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2017年最美護士,快看看有沒有你認識的那個!

什麼是護士?

護士是那群非常關鍵、但常常被忽略的人。 她/他們以護理工作為事業, 每日忙於細微瑣碎, 卻撐起患者的一片天空。

選擇這份事業, 意味著辛苦和責任;珍惜這份事業, 意味著奉獻和擔當。

她/他們是人間最美的“天使”。

1

美在奔走

馬振榮, 甘肅省婦幼保健院護士。

2017年9月24日, 周日, 馬振榮在科室值班。 當天, 值班醫生在查房時發現, 一名產婦臍帶脫垂, 十分危險, 醫生立馬召集同事進行救治。

緊急之下, 馬振榮不顧自己六個月的身孕, 只用10秒就從病房飛奔至電梯間, 開啟急診手術專用梯, 保證了從病房到手術室的一路暢通。 在眾人的努力下, 從發現孕婦臍帶脫垂到送進手術室進行剖宮產僅用時10分鐘, 確保了母子平安。

“我和同事們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緊急情況, 在危急時刻, 每個人都會義無反顧去救人。 ”馬振榮的話道出了所有醫護人員的心聲:

病人的健康, 是對他們的最大安慰。

倪勝蓮,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產房護士長。

2017年11月30日, 正開晨會的倪勝蓮接到電話, 急診科有一個產婦要生了。 放下電話, 倪勝蓮的第一反應就是跑!“趕緊跑過去, 這是多年養成的習慣。 ”

奔跑到急診科門前, 直接把車當作臨時產房,

倪勝蓮與產科大夫一同, 接生、檢查……

與時間賽跑, 保母嬰平安。

鄒紹慧, 杭州市蕭山區中醫院護士。

一雙護士鞋, 鄒紹慧只穿189天就跑爛了。 期間, 它曾被灑上患者的鮮血, 還曾被沾上患者的嘔吐物……

那些斑駁的痕跡, 是護士辛勞的印記。

2

美在理解

肇慶市端州區婦幼保健院一名黃姓護士, 因未能一次性給患兒成功扎針, 當場遭家長掌摑。

掌摑過後, 當事的男家長還不解氣, 繼續不斷辱駡護士, 期間他妻子也在一旁出言指責。

面對這對夫妻的行為, 被扇耳光的黃護士既不還手也不還口, 為了不讓孩子受到損傷,

她繼續小心翼翼地用棉簽為幼童止血。 光這個摁棉簽的動作, 她至少保持了兩分鐘。

因為護士以心換心, 所以理解父母的那份焦急之心!

李夏, 大連市友誼醫院婦產科護士。

一患者因藥物副作用在夜裡突然發高燒後, 情緒焦躁地不斷埋怨李夏。 面對患者誤解,李夏沒有據理力爭,也沒有面露不悅。只是在夜班期間,勤加查房,觀察病人病情變化,幫助患者打水,攙扶患者去衛生間,為患者加蓋被子......在她的悉心照顧下,患者的體溫很快恢復正常。

工作5年,90後護士李夏記不清受過多少委屈。面對患者的不理解,她只是通過點點滴滴的付出讓患者消除芥蒂。

因為護士將心比心,所以理解患者身陷病中的痛苦!

3

美在敬業

李萌,哈爾濱醫科大學四院心內四病房護士長。

2017年12月14日,77歲的病人李大爺突然出現急性左心衰,醫生和護士馬上對其實施緊急搶救。

已經下班的李萌趕緊前來幫忙。由於病人患有病情複雜,李萌只能為李大爺進行下肢靜脈穿刺。但是老人腿部水腫嚴重而無法回彎和抬起,李萌先是蹲下,隨後跪下,但發現角度仍不盡人意,最後二話不說趴在了地上。憑藉多年的經驗,在病人腫脹的腿部一針完成穿刺。隨後,李大爺轉入ICU治療。

李萌並不認為自己值得誇獎:“這都是我們護士應該做的,沒有什麼值得稱讚的,將醫囑及時準確執行到位,為患者搶出治療時間,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正是這份將所有付出都當作應該的敬業,更加讓人感動。

釗菲、慧敏、夢琳,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包夜班護士。

夜班,可能是多數護士心裡邁不過去的坎,不僅壓力大、休息不好,也難以照顧家庭。

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有一支穩定的隊伍長期專職上夜班(固定上夜班連續半年以上),這支隊伍每年有50-69位,分佈在全院各個科室,年資高低不等,被稱為“包夜班護士”。

因為包夜班護士的設置,釗菲所在科室的其他護士從原先的平均每人每年需輪上49個夜班,降到現在每人每年的16個夜班(除3位包夜班護士外)。

包夜班護士的付出,讓其他護士多了多少個夜晚的安睡!

