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這個能影響孩子一生的技能被我們偷走了,如何還給Ta?

有這麼一個流傳已久的笑話:

在一所國際學校裡, 老師給各國學生出了一道題:“有誰思考過世界上其他國家糧食緊缺的問題?”學生們都說“不知道”。

非洲學生不知道什麼叫“糧食”;

歐洲學生不知道什麼叫“緊缺”;

美國學生不知道什麼叫“其他國家”;

中國學生不知道什麼叫“思考”。

……

1

缺乏思辨能力的大人

馬東工作室出的一個特別火的語言類節目名叫《奇葩說》, 看過的話你可能會知道, 每期都有一個話題, 辯手分為正反兩方, 節目中還坐著一群不明真相的觀眾。 話題一拋出來的時候觀眾就要選擇自己是支持正方還是反方的觀點, 然後每個辯手發言後現場都有相當一部分觀眾倒戈, 比如本來支持正方觀點的, 聽了反方辯論後覺得反方觀點是對的, 於是倒戈了。 說服倒戈的人更多的那一方為勝利方。

一場節目下來, 你就會發現很大一部分人都會隨著辯手出色的口才和煽情的演說倒來倒去, 最後覺得“你們長得好看, 你們說得都對”。 這就是大部分國人存在的問題——容易被說服, 沒有自己的想法。

現在自媒體盛行時代, 10w+文章滿天飛, 網路的煽動力比我們想像地要更強大, 當然, 缺乏思辨能力的吃瓜群眾們,

也是一個最根本的原因。 比如一篇這樣的文章:

接下來幾天, 又會看到這樣的一篇文章:

這樣的一篇文章刷爆了朋友圈後:

又會看到這樣一篇文章:

反轉劇在網路世界各種上演, 今天還賺夠了朋友圈所有人眼淚的《羅一笑, 你給我站住》, 明天這篇文章就被人千夫所指了。

2

是缺乏思辨能力的孩子長大了

這樣的情況是如何產生的?不就是缺乏思辨能力的小孩長大了, 所以才有了這麼一群大人。

曾在耶魯執教的德萊塞維茨教授, 把藤校的精英學生們, 形容為“優秀的綿羊”:

“他們聰明勤奮, 似乎時刻都鬥志昂揚、精力充沛, 但又總是感到焦慮、壓抑和茫然, 缺乏好奇心和理想, 他們只是在人云亦云的價值觀裹挾之下,

盲目而又順從地向著一個方向前進:華爾街上的金融或諮詢公司……”

這些孩子能收穫最好的物質生活, 卻也最容易陷入虛無之中。 而這種窘境, 源於我們很少引導孩子對自己、對世界發問, 也沒有提供足夠的時間, 讓他們從事思考。 是誰偷走了他們的這項技能?

家長的教養方式當然是一個原因。

現在很多家長, 習慣于給孩子指路, 事事替孩子包辦, 孩子生活中、學習上有什麼問題, 也慣于直接告訴孩子答案, 這樣大人就剝奪了孩子獨立思考的權利。

孩子養成了依賴家長的習慣後, 就不知道什麼是思考, 也不會去想如何解決問題, 一切只等待著家長給自己出主意、想辦法。

應試教育當然是一個原因。

語文課上背課文, 考試作文也有範本可背, 數學物理課上刷題即可, 而“思辨力”卻需要思考和表達。

現在的孩子有繁忙的學業, 巨大的課業壓力, 課餘生活被各種各樣的興趣班擠滿。 中國著名語言學家、“中文拼音之父”、啟蒙思想家周有光曾說:“興趣是自然產生的, 不是勉強的。 一個人有空餘時間才會去思考。”

能領悟這句話的家長,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已經少之又少。

現代生活和高科技當然也是一個原因。

聲、光、色彩、圖像越來越完美,擠佔了孩子們想像的空間。當孩子想瞭解《白雪公主》的故事,不再是通過書本或者媽媽口中說出的故事,而是一部部動畫節目和電子遊戲。太輕鬆了,不用想像白雪公主的裙子是怎樣的,小矮人的靴子是怎樣的,王子又究竟有多瀟灑帥氣。

幫忙做家務,洗碗有洗碗機,洗衣有洗衣機,清潔有吸塵器。做家務也變得不用動腦、特別簡單。生活中完全實現了“全自動”,哦,據說還有xx精靈,你對它說一句:“打開音箱,放周傑倫的歌”,它就會馬上做到,不用你動一根手指。

當然了,就連最簡單的削鉛筆也“自動化”了。

3

榜樣

一個10歲日本男孩中島芭旺是個小小哲學家,他身上呈現出來的思辨能力另大人汗顏,另大家驚歎。簡單貼幾段他的語錄:

“學校老師說的都不是自己的經驗,而是教大家聽來的事情或是課本上寫的東西,搞不好那些都不是事實。我想學習事實。”

