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機關幹部下社區 爭做居民“貼心人”

■開篇的話

這是一個創新的時代。

日前, 青島全市專案現場觀摩總結會上, 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張江汀強調,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 全市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緊緊抓住創新這個“牛鼻子”, 奮力把青島建設得更加富有活力、更加時尚美麗、更加獨具魅力, 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中率先走在前列。

身處創新時代, 面對激烈競爭, 不創新不行, 創新慢了也不行;抓創新就是抓發展, 謀創新就是謀未來。 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緊緊抓住創新這個“牛鼻子”, 是青島今後發展的根本出路所在,

是青島從跟跑到並跑再向領跑轉變的“殺手鐧”。 要堅持創新“第一理念”、創新驅動“第一動力”、人才“第一資源”, 建立健全創新機制, 讓一切創新源泉充分湧流, 形成引領城市發展的強大引擎。

提到創新, 大家經常說技術創新, 實際上政府部門作為管理者、服務者, 也在創新。 如果把科技創新比作發展的新引擎, 改革就是點燃這個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環節。 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必須深化改革和制度創新。 通過全面深化改革, 破除一切制約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 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建立市場導向的創新型體制機制, 加快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

全面激發各類創新主體的創新動力和創造活力, 不斷激發和釋放經濟社會發展新動能, 加快提升城市綜合實力和競爭力。

青島早報推出“創新引領發展”系列報導, 全面展現各區市黨委、政府如何緊緊抓住創新這個“牛鼻子”, 引領城市發展。

青島早報版面圖

辦事不用跑街道, 在家門口社區就成;街道擠出辦公用房, 變為居民休閒娛樂用房;街道不再擔心有經濟考核任務, 為居民服務得好壞成為街道的重要指標……這些變化, 就是市南區創新街道社區管理體制改革的具體措施, 通過這種創新, 市南區政府將現有的65個社區優化整合為50個, 188名機關幹部下沉到社區工作, 每個社區年專項資金從20萬元提升到110萬元, “人力、財力全下沉, 讓百姓實實在在體會到改革後帶來的好處。 ”市南區政府工作人員表示。

居民說

辦張老年證節省上千元

范大媽是江西路171號灣仔社區的居民, 最近她想和丈夫一起出去旅遊。 雖然已經退休6年了, 但因為平時用不上老年證, 她一直沒辦理,

直到她看到一家旅行社針對老年人推出了持老年證打8.5折旅遊的消息後, 她才著急。 “當時發團時間還剩不到一周, 所以急著要辦這個老年證。 ”范大媽說, 她打聽身邊朋友獲悉辦老年證得花近一個月的時間。 她抱著試試看的想法來到珠海路街道辛家莊社區。 讓范大媽意外的是, 當她來到辦事大廳把一寸照片、身份證交給工作人員後, 不到5分鐘時間, 老年證就交到了她手上。 出去旅遊一下省了上千元, 范大媽拿著證笑得合不攏嘴。

“這要得益于街道社區體制改革的創新, 很多原本需要走多個流程的專案都下放到社區, 一站式就能解決。 ”辛家莊社區黨委委員王聘告訴記者, 原先辦理老年證的居民要先到社區交材料,

社區攢上10多份居民資料後一起交給街道, 街道按週期統計各社區人數後, 再上報給市南區老齡工作委員會, 統一制證辦理。 “這些程式走完辦好證件後, 再反過來按順序發給街道、社區, 最後交給居民。 ”王聘說, 整個過程近一個月。

記者採訪瞭解到, 隨著市南區街道社區體制改革, 不僅辦老年證方便了, 其他像轉接黨員組織關係、養老互助點受理審核、低保救助、臨時救助、醫療救助等事的申請受理等幾十項原先在街道辦的事, 都可以在社區完成。 市南區居民從此辦事少跑腿, 辦事效率大大提高。

不用走遠路,范大媽到社區5分鐘就能辦理老年證。

街道說

掛職變專職 社區有了當家人

隨著社會發展,市南區的社會結構發生了新變化,新的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大量湧現,現有的基層黨建模式和街道社區體制機制越來越不適應城市基層治理的需要。市南區以街道社區體制創新改革為突破,打造了城市基層黨建的“市南模式”。如果說政務專案辦理由街道下放到社區,讓居民體驗到創新的成果,那市南區政府188位機關幹部下沉到社區工作,就給這樣的創新帶來了更大的推動力。辛家莊社區黨委書記譚思軍就是這188人中的一員。

