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重磅」政府工作報告來了!280萬包頭人:你關心的都在這裡!

政府工作報告摘編

新時代 新使命 新作為

開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征程

五年成就

社會進步生活美好

預計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9%;戰略性新興產業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逐年提高, 成為全國工業綠色轉型發展試點城市和國家稀土轉型升級試點城市;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達到78%, 獲評全國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迴圈經濟示範城市、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範城市。 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別增長8%和9%;1.9萬貧困人口實現穩定脫貧;12.4萬北梁居民實現“宜居夢”, 其他棚戶區改造完成1650萬平方米,

受益居民28萬人, 獲評全國棚戶區改造示範城市。

綜合實力不斷提升

預計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9%,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9.8%,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9%, 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2.8%,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年均增長9.2%(剔除不可比因素), 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別增長8%和9%。 產業發展後勁持續增強, 包鋼550萬噸稀土鋼板材等一批重大工業項目相繼建成投產。 建成高等級公路420公里、旅遊公路550公里, 完成環城鐵路電氣化升級改造, 基礎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

轉型升級步伐加快

全市優質鋼、特種鋼比重由55%提高到90%, 電解鋁就地加工轉化率由50%提高到80%, 戰略性新興產業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逐年提高, 成為全國工業綠色轉型發展試點城市和國家稀土轉型升級試點城市。

服務業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提高到52%。 綠色農畜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65%, “三品一標”農畜產品數量達到330個。 創建38個院士工作站, 中科院包頭稀土研發中心等一批新型研發機構應勢而生, 入選國家科技進步示範市。

城鄉面貌顯著改觀

12.4萬北梁居民實現“宜居夢”, 其他棚戶區改造完成1650萬平方米, 受益居民28萬人, 獲評全國棚戶區改造示範城市。 改造老舊社區750個、1877萬平方米, 受益居民66.3萬人。 新建改造城市道路255條, 打通斷頭路114條。 建成地下綜合管廊27.6公里, 入選全國首批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城市。 新增綠地879公頃, 1萬平方米以上公園廣場達到104個, 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4.2%。 建成百里公交專線和城市綠道,

創建景觀示範街126條, 綜合治理街巷104條。

生態建設持續加強

森林覆蓋率由15.1%提高到17.6%, 草原植被蓋度由29%提高到32%。 推進工業節能減排和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工程, 整治燃煤設施1809台, 清理取締露天煤場307家, 搬遷改造高污染企業345戶。 率先推行環境網格化管理, 設立環境監管調度指揮中心、環境品質預報預警中心和聯合執法隊伍。 國家“城市礦產”示範基地建設扎實推進, 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達到78%, 獲評全國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迴圈經濟示範城市、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範城市。

改革開放全面深化

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完善龍頭企業和農牧民利益聯結機制、創新同俄蒙合作機制三項先行先試改革扎實推進。

一機、北重等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初見成效。 市本級行政審批事項精簡59%, 審批要件精簡21%。 商事登記實現“多證合一、一照一碼”, 全市累計新增各類市場主體12.6萬戶。 主動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 滿都拉口岸實現常年開放, 公路港、鐵路港、航空港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獲批全國商貿物流節點城市。

人民生活明顯改善

民生支出累計達到1510億元。 全市1.9萬貧困人口實現穩定脫貧。 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9%以內。 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 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教育事業全面發展, 教育教學水平穩居全區前列。 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全面推進, 獲批全國首批健康城市試點。 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

成功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 公共體育服務體系不斷健全, 獲評“中國十佳運動休閒城市”。 地震氣象人防、檔案史志社科、外事僑務貿促和工青婦、兒童老齡、殘疾人、紅十字等各項事業都取得了新進展。 繼續保持了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長安杯”、“全國雙擁模範城”、“全國法治宣傳教育先進城市”和“全國文明城市”等殊榮。

