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氨與事故、中毒處理

作者:老頑童

氨的物理特性:易溶于水, 常溫下為氣態。

液化氣分為兩大類, 一類為低溫液化氣;另一類為高溫液化氣。 低溫液化氣指的若不將溫度降到臨界值以下, 在常溫下不論加壓到多大壓力其都不會成液態, 如氧、氫等;而高溫液化氣在常溫下加壓到一定壓力其即成液態, 如石油氣、氨等。

人們就是利用液化氣在由液態轉化成氣態時大量吸熱的特性來製冷, 原先製冷機用的介媒都是氨, 後因上世紀西方火車上的製冷機事故, 由於氨洩露後形成的白色剌激性氣霧造成恐慌傷了人, 才研製出無色無味、低毒的氟里昂取代氨用在民用製冷機上,

如今的冰箱空調用的都是氟里昂。 但因成本的因素, 氨製冷機在工業上還是占統治地位, 氟里昂製冷機在食品工業上有見, 但極少見。 甲烷與液氮或其它介媒的製冷機比較罕見, 至今我還沒接觸過。

氨的危害是因其有親水性, 接觸人體皮膚有腐蝕和刺激作用, 其會吸收皮膚組織中的水分, 使組織蛋白變性, 並使組織脂肪皂化, 使皮膚細胞壞死。 氨被吸入上呼吸道時會麻痹呼吸道纖毛和損害粘膜上皮組織。 氨被吸入肺後會通過肺泡進入血液, 與血紅蛋白結合, 破壞運氧功能, 可發生肺水腫。 嚴重時導致血液中氨濃度過高, 就會通過三叉神經末梢的反射作用而引起心臟的停搏和呼吸停止,

危及生命。

總之, 濃氨會損壞接觸到的人體組織, 當濃氨被吸入時會瞬間破壞肺泡使人呼吸麻痹死亡。

我國將有毒物品根據毒性的大小分為三類, 微毒, 有毒, 劇毒。

氨排列居中, 為有毒, 但與劇毒還有相當的距離, 不必對其過於恐懼, 有不少的人因工作關係要與氨打交道, 生活中也有不少的人有接觸過氨, 如染髮劑沾到皮膚上, 理髮師就拿藥水給擦去, 那藥水就是氨水。

氨毒性不會通過皮膚感染血液, 雖吸入過量會致死, 但這個量與劇毒物——氯氣的致死量相比是個天文數字。 直白舉例, 若一個人將胳膊浸入氨中, 在現代醫學條件下, 最糟糕的結局是胳膊鋸掉, 性命無虞。

話說回頭, 氨的毒性雖沒那麼恐怖,

但由於氨在現代社會中的大量使用, 尚若在某個環節管理失當, 氨大量洩露則會造成群死群傷事件。

晨楓不虧是化工界的大拿, 說得真切

氨的毒性不在於少量就能致命, 而在於氨太賤, 誰都不當回事, 所以要是洩漏常常就是大量的, 那就要命了。 合成氨廠要是發生大規模洩漏, 絕對是要疏散方圓多少裡的。

在此給大家提幾起不大為人所知與氨有關的事故:

一、氨在我國早先是定為微毒類, 後因一輛運氨的槽車經過一農村集市(正逢圩日)時閥門破裂, 噴發出來的氨致死了數十人, 相關部門認為將其毒性定得太低了, 將氨的毒性升級為有毒。

二、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泉州市下屬縣的一個小漁村裡的小制冰廠的土制液氨儲罐爆炸,

死了十幾人, 傷了幾十人, 小漁村裡幾乎家家都有死傷者, 各有悲哀, 各有所忙, 後死者出殯時有婦女在抬棺。 當時參與事故調查的當地工程師說:“我們那裡是那麼地封建迷信, 從來沒有婦女抬棺, 那是實在沒有辦法的事……”邊說邊搖頭。

三、本世紀初我們這裡一液氨儲運站晚間從槽車卸氨時卸車軟管爆裂, 造成了上千人緊急轉移, 死一人傷數十人的事故。

傷者都住進治療外傷最拿手的當地軍醫院, 處理事故的當地安監幹部後來講:還好省裡重視, 馬上從省職業病醫院派專家下來, 專家看了病歷後認定下藥量不足, 將藥量足足增加了四、五倍, 並提出要對呼吸道有灼傷的傷患加強監護, 一刻都不離人,

專家說:別看他們現在看上去傷情不重, 有說有笑的, 二十四小時後呼吸道粘膜脫落堵塞氣管, 病危。 後來險情果然發生。 當地安監幹部慶倖道:要不是專家來, 還不知道要多死幾個。

我們這裡因為海產品多, 食品企業多, 製冷設備也就多, 氨事故幾乎每年都有發生, 有時有傷人, 有時沒傷人。

酸酸:氨氣我吸過

高濃度的, 液氨蒸發而形成的飽和氣, 估計沒更濃的。 書本或安全指南提到氨氣一般會說它有特異氣味, 刺激呼吸道而產生燒灼感。 我吸入飽和氨氣的第一感覺卻是窒息。 可能接觸時間短, 氨氣進入肺部不多, 胸口沒什麼感覺。 脫離危險區域後至少一到兩分鐘才有自主呼吸動作, 正常呼吸節奏要再過幾分鐘恢復。 然後眼睛、鼻腔與喉頭出現符合書本描述的極痛苦的強烈燒灼感,不過消失得比較快,大概半小時。之後兩天,上呼吸道一直有明顯疼痛,與感冒症狀類似。

由濃密煙霧或氣體導致的窒息感,與環境缺氧或一般煙火導致的呼吸困難是很不一樣的,與嗆水也不一樣。其生理機制好像是呼吸道痙攣。我的感覺也是,當時失去對呼吸的一切知覺。脫離危險區域後,我強迫自己喊叫,強迫腹式呼吸運動,並且長時間用水沖洗口腔和鼻腔。想法是用水吸收氨氣和沖洗呼吸道,而且嗆水再差也有空氣進入,比呼吸停滯要強得多。

如果消防人員萬不得已,在沒有防化呼吸裝備時一定要衝入大面積的氨霧,用多層濕毛巾擋住口鼻並同時屏氣,我想也許可以短暫地防止窒息感。

然後眼睛、鼻腔與喉頭出現符合書本描述的極痛苦的強烈燒灼感,不過消失得比較快,大概半小時。之後兩天,上呼吸道一直有明顯疼痛,與感冒症狀類似。

由濃密煙霧或氣體導致的窒息感,與環境缺氧或一般煙火導致的呼吸困難是很不一樣的,與嗆水也不一樣。其生理機制好像是呼吸道痙攣。我的感覺也是,當時失去對呼吸的一切知覺。脫離危險區域後,我強迫自己喊叫,強迫腹式呼吸運動,並且長時間用水沖洗口腔和鼻腔。想法是用水吸收氨氣和沖洗呼吸道,而且嗆水再差也有空氣進入,比呼吸停滯要強得多。

如果消防人員萬不得已,在沒有防化呼吸裝備時一定要衝入大面積的氨霧,用多層濕毛巾擋住口鼻並同時屏氣,我想也許可以短暫地防止窒息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