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帶領村民致富的“小夥子”書記

“發展養殖基地, 將解決我們村70戶貧困戶的脫貧致富問題, 大家有什麼想法?我們一起討論下”, 這天, 貴州省荔波縣甲良鎮丙外村村委會會議室格外熱鬧。 蒙偉超正和村支兩委成員討論怎麼建設好黑豬養殖基地, 帶領村民致富。

脫貧攻堅是一場輸不起的硬仗。 2017年3月, 懷揣著組織的寄託和滿腔的熱情, 蒙偉超作為“第一書記”來到丙外村, 在村委會紮下了營房。

村兩委會上, 蒙偉超正在做筆記。

駐村蹲點察民情

丙外村是貴州2760個深度貧困村之一, 也是荔波縣23個深度貧困村的成員。 全村597戶2585人, 建檔立卡貧困戶327戶1143人。 過去三年間, 丙外村脫貧130戶562人, 貧困發生率仍高達25.02%, 脫貧之路困難成繭。

來到丙外後, 蒙偉超就一直住在村委會。 房間漏水, 沒有取暖和做飯的設施, 連用水都是都是群眾家接的, 空蕩蕩的房間除了一張鐵床什麼都沒有。 條件艱苦, 但蒙偉超卻並不在意。

進村走訪的路上

入駐的第二天, 他便早早起床, 開始了工作。 為了更貼近村民, 融入村民, 他每天都要走進群眾家中, 同他們聊家常、聽心聲、瞭解實際情況。 這麼一干, 轉眼就是一年。 每天點滴的記錄, 到現在已經是足足的幾大本筆記。 因為常常跟鄉親們交流,

這個年輕的村幹部, 漸漸地成為了大家口中的“小夥子”。

“我是2017年的3月份來到的丙外村, 一到丙外就跟著村書記潘啟亮逐戶進行走訪調研, 去瞭解村民的情況。 做群眾工作必須走進群眾, 跟他們聊天、拉家常, 田間、炕頭就是我們的辦公室。 ”蒙偉超說。

“不管什麼事情, 只有自己先琢磨透了, 把利弊搞清楚, 再找老百姓商量, 就能得到他們的支持和擁護。 ”這是他在群眾工作中摸索出來的竅門。

群眾眼中自家人

“走進每一戶家庭, 都有不一樣的感觸, 特別是孤寡、空巢、貧病的老人家庭。 我把這些記在日記裡, 督促自己。 希望做出成績, 改善鄉親們的生活, 給他們帶來心靈上的慰藉。 ”走在丙外村杉木林組柏延香家的路上,

蒙偉超動情地說道:“這是我的職責和使命。 ”

柏延香今年84歲, 家中的小兒子在外打工, 只有30多歲的大兒子至今未成家, 一直在務農, 一家人的生活極其困難, 老人的身體一直不好, 生病了也沒人幫忙去買藥。 “蒙書記, 你可來了, 快來烤火, 暖暖手”, 剛進家門老人就抓著蒙偉超的手, 顯得很是熟絡。

蒙偉超與柏延香老人話家常

去年走訪的時候, 蒙偉超偶然結識了老人, 看到這樣的情況這下還是頭一遭, 他一下子就落下了淚。 之後, 他隔三差五就去老人家, 為老人買藥送溫暖, 有時乾脆自己買上兩斤肉去和老人家做飯吃。 11月中時候, 看著天氣冷了, 蒙偉超自掏腰包, 為老人送去過冬的衣服和鞋子。

一來二去, 老奶奶也把他當成了自己的兒子對待。 每逢鎮上的趕集日子, 老人都要走上一個小時的路, 到村委會為他送去自家產的雞蛋、辣椒、白菜。 老人真情流露的行為, 更加堅定了蒙偉超為老百姓幹實事、讓他們脫貧致富的決心。

“去年我家種桑, 到了施肥的時候, 家裡沒有錢買肥料, 急得我三天睡不著覺,後來聯繫了蒙書記,他第二天就幫我把問題解決了”,丙外村中寨組村民潘寵趕說道。這是去年夏天,蒙偉超剛到丙外時遇到的一個難題。

當時,村裡種的桑苗到了施肥的時候。但村裡面沒有肥料。聽見這事兒,蒙偉超連續跑了兩個星期,終於得到聯繫到了廠家。當天,他就和村委會的人開著車,跑了幾十裡山路,在小七孔鎮播堯集上將肥料拉了回來。回到村裡時剛好淩晨1點鐘,等到他們把全部6頓肥料卸下來放好,已經是晚上3點鐘了。