2017年工作全力以赴穩運行

主動應對經濟下行壓力, 實施重點企業市級領導包聯幫扶責任制, 積極幫助企業解決運行中的實際困難, 為企業降低用電成本19.4億元, 包鋼扭轉了連續3年虧損局面。 完成重大專案投資1924.6億元, 實施招商引資專案1120個。 制定出臺扶持“百年老店”發展的政策, 授予26家企業“百年老店”稱號。 預計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450億元,按可比口徑增長6%。

堅持不懈調結構

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自治區級稀土新材料產業園區掛牌成立,阿特斯光伏一期等新能源項目建成投產,啟動建設全國首個軍民融合綜合評估中心、中國技術交易所包頭中心、自治區軍民融合大資料中心。世界首條隧道窯綠色環保稀土著色劑中試線投入使用,進入首批全國中小企業智慧財產權戰略試點城市行列。

堅定不移增活力

推行“互聯網+政務服務”模式,市本級387項公共服務事項全部實現網上辦理,市政務大廳榮獲全國“百優大廳”稱號。穩步推進國有企業剝離辦社會工作,包鋼醫院、包鋼職業技術學院等機構實現委託管理,“三供一業”移交工作全面啟動。實施“六個一”提升工程,82%的龍頭企業與農牧民形成有效利益聯結。加快發展外向型經濟,滿都拉口岸過貨量突破200萬噸。機場旅客輸送量突破200萬人次,進入國內中型機場行列。

建管結合抓城建

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獲得國務院批准,入選全國第一批城市設計試點和全國“城市雙修”試點。賽汗塔拉新增規劃綠地面積2800畝,成為名副其實的萬畝城中草原。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築,獲評國家裝配式建築示範城市。持續加強城市管理,順利通過“國家衛生城市”複審。

多措並舉優生態

實施國家林業重點工程40萬畝、重點區域綠化3.7萬畝。積極推進大青山南坡生態綜合治理工程,完成綠化修復6.4萬畝,清理整頓違法企業專案256個,自然保護區工礦企業全部退出。完成原煤散燒整治9.5萬戶,全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達到277天,比上年增加8天。全面完成中央環保督察回饋意見年度整改任務。實施城市水生態綜合治理工程,完成30公里河道治理、污水控制、水景觀建設等改造任務。

用心用情惠民生

全面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投入扶貧資金6.5億元,實施精准脫貧攻堅。7218名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再就業,為1.1萬名創業者發放創業擔保貸款10億元,居全區首位。全力開展農牧民工工資清欠工作,投入2.4億元提高社會保障和救助標準。新建18所中小學、幼稚園,貧困學生資助政策實現全覆蓋。投入3000多萬元為年滿50周歲農牧民實行免費體檢,組織實施一系列公共文化活動,建立健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 “平安包頭”建設成果持續鞏固。

未來展望

小康社會全面建成

今後五年工作的總體思路: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緊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按照高品質發展要求,認真落實中央、自治區、市委的決策部署,緊緊抓住發展這個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准脫貧、污染防治攻堅戰,堅決守好發展、民生、生態三條底線,進一步增強發展後勁,進一步提升城市品位,進一步改善人民生活,進一步優化生態環境,推動各項事業提檔升級、爭創一流,確保與全國同步建成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全面小康社會,全面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奮力譜寫“建設亮麗內蒙古、共圓偉大中國夢”的包頭篇章。

今後五年6項任務:更加注重增強發展後勁,努力打造我國西部地區最具競爭力的現代工業城市;更加注重科技創新驅動,加快建設科技創新高地和創新型城市;更加注重深化改革開放,著力建設更具活力動力的開放型城市;更加注重提升城市品位,傾心打造以人為核心的宜居宜業現代化城市;更加注重優化生態環境,奮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包頭;更加注重改善人民生活,全面提升全市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2018年主要預期目標

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8%左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6%左右,城鄉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增長7.5%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9%以內,政府債務化解完成年度任務,全面完成國家和自治區下達的各項約束性指標。