4

美在堅守

10年,22年,36年……護士,大多是她們選擇後堅守一輩子的事業,包括懷孕期間,從來不曾掉隊。

于文文(左)和張磊(右),連雲港市東方醫院19病區護士。

兩位“准媽媽”,懷孕快9個月依然在崗位上堅守,她們說要工作到臨產的那一天。

微山縣人民醫院神經內科的普通護士,挺著7個月的大肚子,與其他護士一樣堅持為患者翻身扣背,一輪又一輪的心肺復蘇,一次又一次地搶救患者。

周靜,嫩江縣人民醫院兒科護士。

彼時,再有10天,她應該就能見到她的寶寶了,卻仍然挺著大肚子,堅守在臨床一線,不光每天要走5-6公里路程,還需要蹲下為兒童患者進行頭皮靜脈穿刺等工作。雖然大家都儘量照顧她,但面對巨大的患者量,她依然有繁重的工作量,卻不曾有怨言。

杜麗群(右),南寧市第四人民醫院愛滋病科護士長,2017年6月當選為黨的十九大代表。

杜麗群帶領團隊在“刀尖”上揮舞“紅絲帶”,奮戰在抗艾一線十餘年,護理愛滋病患者超過萬名。

愛滋病患者大多數每天需靜脈輸液多次多瓶,如此大的工作量增加了職業暴露風險。但從2005年科室成立到現在,杜麗群已堅守12年(此前杜麗群任結核病科護士長)。這個愛滋病護理團隊也從成立之初的8人增加到現在的60多人。

當中先後有10多名護士懷孕、生產,可以申請調離的她們,始終堅守在這個帶有職業暴露風險的崗位上。

因為她們是護士!

5

美在溫度

劉姿,桂陽縣第一人民醫院關節外科護士。

躺在病床上的老奶奶,是一個右股骨頸骨折的病人,已保守治療多日,六個子女都忙於工作,無暇照顧。老奶奶因為缺乏親人的關愛,再加上病痛的折磨,就拒絕進食想引起子女重視。

護士們輪翻勸說並不管用,給子女打電話也推脫說沒時間。這時,當班護士劉姿坐在老奶奶床前,循循善誘、反復勸說,老奶奶被眼前這個非親非故卻如子女般關心的護士感動,終於答應進食。

那一口口喂下去的是飯,傳遞的是白衣天使的溫情。

周謹,海口市婦幼保健院兒內科副護士長。

周謹有個絕活——她畫的小老鼠惟妙惟肖,不少患兒親切稱她“畫小老鼠的姐姐”。

為了讓患兒配合吃藥、打針,周謹想了許多辦法,講故事、教兒歌、猜謎語、畫小老鼠。工作14年來,還沒有結婚的周謹,把所有患兒視為己出,再調皮的患兒也都肯聽她的話。

毫無保留的愛,讓她成為兒童患者的“知心姐姐”。

6

美在勇敢

謝國波,廣東省人民醫院NICU(新生兒重症監護室)護士。

他曾因為一邊抱著患者寶寶一邊寫字而備受稱讚。“其實NICU抱著孩子工作是常態,只不過這次恰巧被拍下來。”他笑著說。

實際上,因為男護士體力、耐力更加充沛的優勢,讓醫院對男護士有著巨大的需求;但是社會依然對男護士存在誤解。

因此,在追求護理事業的道路上,男護士需要更加勇敢,以扭轉別人的異樣眼光和消解同事、患者的顧慮。

苗騰飛,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人民醫院康復科護士。

同樣是一位男護士,苗騰飛勇敢地選擇了護理事業,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卻於2017年12月27日上午8時14分,因工作勞累過度,在連續值班時突發疾病,經搶救無效,不幸去世,年僅23歲。