蒙偉超走訪養蠶戶潘寵際

脫貧致富引產業

“萬里長征的第一步。”提起丙外村的脫貧攻堅,蒙偉超這樣說道:“脫貧是一場必須打贏的攻堅戰,扎實做好脫貧開發工作,是我們第一書記走進農村的意義所在。沒有理由做不到,沒有理由做不好,我要帶領丙外村村全體村民認認真真打好這場戰役。”

在丙外村這個長期飽受貧窮困擾的地方,缺產業也長期伴隨著這個村子。由於嚴重缺水,傳統種植只能洽洽解決群眾的日常生活。想要依靠傳統農業致富,是幾乎不可能實現奇跡。當筆者問到產業發展情況時,村民潘寵剛說:“我們一家子都在家種糧食,吃喝倒不是問題了,可是掙不了幾個錢。除了種地,也不知道還能幹嘛。”

丙外村的桑蠶種養殖基地

越是貧窮之地,越要把有限的時間、經濟和精力放在經濟效益高的產業上。種桑養蠶經濟效益高、用水需求量小,符合村裡面的實際,是丙外村最合適的選擇。同時,種桑養蠶也是荔波縣推進“一縣一業”,做好產業扶貧的重要抓手。去年,全縣規劃種桑面積達10萬畝。

蒙偉超認為這是一個良好的發展機遇,經過村支兩委的討論決定後,丙外村種上了103畝桑樹。

“村裡面說種桑養蠶,我立馬就報了名。”村民潘寵際說:“桑苗是村裡面給的,養桑蟲的地方政府一平方還給60元的補助,這讓我們沒有了後顧之憂,一下子就種了四畝地,今年開春我打算種上十畝地。”

“2018年,我們預計再種上800畝地,爭取讓更多的貧困戶參與進來。”丙外村村委委員蒙炳選在桑蠶基地告訴記者。目前,丙外村採取“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模式,把種桑養蠶基變成全村所有貧困戶種植技術培訓的“學校”,並優先吸納貧困戶來基地務工。

另外,丙外村脫貧致富產業還有林下生態養雞、黑豬養殖等。

2017年,村裡面花了12萬元建設了一棟600平米的雞舍,引進了5000只雞苗,直接帶動了6戶貧困戶就業。今年計畫將規模擴大到1萬羽,為老百姓增加一個就業的項目。

帶頭學習強班子

“作為一個後進村,村裡富不富,關鍵在於要有一支強有力的黨員幹部隊伍,帶領大家走上致富的道路。”蒙偉超告訴筆者。丙外村通過建立村幹部值班制度、外地學習觀摩新農村建設、重溫入黨誓詞等方式,不斷激發黨員活力,改變散漫作風,培養堅強有力的班子。

村兩委組織收看十九大

去年以來,在蒙偉超的號召下,丙外村集體組織收聽收看十九大開幕式。同時,全村全面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每月開展“第一書記上黨課”,“七·一慰問老黨員”、“三·八慰問困難婦女黨員”,帶領全體黨員學習黨章,做合格黨員。

村主任潘啟亮對記者說:“蒙偉超書記來了之後,我們的組織生活更加規範了,黨員幹部隊伍的幹勁更足了,黨員隊伍的精氣神出來了。”

轉眼間,蒙偉超到丙外擔任第一書記近一年了。回憶起這一年的時光,他感慨道:“第一書記並不是那麼的好當,肩上的擔子很重,全村的老百姓都在指望著我們。這裡將是我人生路上,一段難忘的記憶。現在感覺自己就是丙外村的一份子,這裡就是我的第二故鄉,堅決不做那種掛名不出力的幹部,不當外人,不做過客,要把這裡當作自己的家,實心實意地幹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用自己的微薄之力感召和帶動大家,一起脫貧致富。”

正如他在2017年12月12日的日記中寫到的那樣:有過失敗,有過氣餒,有過挫折,有過痛苦有過興奮,有過激情,有過滿足,有過欣慰但只要有“燈”就有希望,哪怕僅有一絲希望我們依然保持必勝的心態,無關能力大小只因責任。