2018年工作任務

◆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全力振興實體經濟

一是深入挖掘內在潛力。全力推進企地融合,策劃實施企地融合專案30個以上。支援實體企業成長,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50戶,發放企業助保金貸款5億元以上,落實好關於非公經濟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二是實施精准有效投資。年內組織實施億元以上重點項目680個,完成投資1500億元以上。加強產業專案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招商引資“市長旗縣區長工程”,力爭引進一批大項目好項目。三是強化科技創新驅動。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支援新型研發機構建設,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抓好軍民融合,強化人才支撐。四是強化金融服務保障。打通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血脈”,持續優化金融環境。

◆ 全力推進產業轉型升級 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一是全力振興工業經濟。制定出臺傳統工業優化升級三年行動方案,打造投資200億元的晶矽——切片——光伏元件——太陽能電站產業鏈和投資150億元的煤焦油——針狀焦——負極材料——電池——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全力做強做優做大稀土產業,爭取制定支持稀土產業發展專項政策,大力引進國內外具有競爭實力的研發和應用企業,建設國家稀土功能材料創新中心,擴大稀土功能材料和終端應用產品比重。大力實施園區振興計畫。二是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化和高品質轉變。三是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化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現代農牧業示範園區提檔升級等。

◆ 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 築牢經濟社會發展底線

一是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重點防範金融風險,堅決守住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積極穩妥化解政府債務,嚴控政府債務增量。二是打好精准脫貧攻堅戰。加大產業扶貧力度,全面落實教育、醫療扶貧措施,加快推動危房改造,進一步落實政策性兜底措施。三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全面推進中央、自治區環保督察回饋問題整改落實。持續開展大氣污染防治行動,啟動實施重點行業的污染深度治理工程。持續推動原煤散燒治理、水污染綜合治理、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和城中村、城邊村環境綜合整治,不斷改善城鄉生產生活環境。

◆ 不斷深化改革開放 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

一是深入落實重點領域改革任務。進一步理順推進改革的體制機制,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國有企業、“放管服”、商事制度改革等。二是加快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支持企業開拓國際市場、開展產能國際合作。推動滿都拉口岸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創新與俄蒙合作機制,以開放促發展。積極參與呼包鄂協同發展,搶佔發展先機,加強協同創新,推動資源共建共用,強化環境污染聯防聯治。主動融入京津冀和呼包銀榆經濟區等,拓展經濟成長新空間。

◆ 著力優化城鄉環境 構建城鄉協調發展格局

一是著力完善城市功能。啟動編制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2021—2035),開展城市設計和城市“雙修”試點,加快新都市區和北梁騰空區建設,合理把控土地供應節奏,出臺物業管理規定,加強裝配式鋼結構建築發展應用,推動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創建,實施城市精細化管理,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務水準。二是推進縣域協調發展。優化外五旗縣區資源配置,培育壯大縣域經濟。開展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提升村容村貌。三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啟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實施新一輪國家林業重點工程、濕地保護恢復工程,城市水生態提升綜合利用工程,不斷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低碳綠色發展,創建可再生能源綜合應用示範區。

◆ 著力保障改善民生 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一是千方百計促進就業增收。扎實做好以大學生、農牧民和就業困難人員為重點群體的就業創業工作等。二是編密織牢社會保障網。全面實施全民參保計畫,統籌城鄉社會救助體系等。三是促進教育品質提升和均衡發展。全面啟動教育提升三年行動計畫等。四是推動文化事業繁榮發展。更好地支持烏蘭牧騎在新時代實現新發展,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工業遺產保護開發力度,鞏固擴大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成果等。五是全力提升全民健康水準。全面開展健康城市創建工作,大力實施食品安全工程等。六是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強化安全生產責任制,加大源頭預防和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工作力度,完善社區治理體系等。

◆ 全面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不斷提高施政能力和服務水準

一要恪守為民之責。暢通民意表達管道,積極回應社會關切。二要嚴格依法行政。自覺接受市人大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自覺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工作,完善市政府工作規則和市政府黨組“三重一大”議事制度,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三要強化實幹擔當。嚴厲整肅庸政懶政怠政行為,健全激勵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加強政府職業能力建設。四要堅持廉潔從政。認真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中央八項規定實施細則和自治區、市委配套規定,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嚴控“三公”經費支出,用政府的“緊日子”換取群眾的“好日子”。

