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早年溫州藥市名頭響 兩大商幫競逐大同巷

1966年的老香山堂正在拆除招牌選自《鹿城老街坊》一書

溫州電力先驅李湄川究竟有沒有于民國初年在市區大同巷開過藥房?近日,

曾於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在溫州當過藥行學徒的謝品偉老先生來到本報。 他提供的一份資料顯示, 1956年登記在冊的溫州舊城區中藥店近150家, 其中並無李湄川經營的“同豐參號”和“中和參號”兩家藥房。

現年86歲的謝品偉, 是浙江寧波人, 1946年來到溫州震豐參藥號(舊址位於現在的市區公安路18號)當學徒。 據他回憶, 當時僅開在大同巷的藥店就有20來家。 而大同巷的藥市是各類地道藥材的集散市場, 輻射浙南閩東北, 甚至全國各地的藥商都來此採購。

根據本報讀者鄭源澄回憶, 其外公李湄川曾在大同巷北口開設藥房“同豐參號”, 而後又在大同巷南口開設“中和參號”。 不過, 謝品偉並沒有在史料中找到這兩家藥號的名字。 但他認為,

不排除李湄川後來將店鋪盤給他人之後, 店名變動的可能性。

謝品偉說, 在五馬街、大同巷一帶, 不僅藥店數量多, 名聲響噹噹的老字型大小還不止一家。 在1956年登記在冊的舊城區中藥店近150家中, 其中開業於辛亥革命前的老中藥店共有16家:最老牌的要數成立於康熙年間的“同仁”;如今溫州市民耳熟能詳的老香山則成立于同治年間, 在當時只能名列第六, 排在四大名藥店(三寶、同仁、大生、乾寧)和“湯天一”之後。

溫州市藥品檢驗所原副所長楊力人說, 大同巷藥市在抗戰爆發前後達到鼎盛。 當時, 溫州藥商的生意除了浙南閩東北, 還做到上海、天津等地, 一時間溫州成為了全國藥材的主要集散地之一。

根據謝品偉的回憶,

當時在溫州經營藥行的, “寧波幫”名氣很大。 比如上面提到的“四大名店”就全是寧波人開的;而說到溫州本地人的藥行, 以平陽人經營為主, 如回生堂, 還有創辦於光緒年間、舊址位於五馬街56號的“三餘藥號”, 其第二任經理彭陸皆即是平陽人。

兩大商幫競逐大同巷一帶, 當時好多老字型大小都能拿出自己的招牌產品, 比如老香山的白枇杷花露與八仙糕。 據謝品偉記載的資料, 這白枇杷花露采自寧海香山的白色枇杷樹的鮮花蒸餾而成, 味甘性平, 治療傷風感冒, 咳嗽痰血, 肺熱和久咳不愈等病症;十幾種藥材製成的八仙糕, 寓藥於食, 需要糕點師傅參與制作, 其補虛健脾, 補充氣血。 由於藥材的關係, 八仙糕已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消失。

還有如三餘藥號獨創的三餘神曲, 由數十味中藥組成, 專治感冒寒熱, 食傷腹痛等症;曾開在五馬街曹仙巷的集豐藥棧所制的“集豐粥”, 對補充體力很有幫助。 謝品偉說, 他至今記得舊時溫州中藥業中曾流傳著一首藥諺:“同仁膠, 三寶鐘;三餘曲, 集豐粥。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