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穿刺點感染怎麼辦?兩種方法任你選

臨床護士要規範靜脈治療各項操作, 並提高對血管通路裝置併發症的認識。

話題討論:穿刺點感染怎麼辦?

近日, 筆者在流覽“中國護理管理”公眾號“護士社區”中的“話題討論”欄目時, 發現有護理同行發帖求助靜脈置管後穿刺點感染的處理辦法:

對於外周靜脈留置針拔除後穿刺點感染的處理辦法, 有同行給出了處理建議:

而相對於PICC留置期間引起的穿刺點感染則比較麻煩, 給患者帶來不適和痛苦, 治療不當可致導管相關血流感染, 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筆者查閱文獻, 介紹2種臨床上常用的穿刺點感染處理辦法, 同仁可視患者的經濟條件、病情等來選擇使用。

方法1:碘伏治療PICC穿刺點感染

操作步驟:在常規消毒的基礎上採用碘伏治療, 將2cm×3cm的4層無菌小紗布浸透1%碘伏後用鑷子擰至不滴液為准, 將碘伏紗布覆蓋於穿刺點, 再以2層乾燥無菌小紗布覆蓋碘伏紗布, 最後用透明薄膜敷貼覆蓋。

換藥頻率:1-2天換藥一次。

原理:碘伏(聚維酮碘)是一種高效外用消毒劑, 具有廣譜抗微生物作用, 其滲透性強, 碘離子滲入皮膚及皮下組織, 能促進血管內皮細胞及成纖維細胞的增殖, 迅速減少創面的分泌物, 使局部組織脫水,

消除紅腫, 促進創面乾燥, 並在創面表層形成一層保護膜, 不易被細菌侵入, 起到保護創面的作用。

優點:採用碘伏治療PICC穿刺點感染, 能快速達到修復、收斂、消炎的效果。 價格低廉、操作簡便, 無不良反應, 不增加患者的藥品費用, 同時也減輕了護士的工作量, 具有良好的臨床應用價值。

提醒:有少數患者對碘伏過敏, 故在使用前應詳細詢問藥物過敏史。

方法2:銀離子敷料治療PICC 穿刺點感染

操作步驟:採用0.1%醋酸氯已定溶液以消毒穿刺點及周圍皮膚, 消毒後再以生理鹽水清洗導管及局部皮膚, 導管穿刺入口處用藻酸銀敷料交叉覆蓋, 後用透明薄膜敷料或水膠體敷料或紗布敷料覆蓋。

換藥頻率:根據患者病情或滲出情況每3~7d 換藥1 次。

原理:當銀離子釋放與細菌包膜及DNA結合時, 使其蛋白質變性, 膜失去轉運營養物質和水分的能力, 核苷酸失去轉錄和複製遺傳信息的能力, 從而抑制菌體生長繁殖, 且長達7d。

優點:藻酸銀敷料是藻酸鈣經硝酸銀浸漬製成的吸收性銀離子敷料, 具有良好的抑菌與殺菌作用。 其在兩方面發揮作用: ①銀離子具有高活性多位點殺菌作用, 對幾乎所有常見細菌都有作用, 此外, 銀離子還對白色假絲酵母菌等真菌感染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②藻酸銀敷料具有垂直吸收的效應, 細菌隨著滲液從傷口部位被吸收至敷料內部形成柔軟的凝膠, 有效貼合傷口基底, 通過凝膠化反應鎖定滲液, 防止局部膿性分泌物聚集,

避免滲液污染導管。 同時, 該敷料能夠有效控制銀離子的釋放、維持創面的銀離子濃度, 從而可有效減少感染的發生。

提醒:該敷料價格相對較貴, 如結合患者來回換藥的路費、心理負擔等角度進行考慮, 不失為一種首選的換藥方法, 臨床操作時方便, 且效果肯定。 操作時注意銀離子敷料應用的適應證與使用方法, 只有正確使用才能發揮藻酸銀敷料的作用。

如需瞭解詳細的處理過程, 可點擊此文流覽:案例分享:PICC穿刺點感染的預防及處理。

提高認識:有效預防穿刺點感染

診斷標準:按照美國疾控中心定義的感染診斷標準。 局部感染:輕度-局部紅腫, 中度-局部腫痛、皮下硬結, 重度-局部紅腫熱痛, 伴/不伴滲液和膿性分泌物。 懷疑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病人發熱>38℃,伴/不伴寒戰,並經醫生排除其他感染來源。

處理要點:如發生PICC導管穿刺點感染,應及時更換敷料。如穿刺點有白色分泌物應留樣做細菌培養加藥敏試驗,並及時清除分泌物,按藥敏試驗結果選擇敏感抗菌藥物。如出現不明原因的寒顫、高熱,懷疑出現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時,在開始抗菌治療前,從導管和外周靜脈中抽取血樣,進行成對的血液培養。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感染後,再按醫囑做相應處理,必要時應儘早拔除PICC導管。

