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天賦?學霸只是提早明白了這些

在很多同學看來, 天天上課睡覺打遊戲然後考前翻翻書最後九十多就是天賦高, 認真聽課挑燈夜戰結果最多六七十就是天賦低;面對同樣的問題, 一看秒懂就是天賦高, 苦思冥想也一頭霧水就是天賦低;

在很多情況下, 我們所謂的“天賦”, 其實應該叫“偽天賦”才對。 那些讓“學神”們用更少的付出得到更好的成績的因素, 從本質上看應該是:學習習慣!

今天要跟同學和家長們分享的是一位大學的學長對學習習慣的看法以及怎樣形成更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方式, 願這些好的習慣能夠一直伴隨你們走下去~

學習習慣到底有多重要

一個學習習慣差的人可能在幼年缺乏管教, “放棄枯燥的事物而尋求娛樂”的經驗更多, 於是神經突觸的建立讓他習慣于從中獲得快感, 適應了高刺激的事物。

一個學習習慣好的人可能被教育得好一些, 從小適應了枯燥的鋼琴舞蹈書法繪畫, 於是追逐刺激的經驗更少, 適應了低刺激的事物, 更習慣於在枯燥中堅持下去。 並且隨之而來的好成績正向激勵了這種親和枯燥的習慣。

於是, 同樣是刷書遇到枯燥的章節, 前者在低刺激的環境中更傾向於走神, 花了兩小時在隨時襲來的走神中走走停停勉強推完了這個坎;而後者更傾向於專注下去, 二十分鐘就能推完。

並且兩人的印象深度天差地別;同樣是上課接受資訊,

刺激閾值更高的前者, 在低刺激的資訊流中更容易隨時「滑落」至其記憶中高刺激的事物, 比如走神想到昨天的遊戲或和女神的約會;而閾值更低的後者, 則更容易適應低刺激資訊流, 從而進入狀態。

事後, 很多人就會覺得這是天賦, 是智商。

一個學習習慣差的人可能在早期生活在一個節奏緩慢的教育環境中, 更多地體會了拖延學習來開小差的快感, 於是神經突觸的建立使其習慣於拖延。

而習慣好的人可能相反, 在每一次立即行動後獲得了巨大的獎賞, 於是這種正向刺激的積累使其養成了毫不拖延的習慣。

於是, 同樣是上課講到稍微艱難的點, 前者更傾向於打算拖到課後再消化,

然後開起了小差, 後者則更傾向於直接正面剛, 當下解決問題。

結果前者不僅上課的時間完全浪費, 課後還要以加倍的時間, 以更低的效率消化, 造成極其恐怖的時間虧損;而後者則能在一馬平川的課後時間自由地平推進度刷熟練, 由此多出三四倍的有效學習時間。

事後, 很多人就會覺得這是天賦, 是智商。

一個學習習慣差的人可能會在早期缺乏挑戰困難的教育, 於是更習慣於放棄;

而學習習慣好的人則在一件件堅持後完成的難題中得到成就感, 從而更習慣於堅持。

於是, 同樣是學習中遇到難題, 前者可能畏難而放棄, 認為沒必要研究那麼難的問題;而後者則會仔細鑽研, 然後幹掉大BOSS, 暴漲一波經驗值, 在滾雪球的挑戰與成就感中達到越來越高的等級。

事後, 很多人就會覺得這是天賦, 是智商。

學習, 本身就是一種積累的過程。 很多人誤以為學習這個動作只是在積累路程, 大錯特錯。 學習也能積累學習的速度——換言之, 學習本身是自帶微小的加速度的。

越學習, 就越適應學習, 越在“放縱/學習”的艱難抉擇中選擇後者, 你對後者的突觸建立就更強一分, 下次選擇堅持學習也就不那麼痛苦一些。 所以, 我一向認為, 那些說什麼“能夠努力也是一種天賦”的, 不是思維過於簡單, 就是在為自己的懶惰找藉口。

無數的習慣,就像一道道堅固的高牆,

在從小的鋼琴繪畫與電子遊戲之間;

在一本本數理啟蒙文學名著與網路爽文無腦漫畫之間;