“出生的時候,就知道自己什麼時候不高興,一定是因為不高興才哭的。然後不知道什麼時候變成了好孩子,搞不清楚自己喜歡什麼、討厭什麼了,開始像機器人一樣地說話。”

他對教育、對人生、對自我有清晰深邃的思考,他才10歲就像一個哲學家一樣不斷反省自己和社會,時不時就寫一些小短詩,或在twitter上貼文,就有了前面這些詩句。他還主動聯絡出版社編輯,爭取出書的機會,並成功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書——《我看見,我知道,我思考》。

圖書出版5個月,銷量就突破10萬本。中島於是被譽為“全亞洲最年輕的哲學家”。這算不算是一個小榜樣呢?

可慶的是,我們國家在幼稚教育上也開始嘗試做了一些改變。17年11月份,杭州有一所幼稚園計畫開設兒童哲學課。這想法聽起來不可思議,於是,在給新生上哲學課前,該幼稚園提前給家長進行了科普,試講了一節面向爸媽們的兒童哲學課。

哲學課上的家長腦補環節需要老師和家長互動。老師問家長,孩子讀完《喂,小螞蟻》這篇文章後,會提出怎樣的問題呢?

家長說:

“他可能會問,螞蟻是益蟲還是害蟲?”

“她或許會問,小螞蟻如果被男孩踩死了,它的媽媽會不會傷心?”

……

“對,這些問題裡就蘊含著兒童哲學,就是孩子們在思考自己和自然、動物的關係。所以,假如孩子提出這些問題,別嫌煩,要引導他們繼續思考、探索。這個過程就是兒童哲學課程。”老師提示道。

所以,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裡話,學會正向引導,啟發孩子獨立思考,多問問孩子為什麼,想必是我們的家長最應該上的第一課。

一個人有空餘時間才會去思考。”

能領悟這句話的家長,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已經少之又少。

現代生活和高科技當然也是一個原因。

聲、光、色彩、圖像越來越完美,擠佔了孩子們想像的空間。當孩子想瞭解《白雪公主》的故事,不再是通過書本或者媽媽口中說出的故事,而是一部部動畫節目和電子遊戲。太輕鬆了,不用想像白雪公主的裙子是怎樣的,小矮人的靴子是怎樣的,王子又究竟有多瀟灑帥氣。

幫忙做家務,洗碗有洗碗機,洗衣有洗衣機,清潔有吸塵器。做家務也變得不用動腦、特別簡單。生活中完全實現了“全自動”,哦,據說還有xx精靈,你對它說一句:“打開音箱,放周傑倫的歌”,它就會馬上做到,不用你動一根手指。

當然了,就連最簡單的削鉛筆也“自動化”了。

3

榜樣

一個10歲日本男孩中島芭旺是個小小哲學家,他身上呈現出來的思辨能力另大人汗顏,另大家驚歎。簡單貼幾段他的語錄:

“學校老師說的都不是自己的經驗,而是教大家聽來的事情或是課本上寫的東西,搞不好那些都不是事實。我想學習事實。”

“出生的時候,就知道自己什麼時候不高興,一定是因為不高興才哭的。然後不知道什麼時候變成了好孩子,搞不清楚自己喜歡什麼、討厭什麼了,開始像機器人一樣地說話。”

他對教育、對人生、對自我有清晰深邃的思考,他才10歲就像一個哲學家一樣不斷反省自己和社會,時不時就寫一些小短詩,或在twitter上貼文,就有了前面這些詩句。他還主動聯絡出版社編輯,爭取出書的機會,並成功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書——《我看見,我知道,我思考》。

圖書出版5個月,銷量就突破10萬本。中島於是被譽為“全亞洲最年輕的哲學家”。這算不算是一個小榜樣呢?

可慶的是,我們國家在幼稚教育上也開始嘗試做了一些改變。17年11月份,杭州有一所幼稚園計畫開設兒童哲學課。這想法聽起來不可思議,於是,在給新生上哲學課前,該幼稚園提前給家長進行了科普,試講了一節面向爸媽們的兒童哲學課。

哲學課上的家長腦補環節需要老師和家長互動。老師問家長,孩子讀完《喂,小螞蟻》這篇文章後,會提出怎樣的問題呢?

家長說:

“他可能會問,螞蟻是益蟲還是害蟲?”

“她或許會問,小螞蟻如果被男孩踩死了,它的媽媽會不會傷心?”

……

“對,這些問題裡就蘊含著兒童哲學,就是孩子們在思考自己和自然、動物的關係。所以,假如孩子提出這些問題,別嫌煩,要引導他們繼續思考、探索。這個過程就是兒童哲學課程。”老師提示道。

所以,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裡話,學會正向引導,啟發孩子獨立思考,多問問孩子為什麼,想必是我們的家長最應該上的第一課。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