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動彈不得:給中概股回歸算一算帳

從2015年年中的“結伴返鄉”到現在的“駐足觀望”, 不到2年時間裡, 中概股回歸大潮已然變了模樣。 究其最直接原因, 正是從2016年年中至今尚未完全明確、頗為微妙的政策風向。 在2017年2月的全國證券期貨監管工作會議上, 證監會主席劉士余稱, “去年初中概股回歸一度盛行, 應認識到, 在美國上市不回來, 一樣也是服務國家戰略”, 這一表態再度引發市場熱議, 中概股還能不能回鄉, 路究竟在何方?

在部分市場人士看來, 劉主席此番表態或是意味著不鼓勵中概股回歸。 但也有不少業內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在明確政策落地之前, 不宜將劉主席此番講話直接解讀為“反對”, 中概股回歸理論上並不存在障礙。

不過, 無可否認的一點是, 政策風向飄忽未定逾半年, 部分處在返鄉途中的公司已陷入猶豫不決、進退難定的境地, 回歸計畫無法按照原有時間表完成是大概率事件。 不僅如此, 中概股私有化及回歸A股的進程中牽扯環節眾多, 除私有化中概公司以外, 鏈條上的相關機構還包括要約收購方、實際出資方、律所、財務顧問等。 因角色不同, 政策的變動對於各方的衝擊亦各不相同。

據記者瞭解, 儘管目前多數項目在時間方面仍有餘地, 中概股回歸無法按約完成的風險還未到集中爆發期, 但項目所涉資金成本不斷推高、外匯政策不排除進一步生變等因素也決定了,

多數中概股根本“拖不起”, 需儘快做出決定, 退守有道。

微妙的風向

從曾經的熱情澎湃到如今的前路漫漫, 政策風向的變換被多位業內人士認為是直接原因。

中概股回歸熱潮緣於2015年6月, 彼時, 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推動特殊股權結構類創業企業在境內上市”, 被業內解讀為有望突破目前普遍採用VIE結構的中概股回歸A股時制度和政策上的約束。

而在2016年, “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板”這一項被從“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中正式刪除;證監會罕見對“暫緩中概股回歸”作出表態, 稱高度關注境內外市場的明顯價差、殼資源炒作;《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辦法》(下稱“借殼新規”)發佈實施;證監會稱正在對海外上市的紅籌企業通過IPO、並購重組回歸A股市場可能引起的影響進行深入分析研究。

昔日中概股回歸的政策暖風已然不復, 但在2017年初, 中概股“歸途”現轉機。 2017年2月, 在全國證券期貨監管工作會議上, 證監會主席劉士余表示:“去年初中概股回歸一度盛行, 應認識到, 在美國上市不回來, 一樣也是服務國家戰略。 另外, 中國資本市場監管標準不比美國等其他市場低。 ”

在部分市場人士看來, 2015年私有化回歸的中概股絕大多數是通過借殼上市方式實現回歸, 境內外市場套利空間巨大, 也進一步助長了國內殼資源的炒作, 劉士餘此番表態或是意味著“不鼓勵”。 但也有不少業內人士認為, 在政策信號得到明確之前, 不宜過分解讀劉士餘講話。

“目前看來, 監管層對於私有化進程中的中概股公司暫時還沒有正向的信號釋放, 對於借殼回歸也還沒有明確鼓勵或支持的態度。 ”君合律師事務所資本市場組合夥人馮誠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無獨有偶, 投中資訊高級諮詢顧問陳偉也分析認為, 監管層當前本身並不想對中概股回歸有有過多干預, 而中概股回歸對A股的影響力也並非外界渲染的這麼大。 “處理再融資和IPO堰塞湖是當下監管層的重點, 除此之外應該沒有更多餘力盯住中概股, 同時中概股就算回來, 其估值在整個IPO池子裡的占比也不算非常大, 影響也不一定如想像中大。 ”陳偉說。

一位已完成私有化的中概股公司的投資部總監對記者表示,

公司“歸途”受阻礙的原因質疑是戰略新興板被取消, 這打亂了很多中概公司的上市計畫。 就政策風向而言, 他認為在明確政策落地之前, 不宜將劉主席講話解讀為“反對”。

