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正文

在男尊女卑的印度,夢想只是個幌子,母親的反抗才是少女的救贖

早在《摔跤吧!爸爸》熱映的時候, 就曾掀起關於“父權崇拜”和“女權勝利”的爭論。

不可否認, 印度確實是一個“男尊女卑”觀念比較根深的國家。

根據《印度時報》給出的一份關於2011年人口普查的資料顯示, 印度19歲的女孩41.3%的已經結婚了。 然而, 這僅僅是官方的資料, 現實還有多少我們不得而知。

很多印度女孩都像《摔爸》裡邊那個未成年的新娘一樣, 還沒有機會探索自己是誰, 沒來得及計畫未來的路,

就早早地嫁作人婦, 直到結婚的那一天才第一次見到自己的丈夫。

但也正是因為如此, 敢於公然挑戰男權傳統的思想才難能可貴。

《神秘巨星》的故事圍繞著14歲女孩尹希婭追逐音樂圈而展開, 在她自我意識發展的青春期, 家庭的矛盾和困惑如一張巨大的網將她牢牢套住,

越是掙扎網口收得越緊。

好在, 逐夢的路上有幸遇到了阿米爾汗飾演的夏克提·庫馬爾, 一個放浪形骸備受爭議音樂導演, 一個承擔了影片大部分的笑點的氣氛擔當, 在他的鼓勵下, 尹希婭勇敢地撕開了面具自信地走向舞臺。

其實, 與家庭主題相關的成長故事設定往往都比較簡單套路化。 女主(男主)通過不懈努力, 成功突破內在(或外在)的歧視、衝突和阻撓, 最後與家人獲得和解, 夢想成真。 舉個典型的例子, 比如《尋夢環遊記》。

《尋夢環遊記》

而《神秘巨星》裡那個代表了印度父權社會的反對力量——尹希婭的父親就是這個矛盾的核心。

割斷女兒尹希婭的琴弦和家暴妻子的行為, 就是父權慣用的服從性測試, 通過傷害自己的女兒和妻子來確定自己的家庭地位, 享受至上權力的快感。

這樣的家暴情景每個國家每個時刻都會發生,但讓我感到害怕的是,被過度壓制的女兒將無處安放的怒火同樣以暴力的形式宣洩出來。

有個詞叫做“家暴遺傳”,指的是家庭暴力造成的傷害,不止于夫妻雙方,還會延伸到他們的下一代。

在樣的環境下,尹希婭是不是已經被潛移默化地影響了?

面對無休止的肢體暴力和精神壓迫,母親的選擇是忍讓。她反復地勸說女兒和自己的理由是那個男人的身份屬性:自己的男人,孩子他爸,賺錢的人,他們是一家人,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作為女兒,她首先的角色是一個“寄生者”,沒有能力掌控自己的人生,只能享受父母的給予,出嫁還要賠上父母的一堆嫁妝。作為交換條件,做一個“乖女兒”服從“供養者”的恩威難道不是很合理?

其次,作為“生命的賦予者”,她被不斷告知這樣一個訊息:兒女是父母身體的一部分,既然是身體的一部分,他們操控自己的“身體”難道很過分嗎?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母親確實在無形之中成為了家暴的“幫兇”。

這個時候,需要有人站出來用事實告訴尹希婭並不是這樣的。人是獨立的個體,每個人都享有做夢的權利,擁有自由意志的權利,有選擇自己生活的權利。

追求自由和夢想的是人的天性,嬰兒時期,我們就通過扔東西來試探自己能夠掌控的“自由”,夢想也還是要有,日子還長萬一實現了呢,與此同時它們也是社會的“稀有資源”,並不是人人都有這樣的資格和機會。

相比于尹希婭的才華和成功,更讓我感動的是母親的覺醒,用《繡春刀》裡面的那句臺詞來說那就是,她這一次,選擇了換一種“活法”,一個能讓女兒有選擇的活法。

尹希婭:“媽,我想讓全世界人聽見我的聲音,我要讓全世界人知道我有多麼會唱歌。”

媽媽:“我也懷抱著那樣的夢想,相信我,一定會成真的。”