在巧妙的引導鼓勵與粗暴的填鴨灌輸之間;

在科學的言傳身教與無度的溺愛家暴之間;

在周遊世界博覽群書和無所事事遊手好閒之間;

在從小熱愛推理癡迷程式設計與熱愛遊戲癡迷逛街之間;

在一貫的三好學生與起起落落的吊兒郎當之間;

在競賽班的燈火通明與普通班的嘻哈玩樂之間;

悄然建立。

習慣的作用是如此的隱蔽,以至於彌散滲透在了學習生活的每一個細節當中,控制著你絕大部分的學習行為,而又隱蔽得讓不善思考的人不得不將其歸因為“天賦”這個籠統的概念。

“天賦神話”是一種懦弱的逃避。與其留下那一點點可以改變的願望,不如乾脆斷了念想來得舒服。

畢竟,最讓人痛苦的,不是“我不行”,而是“我本可以”。

許多人見到天才就嚇得腿軟,卻看不到他們背後的環境與教育因素。

事實上,習慣的建立雖然需要長久的時間與探索,但它是可以被後天改變的!

學習習慣怎麼養成?

改變拖延的習慣

我們拖延的,往往是讓我們感到不安的事情。每次想到不想做事都會啟動大腦中的痛覺中樞,所以你就會逃到那些令你更開心的事情中去,獲得暫時性的感覺良好。這就是拖延的原理。

不要企圖相信“意志力”,我們的大腦對於費勁的事情總是格外排斥。

真正會學習的人,會欺騙自己的大腦,儘量少地動用“意志力”。他們利用習慣的力量來幫自己避免拖延,改變舊習慣的竅門是尋找壓力點——你對訊號的反應。改變你對訊號的反應,是唯一需要動用意志力的環節。

你可能會發現,在學習中一旦遭遇壓力,你就會很渴望退回到原先令你更舒適的習慣裡去。

所以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有“自己一定能行”的信念。

掌控自己的學習環境

大家應該都有這樣的感覺:一天當中有些時候學習似乎很容易,其它時候則好像靜不下心、茫然、毫無做事的興趣。

一般在雜亂、高壓等的狀態下,是很難開啟內在的聰明才智和創造力的。為了能使自己處於最佳學習狀態,最好選擇一個整潔而舒適的環境,並且做深呼吸,以幫助自己放鬆和專注。(周圍聲音嘈雜、書桌級周邊環境雜亂、凳子不舒服、過冷過熱等等都容易造成分心)

另外,我們都有自己的生物節律,就像睡眠一樣。我們需要瞭解自己何時最清醒敏銳,然後利用這個時間段來高效學習。

做手寫筆記

記筆記(最好是手寫)可以幫助我們對正在學習的資訊進行分析和綜合。記錄的動作會讓大腦認為,我們正對資訊進行迷你“排練”。

整合利用各種學習方式

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你可能更容易掌握條理化清晰的內容,雜亂的知識點一頭霧水,那麼你就需要學會梳理自己學過的知識點;你可能擅于聽老師講,自己看書效率低下,那麼你一定要抓住上課有限的時間高效的掌握;你可能需要一邊聽一邊勾勾畫畫寫寫,純粹的聽或純粹的看都不會讓你注意力集中等等。

瞭解自己的首選學習方式,可以加快資訊的吸收;而要學得更快,則不妨合理結合所有高效學習方式。比如,你正在聽老師講課,課上你可以快速簡單的對講到的知識點進行勾畫、記錄,課後快速的進行分類總結、繪製一幅思維導圖,一方面可以增強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另外也方便以後的複習鞏固。

創建知識關聯

任何知識都不是獨立存在的,通過在既有知識和新知識之間創建某種聯繫,可以縮短學習時間,提高學習的效率。無論是學科之間(數學與物理、歷史和政治等)還是科目內的具體知識點,很多都是相互聯繫的。越是擅於抓住、整合這些知識點,學習起來越是會容易很多。

鍛練你的大腦

大腦就像身體的肌肉一樣,越用越好用、越用越靈活。嘗試學習新東西,為自己設定新的挑戰;或者像一些益智的趣味題或遊戲都是比較具有吸引力的(專注力、思維等都可以得到一定的練習)。