中概股眾生相

時間拉回2015年的夏天, 中概股回歸的火熱狂潮令市場銘記。 狂潮達到頂峰之時,僅6月便有14家公司宣佈私有化,包括世紀佳緣、世紀互聯、人人網、奇虎360、陌陌等知名企業均加入了私有化大軍。到了2016年初,即便A股遭遇幾次調整已經告別牛市,聚美優品、愛奇藝等企業仍紛紛宣佈收到私有化要約、意欲踏上返鄉列車。

如今,規模空前的中概股“返鄉潮”已成為歷史。縱觀當前的中概股眾生相,激流勇退者有之,黯然收場者有之,迎頭而上者有之,駐足觀望者則占到大多數。

2016年6月15日,歡聚時代接到董事長雷軍和CEO李學淩的通知郵件,郵件宣佈因“近期市場狀況欠佳”,不再推動歡聚時代私有化。以歡聚時代為開端,2016年下半年,世紀互聯、愛奇藝、陌陌、汽車之間等中概股紛紛激流勇退,表示放棄或暫緩私有化計畫。

不過也有公司選擇繼續負重前行。2017年2月22日,萬里股份公告稱,終止與搜房網的重大資產重組事項。公司給出的原因是,截至目前關於海外上市公司回歸A股上市相關政策尚未明確,此次重大資產重組進展無法達到交易各方預期。

這也就意味著,搜房網自2015年11月起籌畫的借殼回歸事項經歷一波三折之後仍未成功,借殼回鄉計畫正式告吹。2016年1月20日,萬里股份發佈重組預案,因涉及金融業務上市問題,引來上交所23個問題問詢。2016年5月,證監會表態稱,對中概股回歸A股殼資源炒作等應高度關注,給正值興頭上的搜房借殼事宜澆了一盆冷水。隨後的6月,又受獨立財務顧問西南證券被證監會立案調查一事牽連。

目前來看,搜房網回歸A股已經陷入窘境,不過這也絲毫不妨礙後來者前仆後繼。3月1日晚間,去哪兒於宣佈完成之前與遠洋管理控股有限公司於2016年10月19日達成的私有化收購協定計畫。交易完成後,去哪兒網將從納斯達克股票市場退市。

除去哪兒以外,從京東集團拆分出的京東金融也於近期完成私有化交易,估值500億元。京東金融私有化的這一步被不少業內人士解讀為:京東金融為回國上市鋪路。據一位元接近交易人士透露,根據計畫,京東金融在上市之前還將進行至少一輪融資;A股是其上市首選。

對於眾多已經完成私有化、私有化尚在進行之中的公司來說,舉棋不定、猶豫不決則是更為普遍的狀態。艾媒諮詢CEO張毅告訴記者,其接觸到的中概股公司中大部分已經暫停了回歸的步伐。“對於他們來說,現在的情況是海外那邊已經起飛了、完全離地了,但這邊的機場卻找不到落腳點,在上空盤旋。”

“拖不起”

回鄉路變得蜿蜒崎嶇,但至少在目前看來,此路仍通。不過,由於中概股私有化及回歸A股的進程中牽扯環節眾多,政策變數目前已經給相關機構帶來了衝擊。

除私有化中概公司自身以外,政策的變數引發的種種成本,使中概股公司及背後資金方首當其衝。鏈條上包括要約收購方、實際出資方、律所、財務顧問等相關機構,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衝擊。

首先,回歸受阻的出資人與公司率先將會面臨“合約真空期”的風險。所謂“真空期”,是指回歸公司在已經融到錢的情況下,合約保障措施期限與行為實際落地期限之間,有一段“無法得到保障”的期限。

在這期間之內,出資人所持境外公司股份無論是直接持有還是取得質權,不存在變現價值,對實際出資人而言沒有完全的保障。簡言之,國內借殼和上市沒有實際落實前,境外私有化主體的價值無法得到國內資本市場的承認,升值也無法得到體現。