改革前,譚思軍擔任珠海路街道党工委委員,分管民政、殘聯、慈善等工作。“雖說當時也兼著辛家莊社區的第一書記,但還是在街道靠得多、社區靠得少。”譚思軍說,直到去年10月8日,他正式來到辛家莊社區,身份從掛職社區第一書記變成專職社區黨委書記,他可以把全部精力放在社區建設上。

“原來在街道的時候,社區的建設和規劃發展都是街道拿主意。”譚思軍說,現在社區想要建設或維修什麼專案,就少了那些繁瑣的程式,社區黨委開會討論決定後就能開幹。譚思軍以辛家莊社區為例介紹,因為地理原因,社區建在辛家莊北山的山坡上,居民想來社區活動需要先爬一個幾十層的臺階,老人們上下樓梯累得喘粗氣。改革後,社區找來專家,在社區東南角新建坡道方便居民通行。江西路、上杭路、莆田路的數百戶居民再到社區活動,不用繞一個大彎了。

辛家莊社區專門在社區的東南角新建了一個坡道方便居民通行。

“兩委一站”提高辦事效率

街道社區體制創新改革中,進一步理順“兩委一站”領導體制,市南區將社區由65個優化整合為50個,社區黨委書記由街道副處級黨員幹部擔任,並兼任社區工作站站長,這種體制改革意味著街道黨員幹部直接來到了群眾當中,更多的社區問題可以在社區內部高效率解決。

譚思軍舉例說,以往如果區級需要召開精准扶貧上級精神傳達會,街道的書記和主任都參加,回到街道後,書記和主任需要將會議內容轉達給負責精准扶貧街道的分管領導,分管領導再將內容轉達給科室長,科室長再將內容轉達到街道負責該工作的人員,該工作人員將內容轉告給社區的黨委書記和居委會主任,最終再將內容分配給具體負責的工作人員,這樣層層傳達,效率較低。

改革後同樣的會議,街道的書記主任去的同時,社區黨委書記一同參加。以前社區黨委書記是居委會主任,很多都不是政府人員,如今社區黨委書記是街道的副處級幹部,社區黨委書記瞭解會議情況後,回到社區就可以直接向負責的工作人員傳達工作內容,立即組織開展工作。中間直接去掉兩到三個層級,辦事效率大大提高。

幹部辦公室成了居民活動室

對於香港中路街道的居民來說,也實實在在體會到街道社區體制創新改革的福利。街道辦事處原本7個副處級幹部,7個辦公房間近200多平方米,現在空間全部騰出,春節前改造完畢就變成居民娛樂活動室。

這7個房間中,有一個房間是香港中路街道党建辦公室主任郝龍工作了5年的辦公室。郝龍告訴記者,改革前,香港中路街道由黨群科、城管科、經濟發展辦公室、民政科等10個科室組成,基本每個科室都有一個分管領導,例如經發辦需要對接10個區級單位,就有多個分管領導,人員多,辦公室也多。改革後,街道由原來的10個科室壓縮成綜合辦公室、黨建工作辦公室、社會事務辦公室、公共安全辦公室、城區發展辦公室。各辦公室主任由街道副處級黨員幹部擔任,減少管理層級。他的身份變成了党建辦公室主任,原本他所在科室中的兩名工作人員也下沉到了雲霄路社區工作。街道原來的辦事大廳也讓位給了雲霄路社區,變成了雲霄路社區辦事大廳。

改革後郝龍(左二)的與自己部門的工作人員在一個辦公室辦公。

分管變直管 工作實打實

搬離了原來的辦公室,郝龍和其他四個辦公室的主任一樣,分別與自己部門的工作人員在一個房間辦公,由原來的“分管”領導變成了“直管”領導。只是一字之差,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改革前黨建科有4個分管領導,他作為黨建科主任只要動動嘴把工作交代給下面的工作人員就行,如今街道人員減少,他變成黨建工作辦公室的直管領導,要與工作人員一樣動手,實打實地工作。

因為具體專案都下放到了社區實施操作的工作人員那裡,每個社區將自己的黨建工作做好,將資源更好地整合,街道的層面可以拿出精力研究上級政策、研究業務知識,可以更好地指導社區工作。