預防感染的護理措施:

1、嚴格無菌操作

穿刺點感染多發生在導管護理過程中無菌條件不足或換藥不及時等原因引起。穿刺前操作者要做好手消毒,穿刺時嚴格執行無菌技術,動作輕柔熟練,儘量做到一次穿刺成功,避免反復穿刺造成穿刺部位皮膚損傷過大,減少感染概率。穿刺前嚴格消毒穿刺部位,減少皮膚細菌移居體內機會,乙醇、聚維酮碘各消毒3遍,消毒範圍10cm×10cm,順時與逆時針方向交替進行,自然待幹,穿刺時要避開局部感染灶。

2、加強日常護理

穿刺後24h內限制穿刺側上臂的活動,避免穿刺部位的出血及導管刺激穿刺點;帶管期間注意保持貼膜清潔乾燥,天氣炎熱、汗液浸濕或貼膜卷邊松脫時及時更換;指導患者自我觀察,發現穿刺部位出現紅腫、壓痛、硬結、分泌物等及時來院請專業護理人員處理;對化療後抵抗力低下的患者建議縮短貼膜更換的間隔週期,增加維護頻率。

3、儘早拔管

每日評估導管留置的必要性。留置導管時間不宜過長,如治療結束、導管不再需要時宜儘早拔管。

參考文獻:

1. 2016版INS靜脈治療實踐指南.

2. 鐘華蓀,李柳英.靜脈輸液治療護理學(第3版).

3. 谷小燕,徐海英,王芳. 碘伏治療PICC穿刺點感染的效果觀察. 中國感染控制雜誌,2016,,15(1).

4. 王文玲,羅斌傑,蔣霞,等. 在經燒傷創面中心靜脈置管周圍應用藻酸銀敷料的研究. 實用臨床醫藥雜誌,2017,21(20).

5. 謝清珍,楊水秀.銀離子敷料和慶大黴素治療PICC局部感染的療效觀察.全科護理,2017,15(3).

懷疑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病人發熱>38℃,伴/不伴寒戰,並經醫生排除其他感染來源。

處理要點:如發生PICC導管穿刺點感染,應及時更換敷料。如穿刺點有白色分泌物應留樣做細菌培養加藥敏試驗,並及時清除分泌物,按藥敏試驗結果選擇敏感抗菌藥物。如出現不明原因的寒顫、高熱,懷疑出現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時,在開始抗菌治療前,從導管和外周靜脈中抽取血樣,進行成對的血液培養。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感染後,再按醫囑做相應處理,必要時應儘早拔除PICC導管。

預防感染的護理措施:

1、嚴格無菌操作

穿刺點感染多發生在導管護理過程中無菌條件不足或換藥不及時等原因引起。穿刺前操作者要做好手消毒,穿刺時嚴格執行無菌技術,動作輕柔熟練,儘量做到一次穿刺成功,避免反復穿刺造成穿刺部位皮膚損傷過大,減少感染概率。穿刺前嚴格消毒穿刺部位,減少皮膚細菌移居體內機會,乙醇、聚維酮碘各消毒3遍,消毒範圍10cm×10cm,順時與逆時針方向交替進行,自然待幹,穿刺時要避開局部感染灶。

2、加強日常護理

穿刺後24h內限制穿刺側上臂的活動,避免穿刺部位的出血及導管刺激穿刺點;帶管期間注意保持貼膜清潔乾燥,天氣炎熱、汗液浸濕或貼膜卷邊松脫時及時更換;指導患者自我觀察,發現穿刺部位出現紅腫、壓痛、硬結、分泌物等及時來院請專業護理人員處理;對化療後抵抗力低下的患者建議縮短貼膜更換的間隔週期,增加維護頻率。

3、儘早拔管

每日評估導管留置的必要性。留置導管時間不宜過長,如治療結束、導管不再需要時宜儘早拔管。

參考文獻:

1. 2016版INS靜脈治療實踐指南.

2. 鐘華蓀,李柳英.靜脈輸液治療護理學(第3版).

3. 谷小燕,徐海英,王芳. 碘伏治療PICC穿刺點感染的效果觀察. 中國感染控制雜誌,2016,,15(1).

4. 王文玲,羅斌傑,蔣霞,等. 在經燒傷創面中心靜脈置管周圍應用藻酸銀敷料的研究. 實用臨床醫藥雜誌,2017,21(20).

5. 謝清珍,楊水秀.銀離子敷料和慶大黴素治療PICC局部感染的療效觀察.全科護理,2017,15(3).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