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故事>正文

如果祖國再次面臨戰爭,你敢像他們一樣棄筆從戎甚至戰死沙場嗎?

很多人認為自己學歷高就是上等人?

經歷了辛苦的高中三年,

通過了萬人齊上的獨木橋,

考進了頂尖大學接受最好的教育,

從此便有著大好的前程在等待著他?

從此就遠離了很多下等人才幹的工作?比如保家衛國?

從此便能指著一個忠於民族的戰士罵:你這個傻大兵!!!

呵呵。 。 。 。 。

自前宋至今近千年的時間, 中國這種重文輕武的思想早已根深蒂固。 古語有雲“好男不當兵。 好鐵不打釘”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解放前誰家的小子敢跑去當兵?吃這碗斷頭飯?在他們眼裡保家衛國那是“下等人”才會去幹的事!!!

但就是有這樣一群高尚的人, 在那個一般家庭上不起大學的年代。 他們這群中國最頂尖的大學生放棄自己在大學優渥的生活, 為了保衛國家棄筆從戎, 毅然戰死沙場也無怨無悔!

電影《無問西東》就描寫了這樣一群人, 西南聯大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 就是那座中國最頂尖的大學。

1937年七七事變後, 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和私立南開大學內遷長沙, 組成“長沙臨時大學”, 1938年西遷昆明, 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5月在滇西開課, 至1946年5月復員。

大家絕對不要小看這座“臨時大學”在中國教育史中的地位。 雖然僅僅存在了8年時間, 雖然僅僅只畢業了3882名學生, 但走出了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4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171位兩院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師。

時隔七十多年後回看, 戰爭中的西南聯大仍然是中國教育的奇跡。

更不為人所知的是,

八年抗戰期間, 在那國破家亡之際。 西南聯大大批學子棄筆從戎, 踏上鐵血報國之路。 可以說沒有這些通曉英語的學子加入, 抗戰後期我國和美軍的合作不可能如此順利, 收復山河也就沒有那麼快!

西南聯大就在院內立了個石碑, 把所有從軍同學的名字都刻到碑上,

碑上有八百多人的名字, 後來就有八百學子上戰場這麼一個說法。 當年的遠征軍戰士聯大學子盧少忱老先生回憶道:抗戰期間, 西南聯大有過三次大規模的學子參軍潮。 全校8000多名學生裡, 奔赴抗日戰場的不止被熟知的834人, 實際上有1200多人, 有些人在遠征軍第一次赴緬甸作戰時犧牲, 還有一些零散參軍的, 名字沒被記在從軍學子中, 哪些學生戰死了, 學校都知道。

1937年“七七事變”後,民族危亡,學子對日軍暴行義憤難填。長沙臨大熱血青年掀起西南聯大第一次棄學從軍潮,前線部隊、戰地服務團,以及裝甲兵學校等各類軍校成為他們報國新陣地。他們中有的人奔赴延安,有的響應“保護大山東”、“保護大河北”回到各自家鄉打遊擊。不到兩個月的時間,295人申請入伍抗戰。

當時西南聯大校領導主動為從軍學子保留學籍。聯大滿135個學分才可以畢業,參軍學生給予32學分,服役後免去四年級下半學期的學習任務。學生們紛紛允許自願報名,“沒有不報名的。”盧老先生講到,當時大家只想為民族做點事,沒想過什麼死不死的。

後來太平洋戰爭爆發,反法西斯同盟開闢中國戰區。隨著“飛虎隊”來華作戰和中國遠征軍兩次入緬甸作戰,大批外國援華人員來到中國戰區,軍隊中翻譯人員奇缺,西南聯大掀起了第二次從軍熱潮。從1941年9月到1944年初,300多名聯大學子進入軍隊,充當翻譯人員及其他急需人員,為美軍援華人員和中國軍隊間搭起溝通橋樑。他們中還有不少人隨遠征軍到緬甸戰場直接參加戰鬥,經歷槍林彈雨,出生入死。