預計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450億元,按可比口徑增長6%。

堅持不懈調結構

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自治區級稀土新材料產業園區掛牌成立,阿特斯光伏一期等新能源項目建成投產,啟動建設全國首個軍民融合綜合評估中心、中國技術交易所包頭中心、自治區軍民融合大資料中心。世界首條隧道窯綠色環保稀土著色劑中試線投入使用,進入首批全國中小企業智慧財產權戰略試點城市行列。

堅定不移增活力

推行“互聯網+政務服務”模式,市本級387項公共服務事項全部實現網上辦理,市政務大廳榮獲全國“百優大廳”稱號。穩步推進國有企業剝離辦社會工作,包鋼醫院、包鋼職業技術學院等機構實現委託管理,“三供一業”移交工作全面啟動。實施“六個一”提升工程,82%的龍頭企業與農牧民形成有效利益聯結。加快發展外向型經濟,滿都拉口岸過貨量突破200萬噸。機場旅客輸送量突破200萬人次,進入國內中型機場行列。

建管結合抓城建

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獲得國務院批准,入選全國第一批城市設計試點和全國“城市雙修”試點。賽汗塔拉新增規劃綠地面積2800畝,成為名副其實的萬畝城中草原。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築,獲評國家裝配式建築示範城市。持續加強城市管理,順利通過“國家衛生城市”複審。

多措並舉優生態

實施國家林業重點工程40萬畝、重點區域綠化3.7萬畝。積極推進大青山南坡生態綜合治理工程,完成綠化修復6.4萬畝,清理整頓違法企業專案256個,自然保護區工礦企業全部退出。完成原煤散燒整治9.5萬戶,全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達到277天,比上年增加8天。全面完成中央環保督察回饋意見年度整改任務。實施城市水生態綜合治理工程,完成30公里河道治理、污水控制、水景觀建設等改造任務。

用心用情惠民生

全面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投入扶貧資金6.5億元,實施精准脫貧攻堅。7218名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再就業,為1.1萬名創業者發放創業擔保貸款10億元,居全區首位。全力開展農牧民工工資清欠工作,投入2.4億元提高社會保障和救助標準。新建18所中小學、幼稚園,貧困學生資助政策實現全覆蓋。投入3000多萬元為年滿50周歲農牧民實行免費體檢,組織實施一系列公共文化活動,建立健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 “平安包頭”建設成果持續鞏固。

未來展望

小康社會全面建成

今後五年工作的總體思路: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緊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按照高品質發展要求,認真落實中央、自治區、市委的決策部署,緊緊抓住發展這個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准脫貧、污染防治攻堅戰,堅決守好發展、民生、生態三條底線,進一步增強發展後勁,進一步提升城市品位,進一步改善人民生活,進一步優化生態環境,推動各項事業提檔升級、爭創一流,確保與全國同步建成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全面小康社會,全面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奮力譜寫“建設亮麗內蒙古、共圓偉大中國夢”的包頭篇章。

今後五年6項任務:更加注重增強發展後勁,努力打造我國西部地區最具競爭力的現代工業城市;更加注重科技創新驅動,加快建設科技創新高地和創新型城市;更加注重深化改革開放,著力建設更具活力動力的開放型城市;更加注重提升城市品位,傾心打造以人為核心的宜居宜業現代化城市;更加注重優化生態環境,奮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包頭;更加注重改善人民生活,全面提升全市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2018年主要預期目標

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8%左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6%左右,城鄉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增長7.5%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9%以內,政府債務化解完成年度任務,全面完成國家和自治區下達的各項約束性指標。

2018年工作任務

◆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全力振興實體經濟

一是深入挖掘內在潛力。全力推進企地融合,策劃實施企地融合專案30個以上。支援實體企業成長,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50戶,發放企業助保金貸款5億元以上,落實好關於非公經濟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二是實施精准有效投資。年內組織實施億元以上重點項目680個,完成投資1500億元以上。加強產業專案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招商引資“市長旗縣區長工程”,力爭引進一批大項目好項目。三是強化科技創新驅動。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支援新型研發機構建設,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抓好軍民融合,強化人才支撐。四是強化金融服務保障。打通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血脈”,持續優化金融環境。

