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安得廣廈千萬間(巡航2017)——保山中心城區棚戶區改造的探索與實踐

“安得廣廈千萬間,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風雨不動安如山。 ”詩聖杜甫發出的喟歎, 迴響千年, 如今正在保山中心城區變為現實。

截至目前, 保山中心城區棚戶區改造項目現已完成投資165.92億元, 完成99.7%;已建成安置房17671套、255.7萬平方米, 完成99.64%;計畫徵收土地5723畝, 已簽徵收協議13111.85畝, 超額129%;已完成貨幣安置10150套, 完成100%……這些數字的背後折射出的是保山數萬群眾的安居夢正成為現實;折射出的是保山跨越發展的昂揚樂曲;折射出的是保山走進新時代的鏗鏘足音……

以人民為中心:從“要我拆”到“我要拆”

一提起棚戶區, 很多人的腦海中首先想到的是“破敗”“髒亂”等詞語。

在保山城鎮化發展方興未艾之際, 集中連片的棚戶區, 成了保山進一步發展的“瓶頸”,推進棚戶區改造刻不容緩。

保山中心城區棚戶區改造工程浩大, 專案範圍包括青華湖、下村、青陽、紅廟及火車站五個片區, 可研總規劃面積22437畝(其中棚戶區占地8196.6畝), 共涉及拆遷戶數11312戶、拆遷面積253.67萬平方米, 需安置27885套(其中實物建房17735套、256.5萬平方米, 貨幣安置10150套), 專案計畫總投資166.42億元。

“保山中心城區棚戶區改造專案規模在全省最大, 總投資全省最大, 全省棚改項目第一批資金落地在保山, 第一批棚改戶搬遷入住也在保山, 專案全部完成後將打造成全省棚戶區改造示範點。 ”雲南城鄉投保山分公司總經理、保山中心城區棚戶區改造項目副指揮長汪宗彥如是說。

然而, 進行棚戶區改造, 房屋征遷是最難啃的一塊“硬骨頭”, 也是城市發展中的老難題。 認真分析後, 我們不難發現, 征遷之難, 難在操作過程的公平公正, 難在贏得群眾的信任和支持。

為此, 保山在棚戶區改造過程中, 始終以群眾呼聲為第一信號、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以群眾滿意為第一標準, 廣泛聽取群眾意見, 充分發動群眾、依靠群眾, 制定了征遷、補償、安置等各個環節的政策, 並且採取區級領導掛片, 鄉鎮(街道)、部門領導幹部包保到戶的工作責任機制, 按照時間倒逼、責任到人、獎懲分明的工作要求, 實行征遷幹部包宣傳入戶動員、包簽訂協定、包領款搬家、包房屋拆除、包安置入住、包生產發展的“六包做法”,

扎實推進棚改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因地制宜、造福群眾, 任何時候都不能變;群眾路線、取信於民, 任何時候都不能丟;依法依規、陽光徵收, 任何時候都不能忘。 ”隆陽區市場監督管理局黨委委員李繼楊總結說, 該局在紅廟棚戶區改造過程中得到三條寶貴的啟示。

紅廟社區的董慶先一家, 現在已經搬到了太保北路社區居住。 董慶先回憶說, 政府動員搬遷之初, 她也想不通, 老人更不願意搬。 後來, 掛鉤聯繫他家的幹部多次來到她家, 聽困難、講政策。 “幹部下來宣傳政策, 沒什麼藏著掖著的, 我能感覺到, 幹部是真心為我們著想的!”

正是堅守“以民為中心”的“秘訣”, 這塊“硬骨頭”得以破題,

逐步實現了棚改居民由“要我拆遷”向“我要拆遷”的自覺轉變, 讓拆遷這一熱點、難點、焦點事件“軟著陸”。

此外, 各個棚戶區改造專案均實行“陽光征遷”, 征遷工作做到過程全公開, 即做到政策公開、辦法公開、範圍公開、物件公開, 做到丈量結果公示、補償標準額度公示、征遷進展公示……用“心換心”的真誠, 用“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公平, 換來的更是百姓對棚改工作的積極回應和大力支持。

棚戶區改造, 一個對人民的莊嚴承諾, 如今正在保山大地上扎實推進, 越來越多的棚戶區居民從這項民生工程中獲得了實惠, 圓了安居夢。

以創新為引擎:用“新方法”巧破“老難題”

棚戶區改造, 是許多地方政府眼中的“老難題”。 保山如何打開這個令城市管理者頭痛不已的“密碼鎖”?