馮誠指出,在境外私有化退市以及回歸後重新上市的程式裡,往往涉及金額較大,需要國內PE基金、銀團等為私有化提供過橋資金支持。PE基金和銀團在簽署合約時一般會提出一個留有餘裕的時間計畫表,以限定私有化和重組上市的完成時間,當沒有按照計畫表落實工作時,就會觸發一方違約。

另外,PE基金和銀團的融資存在期限和成本,中概股回歸計畫沒有按時實施,導致直接後果就是背後的過橋資金預期收益無法得到保障。“已經完成私有化的中概企業中,絕大多數都使用了大量的過橋資金來做回歸。而且通常來說,企業不具備單純靠自身盈利來償還過橋資金產生的巨額成本的能力。”張毅表示。

不過,馮誠也認為,此類風險目前尚不足為懼,市場上存在的融資資金合約大多期限跨度較長,目前大部分中概股存留的緩衝期較長,還未達到爆發風險的時候。

張毅亦表示,中概股回歸在設置期限時,首先是預判在A股上市可能用的時間,此外再給風險事件以1年左右的過渡時間,因此通常期限為“2-3年+1年”風險期,合計不會超過4年。“從這個角度來看,政策方面明顯出現‘卡殼’到現在也就半年多,留給中概股的時間尚有餘裕,但並不意味著可以拖著不解決。”張毅補充道。

對於回歸路行至半途的中概股而言,如果失敗或主動放棄,則意味著公司管理層和外部投資者的獲利空間都會消失。“如果要約投入的資金在公司整個資金池裡占比比較大的話,麻煩會更大一些。凡是有套現需求的股東,在私有化回歸終止這件事上都是受傷的。”陳偉表示。

“在所有仲介機構裡,受衝擊最大的是券商。由於企業本身不認識那麼多有過橋資金的機構,券商在這其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受影響也比較大。”張毅對記者表示,券商因直接對接監管機構,一旦專案處於停滯狀態,便會非常被動,需要不停地去和監管層溝通。其亦坦言,對於財務機構來說,不少公司背景相對過硬,所以影響有限。

對於提供仲介服務的律師事務所和審計機構來說,影響則更小一些。資深證券集體訴訟律師郝俊波表示,服務機構往往將退市和上市進行分開收費。陳偉亦告訴記者,一般公司會先付一部分費用,私有化完成後再補足剩下費用,即使合同終止,仲介機構依舊會收到60%~80%的終止費用,因此對於律所和審計機構等來說損傷不大。

退還是留?

儘管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中概股回歸無法按約完成的風險還未到集中爆發期,留給中概股公司的時間尚且充裕。但實際上,因為專案所涉及資金成本隨時間推移越來越高,加上外匯管制政策也不排除進一步生變,多數中概股根本“等不起”、“拖不起”。

目前,中概股需要做出的第一個決定便是:退回美股,還是繼續推進回歸A股的進程?然而,並非所有中概股都能享有這一“自主選擇”的權利。

多位業內人士指出,倘若中概股公司已經完成私有化,退回美國市場相當於重新申請在美股上市,程式繁瑣且會面臨SEC更為嚴格的審查。換句話說,這類公司若要退回去,道路可能更為崎嶇。

上述投資總監告訴記者,公司已經從美國退市回來,基本無法回頭,最佳選擇就是在國內資本市場尋求“落地”。“實在(在A股)落不了地,最壞的打算就是去香港。雖然港股的估值未必趕得上美股,但兩害取其輕,對於我們來講這總比落不了地好,因為資金使用的成本一直在發生,拖不起。”

私有化已經完成的公司基本“無路可退”,而對於私有化還未完成的公司來說,就需要詳細算一筆成本的賬,結合公司所處行業的屬性綜合考慮“返A”是否划算。

除資金使用成本之外,記者瞭解到,由於美國的市場環境中提出集體訴訟的成本較低,私有化稍有不慎便會引發中小股民的訴訟,因此在訴訟和審查上的律所支出也不容小視。

邵春陽則表示,部分中概股也會遭遇外資PE因基金存續期到期而提前撤離的壓力,因此也需要注意來自海外的融資情況,以及公眾投資者/債權人等外部協力廠商關係處理可能帶來的壓力。“除此之外,私有化回歸時員工股權激勵和投資人所投價格差,以及稅收、外匯等複雜問題會給成本帶來的壓力,也需要納入考慮範圍。”邵春陽說。