這位1994年10月出生于阜南縣鹿城鎮苗寺村的大男孩,將他短暫的青春和生命,奉獻給了護理事業。

7

美在擔當

龍浩然,秦皇島市精神衛生中心護士。

24歲的他,大多數時候都在無陪護病房工作,需要料理病人全部的起居生活。在這裡,臆想症患者會將飯和藥都吐到護士臉上;有攻擊性的患者,還會辱駡、抓傷護士。

2017年1月31日,一女士向醫院電話求助,其弟弟在家中精神病發作。龍浩然主動請纓,和同事一起前往病人家中時,該名患者竟然突然抄起一把20多釐米長的水果刀奪門而出,揮舞著沖向人群。

龍浩然立即上前緊緊抱住患者。後來在回憶時,他說:“我考慮不了那麼多,工作性質的本能反應,讓我一心想要先控制住病人,不要傷及他人。”

用身體作為盾牌,也就將軟肋全給了患者。患者在瘋狂之下,用尖刀猛刺龍浩然的身體。直到眾人將患者制服,支撐不住的龍浩然倒在地上時,他已腹部連中三刀,腋下一刀,失血3000多毫升,相當於他體內血液的三分之一。

經過搶救終於脫離生命危險的龍浩然,第一句話卻是問媽媽:“那個病人的情況還好吧?千萬不要因為他傷了我就有意見,他是個病人嘛。”過了兩天,他又追問媽媽:“我啥時候能好?我得趕緊回去上班,我們科室護士少,我不在,其他人就得多排班了。”

龍浩然的媽媽流著眼淚跟兒子說:“兒子你怎麼這麼傻呢,真要有個三長兩短,媽可怎麼活呀?”龍浩然則笑著說:“我這不是還活著嘛,如果像您說的,有事了誰都不往前沖,那這個社會不就完了嗎?”

“我不上,別人也得上,這是我們的工作!”龍浩然在被大家稱讚時,指著陪在身邊的同事說:“如果他們在,也會這麼做。”

陸軍軍醫大學大坪醫院麻醉科護士李蓓蕾、產科護士何思妍、ICU護士王琳、脊柱外科護士唐婷婷、乳甲外科護士朱高敏一行5人,在2017年9月4日16時許,來到重慶北站等車,準備享受休假時光。

突然,一陣急促的廣播聲打斷她們的說笑聲,“候車室有一名乘客突發急症,請從事醫護工作的人員緊急救助!”她們立即趕往事發地點,發現患者是一名六十歲左右的婦女。通過查看患者隨身攜帶藥物,結合病徵,她們給患者用藥後,果斷合力將患者從座椅抬下平放在地,輪流施行胸外心臟按壓,並開展人工呼吸,最終幫助患者脫離危險。

但是,別忘了,這些忙於救死扶傷的護士,同樣是對自己的人生充滿期待的女孩啊!

8

美在平凡

是的,護士也是人,平凡的人。

她們也曾害怕,也有委屈,也有情緒,也知道累。

她們也曾有抱怨。如桂陽縣第一人民醫院關節外科護士黃葉在給醫院微信公眾號的投稿裡所寫,曾經特別羡慕別人有個好爸媽,出生就家境優越。“如果我的天命也是那樣的隨心隨意,我還用這麼憋屈當一個小護士?”

其實,她們多麼渴望受到認可啊!患者一句輕輕讚美,就讓她們重燃了多少信心。如黃葉受到一位老奶奶患者的稱讚後,她在文字裡透出的興奮隔著螢幕都能感覺到,“我一個小小的舉動,一點點的耐心便能溫暖一個患者的心,這讓我在工作中找到了價值感與成就感,工作起來更加愉悅。有句話說的好:你對世界微笑,世界就是對你微笑。你若盛開,清風自來”。

潘莉莉,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NICU護士。

2017年12月,新媽媽小佟給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NICU每一名醫護人員送上了一條毛毯,感謝大家對自己的早產兒晗晗幾個月以來的精心照顧。