凡事預則立, 不預則廢。 保山市委、市政府把棚戶區改造作為全市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在觀念先行、規劃先行的同時, 緊緊抓住國家在2013—2017年期間加快推進棚戶區改造的政策機遇, 根據省委、省政府“守住紅線、統籌城鄉、城鎮上山、農民進城”的總體要求, 結合《保山市城市總體規劃修改(2013—2030)》發展目標, 將紅廟片區、下村片區、火車站片區、青華湖片區和青陽片區列為2013—2017年中心城區棚戶區改造重點實施專案, 通過統一規劃建設實現城市整體開發。

160多億的投資, 錢從哪兒來呢?保山探索“政府主導、銀行貸款、市場運作”的棚戶區改造新模式, 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

2014年4月, 保山市人民政府率先與雲南建投集團及旗下的雲南省城鄉建設投資有限公司簽署了保山市2013—2017年中心城區棚戶區改造專案《融資開發協定》《合作建設協定》, 通過“整體規劃、綜合開發、優先安置、統借統還、分期實施”的模式,向金融機構申請貸款,共同實施保山中心城區棚戶區改造工作,建設週期為2014-2017年。截至目前,累計到位資金166.42億元,其中,獲得融資貸款146.56億元、中央補助資金4.36億元、省級補助資金0.92億元、地方配套3.72億元、企業自籌5.75億元、專項資金補助5.1億元。目前已完成投資165.92億元,未完成投資0.5億元,完成99.7%。

貸款如何還?保山市與雲南省建工集團、雲南省城鄉建設投資公司經過多次協商,創新發展理念及合作機制,將棚戶區改造區域內整理出的土地出讓收入及項目的配套商業收入,進入保山市與省城鄉建設投資公司及國開行共同設立的共管帳戶,專項用於償還投融資資金本息。

人如何安置呢?不僅注重“造城”,更注重“造市”,是保山市棚戶區改造過程中的突出亮點。在棚戶區改造過程中,保山依據“舊房變新房、舊區變新區、農民變市民”的理念,按照“改造一片、開發一片、成型一片”的原則,全面推進“農轉城”工作,構建產城融合、產學兼顧的綜合型新城區,破解城鄉之間和城市內部二元結構問題,有序推進轉移人口市民化。以“提供更多就業平臺”“提高就業能力”等途徑解決棚改搬遷群眾就業和創業難題,讓農民共用改革成果,實現“脫胎換骨”的變化。

棚改後,隆陽區委託隆陽廣廈投資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在各安置社區內成立專業物管部門,實行精細化管理,通過完善社區功能配套、降低物業收費標準、搭建綜合服務平臺等方式,切實打通服務棚改安置群眾的“最後一公里”。

以黨建為引領:樹“一面旗”聚“一條心”

“棚戶區改造的工作重心在基層,各種矛盾在基層,活力源泉更在基層!必須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隆陽區政協副主席、青華街道辦事處主任林麗由衷地感歎道。

面對時間緊迫、情況複雜的棚改任務,保山把棚改攻堅與推動全面從嚴治党向基層延伸相結合,與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相結合,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幹部的模範帶頭作用,將基層組織延伸至棚改一線,延伸到房屋征遷宣講現場和征遷戶家中,以基層黨建的有形有力,實現了服務棚戶區改造大局的有為有效。

“作為一名黨員,我保證第一批簽協議,絕不拖後腿。” 青華街道太平社區一組居民楊錫林在征地拆遷時毫不含糊地表態。之後,他帶頭簽協議,帶頭拆違建,帶頭做群眾工作。

打漁社區的段錦剛,作為打漁社區黨總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一肩挑”,在此次保山中心城市棚戶區改造工作中,負責打漁片區的拆遷工作,共涉及拆遷戶1000多戶。在具體工作中,他始終把群眾的利益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處處以身作則,舍小家顧大家,一心撲在拆遷工作中。

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一個支部就是一座堡壘。正是大家的以身作則、率先垂範,發揮各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做到發現問題在一線、研判問題在一起、解決問題在一心,著力破解了征拆工作中的“中阻梗”。

