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浙大團隊捧回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這項發明讓燃煤發電從“黑色”轉變為“綠色”

煤炭作為兩次工業革命最重要的能源之一, 在人類發展史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然而因其對空氣的污染, 讓昔日的“黑色黃金”變成了如今重要的污染源之一。

如何扭轉燃煤造成污染的現狀?

在浙江大學玉泉校區老和山下, 坐落著占地總面積15000平方米的能源清潔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 實驗室裡, 佈局著燃燒各種複雜煤質的爐子、每小時1萬標方煙氣量的煙氣污染物超低排放技術中試平臺,

以及各類大型精密儀器設備。

這座實驗室誕生了讓燃煤變得更清潔的燃煤機組超低排放技術, 還誕生了浙江省第一個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關於此獎項的含金量, 告訴大家一個事實就是, 1998年~2004年, 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連續6年空缺, 所以說這是一個很高級別的獎項, 要求嚴苛, 有點寧缺毋濫的意思。

在國家傑青基金、國家“863”計畫、國家科技支撐計畫和浙江省重大科技專項等專案的持續支持下, 浙江大學與浙江省能源集團有限公司等單位經過20餘年的自主創新與聯合攻關, 率先實現了燃煤機組超低排放關鍵技術與成套裝備的突破, 專案榮獲2017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在應用這項成果的嘉興嘉華電廠,

每小時發電100萬度的燃煤發電機組, 燃煤煙氣在幾十秒的時間內“跑完”專案組開發的超低排放系統, 而最終監測的污染物排放濃度遠低於燃煤電廠排放限值。 在200多米高的煙囪上幾乎看不到煙色, 成功實現了煤炭在電廠的清潔利用。 目前, 嘉興嘉華電廠被國家能源局授予“國家煤電節能減排示範電站”。

燃煤污染

關鍵是要靠核心技術治理

我國煤炭資源地域分佈廣, 動力用煤成分複雜, 特別是高灰份煤、高硫煤等劣質煤用量大, 因此煤的燃燒特性和污染物排放特性也非常複雜。 而且, 燃煤電廠負荷變化普遍較為頻繁, 對環保裝置的運行可靠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該專案組經過長期理論研究和試驗研究,

克服了重重難關, 研發了高效率、高可靠、高適應、低成本的多污染物高效協同脫除超低排放系統, 實現了複雜煤質和複雜工況下燃煤機組多種污染物的超低排放, 讓燃煤變得更加清潔。

如針對“霧霾元兇”——細顆粒物在煙氣中脫除效率低的問題,

採用溫—濕系統調控強化了多場協同下細顆粒物和SO3的控制脫除, 提升了顆粒的捕集效率。 針對催化劑中毒失活、低溫活性差等問題, 通過多活性中心催化劑的研發, 在多個活性位點的“團結協作”下, 提高了催化劑的抗中毒、低溫活性、協同氧化汞等性能, 實現了複雜煤質及低負荷運行等惡劣工況下氮氧化物的高效脫除, 也有效控制了汞的排放。 針對廢舊催化劑的處置問題, 採用活性組分分次可控負載等方法, 可使廢舊催化劑活性恢復到了新鮮催化劑的水準, 實現了廢舊催化劑的迴圈利用及功能化改性。 針對系統優化運行問題, 建立了多斷面污染物濃度預測模型及優化方法, 可實現超低排放的智慧調控。

成果共授權國家發明專利34項(含美國專利2項)、軟體著作權登記11項,牽頭制定了國家和行業標準9項,成果還被推廣到華北、華中、華南等區域,近三年應用本發明成果新增銷售109.6億元。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團隊主要成員多次應邀在國際大型學術會議上做特邀報告,還曾受邀在達沃斯論壇上介紹燃煤污染治理的“中國方案”。

產學研用結合

科研成果開花落地

“在實驗室,我們這套系統實現了超低排放。但要真正應用起來,還要針對性解決具體的工程細節問題。”浙江大學能源工程學院教授高翔說。高翔團隊首先在小型燃煤鍋爐上進行成果示範應用,然後再應用到大型燃煤發電機組上。2011年,浙江大學與浙江省能源集團有限公司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在已有合作基礎上,成立了聯合攻關小組,以加快相關技術成果在燃煤發電領域的轉化應用進程。

通過該項目的推進,培養了一大批相關領域的高水準專業技術隊伍,特別是在成果轉化落地應用階段,支撐了一批環保骨幹企業的誕生與成長。

“通過與浙大的長期產學研合作,真正實現了科技創新推動產業發展,集團的綜合實力上了一個大臺階,已成為當地排名第一的納稅大戶。”山東國舜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呂和武說。