1995年出生的護士潘莉莉,收到毛毯後有感而發,特意為晗晗製作了一個繪本,並在最後附了兩封信,一封給晗晗,一封給晗晗媽媽。她寫到,

“你的小毛毯溫暖了很多人的心,包括正在讀書的學弟學妹們,大家紛紛表示感動不已,像個受了委屈的小孩忽然吃到糖。”

在這之前,剛剛工作不到半年的潘莉莉,面對照料新生兒的重任,常常懷著忐忑的心情,害怕出錯、擔心闖禍,也曾遇到家長不理解時的抱怨,還會因為連軸轉的夜班而焦頭爛額。

一條患者送來的毛毯,讓正在低谷中的潘莉莉下定決心要去幫助更多的人。“醫生、護士、老師,都是講奉獻的職業。而當你努力工作時,有人無條件信任你,為你這麼有心意地去做一些事情,是能給人很大力量的,你會發現,工作不是為了生存而已,你是對社會有價值的、有貢獻的,是能被人記住的。”

陳婭君,揚州大學附屬醫院東區6病區護士。

11月30日清晨,揚州大學附屬醫院東區6病區的一間病房裡,傳出一陣陣笑聲。護師陳婭君在教幾位乳腺癌術後化療的患者自拍。合影留念後,陳婭君在她的朋友圈寫下,“她們一路顛沛波折,依舊如此的能量充沛、光芒四射,我們有什麼理由向黑暗俯首?”

看,她們在與患者共同成長!

9

美在學習

大部分護士,都在從業期間堅持學習,從學歷和業務上一層一層提高自己。

楊守偉,山東省濰坊市兒童福利院護士,是党的十九大山東省代表團的一員。

在17年的護理經歷中,楊守偉深切感受到要照顧好孩子,僅靠愛心遠遠不足,必須用知識武裝自己,不斷改進護理技能。為了學習,她放棄節假日,四處求教;為了掌握按摩時的技法和火候,楊守偉轉遍了濰坊的盲人按摩店,甚至免費打了一個多月的“小工”。

經過學習與思考,楊守偉總結出了早產兒護理的三個關鍵措施,花費了十幾個日夜為腦癱患兒設計了“腦癱衣”,為唇齶裂患兒設計了專用奶瓶,她還先後開創了個案護理、心理護理、交叉護理、口腔護理等多種護理方式。

一切都是為了病人。

伊秋桂,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檢驗科護士。

她的工作空間只是一米的工作臺,一根針、一個試管就是她的工具。但她從未停止提升自己的技術水準。在近20年的工作經歷中,伊秋桂不斷打磨經驗,最終練就“飛針絕技”——她抽血時,患者還沒反應過來,針已紮進血管,扎針處常僅留有針眼。

隨著伊秋桂的技術受到眾多患者肯定,醫院決定將伊秋桂的“阿桂飛針”打造為品牌,並發揚光大。自2017年7月起,選拔優秀護士到檢驗科接受“阿桂飛針”采血專項培訓。

在福建省衛生系統中,以護士名義命名采血技術尚屬少見。

10

美在創新

學習的更高境界,即是創新。近些年,護士群體中湧現出了越來越多的有益發明。

葛志紅,冀中能源峰峰集團總醫院的一名護士長。

在護理工作堅持創新中的葛志紅,截至目前共擁有317項國家實用新型和外觀專利,1項國家發明專利,創造了衛生行業專利之最。

《密閉式眼科專用治療盤》、《外控精准閉鎖式輸液調節裝置》、《研藥器》、《氧氣表自動累積計時器》……她的發明成果起緣於護理工作,應用於護理工作,離不開護理工作。

張靜(第一排中間位置),四川省人民醫院外科一片區科護士長。

從業29年,對患者和工作的熱愛讓張靜堅持護理創新。自2008年以來,張靜已累計申報90多項國家實用專利技術和4項發明專利技術,並成功轉讓了10余項實用新型專利技術。