棚改後,紅花社區居民于2017年3月正式開始入住,居民的農村居住格局被打破,從單家獨院搬至高樓大廈,居住環境由熟人社會變成陌生環境,居住模式由扁平化轉向立體化,黨組織重組,原活動場所拆除,社區治理面臨新的難題。

面對難題,紅花社區黨支部迎難而上,以打造“全省一流,全國先進社區”為目標,在社區管轄範圍實施集春雷行動、春風治理、春雨服務為一體的“春雨工程”,引導黨員群眾從“農民變居民”,實現安置社區“搬得進來、住得下去、發展持續”,探索出了一條在黨建引領下,從“拆”到“建”、從“散”到“聚”的社區治理新路子。

哪裡有需要,哪裡就有黨組織。哪裡出現了工作困難,哪裡就有黨員為之忙碌的身影。正是一個個黨員的示範帶動,一個個基層黨組織的凝心聚力,保山棚戶區改造工作正不斷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以發展為目的:確保“搬得進”還要“住得好”

“剛來的時候不習慣,但社區內綠化等配套設施齊全,有公園、有廣場、有幼稚園、有社區醫療服務中心、有社區綜合服務體,真是太方便了,慢慢地也就習慣了。”搬進紅花一期的曾何春說。

為了讓棚改戶“搬得進、住得好”,保山市和隆陽區對各安置區都進行科學合理規劃、佈局,設計了多種戶型,並統籌安排了幼稚教育、物業、綠化、商業用房等配套設施,做到同步設計、同步施工,滿足了棚改戶的多樣化需求,切實改善了居民居住條件、提升了人居環境,提高了居民生活品質和水準。

“隆陽區幼稚園創1+N幼稚教育改革發展新模式服務保山中心城區棚戶區改造。”隆陽區幼稚園園長楊明芹介紹道,該園通過在安置區建立分園的辦法,真正實現了居民在家門口上學的希望。“以前我們村的娃娃想上區幼這樣的好學校,是絕不可能的,但現在幼稚園辦到了社區裡,接送方便,而且學校設備齊全,老師認真負責,真是太好了!”說起上學的問題,棚改戶朱玉芹十分高興。

讓朱玉芹高興的不僅這一件事。針對社區內居住的留守婦女較多,且年齡偏大、學歷較低的實際,社區婦聯與隆陽區婦聯結成“對子”,組織婦女到企業考察,並帶回刺繡專案,邀請技師志願者到社區進行培訓,實現了留守婦女在家就業創收。朱玉芹就是其中受益的一員,“區婦聯給我們聯繫了禮涵純繡專業合作社,我們只管繡好收錢就行。”她每月利用閒暇時間也能增收800多元。

僅僅“安居”還不夠,還要樂業才行。“政府不僅幫我換了房子,還幫我解決了工作。”梅冬亮高興地告訴記者,在街道和社區組織的招聘會上,他找到了工作。現在在下村工業園區上海大眾汽車店做汽車修理,每月有4000多元的收入,從根本上解決了搬遷的後顧之憂。64歲的趙連富棚改前以種地、養魚為生,棚改後因歲數大找工作屢屢受挫,後來在街道和社區組織的招聘會上被破格錄用,成為青華街道巡查隊的一員,現在在家門口上班,每月有了穩定的收入。

保山中心城區棚戶區改造堅持以人為本,統籌城鄉的原則,積極探索打破行政區域集中安置被征地群眾、實現同城就業、農民就地市民化的棚戶區改造新模式。以“提供更多就業平臺”“提高就業能力”等途徑解決棚改搬遷群眾就業和創業難題,

青華街道李家屯有200多戶人家都靠做豆腐營生,起初大家不願意搬遷,最大的擔心就是豆腐作坊沒了,今後的生活怎麼辦?