“我們通過和浙大的合作,大大提高了公司的技術水準,樹立了良好的口碑,公司已在新三板掛牌上市。”浙江中泰環保有限公司總經理屠天雲表示。

勇於開拓

造福社會和人民

榮譽的背後,折射著我省科技工作者開拓創新、攻堅克難的精神品質。1990年,高翔在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岑可法的指導下進入煤炭清潔利用研究領域。20餘年來,他始終堅持在這一領域開拓,他說支撐自己的內心動力是希望為國家做事情的理想,而這樣的理想也存在於團隊中每一個人的心中。

在讓燃煤變得更清潔的道路上,專案團隊數十年如一日,始終充滿激情與活力,攻堅克難,並樂在其中。浙江大學副教授鄭成航回憶:“項目研究過程中,為了討論一些關鍵問題,大家經常從早上8點開會到晚上,中間訂兩頓盒飯,邊吃邊討論,有時候開會開到半夜仍然意猶未盡,第二天早上還是正常上班。”

“我們團隊幾十年來一直瞄準煤炭清潔高效利用這一國家重大需求,堅持產學研協同創新,努力把科研成果變成應用成果,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來解決實際問題,造福社會和人民。” 中國工程院院士岑可法說。

“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推進綠色發展,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這也為我們團隊今後的研究發展方向指明了道路。”高翔介紹,未來這項技術還有望延伸到工業鍋爐等其他領域,實現多污染源多污染物的超低排放,為建設“綠色中國”、“美麗中國”提供科技的核心支撐力量。

編輯:甘玲 校對:項明祥 章曉建 施洋洋

成果共授權國家發明專利34項(含美國專利2項)、軟體著作權登記11項,牽頭制定了國家和行業標準9項,成果還被推廣到華北、華中、華南等區域,近三年應用本發明成果新增銷售109.6億元。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團隊主要成員多次應邀在國際大型學術會議上做特邀報告,還曾受邀在達沃斯論壇上介紹燃煤污染治理的“中國方案”。

產學研用結合

科研成果開花落地

“在實驗室,我們這套系統實現了超低排放。但要真正應用起來,還要針對性解決具體的工程細節問題。”浙江大學能源工程學院教授高翔說。高翔團隊首先在小型燃煤鍋爐上進行成果示範應用,然後再應用到大型燃煤發電機組上。2011年,浙江大學與浙江省能源集團有限公司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在已有合作基礎上,成立了聯合攻關小組,以加快相關技術成果在燃煤發電領域的轉化應用進程。

通過該項目的推進,培養了一大批相關領域的高水準專業技術隊伍,特別是在成果轉化落地應用階段,支撐了一批環保骨幹企業的誕生與成長。

“通過與浙大的長期產學研合作,真正實現了科技創新推動產業發展,集團的綜合實力上了一個大臺階,已成為當地排名第一的納稅大戶。”山東國舜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呂和武說。

“我們通過和浙大的合作,大大提高了公司的技術水準,樹立了良好的口碑,公司已在新三板掛牌上市。”浙江中泰環保有限公司總經理屠天雲表示。

勇於開拓

造福社會和人民

榮譽的背後,折射著我省科技工作者開拓創新、攻堅克難的精神品質。1990年,高翔在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岑可法的指導下進入煤炭清潔利用研究領域。20餘年來,他始終堅持在這一領域開拓,他說支撐自己的內心動力是希望為國家做事情的理想,而這樣的理想也存在於團隊中每一個人的心中。

在讓燃煤變得更清潔的道路上,專案團隊數十年如一日,始終充滿激情與活力,攻堅克難,並樂在其中。浙江大學副教授鄭成航回憶:“項目研究過程中,為了討論一些關鍵問題,大家經常從早上8點開會到晚上,中間訂兩頓盒飯,邊吃邊討論,有時候開會開到半夜仍然意猶未盡,第二天早上還是正常上班。”

“我們團隊幾十年來一直瞄準煤炭清潔高效利用這一國家重大需求,堅持產學研協同創新,努力把科研成果變成應用成果,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來解決實際問題,造福社會和人民。” 中國工程院院士岑可法說。

“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推進綠色發展,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這也為我們團隊今後的研究發展方向指明了道路。”高翔介紹,未來這項技術還有望延伸到工業鍋爐等其他領域,實現多污染源多污染物的超低排放,為建設“綠色中國”、“美麗中國”提供科技的核心支撐力量。

編輯:甘玲 校對:項明祥 章曉建 施洋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