自擔任片區護士長後,張靜還在片區成立科研與創新工作小組,帶領片區內的護理姐妹們繼續。

張靜希望護理人員能從臨床中的執行者,轉變為護理技術的引領者、革新者、創造者。

11

美在忘我

李軍勤,邯鄲市婦幼保健院兒一科護士長。

22年如一日,無論遭遇怎樣的生活磨難,她始終以一顆真心守護患兒健康,努力讓孩子們綻放最美的笑容。

22年來,李軍勤參與搶救的患兒難以計數,可命運並未眷顧這位白衣天使,她最終沒能留住兒子年幼的生命。

2014年4月,李軍勤的兒子收到了醫生的最後通牒——“需要儘快給孩子做骨髓移植手術”,但考慮到手術風險,李軍勤一時難下決心。偏偏此時,手足口病疫情再次爆發,李軍勤需要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從而推遲了兒子的手術時間。當年8月,9歲的孩子因心力衰竭搶救無效,永遠離開了母親。實際上,李軍勤對孩子的虧欠不止這一次,但這次卻造成了兩人陰陽永隔。

喪子之痛,讓李軍勤一段時間內終日以淚洗面。她甚至想過辭職。但多少次在夢中,她仿佛聽到兒子在天堂的囑託:“媽媽,多幫幫生病的小朋友!”拭幹眼淚,李軍勤把對兒子的思念化作工作的動力,繼續全身心投入護理工作。

“自己已經很不幸了,不想讓別人跟我一樣。我希望更多的家庭能更幸福,孩子的病能早點好,因為孩子生病的心情我是理解的,特別理解!”

又有多少護士,她們隱藏自己的悲傷和情緒,永遠只以微笑面對患者。因為,她們代表著希望。

而誰在關心,她/他們需要什麼?

面對患者誤解,李夏沒有據理力爭,也沒有面露不悅。只是在夜班期間,勤加查房,觀察病人病情變化,幫助患者打水,攙扶患者去衛生間,為患者加蓋被子......在她的悉心照顧下,患者的體溫很快恢復正常。

工作5年,90後護士李夏記不清受過多少委屈。面對患者的不理解,她只是通過點點滴滴的付出讓患者消除芥蒂。

因為護士將心比心,所以理解患者身陷病中的痛苦!

3

美在敬業

李萌,哈爾濱醫科大學四院心內四病房護士長。

2017年12月14日,77歲的病人李大爺突然出現急性左心衰,醫生和護士馬上對其實施緊急搶救。

已經下班的李萌趕緊前來幫忙。由於病人患有病情複雜,李萌只能為李大爺進行下肢靜脈穿刺。但是老人腿部水腫嚴重而無法回彎和抬起,李萌先是蹲下,隨後跪下,但發現角度仍不盡人意,最後二話不說趴在了地上。憑藉多年的經驗,在病人腫脹的腿部一針完成穿刺。隨後,李大爺轉入ICU治療。

李萌並不認為自己值得誇獎:“這都是我們護士應該做的,沒有什麼值得稱讚的,將醫囑及時準確執行到位,為患者搶出治療時間,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正是這份將所有付出都當作應該的敬業,更加讓人感動。

釗菲、慧敏、夢琳,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包夜班護士。

夜班,可能是多數護士心裡邁不過去的坎,不僅壓力大、休息不好,也難以照顧家庭。

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有一支穩定的隊伍長期專職上夜班(固定上夜班連續半年以上),這支隊伍每年有50-69位,分佈在全院各個科室,年資高低不等,被稱為“包夜班護士”。

因為包夜班護士的設置,釗菲所在科室的其他護士從原先的平均每人每年需輪上49個夜班,降到現在每人每年的16個夜班(除3位包夜班護士外)。

包夜班護士的付出,讓其他護士多了多少個夜晚的安睡!

4

美在堅守

10年,22年,36年……護士,大多是她們選擇後堅守一輩子的事業,包括懷孕期間,從來不曾掉隊。

于文文(左)和張磊(右),連雲港市東方醫院19病區護士。

兩位“准媽媽”,懷孕快9個月依然在崗位上堅守,她們說要工作到臨產的那一天。

微山縣人民醫院神經內科的普通護士,挺著7個月的大肚子,與其他護士一樣堅持為患者翻身扣背,一輪又一輪的心肺復蘇,一次又一次地搶救患者。

周靜,嫩江縣人民醫院兒科護士。

彼時,再有10天,她應該就能見到她的寶寶了,卻仍然挺著大肚子,堅守在臨床一線,不光每天要走5-6公里路程,還需要蹲下為兒童患者進行頭皮靜脈穿刺等工作。雖然大家都儘量照顧她,但面對巨大的患者量,她依然有繁重的工作量,卻不曾有怨言。