郝龍說,街道從以前的做具體工作,變成現在精通業務的指導者,以前好比是上場參賽的運動員,現在變成場下研究戰術的教練員。“做指導者更要精通業務。”郝龍深有體會地說,原來有問題可以問區政府,現在業務下沉到社區,社區的難題都要街道來解決。

新聞幕後

卸下經濟考核任務 全心為居民服務

“改革後,街道人財物進一步向社區傾斜,社區工作力量和服務資源得到有效整合並直接面對群眾,一定程度上破解了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難題。”市南組織部組織科負責人羅群介紹,改革後社區所有工作由社區黨委總負責,社區工作站負責民政事務等公共管理和政務服務,社區居委會高度自治。

改革前,居委會行政功能過多,無法行使本身的職責,改革後居委會真正回歸實質,做居民調解,瞭解民情、社情。在街道層面,去掉街道的經濟功能,去掉招商引資的任務,卸下街道對經濟的考核和壓力,只保留協稅護稅以及企業服務,讓街道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羅群介紹,下沉到社區的街道工作人員,都是各科室工作骨幹,業務能力和學習能力較強,對於壯大社區工作力量、提升業務水準發揮了重要作用。比如,太平角社區下沉工作人員發揮政策熟、業務精的優勢,帶領社工主動梳理與群眾密切相關的服務事項,優化服務流程,提高了服務效率。在服務載體方面,社區工作站全面承接黨委、政府延伸至社區的社會管理和公共事務,將計生、民政、社保等服務事項推向社區工作站前臺,直接面向群眾辦事,以往需要群眾在社區、街道之間往返數次才能辦完的事項,在社區實現了“一站式”辦理,真正做到讓群眾少跑腿。

街道社區行政效能和幹部隊伍活力得到明顯增強。改革後,街道精簡了機構設置,優化了職能設置,壓縮了管理層級,簡化了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強了行政效能。

市南區街道社區調整後匯總表

市南區街道社區調整後匯總表

青島早報(微信號:qdzaobao)

不用走遠路,范大媽到社區5分鐘就能辦理老年證。

街道說

掛職變專職 社區有了當家人

隨著社會發展,市南區的社會結構發生了新變化,新的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大量湧現,現有的基層黨建模式和街道社區體制機制越來越不適應城市基層治理的需要。市南區以街道社區體制創新改革為突破,打造了城市基層黨建的“市南模式”。如果說政務專案辦理由街道下放到社區,讓居民體驗到創新的成果,那市南區政府188位機關幹部下沉到社區工作,就給這樣的創新帶來了更大的推動力。辛家莊社區黨委書記譚思軍就是這188人中的一員。

改革前,譚思軍擔任珠海路街道党工委委員,分管民政、殘聯、慈善等工作。“雖說當時也兼著辛家莊社區的第一書記,但還是在街道靠得多、社區靠得少。”譚思軍說,直到去年10月8日,他正式來到辛家莊社區,身份從掛職社區第一書記變成專職社區黨委書記,他可以把全部精力放在社區建設上。

“原來在街道的時候,社區的建設和規劃發展都是街道拿主意。”譚思軍說,現在社區想要建設或維修什麼專案,就少了那些繁瑣的程式,社區黨委開會討論決定後就能開幹。譚思軍以辛家莊社區為例介紹,因為地理原因,社區建在辛家莊北山的山坡上,居民想來社區活動需要先爬一個幾十層的臺階,老人們上下樓梯累得喘粗氣。改革後,社區找來專家,在社區東南角新建坡道方便居民通行。江西路、上杭路、莆田路的數百戶居民再到社區活動,不用繞一個大彎了。

辛家莊社區專門在社區的東南角新建了一個坡道方便居民通行。

“兩委一站”提高辦事效率

街道社區體制創新改革中,進一步理順“兩委一站”領導體制,市南區將社區由65個優化整合為50個,社區黨委書記由街道副處級黨員幹部擔任,並兼任社區工作站站長,這種體制改革意味著街道黨員幹部直接來到了群眾當中,更多的社區問題可以在社區內部高效率解決。

譚思軍舉例說,以往如果區級需要召開精准扶貧上級精神傳達會,街道的書記和主任都參加,回到街道後,書記和主任需要將會議內容轉達給負責精准扶貧街道的分管領導,分管領導再將內容轉達給科室長,科室長再將內容轉達到街道負責該工作的人員,該工作人員將內容轉告給社區的黨委書記和居委會主任,最終再將內容分配給具體負責的工作人員,這樣層層傳達,效率較低。

