,其實獅子挨打也很痛啊。

我們再把一個人從外而內的五層捋一遍,最外層是感知層,你看到一個人的樣子,相貌、舉止、著裝,其實一部分是天分,一部分是角色化,還有一部分是他為了自己的存在感而刻意的自我磨練。

感知層之外的第二層是角色框架層。就好像好學生是個角色,好兒子是個角色,銀行職員是個角色一樣。

第三層是資源結構層。要清楚地再說一遍,就是資源不只是大家一般會說的人脈、財產,其實還包括一個人的精神結構和他的精神資源。我有一篇文章,大家刻意參考一下。

再內部一層是能力圈,能力圈的裡面,是一個人的“存在感”。

如果你明確自己想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存在,你就會讓自己不斷改變能力圈,改變資源,甚至和自己外在的樣子。

比如,我2005年同時認識了做豆瓣的阿北,做抓蝦的徐易容,和做校內網的王興。當時外表看上去,三個人很像,都是文藝男青年,做的都是WEB2.0的網站。十幾年過去了,三個人的能力圈和資源結構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他們的公司,也變成了非常不同的三個企業 。王興做了美團,徐易容從做美麗說再到HIGO,阿北的豆瓣已經快滿十三年了。

如果能夠進入這三個人內心,即使在他們看上去很像的2005年,他們對自己的存在感和驅動力就是不一樣的。

前兩天在湖畔大學看申請入學的學員名單,我就力挺一個人,我說這個人這十幾年來做過很多事,但是你能看到,這個人對自己為了什麼而存在的認知是一以貫之的。這個人呢,我能看到,他的存在感設定就是為了凸顯自己牛逼。他做的所有事都是為了這件事的機會最大化,這個場域我最牛逼。不行我就撤,換個地方再打。我個人而言,可能我會更喜歡對自己為什麼而存在的認知比較恒定的人。

一個人有多少錢,有多少權力,有多少名聲,這是社會的公共刻度。但是每個人的內心感受,其實有自己的刻度,並不需要被公共刻度綁架。

以上就是用產品經理看產品的認知框架,指導怎麼一層一層地觀察和分析一個人。

其實,對於淺層關係,最表層的感知層就夠了。

但是,如果你追求是深度關係、長期的關係,你需要看的,就不僅僅是已經在表面呈現出來的結果。因為沒有一個人是完美適合另外一個人的成熟產品。

更深層的讓一個人持續變化的動力,你們能否在一起擁抱不確定,擁抱變化,在變化中成熟與適配,才是更關鍵的東西。

所以,如果只是想做用戶,比如,談個短期的戀愛,那看到一個人的感知層和角色層就夠了。

但如果是結婚,是你要投資某人,或者選擇與某人成為合夥人,這個人對自己存在感是一種怎麼樣自我設定或者感知,他對自己能力圈的建設,對自己資源的建設管理才是更關鍵的。

想想啊,30年前,杭州師範大學的女同學是如何集體錯過馬雲的。你角色這些女生看到了馬雲的哪一層,而馬雲的太太看到了他的哪一層呢?所以馬雲夫人非常厲害。

如何產品經理看產品的認知框架看人,就基本講完了。

但是講到了用戶體驗與結婚,實在忍不住想聊聊,我們產品狗的大神——約伯斯和他的三個女人的故事。

瞭解我的人都知道,我愛司馬遷,不但愛他的文筆,也愛他的八卦之心。作為司馬小甯,不談談八卦,就好像吃完飯,沒一塊小甜點一樣難受。

就是第五層,一個人的內核。他對自己存在感的定義,他對“我為什麼而存在”到底是怎麼感知的。

存在感之於人,就像生存之於動物一樣,是觸發情緒,推動行動的開關。

你觀察一個動物,它的狀態,它的情緒,就是它的生存需求是否被滿足。獅子為什麼要去咬長頸鹿,打得非常吃力,狼狽不堪,遍體鱗傷也必須廝殺下去,因為餓,因為不滿足。生存的需要在驅動它。吃飽了,它才不折騰這事呢。

