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不得不看!日本戰後60年的經濟大波動!

【導讀】釋迦摩尼形容人世的時候, 用“諸事無常”一語道破。 在變幻莫測的經濟大潮中翻滾起伏的企業境遇之嚴酷, 正如釋迦摩尼所言。 但是, 變幻莫測正是人世的命運, 今後也一樣, 無法預測的經濟變動波濤仍將不斷地衝擊企業。 這種時而襲來的經濟變動, 既然如“命運”一樣無法回避, 那麼我們企業經營者應該如何思考?應該如何來執掌經濟之舵呢?

本章思維導圖(點擊圖片查看原圖, 橫屏預覽效果更佳):

各位有聽讀書的書友們, 大家好, 今天我們開始共讀《六項精進》的49-59頁, 在共讀的過程中, 大家可以思考以下問題:

1:廣場協議給日本經濟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

2:日本失去的10年是指的哪段時間?

稻盛和夫成長史

稻盛和夫出生於日本西南部的鹿兒島, 大學的專業是應用化學。 畢業後就職於日本京都一家電瓷瓶製造公司, 當一名技術員。 後來在幾位友人的支持下,

于1959年創立了一家生產精密陶瓷零件的公司--京瓷。 雖是白手起家, 但是稻盛和夫開發的精密陶瓷材料卻深受業界歡迎, 京瓷也努力將這種材料應用於各種領域。 在創業的50年內, 京瓷充分利用精密陶瓷的特性, 開發了各種各樣的產品, 從各種精密陶瓷元器件到太陽能電池, 醫用材料, 以至手機、印表機、影印機等終端產品, 京瓷成為了日本有代表性的高科技企業之一。 在中國, 京瓷也在上海、東莞以及天津建立了製造基地, 生產電子零部件、印表機、影印機和太陽能電池。

另外, 在日本還有一家同樣也是稻盛和夫創辦的KDDI公司。 京瓷是第一大股東, KDDI從事長途電話和移動通信業務, 在通信行業的新准入企業中位居首位,

現在已經成為日本國內第二大通信營運商。 除此之外, 京瓷還有賓館以及從事電腦系統服務等等的企業群。 從材料到原器件、零部件, 從機器設備的製造到通信、服務, 像這樣業務涉及整條產業鏈, 領域又如此廣泛的企業, 在全球也是極其罕見的。 這些由稻盛和夫創建的企業集團, 早在2009年3月期的合併銷售額就達到約4.6萬億日元, 利潤約5000億日元。

在日本中小, 中堅企業之中, 有很多經營者想要學習稻盛和夫的經營思想。 因此, 從1993年起, 他就義務傳授起他的經營哲學, 並以“盛和塾”這種經營塾的形式在全國展開。 “盛和塾”以日本國內為主, 現在全世界已經發展到60家, 塾生超過了5400名。

戰後60年日本經濟所遭遇的變動

在經濟變動的波濤中, 日本企業榮枯盛衰的故事不勝枚舉。 翻開日本的戰後產業史, 可謂是“屍骨累累”的景象。 可事實上, 只有那些越過了累累屍山的企業, 直到今天才依然繁榮興旺。 首先我們來簡要的回顧一下, 變化頻繁的日本戰後經濟產業的歷史。

1945年日本戰敗,

全體國民團結一致著手經濟的復興。 但是, 剛戰敗後的日本經濟非常困難, 國內的工廠、運輸設備, 基礎設施大半損毀, 同時海外的日本人大量歸國, 出現了嚴重的通貨膨脹和糧食危機。 當時的日本, 除了每一位國民面對廢墟, 嚮往富貴的願望之外, 幾乎一無所有。 但正是這種渴望富裕而催生的勤奮, 成為日本從焦土中奮起的原動力。 全國國民的汗水結晶創造了日本經濟的“世界奇跡”, 帶來了經濟復興的豐碩成果。 1960年, 政府發佈了“國民收入倍增計畫”, 致力於大幅提高國民的生活水準。 1964年舉辦東京奧運會, 同時貫通日本東西的大動脈, 高速公路和高速鐵路等社會基礎設施快速建成。 1970年大阪世博會開幕。 這期間, 電視機等家用電器迅速普及。當此“家庭電器化時代”到來之際,20世紀60年代,京瓷公司作為生產電視機顯像管用陶瓷絕緣品的廠家,迎來了創業期。