除了成本方面和投資人關係之間的考量,也有業內人士建議,需要分析公司所處行業的屬性,進而決定去留。

“普通生物醫藥公司做一個產品到臨床一期或二期大約需要4~5年,這期間一直在做投入但卻沒有收入,在國內二級市場無法上市,但在美國,同階段已經可以上市。另外在創新藥主要市場還是在歐洲和北美,中國的本土醫藥公司會比較難打入這些市場。”上述投資總監建議,基於行業屬性,生物醫藥行業公司也不妨考慮返回美股。

另據記者梳理,2015年中概股掀起的回歸熱潮裡,以科技、媒體和通信(TMT)為首的行業個股成為主要力量。針對TMT行業公司的情況,一位元曾參與操辦中概股回歸的資深投行人士對記者表示,存在以下5個特點的TMT公司可以考慮放棄私有化,返回美股。

第一是在美已經有標杆性的公司且估值極高,如滴滴有對應的UBER;第二是用戶市場主要在美國和歐洲的公司;第三是已搭建VIE結構,處於市場領先地位且有直接強大的競爭對手的公司;第四是潛在市值逾千億美元,短期內A股還不具備承載能力的公司;第五是如博彩類身處國內政策法規灰色地帶的公司;第五是以全球資產配置考慮為優先策略的公司。

上述投行人士還表示,有些TMT公司應堅持返回A股。其舉例稱,具有行業敏感性的公司,如互聯網金融、大資料公司等;由於國情迥異海外投資人難以理解的公司,如互聯網醫療、部分生活O2O、秀場類公司等;用戶和消費群體基本在中國的公司的互聯網品牌公司;以及海外先天估值較低的公司,如遊戲、媒體類公司選擇留在A股發展會更有競爭力。

狂潮達到頂峰之時,僅6月便有14家公司宣佈私有化,包括世紀佳緣、世紀互聯、人人網、奇虎360、陌陌等知名企業均加入了私有化大軍。到了2016年初,即便A股遭遇幾次調整已經告別牛市,聚美優品、愛奇藝等企業仍紛紛宣佈收到私有化要約、意欲踏上返鄉列車。

如今,規模空前的中概股“返鄉潮”已成為歷史。縱觀當前的中概股眾生相,激流勇退者有之,黯然收場者有之,迎頭而上者有之,駐足觀望者則占到大多數。

2016年6月15日,歡聚時代接到董事長雷軍和CEO李學淩的通知郵件,郵件宣佈因“近期市場狀況欠佳”,不再推動歡聚時代私有化。以歡聚時代為開端,2016年下半年,世紀互聯、愛奇藝、陌陌、汽車之間等中概股紛紛激流勇退,表示放棄或暫緩私有化計畫。

不過也有公司選擇繼續負重前行。2017年2月22日,萬里股份公告稱,終止與搜房網的重大資產重組事項。公司給出的原因是,截至目前關於海外上市公司回歸A股上市相關政策尚未明確,此次重大資產重組進展無法達到交易各方預期。

這也就意味著,搜房網自2015年11月起籌畫的借殼回歸事項經歷一波三折之後仍未成功,借殼回鄉計畫正式告吹。2016年1月20日,萬里股份發佈重組預案,因涉及金融業務上市問題,引來上交所23個問題問詢。2016年5月,證監會表態稱,對中概股回歸A股殼資源炒作等應高度關注,給正值興頭上的搜房借殼事宜澆了一盆冷水。隨後的6月,又受獨立財務顧問西南證券被證監會立案調查一事牽連。