一個人為什麼奔波,焦躁,不安,機關算盡,上躥下跳?因為還沒有被滿足。

動物只要生存,生存條件滿足它就很愉快。

但是,每個人要的存在感是不一樣的。有的人,只要能夠在一個家庭中,在與愛人的關係裡的自己存在感是清晰的,就能夠滿足,很多女孩都是這樣的。比如《前任3》裡的女主角。

但是有的人,一段關係中的存在感,是遠遠不能滿足自己的,他需要在職場、在行業中、社會影響力中,看到自己的存在感,很多男人是這樣的。比如《前任3》裡的男主角。

就像生存驅動動物奔波撕咬一樣,對存在感的尋求和不安,也驅動男人和女人思前想後,廢寢忘食,找人找事找錢,滿足自己的存在感。

所以,你看到一個人焦慮、痛苦、不滿、煩躁,別給TA講大道理。而是要看到,TA到底是什麼,沒得到滿足。這種像饑餓的猛虎一樣灼燒的內心,不是一句大道理或者雞湯話可以安慰的。

像動物在奔波廝打中強健了自己的肌肉一樣,一個人會為了自己的存在感的左沖右突的掙扎奮進裡,擴充自己的能力圈。

他的存在感被滿足了,能力圈就不會在擴充了。就好像好多女人結婚了就不化妝了一樣,男人滿足了就不奮鬥了一樣。

因為擴充能力圈很痛苦啊,就像獅子為了吃飯去追殺水牛,其實獅子挨打也很痛啊。

我們再把一個人從外而內的五層捋一遍,最外層是感知層,你看到一個人的樣子,相貌、舉止、著裝,其實一部分是天分,一部分是角色化,還有一部分是他為了自己的存在感而刻意的自我磨練。

感知層之外的第二層是角色框架層。就好像好學生是個角色,好兒子是個角色,銀行職員是個角色一樣。

第三層是資源結構層。要清楚地再說一遍,就是資源不只是大家一般會說的人脈、財產,其實還包括一個人的精神結構和他的精神資源。我有一篇文章,大家刻意參考一下。

再內部一層是能力圈,能力圈的裡面,是一個人的“存在感”。

如果你明確自己想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存在,你就會讓自己不斷改變能力圈,改變資源,甚至和自己外在的樣子。

比如,我2005年同時認識了做豆瓣的阿北,做抓蝦的徐易容,和做校內網的王興。當時外表看上去,三個人很像,都是文藝男青年,做的都是WEB2.0的網站。十幾年過去了,三個人的能力圈和資源結構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他們的公司,也變成了非常不同的三個企業 。王興做了美團,徐易容從做美麗說再到HIGO,阿北的豆瓣已經快滿十三年了。

如果能夠進入這三個人內心,即使在他們看上去很像的2005年,他們對自己的存在感和驅動力就是不一樣的。

前兩天在湖畔大學看申請入學的學員名單,我就力挺一個人,我說這個人這十幾年來做過很多事,但是你能看到,這個人對自己為了什麼而存在的認知是一以貫之的。這個人呢,我能看到,他的存在感設定就是為了凸顯自己牛逼。他做的所有事都是為了這件事的機會最大化,這個場域我最牛逼。不行我就撤,換個地方再打。我個人而言,可能我會更喜歡對自己為什麼而存在的認知比較恒定的人。

一個人有多少錢,有多少權力,有多少名聲,這是社會的公共刻度。但是每個人的內心感受,其實有自己的刻度,並不需要被公共刻度綁架。

以上就是用產品經理看產品的認知框架,指導怎麼一層一層地觀察和分析一個人。

其實,對於淺層關係,最表層的感知層就夠了。

但是,如果你追求是深度關係、長期的關係,你需要看的,就不僅僅是已經在表面呈現出來的結果。因為沒有一個人是完美適合另外一個人的成熟產品。

更深層的讓一個人持續變化的動力,你們能否在一起擁抱不確定,擁抱變化,在變化中成熟與適配,才是更關鍵的東西。

所以,如果只是想做用戶,比如,談個短期的戀愛,那看到一個人的感知層和角色層就夠了。

但如果是結婚,是你要投資某人,或者選擇與某人成為合夥人,這個人對自己存在感是一種怎麼樣自我設定或者感知,他對自己能力圈的建設,對自己資源的建設管理才是更關鍵的。

想想啊,30年前,杭州師範大學的女同學是如何集體錯過馬雲的。你角色這些女生看到了馬雲的哪一層,而馬雲的太太看到了他的哪一層呢?所以馬雲夫人非常厲害。

如何產品經理看產品的認知框架看人,就基本講完了。

但是講到了用戶體驗與結婚,實在忍不住想聊聊,我們產品狗的大神——約伯斯和他的三個女人的故事。

瞭解我的人都知道,我愛司馬遷,不但愛他的文筆,也愛他的八卦之心。作為司馬小甯,不談談八卦,就好像吃完飯,沒一塊小甜點一樣難受。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