但是進入70年代,快速增長的日本經濟走到了轉折的關頭。這就是1971年的“尼克森衝擊”。美國因為連年的貿易逆差,放棄了美元的固定匯率制度。在這之前的20多年,匯率被人為控制在1美元=360日元的水準。習慣了這種匯率的日本出口產業不得不改變經營的方向,努力削減成本以維持價格競爭力,同時提高產品品質,開發獨創性的產品。此時,日本的產業結構被迫向高附價值的方向轉變。這一過程很多企業被淘汰出局,但就整體而言,日本的經濟仍然持續增長。不久後,日本又受到了石油危機的衝擊。因為中東原油價格飛漲而引發的石油危機,使企業訂單急劇減少,原材料成本迅速攀升,日本產業界陷入了巨大的混亂當中。但是由於企業家的拼命努力,最終克服了連續兩次的石油危機,日本的貿易順差繼續擴大。由於日本出口大幅增加,使日美之間的貿易失衡問題更加突出。

從70年代後半期開始,日美貿易摩擦日益加劇。在美國的強硬要求下,為修正貿易失衡,日本以鋼鐵、汽車為主,自行限制對美出口,同時採取降低關稅等政策,促進從美國的進口。日美間的貿易摩擦雖然持續了很長時間,但後來日本企業採用在美國本土生產等方法,使這個問題逐步趨向緩解。回頭來看,伴隨著浮動匯率制度的實行而導致的日元升值,雖然對日本企業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但同時也帶來了進口成本和海外投資成本降低的好處。更重要的是,日元升值反而成了日本企業提升國際競爭力的契機。

其後,1985年的“廣場協議”使日元進一步升值。1995年日元甚至創紀錄的升至1美元=79日元。許多企業徹底的提高效率,取得了更大的經營效果。95年的超高日元匯率,對出口比例超過45%的京瓷也是一次嚴峻的考驗。但全公司團結奮鬥,徹底削減了成本,雖然銷售額一時減少,但利潤卻沒有下降,一直確保在20%左右。以“廣場協議”後日元的升值為契機,資金開始從海外流入,同時為了拯救因日元升值而陷入困境的出口產業,日本政府實行了寬鬆的金融政策。由於這些原因,從80年代後半期起,日本經濟活動中,投機迅速升溫,特別是對股票和土地的投資。股票市場的平均股價僅5年就漲到了3倍,6大城市的地價也在短短幾年飆升了3倍。升值再升值,一時間坊間甚至流傳著“東京的23個區的地價足以買下整個美國國土”這樣的話。

缺乏實體經濟增長的支撐,泡沫經濟理所當然不久就破滅了。1990年財政當局抑制經濟過熱的政策一出臺,立即成為導火線,股價、地價開始暴跌,不僅許多企業承受了巨額賬外損失和負債,而且戰後一直支撐日本經濟發展的金融系統,也開始搖搖欲墜,發出了崩裂的聲響。泡沫經濟時期,以企業土地做抵押,銀行借貸出了大量的資金。由於地價下跌,這些貸出的資金都變成了不良債權。銀行因擁有大量不良債權而陷入了經營危機。截止2002年度為止,日本的大型銀行被迫處理了高達88萬億日元的龐大不良債權。政府注入公共資金,銀行處於維持慘澹經營的窘境。銀行的困境又導致了“惜貸”,使得銀行不願向企業融資,這又引發了以中小企業為主的連鎖性企業倒閉,其影響波及到了整個社會。因此90年代的日本經濟被稱為“失去的10年”,進入了長期的嚴冬。

進入新世紀以後,大型銀行的不良貸款處理基本完成,企業收益有所改善,日本經濟迎來了恢復期。但是伴隨著2001年,美國的IT泡沫破裂,以電子工業為中心的日本產業又遭受打擊,許多企業利潤大幅下滑。在日本經濟眼看癒合之際,因美國金融機構破產而引發的世界性經濟蕭條,又襲擊了日本,使很多的企業陷入長期的痛苦掙扎之中。

領讀君說:世界經濟從美國金融危機爆發以後迅速惡化,因為波及到實體經濟,出現了整個世界同時蕭條的局面。雖然現在經濟已經走出低谷,有所復蘇。但是回顧過去的世界經濟,變動起伏是反復出現的,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景氣與不景氣總是交替產生。所以,企業家在平日的經營中,應隨時做好應對措施。

