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這個中國天文學家憑什麼擔任IAU工作組主席?

近日, 世界天文學權威機構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簡稱IAU)成立了一個全新工作組 ——“資料驅動的天文科普教育”工作組, 該工作組由國家天文臺崔辰州博士發起並擔任主席。 IAU現有50多個工作組, 這是唯一一個由中國天文學家擔任主席的工作組。

[“資料驅動的天文科普教育”工作組頁面]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於1919年7月在比利時成立, 來自95個國家和地區的11000 多名天文學家參與其中, 中國天文學會於1935年加入。 “資料驅動的天文科普教育”工作組創始成員有16人, 包括來自全球各地的多位天文學巨匠。

中國天文學家崔辰州博士是如何成為這樣一支優秀隊伍的“領頭羊”呢?

談到創立工作組的初衷, 崔博士認為:“天文學是名副其實的“大資料”科學, 每天由天文觀測設備捕捉到的海量天文資料, 不僅是科學研究的必需品, 也是寶貴的科學普及和教育資源。 ”

[崔辰州博士]

“過去由於技術限制, 這些資料無法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分享, 而在互聯網+時代, 雲計算和大資料技術的成熟, 加速了學科發展和大眾科普。 ”崔博士表示, “因此, 天文科普教育工作必須由資料、由新技術來驅動, 通過互聯網把國際、國內的專家以及廣大公眾連接起來。

崔博士任職的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可謂擁抱互聯網新技術的先驅。 早在去年, 國家天文臺就與國內領先的雲計算服務商阿裡雲達成了戰略合作, 並於今年年初成立了天文大資料聯合研究中心, 為天文學這門古老學科引入互聯網時代的最新血液。

[2016雲棲大會杭州峰會 雙方宣佈達成戰略合作]

[國家天文臺-阿裡雲“天文大資料聯合研究中心”揭牌儀式]

目前, 我國從事天文學研究的專業人員僅有2000左右, 隊伍雖小但中國天文學界在過去十多年卻一直身體力行, 致力於天文科普、提升公眾科學素養。

2002年中國天文界開始建設的中國虛擬天文臺(China-VO)是核心陣地之一, 不管專業人員還是業餘愛好者, 都可以通過這個“天文門戶”獲取觀測資料、查閱資訊、交流討論及公眾互動。

例如, 中國虛擬天文臺發起的 “公眾超新星搜尋”專案, 是國內首個天文全民科學專案, 已經通過公眾參與的力量, 發現了6顆超新星和1顆新星。

[“公眾超新星搜尋”項目]

為了讓更多用戶能夠更加快捷、安全的訪問這個“天文門戶”,目前中國虛擬天文臺主節點已經遷移到阿裡雲,包括此前已先期上雲的郭守敬望遠鏡(LAMOST)資料。

“15年前,我們只有一台從中關村市場淘來的電腦,作為對外進行資訊溝通的裝備。如今中國虛擬天文臺已集成超過500TB的科學資料、1.5PB的存儲能力、700多Tflops計算能力和100多種軟體,搭乘雲計算大資料等新技術,我國的天文科研和科普教育工作將加速起飛,奔向浩瀚宇宙。”崔博士表示。

[“公眾超新星搜尋”項目]

為了讓更多用戶能夠更加快捷、安全的訪問這個“天文門戶”,目前中國虛擬天文臺主節點已經遷移到阿裡雲,包括此前已先期上雲的郭守敬望遠鏡(LAMOST)資料。

“15年前,我們只有一台從中關村市場淘來的電腦,作為對外進行資訊溝通的裝備。如今中國虛擬天文臺已集成超過500TB的科學資料、1.5PB的存儲能力、700多Tflops計算能力和100多種軟體,搭乘雲計算大資料等新技術,我國的天文科研和科普教育工作將加速起飛,奔向浩瀚宇宙。”崔博士表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