杜麗群(右),南寧市第四人民醫院愛滋病科護士長,2017年6月當選為黨的十九大代表。

杜麗群帶領團隊在“刀尖”上揮舞“紅絲帶”,奮戰在抗艾一線十餘年,護理愛滋病患者超過萬名。

愛滋病患者大多數每天需靜脈輸液多次多瓶,如此大的工作量增加了職業暴露風險。但從2005年科室成立到現在,杜麗群已堅守12年(此前杜麗群任結核病科護士長)。這個愛滋病護理團隊也從成立之初的8人增加到現在的60多人。

當中先後有10多名護士懷孕、生產,可以申請調離的她們,始終堅守在這個帶有職業暴露風險的崗位上。

因為她們是護士!

5

美在溫度

劉姿,桂陽縣第一人民醫院關節外科護士。

躺在病床上的老奶奶,是一個右股骨頸骨折的病人,已保守治療多日,六個子女都忙於工作,無暇照顧。老奶奶因為缺乏親人的關愛,再加上病痛的折磨,就拒絕進食想引起子女重視。

護士們輪翻勸說並不管用,給子女打電話也推脫說沒時間。這時,當班護士劉姿坐在老奶奶床前,循循善誘、反復勸說,老奶奶被眼前這個非親非故卻如子女般關心的護士感動,終於答應進食。

那一口口喂下去的是飯,傳遞的是白衣天使的溫情。

周謹,海口市婦幼保健院兒內科副護士長。

周謹有個絕活——她畫的小老鼠惟妙惟肖,不少患兒親切稱她“畫小老鼠的姐姐”。

為了讓患兒配合吃藥、打針,周謹想了許多辦法,講故事、教兒歌、猜謎語、畫小老鼠。工作14年來,還沒有結婚的周謹,把所有患兒視為己出,再調皮的患兒也都肯聽她的話。

毫無保留的愛,讓她成為兒童患者的“知心姐姐”。

6

美在勇敢

謝國波,廣東省人民醫院NICU(新生兒重症監護室)護士。

他曾因為一邊抱著患者寶寶一邊寫字而備受稱讚。“其實NICU抱著孩子工作是常態,只不過這次恰巧被拍下來。”他笑著說。

實際上,因為男護士體力、耐力更加充沛的優勢,讓醫院對男護士有著巨大的需求;但是社會依然對男護士存在誤解。

因此,在追求護理事業的道路上,男護士需要更加勇敢,以扭轉別人的異樣眼光和消解同事、患者的顧慮。

苗騰飛,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人民醫院康復科護士。

同樣是一位男護士,苗騰飛勇敢地選擇了護理事業,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卻於2017年12月27日上午8時14分,因工作勞累過度,在連續值班時突發疾病,經搶救無效,不幸去世,年僅23歲。

這位1994年10月出生于阜南縣鹿城鎮苗寺村的大男孩,將他短暫的青春和生命,奉獻給了護理事業。

7

美在擔當

龍浩然,秦皇島市精神衛生中心護士。

24歲的他,大多數時候都在無陪護病房工作,需要料理病人全部的起居生活。在這裡,臆想症患者會將飯和藥都吐到護士臉上;有攻擊性的患者,還會辱駡、抓傷護士。

2017年1月31日,一女士向醫院電話求助,其弟弟在家中精神病發作。龍浩然主動請纓,和同事一起前往病人家中時,該名患者竟然突然抄起一把20多釐米長的水果刀奪門而出,揮舞著沖向人群。

龍浩然立即上前緊緊抱住患者。後來在回憶時,他說:“我考慮不了那麼多,工作性質的本能反應,讓我一心想要先控制住病人,不要傷及他人。”

用身體作為盾牌,也就將軟肋全給了患者。患者在瘋狂之下,用尖刀猛刺龍浩然的身體。直到眾人將患者制服,支撐不住的龍浩然倒在地上時,他已腹部連中三刀,腋下一刀,失血3000多毫升,相當於他體內血液的三分之一。

經過搶救終於脫離生命危險的龍浩然,第一句話卻是問媽媽:“那個病人的情況還好吧?千萬不要因為他傷了我就有意見,他是個病人嘛。”過了兩天,他又追問媽媽:“我啥時候能好?我得趕緊回去上班,我們科室護士少,我不在,其他人就得多排班了。”

龍浩然的媽媽流著眼淚跟兒子說:“兒子你怎麼這麼傻呢,真要有個三長兩短,媽可怎麼活呀?”龍浩然則笑著說:“我這不是還活著嘛,如果像您說的,有事了誰都不往前沖,那這個社會不就完了嗎?”