電視機等家用電器迅速普及。當此“家庭電器化時代”到來之際,20世紀60年代,京瓷公司作為生產電視機顯像管用陶瓷絕緣品的廠家,迎來了創業期。

但是進入70年代,快速增長的日本經濟走到了轉折的關頭。這就是1971年的“尼克森衝擊”。美國因為連年的貿易逆差,放棄了美元的固定匯率制度。在這之前的20多年,匯率被人為控制在1美元=360日元的水準。習慣了這種匯率的日本出口產業不得不改變經營的方向,努力削減成本以維持價格競爭力,同時提高產品品質,開發獨創性的產品。此時,日本的產業結構被迫向高附價值的方向轉變。這一過程很多企業被淘汰出局,但就整體而言,日本的經濟仍然持續增長。不久後,日本又受到了石油危機的衝擊。因為中東原油價格飛漲而引發的石油危機,使企業訂單急劇減少,原材料成本迅速攀升,日本產業界陷入了巨大的混亂當中。但是由於企業家的拼命努力,最終克服了連續兩次的石油危機,日本的貿易順差繼續擴大。由於日本出口大幅增加,使日美之間的貿易失衡問題更加突出。

從70年代後半期開始,日美貿易摩擦日益加劇。在美國的強硬要求下,為修正貿易失衡,日本以鋼鐵、汽車為主,自行限制對美出口,同時採取降低關稅等政策,促進從美國的進口。日美間的貿易摩擦雖然持續了很長時間,但後來日本企業採用在美國本土生產等方法,使這個問題逐步趨向緩解。回頭來看,伴隨著浮動匯率制度的實行而導致的日元升值,雖然對日本企業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但同時也帶來了進口成本和海外投資成本降低的好處。更重要的是,日元升值反而成了日本企業提升國際競爭力的契機。

其後,1985年的“廣場協議”使日元進一步升值。1995年日元甚至創紀錄的升至1美元=79日元。許多企業徹底的提高效率,取得了更大的經營效果。95年的超高日元匯率,對出口比例超過45%的京瓷也是一次嚴峻的考驗。但全公司團結奮鬥,徹底削減了成本,雖然銷售額一時減少,但利潤卻沒有下降,一直確保在20%左右。以“廣場協議”後日元的升值為契機,資金開始從海外流入,同時為了拯救因日元升值而陷入困境的出口產業,日本政府實行了寬鬆的金融政策。由於這些原因,從80年代後半期起,日本經濟活動中,投機迅速升溫,特別是對股票和土地的投資。股票市場的平均股價僅5年就漲到了3倍,6大城市的地價也在短短幾年飆升了3倍。升值再升值,一時間坊間甚至流傳著“東京的23個區的地價足以買下整個美國國土”這樣的話。

缺乏實體經濟增長的支撐,泡沫經濟理所當然不久就破滅了。1990年財政當局抑制經濟過熱的政策一出臺,立即成為導火線,股價、地價開始暴跌,不僅許多企業承受了巨額賬外損失和負債,而且戰後一直支撐日本經濟發展的金融系統,也開始搖搖欲墜,發出了崩裂的聲響。泡沫經濟時期,以企業土地做抵押,銀行借貸出了大量的資金。由於地價下跌,這些貸出的資金都變成了不良債權。銀行因擁有大量不良債權而陷入了經營危機。截止2002年度為止,日本的大型銀行被迫處理了高達88萬億日元的龐大不良債權。政府注入公共資金,銀行處於維持慘澹經營的窘境。銀行的困境又導致了“惜貸”,使得銀行不願向企業融資,這又引發了以中小企業為主的連鎖性企業倒閉,其影響波及到了整個社會。因此90年代的日本經濟被稱為“失去的10年”,進入了長期的嚴冬。

進入新世紀以後,大型銀行的不良貸款處理基本完成,企業收益有所改善,日本經濟迎來了恢復期。但是伴隨著2001年,美國的IT泡沫破裂,以電子工業為中心的日本產業又遭受打擊,許多企業利潤大幅下滑。在日本經濟眼看癒合之際,因美國金融機構破產而引發的世界性經濟蕭條,又襲擊了日本,使很多的企業陷入長期的痛苦掙扎之中。

領讀君說:世界經濟從美國金融危機爆發以後迅速惡化,因為波及到實體經濟,出現了整個世界同時蕭條的局面。雖然現在經濟已經走出低谷,有所復蘇。但是回顧過去的世界經濟,變動起伏是反復出現的,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景氣與不景氣總是交替產生。所以,企業家在平日的經營中,應隨時做好應對措施。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