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郭台銘因愛克癌:想讓基因檢測像iPhone一樣普遍

3月12日, 對鴻海集團董事長、永齡健康基金會創辦人郭台銘來說, 是悲痛但也是希望。 因喪親之痛, 郭台銘毅然決定攜手全球基因定序及基因檢測領頭羊“華大基因”, 想讓基因檢測像iPhone一樣普遍。

2005年, 郭台銘前妻林淑如因乳癌過世。 “我陪郭董和守正度過難纏的一天, 他們失去了摯愛至親”台大癌醫中心醫院院長鄭安理回憶。

鴻海董事長郭台銘

12年後的這天, 郭台銘到亡妻林淑如的墓地祭拜後, 前往台大永齡生醫工程館舉辦記者會, 他攜手臺灣大學及華大基因, 宣誓要攻克乳癌, 為華人女性的健康把關。

尤其, 乳癌至今仍打擊著許多臺灣女性, 以及她們背後的一個個家庭。 它不只是臺灣女性罹癌的首要威脅, 光是2015年, 每10萬名女性就有69.1人罹患乳癌;它更是第四大癌症死因。

胸前佩戴粉色絲帶的郭台銘說, “身為乳癌患者的家屬 , 這種痛12年了沒有一絲減緩。

要攻克癌症, 要徹底瞭解癌症敵人的天性。 ”

在臺灣, 郭台銘捐贈臺灣大學150億台幣(約33.5億人民幣), 建造攻克癌症的堡壘, 例如, 台大台成幹細胞治療研究中心、台大永齡生醫工程館, 以及將在明年完工的台大癌醫中心與質子中心;從基礎研究到臨床醫學都囊括在內。

除此之外, 他積極在產業界找盟軍, 尤其特別關注“基因領域”。

鄭安理表示, 癌症的發生是受到環境刺激(如:雌激素、脂肪或環境荷爾蒙), 再加上特定基因型所致;而且如乳癌等癌症表現, 華人和歐美有差異。 這都顯示“基因”對於抗癌的重要性。

因此, 從去年9月, 郭台銘、臺灣大學和美國南坦醫療集團(NantWorks)創辦人黃馨祥(Patrick Soon-Shiong)簽訂合作契約, 以建立“華人基因資料庫”為目標, 期望透過大資料抗癌。

郭董+華大基因:我們兩個1加1等於11

半年不到, 這次郭台銘宣佈, 又將攜手臺灣大學和“華大基因”合作。

“不是追求有多少商機, 而是讓病人有多少時機、契機挽救生命”郭台銘說。 他看到, 近來基因檢測技術發展快速, 並期待從臺灣出發, 打造出更便宜、速度更快的基因檢測工具, 及早發現, 讓癌症的治療和預防成為可能。

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

華大基因以基因定序與基因檢測著名。 自1999年創立後, 不到20年光景, 華大基因已成為全球最大基因組分析領域的領頭羊;並曾在《自然》與《科學》等四大科學期刊上, 發表249篇文;2012年則收購美國上市公司Complete Genomics, 並在2015年推出基因測序系統。

但目前基因定序或檢測的金額昂貴, 並非人人都能享有, 能否普及化成了關鍵。

“生命科學要有工業支撐, 這帶頭人就是郭董”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說, “鴻海推動了IT, 讓每個人都用得起PC(電腦)、手機, 我們能不能在這部份合作, 讓每個人都做得起基因檢測和定序。 ”尤其, 運用基因儀器、光學儀器, 及早監控異常腫瘤的發生是未來目標。

讓基因檢測像iPhone一樣普遍, 這個目標讓兩大產業巨頭的攜手, 一點也不突兀, “我們兩個1加1等於11”汪建說, 而且不只華人地區, 他更豪氣地說, “我們的目標是全球。 ”

待解難題:法規與倫理

美國《時代》雜誌於今年初指出, 全球第二大軟體公司甲骨文(Oracle)共同創辦人艾利森(Larry Ellison)已投入3.3億美元, 研究高齡化及相關疾病;Google母公司Alphabet的執行長兼共同創辦人佩吉(Larry Page)則在2013年推出專研健康科學計畫的新公司Calico, 以對抗老化及相關疾病。

但當科學走得前面, 法規與倫理的衝突, 成為矽谷科技人必須面對的問題。 例如, 政府要批准療法通過, 往往需要好幾年的時間, 但矽谷有一群生物駭客(biohacking)已等不及了, 開始從人類生物學中, 找治病生機。

郭台銘也看到臺灣發展生技業可能碰到的難題,從基礎研究到臨床試驗,“怎麼樣突破法令限制、制度捆綁,讓新科技在這衝突找到創新,(這)往往是要突破的。”

生命和時間賽跑,科技也和倫理賽跑,在這場生技熱潮中,如何取得平衡仍是待解難題。

郭台銘也看到臺灣發展生技業可能碰到的難題,從基礎研究到臨床試驗,“怎麼樣突破法令限制、制度捆綁,讓新科技在這衝突找到創新,(這)往往是要突破的。”

生命和時間賽跑,科技也和倫理賽跑,在這場生技熱潮中,如何取得平衡仍是待解難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