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佛教、基督教、儒家思想的演變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我有一個朋友, 他為人友善, 基本沒見他發過脾氣。

對任何人都很好, 也沒聽他背後說過別人的壞話, 就好像什麼事都不放在心上。 自然很多人都喜歡跟他在一起, 把心裡話向這位朋友傾訴。

是啊, 他從來不把別人的故事到處講, 講給他聽當然很放心了。

可這位朋友還有個特點, 從不把自己的事講給別人聽, 哪怕關係再好也是如此。 而且, 喝酒碰杯時候, 他總是刻意將自己的杯子放低, 關係再好也是如此。

那麼, 有人看不慣了, 說他表面功夫做得好, 看著啥事都不放在心上, 實際心裡門清, 太虛偽, 不適合深交。

他是我的朋友, 我自然沒有覺得他虛偽了, 或者說, 他虛不虛偽我根本就不在意, 我就是喜歡交“表面功夫”做得好的人。 至於他是假君子還是真小人, 我沒興趣知道, 哪怕他心裡沒把我當成朋友, 或者根本當我是一個被騙得團團轉的傻子, 我還是只看表面。

為什麼我這麼看中表面而不重視內心呢?因為行易察, 心難見。 讓我們先看點高大上的例子:世界三大思想流派的發展史。

第一大流派, 佛教。

在釋迦牟尼涅槃百年後, 佛教產生分歧。

一部分遵循佛說, 一部分標榜佛思。 遵循佛說言論的僧人, 主張修戒、定、慧“三學”(通過守持戒律, 修習禪定而獲得智慧), 我們把這一派系稱為「小乘佛教」, 他們注重個人修行, 同時用嚴格的清規戒律規範自己, 注重“行”。

而標榜佛思的僧人, 除了“三學”還講究“八正道”(八種正確的思維和行動方法)。 後龍樹菩薩, 著有大量的大乘論典, 如《中論》、《大智度論》等才將「大乘佛法」發揚光大, 它叫人普度眾生、救苦救難。 他們更注重“心”的修行, 對“清規戒律”這樣的行反而不是太在意。

「大乘佛教」中著名高僧就有我們熟知的道濟和尚, 世人稱之“活佛濟公”。 他就不注重清規戒律, 既喝酒又吃肉, 但卻是真正的得道高僧。

第二大流派, 基督教。

基督教的轉捩點在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在此之前, 信眾要成為基督徒, 需要按時、按點去教堂按照既定的規則祈禱、做禮拜。

最終獲得認可, 方可為基督徒。 對於國家也是一樣, 是否是基督教國家完全由教皇決定。 正因如此, 歐洲中世紀的羅馬教皇權力極大, 幾乎能夠決定各個國家國王能否當得穩。 而馬丁·路德讓解釋《聖經》的權利回歸于每一個普通信眾自身的理解。 也就是說, 只要信基督, 祈禱、做禮拜不再需要到教堂, 無論在哪裡, 都可以祈禱、做禮拜。 自己是不是基督徒, 自己說了算, 自認為信基督, 那就是基督徒。

最後一個是儒家思想。

孔、孟時期的儒家思想同樣注重“行”的培養, 他教化人要遵守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君要有君樣, 臣要有臣樣;父要有父樣, 兒要有兒樣;夫要有夫樣, 妻要有妻樣。 要懂得什麼該做, 什麼不該做, 這樣才能接近聖人。

而到了明朝, 有一位名叫王陽明的思想家在前期儒家思想的基礎上, 提出了「心學」思想。 它叫人注重修心, 認為人心均是光明的, 只是被“污濁”包圍, 只要潛心修行, 去掉外層“污濁”, 即可成為聖人。 這樣的話, 價值標準的判斷便不再看重你做了什麼, 而是注重你是怎麼想的。

故事講完了,我們驚奇地發現,分佈在地球不同區域的三大思想流派都經歷了從重“行”到重“心”的演變。這與多數現代中國人的價值觀接近,比起行為,更看重動機。如果出發點是好的,很多事都可以被原諒。

可是,即便“重心不重行”獲得了多數人的認可,我們見到和尚掙錢、喝酒、吃肉,仍然會覺得有辱佛門;見到不注重禮儀的晚輩,仍然會感到對方缺乏教養。其實,說到底我們大多數人都是俗人,只能看到“行”,而看不到“心”,行易查而心難見。

交朋友也是這樣。正所謂患難見真情,日久見人心。有些人表面一套,背地一套。你輝煌時,畢恭畢敬;你落魄時,躲得比誰都遠。所以,交人還是要交心,不能只看表面。

看重動機、“交人交心”,這話我嚴重同意,可是,話雖正確,執行起來卻是很難。

有這麼一個人,從不尊重別人習慣,也不顧及別人感受,不分場合地直言不諱。也許他是一位性子直,沒有壞心眼,不懂得虛偽地討好別人,卻心地善良,值得深交之人。可我還是選擇不交這樣的朋友,為什麼呢?因為我作為一個凡夫俗子,很難分清楚他到底是性格直爽,還是傲慢自大。

所以,即使你真是位得道高人,也請你把表面功夫做到位,因為我們大多數人都只是凡夫俗子,沒有“患難”之前,完全不能看到你表面下深層次的美。也無法分清你到底是位真活佛,還是個把“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當藉口的酒肉和尚。

☛ END. ☚

而是注重你是怎麼想的。

故事講完了,我們驚奇地發現,分佈在地球不同區域的三大思想流派都經歷了從重“行”到重“心”的演變。這與多數現代中國人的價值觀接近,比起行為,更看重動機。如果出發點是好的,很多事都可以被原諒。

可是,即便“重心不重行”獲得了多數人的認可,我們見到和尚掙錢、喝酒、吃肉,仍然會覺得有辱佛門;見到不注重禮儀的晚輩,仍然會感到對方缺乏教養。其實,說到底我們大多數人都是俗人,只能看到“行”,而看不到“心”,行易查而心難見。

交朋友也是這樣。正所謂患難見真情,日久見人心。有些人表面一套,背地一套。你輝煌時,畢恭畢敬;你落魄時,躲得比誰都遠。所以,交人還是要交心,不能只看表面。

看重動機、“交人交心”,這話我嚴重同意,可是,話雖正確,執行起來卻是很難。

有這麼一個人,從不尊重別人習慣,也不顧及別人感受,不分場合地直言不諱。也許他是一位性子直,沒有壞心眼,不懂得虛偽地討好別人,卻心地善良,值得深交之人。可我還是選擇不交這樣的朋友,為什麼呢?因為我作為一個凡夫俗子,很難分清楚他到底是性格直爽,還是傲慢自大。

所以,即使你真是位得道高人,也請你把表面功夫做到位,因為我們大多數人都只是凡夫俗子,沒有“患難”之前,完全不能看到你表面下深層次的美。也無法分清你到底是位真活佛,還是個把“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當藉口的酒肉和尚。

☛ END. ☚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