快速閱讀

速讀技能主要包括組讀和略讀。

組讀(分塊閱讀):即一眼讀一組詞(五個十個甚至更多),而不是一個單詞,最大限度減少音讀默讀;

略讀法:一般的書籍都是可以用略讀法的,不需要你一個字一個字的來讀,而是以一個段落或一章節來讀,快速提取出重要資訊的閱讀方法。

快速閱讀需要練習(技能練習、閱讀練習),經過練習一旦形成速讀的這種習慣,就可以更短時間內獲取更多資訊。技能練習主要是視幅擴展、眼停眼跳、眼腦直映等的練習;而閱讀練習主要是文字敏感、知識積累、快速提取重要資訊能力等閱讀技能的培養練習。

學習之後加強實踐

沒有什麼學習方式比實際動手更有效了。當書本知識與實用知識相結合時,書本上的知識就變得很有用了。

比如學習英語,學習之餘多和別人用英語交流(如果是老外就更好了)和純粹的課上、書本學習,掌握效率差別是很多的。或者你在鍛煉寫作能力,只是看各種寫作技巧,而不去實際的運用這些寫作技巧寫作鍛煉,你的寫作能力提升是很有限的。再或者你學習數學,看著老師課堂上的演練、例題,課後自己不去實際的做題運用、分析歸納,你的做題效率和正確率、同類問題的作答能力一般不會太好。

把你剛掌握的或正在掌握的東西教給別人

很多時候,大家掌握了一個做題方法或一個知識點或一個思路,都會默默的揣著,不願與被人分享。

這本無可厚非,但你應該知道:當你教別人自己所學的東西時,你可以記住其中的九成左右,這種“現學現賣”對你更好的理解、掌握這個知識,是非常高效牢固的。因為“現學現賣”能讓你很快發現自己掌握得怎樣、有什麼疏漏。而且與他人分享你的知識,有助於你收穫朋友、快樂、成就感等,這些都是極好的東西。

無數的習慣,就像一道道堅固的高牆,

在從小的鋼琴繪畫與電子遊戲之間;

在一本本數理啟蒙文學名著與網路爽文無腦漫畫之間;

在巧妙的引導鼓勵與粗暴的填鴨灌輸之間;

在科學的言傳身教與無度的溺愛家暴之間;

在周遊世界博覽群書和無所事事遊手好閒之間;

在從小熱愛推理癡迷程式設計與熱愛遊戲癡迷逛街之間;

在一貫的三好學生與起起落落的吊兒郎當之間;

在競賽班的燈火通明與普通班的嘻哈玩樂之間;

悄然建立。

習慣的作用是如此的隱蔽,以至於彌散滲透在了學習生活的每一個細節當中,控制著你絕大部分的學習行為,而又隱蔽得讓不善思考的人不得不將其歸因為“天賦”這個籠統的概念。

“天賦神話”是一種懦弱的逃避。與其留下那一點點可以改變的願望,不如乾脆斷了念想來得舒服。

畢竟,最讓人痛苦的,不是“我不行”,而是“我本可以”。

許多人見到天才就嚇得腿軟,卻看不到他們背後的環境與教育因素。

事實上,習慣的建立雖然需要長久的時間與探索,但它是可以被後天改變的!

學習習慣怎麼養成?

改變拖延的習慣

我們拖延的,往往是讓我們感到不安的事情。每次想到不想做事都會啟動大腦中的痛覺中樞,所以你就會逃到那些令你更開心的事情中去,獲得暫時性的感覺良好。這就是拖延的原理。

不要企圖相信“意志力”,我們的大腦對於費勁的事情總是格外排斥。

真正會學習的人,會欺騙自己的大腦,儘量少地動用“意志力”。他們利用習慣的力量來幫自己避免拖延,改變舊習慣的竅門是尋找壓力點——你對訊號的反應。改變你對訊號的反應,是唯一需要動用意志力的環節。