對李家屯群眾的擔心,隆陽區委、區政府就積極對接市規劃部門,在龔家莊安置社區北側,由政府出資統一規劃了豆腐加工經營的“豆腐坊”,建成後提供給群眾租賃使用。

李永安是李氏豆腐的傳承人,談到搬遷後來到“豆腐坊”做豆腐,他說:“最大的方便就是租金低,衛生條件好,地點寬敞,排水排汙設施齊備,去哪都找不到那麼合適的位置。”李永安在“豆腐坊”租了8間商鋪,規模越做越大,成立了公司,開了網店,生意紅火。現在“豆腐坊”已然形成了一條產業鏈,各類豆製品在這裡應有盡有,各家都有自己的特色“豆產品”,有固定的銷售管道。

溫潤保山,日新月異。從“憂居”到“宜居”,數萬人實現安居樂業的夢想從未有如此之真切;從“破題”到“攻堅”,保山讓更多棚戶區居民共用發展成果的信念從未有如此之堅定!保山,將在滇西大地、滄怒之濱熠熠生輝!保山正以鬥志昂揚的姿態走進新時代!

通過“整體規劃、綜合開發、優先安置、統借統還、分期實施”的模式,向金融機構申請貸款,共同實施保山中心城區棚戶區改造工作,建設週期為2014-2017年。截至目前,累計到位資金166.42億元,其中,獲得融資貸款146.56億元、中央補助資金4.36億元、省級補助資金0.92億元、地方配套3.72億元、企業自籌5.75億元、專項資金補助5.1億元。目前已完成投資165.92億元,未完成投資0.5億元,完成99.7%。

貸款如何還?保山市與雲南省建工集團、雲南省城鄉建設投資公司經過多次協商,創新發展理念及合作機制,將棚戶區改造區域內整理出的土地出讓收入及項目的配套商業收入,進入保山市與省城鄉建設投資公司及國開行共同設立的共管帳戶,專項用於償還投融資資金本息。

人如何安置呢?不僅注重“造城”,更注重“造市”,是保山市棚戶區改造過程中的突出亮點。在棚戶區改造過程中,保山依據“舊房變新房、舊區變新區、農民變市民”的理念,按照“改造一片、開發一片、成型一片”的原則,全面推進“農轉城”工作,構建產城融合、產學兼顧的綜合型新城區,破解城鄉之間和城市內部二元結構問題,有序推進轉移人口市民化。以“提供更多就業平臺”“提高就業能力”等途徑解決棚改搬遷群眾就業和創業難題,讓農民共用改革成果,實現“脫胎換骨”的變化。

棚改後,隆陽區委託隆陽廣廈投資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在各安置社區內成立專業物管部門,實行精細化管理,通過完善社區功能配套、降低物業收費標準、搭建綜合服務平臺等方式,切實打通服務棚改安置群眾的“最後一公里”。

以黨建為引領:樹“一面旗”聚“一條心”

“棚戶區改造的工作重心在基層,各種矛盾在基層,活力源泉更在基層!必須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隆陽區政協副主席、青華街道辦事處主任林麗由衷地感歎道。

面對時間緊迫、情況複雜的棚改任務,保山把棚改攻堅與推動全面從嚴治党向基層延伸相結合,與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相結合,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幹部的模範帶頭作用,將基層組織延伸至棚改一線,延伸到房屋征遷宣講現場和征遷戶家中,以基層黨建的有形有力,實現了服務棚戶區改造大局的有為有效。

“作為一名黨員,我保證第一批簽協議,絕不拖後腿。” 青華街道太平社區一組居民楊錫林在征地拆遷時毫不含糊地表態。之後,他帶頭簽協議,帶頭拆違建,帶頭做群眾工作。

打漁社區的段錦剛,作為打漁社區黨總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一肩挑”,在此次保山中心城市棚戶區改造工作中,負責打漁片區的拆遷工作,共涉及拆遷戶1000多戶。在具體工作中,他始終把群眾的利益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處處以身作則,舍小家顧大家,一心撲在拆遷工作中。

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一個支部就是一座堡壘。正是大家的以身作則、率先垂範,發揮各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做到發現問題在一線、研判問題在一起、解決問題在一心,著力破解了征拆工作中的“中阻梗”。

棚改後,紅花社區居民于2017年3月正式開始入住,居民的農村居住格局被打破,從單家獨院搬至高樓大廈,居住環境由熟人社會變成陌生環境,居住模式由扁平化轉向立體化,黨組織重組,原活動場所拆除,社區治理面臨新的難題。

面對難題,紅花社區黨支部迎難而上,以打造“全省一流,全國先進社區”為目標,在社區管轄範圍實施集春雷行動、春風治理、春雨服務為一體的“春雨工程”,引導黨員群眾從“農民變居民”,實現安置社區“搬得進來、住得下去、發展持續”,探索出了一條在黨建引領下,從“拆”到“建”、從“散”到“聚”的社區治理新路子。

