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發熱秋衣”可以美麗不凍人?廣告吹得響,竟是騙局?

寒冬已至,

單衣單褲已無法抵禦瑟瑟寒風。

但現在大家都愛美,

裡三層外三層裹成熊,

實在不符合都市人的審美追求。

於是“發熱內衣”橫空出世,

擊中了很多人的內心需求,

也被商家封為“過冬神器”,

大肆宣揚“美麗不凍人”的廣告詞。

但在受到追捧的同時,

追問和質疑之聲也隨之而來。

發熱內衣究竟能不能發熱?

它的保暖效果真有那麼神奇嗎?

—熱銷—

發熱內衣主打“高科技”

目前隨著溫度的降低,

發熱內衣的銷量卻直線上升。 在電商平臺上以“發熱內衣”為關鍵字搜索後, 產品資訊多達幾十頁, 甚至上百頁。

淘寶網上的一款發熱內衣月銷量竟高達56000多件。 線上下, 優衣庫的HEATTECH系列發熱內衣也總是會因銷售火爆而斷貨。

這些發熱內衣品牌眾多、款式各異, 面料更是五花八門。 不少品牌的發熱內衣, 其吊牌標示的主要成分為聚酯纖維(滌綸)、粘膠纖維、莫代爾纖維、腈綸、氨綸、錦綸等。

此外, 有些品牌的發熱內衣還在吊牌中特別標出其所用的特殊材質, 如“遠紅外纖維”“沙拉姆”“依克絲”“Outlast材料”等。

一些拗口的“高科技”名詞讓人看得眼花繚亂。

大多數發熱內衣商家都聲稱:

他們的發熱內衣裡有一層“高科技”材料, 可以自己發熱, 保暖效果是傳統純棉保暖內衣的好幾倍。

—揭秘—

不能自發熱需有能量來源

然而, 在北京服裝學院副教授張天驕看來, 商家宣稱的“自己發熱”概念完全不符合科學常識。

“自發熱這個概念是不符合能量守恆定律的, 一定需要有能量來源。 ”張天驕說。

據瞭解, 發熱內衣概念源自日本。 2000年左右, 日本推出一種特殊纖維材料, 它通過吸收人體散發的水分產生熱量。 這種纖維材料最早為登山隊員所用, 後來推廣到普通消費領域。

其實發熱內衣並不是什麼“高科技”。 因為不管是什麼樣的材質通過吸濕都可以發熱。 纖維吸濕發熱機理是當纖維吸收水分時, 纖維分子中的親水基團與水分子結合, 水分子的動能降低, 同時轉換為熱能釋放出來。

通常吸濕發熱性能與纖維回潮率有很大關係, 纖維的回潮率大則吸濕發熱性能好, 回潮率小則吸濕發熱性能差;比如羊毛、莫代爾纖維吸濕發熱效果好, 而普通腈綸、滌綸的吸濕發熱效果較差。 而遠紅外纖維的發熱方式是先吸熱再放熱。

—提醒—

保暖效果不如多添件衣服

雖然發熱內衣被商家冠以“過冬神器”的名號, 但是消費者孫先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他聽朋友介紹這種內衣能自己發熱, 覺得挺新鮮, 便花450元買了一套。

但穿上後感覺與其他保暖內衣沒什麼區別, 並沒有感覺它能自己散發熱量, 而且還不如普通保暖內衣透氣。

“發熱內衣和普通內衣的差別不會太大,有發熱功能的實際上是裡邊的一些添加物,因為織物本身必須得是一般的紡織品纖維面料,纖維很細,加進去過多的功能材料很容易斷,所以加進去的量很少。因為添加的量少,所以效果都不會特別明顯。”張天驕說。

胡國樑也不看好發熱內衣的保暖效果。

“目前,市場上常見的發熱內衣基本是利用人體自身釋放的熱量,再返還給人體,最終達到保暖效果,其實還不如多穿一件衣服來的暖和。”他說。

張天驕表示,雖然遠紅外纖維材料價格不貴,但是把它添加到纖維裡比較困難,這就提高了發熱內衣的成本;Outlast材料作為相變材料價格較貴,因為它需要被封裝在微膠囊裡再使用,目前這種材料應用不太廣泛,根本原因就在於它能夠達到的效果並不特別顯著。

據瞭解,如果添加了大量的發熱纖維材料那麼內衣的價格就變得相當昂貴。例如美國太空總署為太空人設計的登月服裝中就使用了大量的Outlast纖維,而市面上售賣的那些價格低廉的“發熱內衣”,則其實很少含有發熱纖維。

“發熱內衣和普通內衣的差別不會太大,有發熱功能的實際上是裡邊的一些添加物,因為織物本身必須得是一般的紡織品纖維面料,纖維很細,加進去過多的功能材料很容易斷,所以加進去的量很少。因為添加的量少,所以效果都不會特別明顯。”張天驕說。

胡國樑也不看好發熱內衣的保暖效果。

“目前,市場上常見的發熱內衣基本是利用人體自身釋放的熱量,再返還給人體,最終達到保暖效果,其實還不如多穿一件衣服來的暖和。”他說。

張天驕表示,雖然遠紅外纖維材料價格不貴,但是把它添加到纖維裡比較困難,這就提高了發熱內衣的成本;Outlast材料作為相變材料價格較貴,因為它需要被封裝在微膠囊裡再使用,目前這種材料應用不太廣泛,根本原因就在於它能夠達到的效果並不特別顯著。

據瞭解,如果添加了大量的發熱纖維材料那麼內衣的價格就變得相當昂貴。例如美國太空總署為太空人設計的登月服裝中就使用了大量的Outlast纖維,而市面上售賣的那些價格低廉的“發熱內衣”,則其實很少含有發熱纖維。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