急得我三天睡不著覺,後來聯繫了蒙書記,他第二天就幫我把問題解決了”,丙外村中寨組村民潘寵趕說道。這是去年夏天,蒙偉超剛到丙外時遇到的一個難題。

當時,村裡種的桑苗到了施肥的時候。但村裡面沒有肥料。聽見這事兒,蒙偉超連續跑了兩個星期,終於得到聯繫到了廠家。當天,他就和村委會的人開著車,跑了幾十裡山路,在小七孔鎮播堯集上將肥料拉了回來。回到村裡時剛好淩晨1點鐘,等到他們把全部6頓肥料卸下來放好,已經是晚上3點鐘了。

蒙偉超走訪養蠶戶潘寵際

脫貧致富引產業

“萬里長征的第一步。”提起丙外村的脫貧攻堅,蒙偉超這樣說道:“脫貧是一場必須打贏的攻堅戰,扎實做好脫貧開發工作,是我們第一書記走進農村的意義所在。沒有理由做不到,沒有理由做不好,我要帶領丙外村村全體村民認認真真打好這場戰役。”

在丙外村這個長期飽受貧窮困擾的地方,缺產業也長期伴隨著這個村子。由於嚴重缺水,傳統種植只能洽洽解決群眾的日常生活。想要依靠傳統農業致富,是幾乎不可能實現奇跡。當筆者問到產業發展情況時,村民潘寵剛說:“我們一家子都在家種糧食,吃喝倒不是問題了,可是掙不了幾個錢。除了種地,也不知道還能幹嘛。”

丙外村的桑蠶種養殖基地

越是貧窮之地,越要把有限的時間、經濟和精力放在經濟效益高的產業上。種桑養蠶經濟效益高、用水需求量小,符合村裡面的實際,是丙外村最合適的選擇。同時,種桑養蠶也是荔波縣推進“一縣一業”,做好產業扶貧的重要抓手。去年,全縣規劃種桑面積達10萬畝。

蒙偉超認為這是一個良好的發展機遇,經過村支兩委的討論決定後,丙外村種上了103畝桑樹。

“村裡面說種桑養蠶,我立馬就報了名。”村民潘寵際說:“桑苗是村裡面給的,養桑蟲的地方政府一平方還給60元的補助,這讓我們沒有了後顧之憂,一下子就種了四畝地,今年開春我打算種上十畝地。”

“2018年,我們預計再種上800畝地,爭取讓更多的貧困戶參與進來。”丙外村村委委員蒙炳選在桑蠶基地告訴記者。目前,丙外村採取“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模式,把種桑養蠶基變成全村所有貧困戶種植技術培訓的“學校”,並優先吸納貧困戶來基地務工。

另外,丙外村脫貧致富產業還有林下生態養雞、黑豬養殖等。

2017年,村裡面花了12萬元建設了一棟600平米的雞舍,引進了5000只雞苗,直接帶動了6戶貧困戶就業。今年計畫將規模擴大到1萬羽,為老百姓增加一個就業的項目。

帶頭學習強班子

“作為一個後進村,村裡富不富,關鍵在於要有一支強有力的黨員幹部隊伍,帶領大家走上致富的道路。”蒙偉超告訴筆者。丙外村通過建立村幹部值班制度、外地學習觀摩新農村建設、重溫入黨誓詞等方式,不斷激發黨員活力,改變散漫作風,培養堅強有力的班子。

村兩委組織收看十九大

去年以來,在蒙偉超的號召下,丙外村集體組織收聽收看十九大開幕式。同時,全村全面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每月開展“第一書記上黨課”,“七·一慰問老黨員”、“三·八慰問困難婦女黨員”,帶領全體黨員學習黨章,做合格黨員。

村主任潘啟亮對記者說:“蒙偉超書記來了之後,我們的組織生活更加規範了,黨員幹部隊伍的幹勁更足了,黨員隊伍的精氣神出來了。”

轉眼間,蒙偉超到丙外擔任第一書記近一年了。回憶起這一年的時光,他感慨道:“第一書記並不是那麼的好當,肩上的擔子很重,全村的老百姓都在指望著我們。這裡將是我人生路上,一段難忘的記憶。現在感覺自己就是丙外村的一份子,這裡就是我的第二故鄉,堅決不做那種掛名不出力的幹部,不當外人,不做過客,要把這裡當作自己的家,實心實意地幹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用自己的微薄之力感召和帶動大家,一起脫貧致富。”

正如他在2017年12月12日的日記中寫到的那樣:有過失敗,有過氣餒,有過挫折,有過痛苦有過興奮,有過激情,有過滿足,有過欣慰但只要有“燈”就有希望,哪怕僅有一絲希望我們依然保持必勝的心態,無關能力大小只因責任。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