“我不上,別人也得上,這是我們的工作!”龍浩然在被大家稱讚時,指著陪在身邊的同事說:“如果他們在,也會這麼做。”

陸軍軍醫大學大坪醫院麻醉科護士李蓓蕾、產科護士何思妍、ICU護士王琳、脊柱外科護士唐婷婷、乳甲外科護士朱高敏一行5人,在2017年9月4日16時許,來到重慶北站等車,準備享受休假時光。

突然,一陣急促的廣播聲打斷她們的說笑聲,“候車室有一名乘客突發急症,請從事醫護工作的人員緊急救助!”她們立即趕往事發地點,發現患者是一名六十歲左右的婦女。通過查看患者隨身攜帶藥物,結合病徵,她們給患者用藥後,果斷合力將患者從座椅抬下平放在地,輪流施行胸外心臟按壓,並開展人工呼吸,最終幫助患者脫離危險。

但是,別忘了,這些忙於救死扶傷的護士,同樣是對自己的人生充滿期待的女孩啊!

8

美在平凡

是的,護士也是人,平凡的人。

她們也曾害怕,也有委屈,也有情緒,也知道累。

她們也曾有抱怨。如桂陽縣第一人民醫院關節外科護士黃葉在給醫院微信公眾號的投稿裡所寫,曾經特別羡慕別人有個好爸媽,出生就家境優越。“如果我的天命也是那樣的隨心隨意,我還用這麼憋屈當一個小護士?”

其實,她們多麼渴望受到認可啊!患者一句輕輕讚美,就讓她們重燃了多少信心。如黃葉受到一位老奶奶患者的稱讚後,她在文字裡透出的興奮隔著螢幕都能感覺到,“我一個小小的舉動,一點點的耐心便能溫暖一個患者的心,這讓我在工作中找到了價值感與成就感,工作起來更加愉悅。有句話說的好:你對世界微笑,世界就是對你微笑。你若盛開,清風自來”。

潘莉莉,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NICU護士。

2017年12月,新媽媽小佟給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NICU每一名醫護人員送上了一條毛毯,感謝大家對自己的早產兒晗晗幾個月以來的精心照顧。

1995年出生的護士潘莉莉,收到毛毯後有感而發,特意為晗晗製作了一個繪本,並在最後附了兩封信,一封給晗晗,一封給晗晗媽媽。她寫到,

“你的小毛毯溫暖了很多人的心,包括正在讀書的學弟學妹們,大家紛紛表示感動不已,像個受了委屈的小孩忽然吃到糖。”

在這之前,剛剛工作不到半年的潘莉莉,面對照料新生兒的重任,常常懷著忐忑的心情,害怕出錯、擔心闖禍,也曾遇到家長不理解時的抱怨,還會因為連軸轉的夜班而焦頭爛額。

一條患者送來的毛毯,讓正在低谷中的潘莉莉下定決心要去幫助更多的人。“醫生、護士、老師,都是講奉獻的職業。而當你努力工作時,有人無條件信任你,為你這麼有心意地去做一些事情,是能給人很大力量的,你會發現,工作不是為了生存而已,你是對社會有價值的、有貢獻的,是能被人記住的。”

陳婭君,揚州大學附屬醫院東區6病區護士。

11月30日清晨,揚州大學附屬醫院東區6病區的一間病房裡,傳出一陣陣笑聲。護師陳婭君在教幾位乳腺癌術後化療的患者自拍。合影留念後,陳婭君在她的朋友圈寫下,“她們一路顛沛波折,依舊如此的能量充沛、光芒四射,我們有什麼理由向黑暗俯首?”

看,她們在與患者共同成長!

