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2018年五險一金將會有五大變化,《企業年金辦法》將正式施行

時間過得很快, 轉眼間進入了2018年。 在2018年, 國家將繼續推進惠民工作, 老百姓將得到更大的好處。 據小編所瞭解, 在2018年, 五險一金將要發生5大變化, 每個變化都會與我們的利益有關。 下面抓緊跟著小編來瞭解一下吧。

變化一:養老保險全國統籌開始進行第一步。

在2018年, 國家要實施全民參保計畫, 實施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 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將會是全國統籌開始的第一步。

變化二:國家計畫為失業人員代繳養老、醫療保險。

代繳基本養老保險費, 解決了失業人員養老保險繳費中斷的問題, 解除了失業人員“老有所養”的後顧之憂;代繳基本醫療保險費, 確保失業人員享受醫療保險待遇, 解決了失業人員領金期間“病有所醫”問題。

變化三:在2018年, 你將可能增加一份退休收入。

2018年裡, 你會增加一份什麼收入呢?自2018年2月1日起, 《企業年金辦法》將正式施行。 企業年金是企業及其職工在依法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基礎上, 通過集體協商自主建立的補充養老保險制度。

變化四:部分國資將繼續充實社保基金。

根據國務院公佈的《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實施方案》, 明確劃轉比例統一為企業國有股權的10%。

變化五:住房公積金貸款買房將更容易。

住建部等部門近日聯合印發《關於維護住房公積金繳存職工購房貸款權益的通知》, 要求房地產開發企業不得以提高住房銷售價格、減少價格折扣等方式, 限制、阻撓、拒絕購房人使用住房公積金貸款,

不得要求或變相要求購房人簽署自願放棄住房公積金貸款權利的書面檔。

古代年齡稱謂

古代年齡稱謂使我們事業單位考試當中常識部分的考點, 在歷年考試當中都有作為真題的形式出現過。 現在將這部分的知識整理一下。

1.年齡稱謂

年齡稱謂是古代指代年齡的稱呼, 古人年齡有時候不用數字表示, 而是用其他稱謂來表示。 年齡稱謂大多是記載在書籍之中, 後被沿用至今。

2.稱謂釋義

(1)總角:總, 聚束;角, 小髻, 意為收發結之, 即兒童的髮髻向上分開的樣子, 俗稱小丫角, 因此稱童年時代為「總角」。

(2)垂髫:髫, 古時小孩下垂的頭髮, 於是以「垂髫」指童年或兒童。

(3)始齔:齔, 兒童換牙, 即脫去乳牙長出恒牙。 按生理常規, 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時換牙,

「始齔」便成了童年的代稱。

(4)束髮:束, 捆之意。 古代男孩成童時束髮為髻, 因以「束髮」為成童的代稱, 通常年十五歲始稱成童。 一般指15歲左右, 這時應該學會各種技藝。 《大戴禮記·保傅》:“束髮而就大學, 學大藝焉, 履大節焉。 ”

(5)及笄:指女子15歲。 語出《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 謂結髮而用笄貫之, 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6)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 又稱“待字”。 語出《後漢書·曹皇后記》“小者待年于國”。 以後稱女子待嫁的年歲為“待年”。 《文選·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 金聲夙振。

(7)弱冠:指男子20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 表示已經成年。 左思《詠史》詩之一:“弱冠弄柔翰, 卓犖觀群書。 ”

(8)而立:指30歲。 語出《論語·為政》“三十而立”。 以後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聊齋志異·長清僧》:“友人或至其鄉,敬造之,見其人默然誠篤,年僅而立。”

(9)不惑:指40歲。語出《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以後用“不惑”作40歲的代稱。應璩《答韓文憲書》:“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10)艾:指50歲。語出《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老年頭髮蒼白如艾。《民國通俗演義》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還有什麼不滿意的事?”

(11)花甲(耳順):指60歲。以天干地支名號錯綜參互而得名。計有功《唐詩紀事》卷六十六:“(趙牧)大中鹹通中效李長吉為短歌,對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迴圈落落如弄珠’。”

(12)古稀:指70歲。語出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亦作“古希”。

(13)皓首:指老年,又稱“白首”。《後漢書·呂強傳》:“故太尉段潁,武勇冠世,習于邊事,垂發服戎,功成皓首。”

(14)黃髮:指長壽老人。

(15)望九:指八十多歲的年紀。

(16)米壽:指八十八歲。

(17)白壽:指九十九歲。“百”字,去掉上面的一橫,即為“白”。語出《詩經》,如《詩·魯頌· 宮》“黃髮台背”。老人頭髮由白轉黃。曹植《贈白馬王彪》:“王其愛玉體,俱享黃髮期。”陶淵明《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18)鮐背:指長壽老人。語出《詩經》,如《詩·大雅·行葦》“黃台背”,“台”與,“鮐”通用。《爾雅·釋詁》:“鮐背,壽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鮐魚背。

(19)期頤:指百歲。語出《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謂百歲老人應由後代贍養。蘇軾《次韻子由三首》:“到處不妨閑蔔築,流年自可數期頤。”

(20)茶壽:指一百零八歲。

3.稱謂來歷

在閱讀古文的過程中,經常會碰到一些表達年齡稱謂的詞,如:“弱冠”、“耄耋”等。學生往往對此很費解。其實類似這樣的詞還很多,都是我們在閱讀古文的過程中所必須瞭解的知識。古人的年齡稱謂來源不一,大多根據不同年齡的生理特徵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襲前人所言而成為固定稱謂的。

