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設計>正文

年度觀察|人身險:集體進入轉型時代

2017年, 《中國保監會關於規範人身保險公司產品開發設計行為的通知》(134號文)的實施被認為是人身險產品最嚴規定, 中短存續期產品被叫停, 過去幾年依靠資產驅動負債模式超常規發展一去不復返。 人身險業集體進入轉型時代, 回歸保障本源。

在趨嚴的保險監管環境下, 堅持價值發展的大型險企表現得更加穩健, 中小型險企卻因短期利差模式難以為繼, 艱難地開始轉型。

從政策層面看, 國家對於養老及健康的相關政策給人身險業營造了前所未有的支持環境, 比如相繼推出稅優健康保險、商業養老保險的相關政策。

2017年, 健康險、養老險可謂不負眾望, 表現出蓬勃的發展態勢, 或許可成為人身險行業轉型的突破口。

聚焦價值經營

2017年7月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 將保險定位為“發揮長期穩健風險管理和保障的功能”, 保監會也出臺多項規定, 從嚴控中短存續期產品、強化保險業風險管控等多方面驅動“保險業姓保”轉型。

在此宣導下, 2017年, 人身險業聚焦價值經營, 長期限、高價值的保障型產品持續增加, 中短存續期產品被“攔腰斬”, 全年的保費結構有了極大的變化。 同時, 保費規模已經不是行業發展追求的重點, 充分發揮保險的保障功能, 貫徹“保險業姓保”、服務實體經濟、切實防範風險, 成為人身險公司轉型的核心要求。

然而, 2017年人身險公司的轉型卻是冰火兩重天。

一方面, 大中型險企較早致力於擴大期繳業務、收縮躉繳業務、發展長期保障型產品, 經歷陣痛後上市險企的轉型已初顯成效。 根據A股四大上市險企的三季度報告, 前三季度, 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太保、新華保險共實現歸屬母公司淨利潤1091.11億元, 較上年同期增長30%。 特別是新華保險, 前三季度淨利潤增速“轉負為正”。

另一方面, 中小型險企過去幾年簡單依賴儲蓄替代型中短存續期產品的發展模式受到巨大限制和衝擊, 開始了痛苦轉型, “路在何方”還需進一步考證。

業內人士認為, 在當前背景下, 人身險市場的集中度將進一步提升。 大型險企通過長期經營積累的品牌口碑及代理人管道沉澱優勢將實現強者恒強,

同時, 中小型險企借助儲蓄型保險產品彎道超車的戰略難以為繼, 未來與大型公司的競爭實力差距將進一步拉開。

健康險成為主角

2017年, 多家人身險公司推出健康險新險種, 加碼健康險業務, 就連互聯網巨頭騰訊在其保險平臺上推出的第一款產品也指向了健康險。 業內人士認為, 在監管政策下, 重疾險、醫療險等保障型產品將成為主流產品。

就在健康險供給和需求雙提升的狀況下, 健康險發展還是出現了一個“小插曲”。 這源於保監會下發的134號文, 保險公司壓縮此前大幅銷售的中短存續期健康險產品, 使得2017年保費增速猝然下滑。 根據保監會資料, 從2012年到2016年, 健康險保費增速分別達到25%、30%、41%、52%和68%,

2017年1-10月, 健康險保費增速僅為5%。 相關專家表示, 保監會對中短存續期健康險的遏制, 有利於行業回歸保障和可持續發展。

從2017年7月1日起, 備受關注的稅優健康險政策推廣至全國。 政策很“優”, 但這個險種的銷售情況卻不是很理想。 業內人士指出, 優惠力度不夠、產品設計缺乏吸引力、銷售管道有限等問題依然存在, 未來可改進的空間還很大。 不管如何, 這也是目前我國唯一可享受稅收優惠政策的人身險產品。

2017年11月15日, 保監會就《健康保險管理辦法》向業內徵求意見, 時隔11年後重修健康險的監管政策, 也給健康險的發展帶來新契機。 2017年, 人身險公司進軍“大健康”產業的步伐加快, 積極推行了很多從虛擬的保險產品過渡到實體的醫療服務措施,

其中包括興建實體醫院、入股醫療產業、與社保進行深入合作等。 3月, 複星保德信人壽與上海市質子重離子醫院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定, 深化雙方在“保險+大健康”的合作;6月, 泰康保險首家醫、教、研一體化三級綜合醫院——泰康仙林鼓樓醫院完成揭牌;11月, 新華保險獲批投資新華卓越康復醫院……

此外, 商業保險在承辦大病保險中的表現可圈可點。 根據衛計委資料, 截至2017年, 大病保險覆蓋城鄉居民超10億人, 患者實際報銷比例在基本醫保的基礎上普遍提高了10-15個百分點, 部分地區農村貧困人口醫療費用實際報銷比例提高到80%-90%, 有效緩解了“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 這也成為保險助力精准扶貧工作的一個亮點。