哪裡有需要,哪裡就有黨組織。哪裡出現了工作困難,哪裡就有黨員為之忙碌的身影。正是一個個黨員的示範帶動,一個個基層黨組織的凝心聚力,保山棚戶區改造工作正不斷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以發展為目的:確保“搬得進”還要“住得好”

“剛來的時候不習慣,但社區內綠化等配套設施齊全,有公園、有廣場、有幼稚園、有社區醫療服務中心、有社區綜合服務體,真是太方便了,慢慢地也就習慣了。”搬進紅花一期的曾何春說。

為了讓棚改戶“搬得進、住得好”,保山市和隆陽區對各安置區都進行科學合理規劃、佈局,設計了多種戶型,並統籌安排了幼稚教育、物業、綠化、商業用房等配套設施,做到同步設計、同步施工,滿足了棚改戶的多樣化需求,切實改善了居民居住條件、提升了人居環境,提高了居民生活品質和水準。

“隆陽區幼稚園創1+N幼稚教育改革發展新模式服務保山中心城區棚戶區改造。”隆陽區幼稚園園長楊明芹介紹道,該園通過在安置區建立分園的辦法,真正實現了居民在家門口上學的希望。“以前我們村的娃娃想上區幼這樣的好學校,是絕不可能的,但現在幼稚園辦到了社區裡,接送方便,而且學校設備齊全,老師認真負責,真是太好了!”說起上學的問題,棚改戶朱玉芹十分高興。

讓朱玉芹高興的不僅這一件事。針對社區內居住的留守婦女較多,且年齡偏大、學歷較低的實際,社區婦聯與隆陽區婦聯結成“對子”,組織婦女到企業考察,並帶回刺繡專案,邀請技師志願者到社區進行培訓,實現了留守婦女在家就業創收。朱玉芹就是其中受益的一員,“區婦聯給我們聯繫了禮涵純繡專業合作社,我們只管繡好收錢就行。”她每月利用閒暇時間也能增收800多元。

僅僅“安居”還不夠,還要樂業才行。“政府不僅幫我換了房子,還幫我解決了工作。”梅冬亮高興地告訴記者,在街道和社區組織的招聘會上,他找到了工作。現在在下村工業園區上海大眾汽車店做汽車修理,每月有4000多元的收入,從根本上解決了搬遷的後顧之憂。64歲的趙連富棚改前以種地、養魚為生,棚改後因歲數大找工作屢屢受挫,後來在街道和社區組織的招聘會上被破格錄用,成為青華街道巡查隊的一員,現在在家門口上班,每月有了穩定的收入。

保山中心城區棚戶區改造堅持以人為本,統籌城鄉的原則,積極探索打破行政區域集中安置被征地群眾、實現同城就業、農民就地市民化的棚戶區改造新模式。以“提供更多就業平臺”“提高就業能力”等途徑解決棚改搬遷群眾就業和創業難題,

青華街道李家屯有200多戶人家都靠做豆腐營生,起初大家不願意搬遷,最大的擔心就是豆腐作坊沒了,今後的生活怎麼辦?

對李家屯群眾的擔心,隆陽區委、區政府就積極對接市規劃部門,在龔家莊安置社區北側,由政府出資統一規劃了豆腐加工經營的“豆腐坊”,建成後提供給群眾租賃使用。

李永安是李氏豆腐的傳承人,談到搬遷後來到“豆腐坊”做豆腐,他說:“最大的方便就是租金低,衛生條件好,地點寬敞,排水排汙設施齊備,去哪都找不到那麼合適的位置。”李永安在“豆腐坊”租了8間商鋪,規模越做越大,成立了公司,開了網店,生意紅火。現在“豆腐坊”已然形成了一條產業鏈,各類豆製品在這裡應有盡有,各家都有自己的特色“豆產品”,有固定的銷售管道。

溫潤保山,日新月異。從“憂居”到“宜居”,數萬人實現安居樂業的夢想從未有如此之真切;從“破題”到“攻堅”,保山讓更多棚戶區居民共用發展成果的信念從未有如此之堅定!保山,將在滇西大地、滄怒之濱熠熠生輝!保山正以鬥志昂揚的姿態走進新時代!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