9

美在學習

大部分護士,都在從業期間堅持學習,從學歷和業務上一層一層提高自己。

楊守偉,山東省濰坊市兒童福利院護士,是党的十九大山東省代表團的一員。

在17年的護理經歷中,楊守偉深切感受到要照顧好孩子,僅靠愛心遠遠不足,必須用知識武裝自己,不斷改進護理技能。為了學習,她放棄節假日,四處求教;為了掌握按摩時的技法和火候,楊守偉轉遍了濰坊的盲人按摩店,甚至免費打了一個多月的“小工”。

經過學習與思考,楊守偉總結出了早產兒護理的三個關鍵措施,花費了十幾個日夜為腦癱患兒設計了“腦癱衣”,為唇齶裂患兒設計了專用奶瓶,她還先後開創了個案護理、心理護理、交叉護理、口腔護理等多種護理方式。

一切都是為了病人。

伊秋桂,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檢驗科護士。

她的工作空間只是一米的工作臺,一根針、一個試管就是她的工具。但她從未停止提升自己的技術水準。在近20年的工作經歷中,伊秋桂不斷打磨經驗,最終練就“飛針絕技”——她抽血時,患者還沒反應過來,針已紮進血管,扎針處常僅留有針眼。

隨著伊秋桂的技術受到眾多患者肯定,醫院決定將伊秋桂的“阿桂飛針”打造為品牌,並發揚光大。自2017年7月起,選拔優秀護士到檢驗科接受“阿桂飛針”采血專項培訓。

在福建省衛生系統中,以護士名義命名采血技術尚屬少見。

10

美在創新

學習的更高境界,即是創新。近些年,護士群體中湧現出了越來越多的有益發明。

葛志紅,冀中能源峰峰集團總醫院的一名護士長。

在護理工作堅持創新中的葛志紅,截至目前共擁有317項國家實用新型和外觀專利,1項國家發明專利,創造了衛生行業專利之最。

《密閉式眼科專用治療盤》、《外控精准閉鎖式輸液調節裝置》、《研藥器》、《氧氣表自動累積計時器》……她的發明成果起緣於護理工作,應用於護理工作,離不開護理工作。

張靜(第一排中間位置),四川省人民醫院外科一片區科護士長。

從業29年,對患者和工作的熱愛讓張靜堅持護理創新。自2008年以來,張靜已累計申報90多項國家實用專利技術和4項發明專利技術,並成功轉讓了10余項實用新型專利技術。

自擔任片區護士長後,張靜還在片區成立科研與創新工作小組,帶領片區內的護理姐妹們繼續。

張靜希望護理人員能從臨床中的執行者,轉變為護理技術的引領者、革新者、創造者。

11

美在忘我

李軍勤,邯鄲市婦幼保健院兒一科護士長。

22年如一日,無論遭遇怎樣的生活磨難,她始終以一顆真心守護患兒健康,努力讓孩子們綻放最美的笑容。

22年來,李軍勤參與搶救的患兒難以計數,可命運並未眷顧這位白衣天使,她最終沒能留住兒子年幼的生命。

2014年4月,李軍勤的兒子收到了醫生的最後通牒——“需要儘快給孩子做骨髓移植手術”,但考慮到手術風險,李軍勤一時難下決心。偏偏此時,手足口病疫情再次爆發,李軍勤需要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從而推遲了兒子的手術時間。當年8月,9歲的孩子因心力衰竭搶救無效,永遠離開了母親。實際上,李軍勤對孩子的虧欠不止這一次,但這次卻造成了兩人陰陽永隔。

喪子之痛,讓李軍勤一段時間內終日以淚洗面。她甚至想過辭職。但多少次在夢中,她仿佛聽到兒子在天堂的囑託:“媽媽,多幫幫生病的小朋友!”拭幹眼淚,李軍勤把對兒子的思念化作工作的動力,繼續全身心投入護理工作。

“自己已經很不幸了,不想讓別人跟我一樣。我希望更多的家庭能更幸福,孩子的病能早點好,因為孩子生病的心情我是理解的,特別理解!”

又有多少護士,她們隱藏自己的悲傷和情緒,永遠只以微笑面對患者。因為,她們代表著希望。

而誰在關心,她/他們需要什麼?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