目前來看,搜房網回歸A股已經陷入窘境,不過這也絲毫不妨礙後來者前仆後繼。3月1日晚間,去哪兒於宣佈完成之前與遠洋管理控股有限公司於2016年10月19日達成的私有化收購協定計畫。交易完成後,去哪兒網將從納斯達克股票市場退市。

除去哪兒以外,從京東集團拆分出的京東金融也於近期完成私有化交易,估值500億元。京東金融私有化的這一步被不少業內人士解讀為:京東金融為回國上市鋪路。據一位元接近交易人士透露,根據計畫,京東金融在上市之前還將進行至少一輪融資;A股是其上市首選。

對於眾多已經完成私有化、私有化尚在進行之中的公司來說,舉棋不定、猶豫不決則是更為普遍的狀態。艾媒諮詢CEO張毅告訴記者,其接觸到的中概股公司中大部分已經暫停了回歸的步伐。“對於他們來說,現在的情況是海外那邊已經起飛了、完全離地了,但這邊的機場卻找不到落腳點,在上空盤旋。”

“拖不起”

回鄉路變得蜿蜒崎嶇,但至少在目前看來,此路仍通。不過,由於中概股私有化及回歸A股的進程中牽扯環節眾多,政策變數目前已經給相關機構帶來了衝擊。

除私有化中概公司自身以外,政策的變數引發的種種成本,使中概股公司及背後資金方首當其衝。鏈條上包括要約收購方、實際出資方、律所、財務顧問等相關機構,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衝擊。

首先,回歸受阻的出資人與公司率先將會面臨“合約真空期”的風險。所謂“真空期”,是指回歸公司在已經融到錢的情況下,合約保障措施期限與行為實際落地期限之間,有一段“無法得到保障”的期限。

在這期間之內,出資人所持境外公司股份無論是直接持有還是取得質權,不存在變現價值,對實際出資人而言沒有完全的保障。簡言之,國內借殼和上市沒有實際落實前,境外私有化主體的價值無法得到國內資本市場的承認,升值也無法得到體現。

馮誠指出,在境外私有化退市以及回歸後重新上市的程式裡,往往涉及金額較大,需要國內PE基金、銀團等為私有化提供過橋資金支持。PE基金和銀團在簽署合約時一般會提出一個留有餘裕的時間計畫表,以限定私有化和重組上市的完成時間,當沒有按照計畫表落實工作時,就會觸發一方違約。

另外,PE基金和銀團的融資存在期限和成本,中概股回歸計畫沒有按時實施,導致直接後果就是背後的過橋資金預期收益無法得到保障。“已經完成私有化的中概企業中,絕大多數都使用了大量的過橋資金來做回歸。而且通常來說,企業不具備單純靠自身盈利來償還過橋資金產生的巨額成本的能力。”張毅表示。

不過,馮誠也認為,此類風險目前尚不足為懼,市場上存在的融資資金合約大多期限跨度較長,目前大部分中概股存留的緩衝期較長,還未達到爆發風險的時候。

張毅亦表示,中概股回歸在設置期限時,首先是預判在A股上市可能用的時間,此外再給風險事件以1年左右的過渡時間,因此通常期限為“2-3年+1年”風險期,合計不會超過4年。“從這個角度來看,政策方面明顯出現‘卡殼’到現在也就半年多,留給中概股的時間尚有餘裕,但並不意味著可以拖著不解決。”張毅補充道。

對於回歸路行至半途的中概股而言,如果失敗或主動放棄,則意味著公司管理層和外部投資者的獲利空間都會消失。“如果要約投入的資金在公司整個資金池裡占比比較大的話,麻煩會更大一些。凡是有套現需求的股東,在私有化回歸終止這件事上都是受傷的。”陳偉表示。

“在所有仲介機構裡,受衝擊最大的是券商。由於企業本身不認識那麼多有過橋資金的機構,券商在這其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受影響也比較大。”張毅對記者表示,券商因直接對接監管機構,一旦專案處於停滯狀態,便會非常被動,需要不停地去和監管層溝通。其亦坦言,對於財務機構來說,不少公司背景相對過硬,所以影響有限。

對於提供仲介服務的律師事務所和審計機構來說,影響則更小一些。資深證券集體訴訟律師郝俊波表示,服務機構往往將退市和上市進行分開收費。陳偉亦告訴記者,一般公司會先付一部分費用,私有化完成後再補足剩下費用,即使合同終止,仲介機構依舊會收到60%~80%的終止費用,因此對於律所和審計機構等來說損傷不大。

退還是留?