在所有的年齡稱謂中,“九十”的稱謂可謂最多最有趣。或叫“鮐背”,鮐是一種魚,背上的斑紋如同老人褶皺的皮膚。又人到暮年,皮膚上生出老年斑如凍梨之皮,故又稱“凍梨”。

還有依據生理特徵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嬰兒”,是因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餵奶。嬰可與膺通假,膺者胸也。嬰兒即為抱在胸前之兒。七歲除叫做“悼”外,還叫“齠齔”也叫做“毀齒”,因為正是換牙時期,所以有此稱呼。十五歲叫做“童”,“山無草木曰童”。古代十六歲成年,十五歲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處用的是比喻意。

另外,我們現在常說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則來自於《論語·為政篇》的記載:“子曰: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距。”

漢人戴聖所輯《禮記·曲記篇》中說:“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壯,四十曰強,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其中還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說法。但後人卻常把“幼學”、“弱冠”等作為年齡稱謂,這恐怕是後代詞彙由單音節向雙音節發展的原因吧

我國還有干支紀年的傳統,六十年為一輪,故又有六十歲為“花甲之年”的說法。杜甫有詩句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於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別稱。

當然,古代年齡稱謂並不止這些,還有許多散見於各類古書中,因較少使用而未被流傳下來。上面所述這些因使用頻率高,生命力強而被後人沿用了下來。有些還已經進入了我們的日常交際之中,如:“三十而立”。再如,從“嬰兒”和“兒童”兩個詞中,我們已看不出歷史和今天的區別了。

以後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聊齋志異·長清僧》:“友人或至其鄉,敬造之,見其人默然誠篤,年僅而立。”

(9)不惑:指40歲。語出《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以後用“不惑”作40歲的代稱。應璩《答韓文憲書》:“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10)艾:指50歲。語出《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老年頭髮蒼白如艾。《民國通俗演義》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還有什麼不滿意的事?”

(11)花甲(耳順):指60歲。以天干地支名號錯綜參互而得名。計有功《唐詩紀事》卷六十六:“(趙牧)大中鹹通中效李長吉為短歌,對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迴圈落落如弄珠’。”

(12)古稀:指70歲。語出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亦作“古希”。

(13)皓首:指老年,又稱“白首”。《後漢書·呂強傳》:“故太尉段潁,武勇冠世,習于邊事,垂發服戎,功成皓首。”

(14)黃髮:指長壽老人。

(15)望九:指八十多歲的年紀。

(16)米壽:指八十八歲。

(17)白壽:指九十九歲。“百”字,去掉上面的一橫,即為“白”。語出《詩經》,如《詩·魯頌· 宮》“黃髮台背”。老人頭髮由白轉黃。曹植《贈白馬王彪》:“王其愛玉體,俱享黃髮期。”陶淵明《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18)鮐背:指長壽老人。語出《詩經》,如《詩·大雅·行葦》“黃台背”,“台”與,“鮐”通用。《爾雅·釋詁》:“鮐背,壽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鮐魚背。

(19)期頤:指百歲。語出《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謂百歲老人應由後代贍養。蘇軾《次韻子由三首》:“到處不妨閑蔔築,流年自可數期頤。”

(20)茶壽:指一百零八歲。

3.稱謂來歷

在閱讀古文的過程中,經常會碰到一些表達年齡稱謂的詞,如:“弱冠”、“耄耋”等。學生往往對此很費解。其實類似這樣的詞還很多,都是我們在閱讀古文的過程中所必須瞭解的知識。古人的年齡稱謂來源不一,大多根據不同年齡的生理特徵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襲前人所言而成為固定稱謂的。

在所有的年齡稱謂中,“九十”的稱謂可謂最多最有趣。或叫“鮐背”,鮐是一種魚,背上的斑紋如同老人褶皺的皮膚。又人到暮年,皮膚上生出老年斑如凍梨之皮,故又稱“凍梨”。

還有依據生理特徵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嬰兒”,是因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餵奶。嬰可與膺通假,膺者胸也。嬰兒即為抱在胸前之兒。七歲除叫做“悼”外,還叫“齠齔”也叫做“毀齒”,因為正是換牙時期,所以有此稱呼。十五歲叫做“童”,“山無草木曰童”。古代十六歲成年,十五歲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處用的是比喻意。

另外,我們現在常說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則來自於《論語·為政篇》的記載:“子曰: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距。”

漢人戴聖所輯《禮記·曲記篇》中說:“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壯,四十曰強,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其中還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說法。但後人卻常把“幼學”、“弱冠”等作為年齡稱謂,這恐怕是後代詞彙由單音節向雙音節發展的原因吧

我國還有干支紀年的傳統,六十年為一輪,故又有六十歲為“花甲之年”的說法。杜甫有詩句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於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別稱。

當然,古代年齡稱謂並不止這些,還有許多散見於各類古書中,因較少使用而未被流傳下來。上面所述這些因使用頻率高,生命力強而被後人沿用了下來。有些還已經進入了我們的日常交際之中,如:“三十而立”。再如,從“嬰兒”和“兒童”兩個詞中,我們已看不出歷史和今天的區別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