1944年,中國正面戰場在日本侵華部隊為打通南北交通線的“一號作戰”中遭到巨大挫折,引起社會各界強烈責難。8月27日,蔣介石發出“一寸河山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口號,鼓勵知識青年從軍。與前兩次從軍相比,西南聯大學子再次掀起從軍熱潮。西南聯大從軍人數大大超過配額,創聯大新紀錄。參軍同學全部編入青年軍第207師炮一營補給連,軍銜為二等兵,進入駐印軍,成為反攻作戰生力軍。

電影《無問西東》描寫的就是當時慘烈戰況,1941年,在日軍空軍肆虐之下,國民政府空軍顧問陳納德將軍在聯大學生中招考飛行員。眾多聯大學生報考,最終有12人被錄取。其中5人在後來的戰鬥中戰死。

在9月2日尋找抗戰老兵的新聞發佈會上,盧老先生作為老兵代表發言,聲音有力而堅決:“我是西南聯大的學生,在國難當頭的時刻,我和我的同學們棄筆從戎,義無反顧地走上抗日戰場。我只說一句話:如果國難再次降臨,我依然願意去為保衛這個國家挺身而出。”

如今我們這輩人就缺了為了國家為了民族奉獻的精神。

1937年“七七事變”後,民族危亡,學子對日軍暴行義憤難填。長沙臨大熱血青年掀起西南聯大第一次棄學從軍潮,前線部隊、戰地服務團,以及裝甲兵學校等各類軍校成為他們報國新陣地。他們中有的人奔赴延安,有的響應“保護大山東”、“保護大河北”回到各自家鄉打遊擊。不到兩個月的時間,295人申請入伍抗戰。

當時西南聯大校領導主動為從軍學子保留學籍。聯大滿135個學分才可以畢業,參軍學生給予32學分,服役後免去四年級下半學期的學習任務。學生們紛紛允許自願報名,“沒有不報名的。”盧老先生講到,當時大家只想為民族做點事,沒想過什麼死不死的。

後來太平洋戰爭爆發,反法西斯同盟開闢中國戰區。隨著“飛虎隊”來華作戰和中國遠征軍兩次入緬甸作戰,大批外國援華人員來到中國戰區,軍隊中翻譯人員奇缺,西南聯大掀起了第二次從軍熱潮。從1941年9月到1944年初,300多名聯大學子進入軍隊,充當翻譯人員及其他急需人員,為美軍援華人員和中國軍隊間搭起溝通橋樑。他們中還有不少人隨遠征軍到緬甸戰場直接參加戰鬥,經歷槍林彈雨,出生入死。

1944年,中國正面戰場在日本侵華部隊為打通南北交通線的“一號作戰”中遭到巨大挫折,引起社會各界強烈責難。8月27日,蔣介石發出“一寸河山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口號,鼓勵知識青年從軍。與前兩次從軍相比,西南聯大學子再次掀起從軍熱潮。西南聯大從軍人數大大超過配額,創聯大新紀錄。參軍同學全部編入青年軍第207師炮一營補給連,軍銜為二等兵,進入駐印軍,成為反攻作戰生力軍。

電影《無問西東》描寫的就是當時慘烈戰況,1941年,在日軍空軍肆虐之下,國民政府空軍顧問陳納德將軍在聯大學生中招考飛行員。眾多聯大學生報考,最終有12人被錄取。其中5人在後來的戰鬥中戰死。

在9月2日尋找抗戰老兵的新聞發佈會上,盧老先生作為老兵代表發言,聲音有力而堅決:“我是西南聯大的學生,在國難當頭的時刻,我和我的同學們棄筆從戎,義無反顧地走上抗日戰場。我只說一句話:如果國難再次降臨,我依然願意去為保衛這個國家挺身而出。”

如今我們這輩人就缺了為了國家為了民族奉獻的精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