你可能會發現,在學習中一旦遭遇壓力,你就會很渴望退回到原先令你更舒適的習慣裡去。

所以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有“自己一定能行”的信念。

掌控自己的學習環境

大家應該都有這樣的感覺:一天當中有些時候學習似乎很容易,其它時候則好像靜不下心、茫然、毫無做事的興趣。

一般在雜亂、高壓等的狀態下,是很難開啟內在的聰明才智和創造力的。為了能使自己處於最佳學習狀態,最好選擇一個整潔而舒適的環境,並且做深呼吸,以幫助自己放鬆和專注。(周圍聲音嘈雜、書桌級周邊環境雜亂、凳子不舒服、過冷過熱等等都容易造成分心)

另外,我們都有自己的生物節律,就像睡眠一樣。我們需要瞭解自己何時最清醒敏銳,然後利用這個時間段來高效學習。

做手寫筆記

記筆記(最好是手寫)可以幫助我們對正在學習的資訊進行分析和綜合。記錄的動作會讓大腦認為,我們正對資訊進行迷你“排練”。

整合利用各種學習方式

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你可能更容易掌握條理化清晰的內容,雜亂的知識點一頭霧水,那麼你就需要學會梳理自己學過的知識點;你可能擅于聽老師講,自己看書效率低下,那麼你一定要抓住上課有限的時間高效的掌握;你可能需要一邊聽一邊勾勾畫畫寫寫,純粹的聽或純粹的看都不會讓你注意力集中等等。

瞭解自己的首選學習方式,可以加快資訊的吸收;而要學得更快,則不妨合理結合所有高效學習方式。比如,你正在聽老師講課,課上你可以快速簡單的對講到的知識點進行勾畫、記錄,課後快速的進行分類總結、繪製一幅思維導圖,一方面可以增強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另外也方便以後的複習鞏固。

創建知識關聯

任何知識都不是獨立存在的,通過在既有知識和新知識之間創建某種聯繫,可以縮短學習時間,提高學習的效率。無論是學科之間(數學與物理、歷史和政治等)還是科目內的具體知識點,很多都是相互聯繫的。越是擅於抓住、整合這些知識點,學習起來越是會容易很多。

鍛練你的大腦

大腦就像身體的肌肉一樣,越用越好用、越用越靈活。嘗試學習新東西,為自己設定新的挑戰;或者像一些益智的趣味題或遊戲都是比較具有吸引力的(專注力、思維等都可以得到一定的練習)。

快速閱讀

速讀技能主要包括組讀和略讀。

組讀(分塊閱讀):即一眼讀一組詞(五個十個甚至更多),而不是一個單詞,最大限度減少音讀默讀;

略讀法:一般的書籍都是可以用略讀法的,不需要你一個字一個字的來讀,而是以一個段落或一章節來讀,快速提取出重要資訊的閱讀方法。

快速閱讀需要練習(技能練習、閱讀練習),經過練習一旦形成速讀的這種習慣,就可以更短時間內獲取更多資訊。技能練習主要是視幅擴展、眼停眼跳、眼腦直映等的練習;而閱讀練習主要是文字敏感、知識積累、快速提取重要資訊能力等閱讀技能的培養練習。

學習之後加強實踐

沒有什麼學習方式比實際動手更有效了。當書本知識與實用知識相結合時,書本上的知識就變得很有用了。

比如學習英語,學習之餘多和別人用英語交流(如果是老外就更好了)和純粹的課上、書本學習,掌握效率差別是很多的。或者你在鍛煉寫作能力,只是看各種寫作技巧,而不去實際的運用這些寫作技巧寫作鍛煉,你的寫作能力提升是很有限的。再或者你學習數學,看著老師課堂上的演練、例題,課後自己不去實際的做題運用、分析歸納,你的做題效率和正確率、同類問題的作答能力一般不會太好。

把你剛掌握的或正在掌握的東西教給別人

很多時候,大家掌握了一個做題方法或一個知識點或一個思路,都會默默的揣著,不願與被人分享。

這本無可厚非,但你應該知道:當你教別人自己所學的東西時,你可以記住其中的九成左右,這種“現學現賣”對你更好的理解、掌握這個知識,是非常高效牢固的。因為“現學現賣”能讓你很快發現自己掌握得怎樣、有什麼疏漏。而且與他人分享你的知識,有助於你收穫朋友、快樂、成就感等,這些都是極好的東西。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