◆ 全力推進產業轉型升級 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一是全力振興工業經濟。制定出臺傳統工業優化升級三年行動方案,打造投資200億元的晶矽——切片——光伏元件——太陽能電站產業鏈和投資150億元的煤焦油——針狀焦——負極材料——電池——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全力做強做優做大稀土產業,爭取制定支持稀土產業發展專項政策,大力引進國內外具有競爭實力的研發和應用企業,建設國家稀土功能材料創新中心,擴大稀土功能材料和終端應用產品比重。大力實施園區振興計畫。二是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化和高品質轉變。三是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化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現代農牧業示範園區提檔升級等。

◆ 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 築牢經濟社會發展底線

一是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重點防範金融風險,堅決守住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積極穩妥化解政府債務,嚴控政府債務增量。二是打好精准脫貧攻堅戰。加大產業扶貧力度,全面落實教育、醫療扶貧措施,加快推動危房改造,進一步落實政策性兜底措施。三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全面推進中央、自治區環保督察回饋問題整改落實。持續開展大氣污染防治行動,啟動實施重點行業的污染深度治理工程。持續推動原煤散燒治理、水污染綜合治理、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和城中村、城邊村環境綜合整治,不斷改善城鄉生產生活環境。

◆ 不斷深化改革開放 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

一是深入落實重點領域改革任務。進一步理順推進改革的體制機制,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國有企業、“放管服”、商事制度改革等。二是加快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支持企業開拓國際市場、開展產能國際合作。推動滿都拉口岸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創新與俄蒙合作機制,以開放促發展。積極參與呼包鄂協同發展,搶佔發展先機,加強協同創新,推動資源共建共用,強化環境污染聯防聯治。主動融入京津冀和呼包銀榆經濟區等,拓展經濟成長新空間。

◆ 著力優化城鄉環境 構建城鄉協調發展格局

一是著力完善城市功能。啟動編制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2021—2035),開展城市設計和城市“雙修”試點,加快新都市區和北梁騰空區建設,合理把控土地供應節奏,出臺物業管理規定,加強裝配式鋼結構建築發展應用,推動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創建,實施城市精細化管理,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務水準。二是推進縣域協調發展。優化外五旗縣區資源配置,培育壯大縣域經濟。開展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提升村容村貌。三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啟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實施新一輪國家林業重點工程、濕地保護恢復工程,城市水生態提升綜合利用工程,不斷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低碳綠色發展,創建可再生能源綜合應用示範區。

◆ 著力保障改善民生 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一是千方百計促進就業增收。扎實做好以大學生、農牧民和就業困難人員為重點群體的就業創業工作等。二是編密織牢社會保障網。全面實施全民參保計畫,統籌城鄉社會救助體系等。三是促進教育品質提升和均衡發展。全面啟動教育提升三年行動計畫等。四是推動文化事業繁榮發展。更好地支持烏蘭牧騎在新時代實現新發展,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工業遺產保護開發力度,鞏固擴大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成果等。五是全力提升全民健康水準。全面開展健康城市創建工作,大力實施食品安全工程等。六是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強化安全生產責任制,加大源頭預防和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工作力度,完善社區治理體系等。

◆ 全面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不斷提高施政能力和服務水準

一要恪守為民之責。暢通民意表達管道,積極回應社會關切。二要嚴格依法行政。自覺接受市人大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自覺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工作,完善市政府工作規則和市政府黨組“三重一大”議事制度,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三要強化實幹擔當。嚴厲整肅庸政懶政怠政行為,健全激勵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加強政府職業能力建設。四要堅持廉潔從政。認真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中央八項規定實施細則和自治區、市委配套規定,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嚴控“三公”經費支出,用政府的“緊日子”換取群眾的“好日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