改革後同樣的會議,街道的書記主任去的同時,社區黨委書記一同參加。以前社區黨委書記是居委會主任,很多都不是政府人員,如今社區黨委書記是街道的副處級幹部,社區黨委書記瞭解會議情況後,回到社區就可以直接向負責的工作人員傳達工作內容,立即組織開展工作。中間直接去掉兩到三個層級,辦事效率大大提高。

幹部辦公室成了居民活動室

對於香港中路街道的居民來說,也實實在在體會到街道社區體制創新改革的福利。街道辦事處原本7個副處級幹部,7個辦公房間近200多平方米,現在空間全部騰出,春節前改造完畢就變成居民娛樂活動室。

這7個房間中,有一個房間是香港中路街道党建辦公室主任郝龍工作了5年的辦公室。郝龍告訴記者,改革前,香港中路街道由黨群科、城管科、經濟發展辦公室、民政科等10個科室組成,基本每個科室都有一個分管領導,例如經發辦需要對接10個區級單位,就有多個分管領導,人員多,辦公室也多。改革後,街道由原來的10個科室壓縮成綜合辦公室、黨建工作辦公室、社會事務辦公室、公共安全辦公室、城區發展辦公室。各辦公室主任由街道副處級黨員幹部擔任,減少管理層級。他的身份變成了党建辦公室主任,原本他所在科室中的兩名工作人員也下沉到了雲霄路社區工作。街道原來的辦事大廳也讓位給了雲霄路社區,變成了雲霄路社區辦事大廳。

改革後郝龍(左二)的與自己部門的工作人員在一個辦公室辦公。

分管變直管 工作實打實

搬離了原來的辦公室,郝龍和其他四個辦公室的主任一樣,分別與自己部門的工作人員在一個房間辦公,由原來的“分管”領導變成了“直管”領導。只是一字之差,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改革前黨建科有4個分管領導,他作為黨建科主任只要動動嘴把工作交代給下面的工作人員就行,如今街道人員減少,他變成黨建工作辦公室的直管領導,要與工作人員一樣動手,實打實地工作。

因為具體專案都下放到了社區實施操作的工作人員那裡,每個社區將自己的黨建工作做好,將資源更好地整合,街道的層面可以拿出精力研究上級政策、研究業務知識,可以更好地指導社區工作。

郝龍說,街道從以前的做具體工作,變成現在精通業務的指導者,以前好比是上場參賽的運動員,現在變成場下研究戰術的教練員。“做指導者更要精通業務。”郝龍深有體會地說,原來有問題可以問區政府,現在業務下沉到社區,社區的難題都要街道來解決。

新聞幕後

卸下經濟考核任務 全心為居民服務

“改革後,街道人財物進一步向社區傾斜,社區工作力量和服務資源得到有效整合並直接面對群眾,一定程度上破解了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難題。”市南組織部組織科負責人羅群介紹,改革後社區所有工作由社區黨委總負責,社區工作站負責民政事務等公共管理和政務服務,社區居委會高度自治。

改革前,居委會行政功能過多,無法行使本身的職責,改革後居委會真正回歸實質,做居民調解,瞭解民情、社情。在街道層面,去掉街道的經濟功能,去掉招商引資的任務,卸下街道對經濟的考核和壓力,只保留協稅護稅以及企業服務,讓街道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羅群介紹,下沉到社區的街道工作人員,都是各科室工作骨幹,業務能力和學習能力較強,對於壯大社區工作力量、提升業務水準發揮了重要作用。比如,太平角社區下沉工作人員發揮政策熟、業務精的優勢,帶領社工主動梳理與群眾密切相關的服務事項,優化服務流程,提高了服務效率。在服務載體方面,社區工作站全面承接黨委、政府延伸至社區的社會管理和公共事務,將計生、民政、社保等服務事項推向社區工作站前臺,直接面向群眾辦事,以往需要群眾在社區、街道之間往返數次才能辦完的事項,在社區實現了“一站式”辦理,真正做到讓群眾少跑腿。

街道社區行政效能和幹部隊伍活力得到明顯增強。改革後,街道精簡了機構設置,優化了職能設置,壓縮了管理層級,簡化了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強了行政效能。

市南區街道社區調整後匯總表

市南區街道社區調整後匯總表

青島早報(微信號:qdzaobao)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