在離我們不遠的臺灣,電影早在2017年11月24號就已經上映了,創下超1500萬的票房,和《摔跤吧!爸爸》同評為“2017年十大催淚電影之一”。

在IMDb上拿到了8.4分的佳績。

《每日郵報》(DailyMail)讚美了電影的音樂:寶萊塢的作曲者Amit Trivedi找到了切合《神秘巨星》的音符。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神秘巨星》可以給阿米爾汗贏得世界上最偉大的電影明星的稱號。

《泰晤士報》(The Times)給了四星:一部能背負你期望的阿米爾汗電影,簡單卻飽含誠意,能夠調動你全部的情緒:歡樂,淚水,興奮和熱情。

英國的《衛報》也給了四星:阿米爾汗的每部電影都帶有話題性,此次《神秘巨星》因為網路改變女性在家中的權利地位,媽媽的演出令人動容,在西方娛樂圈陷入一片低迷時,阿米爾汗的新作卻像是注入的一股清流。

最後引用臺灣網友的一個評論“今年(2017年)《我和我的冠軍女兒》(《摔跤吧!爸爸》)獻給所有的爸爸,《隱藏的大明星》(《神秘巨星》)獻給天下所有偉大的媽媽。”

這樣的家暴情景每個國家每個時刻都會發生,但讓我感到害怕的是,被過度壓制的女兒將無處安放的怒火同樣以暴力的形式宣洩出來。

有個詞叫做“家暴遺傳”,指的是家庭暴力造成的傷害,不止于夫妻雙方,還會延伸到他們的下一代。

在樣的環境下,尹希婭是不是已經被潛移默化地影響了?

面對無休止的肢體暴力和精神壓迫,母親的選擇是忍讓。她反復地勸說女兒和自己的理由是那個男人的身份屬性:自己的男人,孩子他爸,賺錢的人,他們是一家人,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作為女兒,她首先的角色是一個“寄生者”,沒有能力掌控自己的人生,只能享受父母的給予,出嫁還要賠上父母的一堆嫁妝。作為交換條件,做一個“乖女兒”服從“供養者”的恩威難道不是很合理?

其次,作為“生命的賦予者”,她被不斷告知這樣一個訊息:兒女是父母身體的一部分,既然是身體的一部分,他們操控自己的“身體”難道很過分嗎?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母親確實在無形之中成為了家暴的“幫兇”。

這個時候,需要有人站出來用事實告訴尹希婭並不是這樣的。人是獨立的個體,每個人都享有做夢的權利,擁有自由意志的權利,有選擇自己生活的權利。

追求自由和夢想的是人的天性,嬰兒時期,我們就通過扔東西來試探自己能夠掌控的“自由”,夢想也還是要有,日子還長萬一實現了呢,與此同時它們也是社會的“稀有資源”,並不是人人都有這樣的資格和機會。

相比于尹希婭的才華和成功,更讓我感動的是母親的覺醒,用《繡春刀》裡面的那句臺詞來說那就是,她這一次,選擇了換一種“活法”,一個能讓女兒有選擇的活法。

尹希婭:“媽,我想讓全世界人聽見我的聲音,我要讓全世界人知道我有多麼會唱歌。”

媽媽:“我也懷抱著那樣的夢想,相信我,一定會成真的。”

在離我們不遠的臺灣,電影早在2017年11月24號就已經上映了,創下超1500萬的票房,和《摔跤吧!爸爸》同評為“2017年十大催淚電影之一”。

在IMDb上拿到了8.4分的佳績。

《每日郵報》(DailyMail)讚美了電影的音樂:寶萊塢的作曲者Amit Trivedi找到了切合《神秘巨星》的音符。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神秘巨星》可以給阿米爾汗贏得世界上最偉大的電影明星的稱號。

《泰晤士報》(The Times)給了四星:一部能背負你期望的阿米爾汗電影,簡單卻飽含誠意,能夠調動你全部的情緒:歡樂,淚水,興奮和熱情。

英國的《衛報》也給了四星:阿米爾汗的每部電影都帶有話題性,此次《神秘巨星》因為網路改變女性在家中的權利地位,媽媽的演出令人動容,在西方娛樂圈陷入一片低迷時,阿米爾汗的新作卻像是注入的一股清流。

最後引用臺灣網友的一個評論“今年(2017年)《我和我的冠軍女兒》(《摔跤吧!爸爸》)獻給所有的爸爸,《隱藏的大明星》(《神秘巨星》)獻給天下所有偉大的媽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