中國人壽積極參與異地就醫結算平臺建設,通過設立跨省就醫周轉金,破解結算瓶頸。自2017年4月起,為海南、貴州等9個省份累計墊付資金1700多萬元,有效緩解了醫療機構和參合省份資金周轉壓力,讓更多患者少墊資、少跑腿。

值得一提的是,保險公司在承辦大病保險賠付運作過程中,已經和醫院、健康服務機構進行資料和平臺打通,並開始積累大量醫療資料,為進一步參與“大健康”產業做好準備。

養老險整裝待發

這一年,政策紅利無疑給商業養老險帶來更為廣闊的市場前景。

2017年6月21日,國務院下發《關於加快發展商業養老保險的若干意見》,確定了加快發展商業養老保險的多項措施,強調要加快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

雖然試點方案未能如期在2017年底出臺,但保險業在產品設計、制度制定、資訊平臺建設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前期研究和準備工作,已經有了初步的產品示範條款,稅延保險制度框架、稅延保險資訊平臺建設也基本就緒,能夠確保試點政策出臺後在較短時間內落地實施。有預測稱,稅優政策落地,將撬動千億元級別的長久期增量保費。

除了個稅遞延型養老保險外,《若干意見》提出的支持鼓勵商業養老保險資金以投資新建、參股、託管等方式興辦養老機構也引起業內關注。事實上,保險公司在佈局養老產業方面的投入一直堪稱大手筆,尤其體現在興建養老社區上。除了大家比較熟悉的中國人壽、新華保險、泰康人壽、合眾人壽等公司在全國各地甚至海外興建養老社區外,同方全球人壽、北大方正人壽等一些中小公司也開始佈局這一領域,並已有專案落地。但是,由於前期資金投入巨大、盈利週期長,養老社區能否為這些中小公司搶佔市場份額尚待觀察。

2017年,保險公司在參與長期護理保險模式創新上也做了積極探索。據人社部統計,截至2017年11月,試點地區參保人數已經超過3800萬人,制度運行總體平穩,成效初步顯現。目前,多數試點地區由保險公司經辦。成都市在國內率先實驗“相互保險社”;北京海澱區雖然不是試點地區,但創新探索了“政府推動、政策支持、自願投保、商業化運營、市場化運作”的模式。

中國人壽積極參與異地就醫結算平臺建設,通過設立跨省就醫周轉金,破解結算瓶頸。自2017年4月起,為海南、貴州等9個省份累計墊付資金1700多萬元,有效緩解了醫療機構和參合省份資金周轉壓力,讓更多患者少墊資、少跑腿。

值得一提的是,保險公司在承辦大病保險賠付運作過程中,已經和醫院、健康服務機構進行資料和平臺打通,並開始積累大量醫療資料,為進一步參與“大健康”產業做好準備。

養老險整裝待發

這一年,政策紅利無疑給商業養老險帶來更為廣闊的市場前景。

2017年6月21日,國務院下發《關於加快發展商業養老保險的若干意見》,確定了加快發展商業養老保險的多項措施,強調要加快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

雖然試點方案未能如期在2017年底出臺,但保險業在產品設計、制度制定、資訊平臺建設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前期研究和準備工作,已經有了初步的產品示範條款,稅延保險制度框架、稅延保險資訊平臺建設也基本就緒,能夠確保試點政策出臺後在較短時間內落地實施。有預測稱,稅優政策落地,將撬動千億元級別的長久期增量保費。

除了個稅遞延型養老保險外,《若干意見》提出的支持鼓勵商業養老保險資金以投資新建、參股、託管等方式興辦養老機構也引起業內關注。事實上,保險公司在佈局養老產業方面的投入一直堪稱大手筆,尤其體現在興建養老社區上。除了大家比較熟悉的中國人壽、新華保險、泰康人壽、合眾人壽等公司在全國各地甚至海外興建養老社區外,同方全球人壽、北大方正人壽等一些中小公司也開始佈局這一領域,並已有專案落地。但是,由於前期資金投入巨大、盈利週期長,養老社區能否為這些中小公司搶佔市場份額尚待觀察。

2017年,保險公司在參與長期護理保險模式創新上也做了積極探索。據人社部統計,截至2017年11月,試點地區參保人數已經超過3800萬人,制度運行總體平穩,成效初步顯現。目前,多數試點地區由保險公司經辦。成都市在國內率先實驗“相互保險社”;北京海澱區雖然不是試點地區,但創新探索了“政府推動、政策支持、自願投保、商業化運營、市場化運作”的模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