儘管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中概股回歸無法按約完成的風險還未到集中爆發期,留給中概股公司的時間尚且充裕。但實際上,因為專案所涉及資金成本隨時間推移越來越高,加上外匯管制政策也不排除進一步生變,多數中概股根本“等不起”、“拖不起”。

目前,中概股需要做出的第一個決定便是:退回美股,還是繼續推進回歸A股的進程?然而,並非所有中概股都能享有這一“自主選擇”的權利。

多位業內人士指出,倘若中概股公司已經完成私有化,退回美國市場相當於重新申請在美股上市,程式繁瑣且會面臨SEC更為嚴格的審查。換句話說,這類公司若要退回去,道路可能更為崎嶇。

上述投資總監告訴記者,公司已經從美國退市回來,基本無法回頭,最佳選擇就是在國內資本市場尋求“落地”。“實在(在A股)落不了地,最壞的打算就是去香港。雖然港股的估值未必趕得上美股,但兩害取其輕,對於我們來講這總比落不了地好,因為資金使用的成本一直在發生,拖不起。”

私有化已經完成的公司基本“無路可退”,而對於私有化還未完成的公司來說,就需要詳細算一筆成本的賬,結合公司所處行業的屬性綜合考慮“返A”是否划算。

除資金使用成本之外,記者瞭解到,由於美國的市場環境中提出集體訴訟的成本較低,私有化稍有不慎便會引發中小股民的訴訟,因此在訴訟和審查上的律所支出也不容小視。

邵春陽則表示,部分中概股也會遭遇外資PE因基金存續期到期而提前撤離的壓力,因此也需要注意來自海外的融資情況,以及公眾投資者/債權人等外部協力廠商關係處理可能帶來的壓力。“除此之外,私有化回歸時員工股權激勵和投資人所投價格差,以及稅收、外匯等複雜問題會給成本帶來的壓力,也需要納入考慮範圍。”邵春陽說。

除了成本方面和投資人關係之間的考量,也有業內人士建議,需要分析公司所處行業的屬性,進而決定去留。

“普通生物醫藥公司做一個產品到臨床一期或二期大約需要4~5年,這期間一直在做投入但卻沒有收入,在國內二級市場無法上市,但在美國,同階段已經可以上市。另外在創新藥主要市場還是在歐洲和北美,中國的本土醫藥公司會比較難打入這些市場。”上述投資總監建議,基於行業屬性,生物醫藥行業公司也不妨考慮返回美股。

另據記者梳理,2015年中概股掀起的回歸熱潮裡,以科技、媒體和通信(TMT)為首的行業個股成為主要力量。針對TMT行業公司的情況,一位元曾參與操辦中概股回歸的資深投行人士對記者表示,存在以下5個特點的TMT公司可以考慮放棄私有化,返回美股。

第一是在美已經有標杆性的公司且估值極高,如滴滴有對應的UBER;第二是用戶市場主要在美國和歐洲的公司;第三是已搭建VIE結構,處於市場領先地位且有直接強大的競爭對手的公司;第四是潛在市值逾千億美元,短期內A股還不具備承載能力的公司;第五是如博彩類身處國內政策法規灰色地帶的公司;第五是以全球資產配置考慮為優先策略的公司。

上述投行人士還表示,有些TMT公司應堅持返回A股。其舉例稱,具有行業敏感性的公司,如互聯網金融、大資料公司等;由於國情迥異海外投資人難以理解的公司,如互聯網醫療、部分生活O2O、秀場類公司等;用戶和消費群體基本在中國的公司的互聯網品牌公司;以及海外先天估值較低的公司,如遊戲、媒體類公司選擇留在A股發展會更有競爭力。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