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這位退休20多年的衢江籍老幹部,為啥省委書記還專門作出批示?

點擊上方“衢江發佈”可以訂閱哦!

近日, 省委書記車俊對義烏老幹部謝高華的先進事蹟作出批示, 要大力選樹一批像謝高華同志這樣敢於擔當、積極作為的幹部。

1月11日出版的《浙江日報》頭版倒頭條和2版整版刊登了《功成不必在我 福祉留于百姓——記敢於擔當、積極作為的義烏老幹部謝高華》, 並配評論《新時代呼喚更多“謝高華”》。

謝高華

衢江區橫路鄉賀邵溪人, 1931年11月生。 1949年8月到1952年任橫路鄉民兵隊長、團支部書記。

1952年2月參加工作, 1953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歷任衢縣杜澤區委副書記、書記, 龍游縣龍游鎮委書記、區委書記, 70年代任衢縣縣委副書記、書記, 衢州市委(縣級市)書記。 1982年4月至1984年12月任義烏縣委書記。 後調任金華地委農工部部長。 1985年開始任衢州市常務副市長, 衢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等職。 當選第八屆全國人大代表, 1995年5月退休, 現定居衢州。 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葉廷芳在《心中的銅像》這本書, 稱他為“衢州人的脊樑”。

功成不必在我 福祉留于百姓

——記敢於擔當、積極作為的義烏老幹部謝高華

對於老書記謝高華, 義烏人一直懷有一種特殊的情結。

2017年10月19日, 當得知謝老受邀來參加義烏國際小商品博覽會時,

數百名義烏商人自發組織了車隊候在高速路口, 歡迎老人“回家”。 從1995年義烏第一年舉辦小商品博覽會算起, 群眾這樣自發的迎接已持續整整23年。

一位已經離開義烏工作33年、當年任職也僅有2年零8個月的領導幹部, 為何能讓當地群眾如此深深感激、久久牽掛?

他衝破藩籬、開拓創新

開放第一代小商品市場

義烏今天能成為全球第一大市場, 離不開謝高華當年冒著丟“烏紗帽”的風險, 果斷決策開放第一代小商品市場。 義烏人銘記謝高華,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 正是感念他那種一心為民、衝破層層藩籬、敢於改革創新的勇氣和魄力。

謝高華近照。 龔獻明 攝

謝高華很瘦, 煙不離手。

很多人不知道, 上世紀70年代, 謝高華在原衢縣工作時,

曾因胃部大出血被切除三分之二的胃, 之後一直少食多煙。 而接到前往義烏工作的調令時, 已經51歲的他身體狀況並不太好。 不過謝高華沒有推諉, 當場表態:服從省委決定。

當年赴任義烏, 可不是什麼好差事。 那時義烏經濟落後, 主城區僅2.8平方公里, 當地人以“縣城一條街, 一個高音喇叭響全城”自嘲。 1982年4月, 剛來任職的謝高華通過對機關大院的印象, 直觀地體會到了義烏的一窮二白:“機關裡有三個‘大’, 一個吃飯排隊等的大食堂, 一個桌椅破敗的大會堂, 再加一個對著宿舍窗戶的露天大茅坑。 ”

義烏人窮, 窮在人多地少田又薄。 為提高糧食產量, 農村有雞毛肥田的習慣, 農民常在冬春農閒季節走村串巷“敲糖換毛”;為了多點收益,

糖擔裡添了些日用小商品, 當時的廿三裡鎮和稠城鎮漸漸地形成了小商品貿易點。

2017年12月, 謝高華在義烏市七一村黨建博覽園留影。 龔獻明 攝

雖然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已經召開, 可國家對能不能搞自由市場還沒有出臺明確的政策, 農民經營仍被視為“投機倒把,走資本主義道路”,有的部門一如既往對此採取一禁、二堵的簡單做法。

謝高華開始頻頻遭遇群眾來訪,最有名的莫過於農婦馮愛倩的“堵門”討說法。後來說起當時有關部門不讓群眾擺攤,謝高華覺得主要還是許多幹部思想上有顧慮,放不開手。但幾次三番調研下來,他越來越覺得搞活市場符合中央發展商品經濟精神,政府需要順應民意,給市場鬆綁。由此,謝高華決定拍板開放政府主導的小商品市場。

1982年9月5日,是義烏群眾永遠銘記的日子。這一天,位於城區的稠城鎮小百貨市場宣佈開放,大家奔相走告。有關部門還投資9000元在舊城中心的湖清門,沿街露天鋪設700個水泥板攤位,這是義烏歷史上破天荒的第一代小商品市場,在當時鐵桶般的計劃經濟藩籬中開了一個重要口子。

不過市場的發展壯大,仍需要不斷突破壓力和思想禁錮。當時有幹部當面向謝高華抱怨:農民都去做生意了,農業生產組織不起來,這個情況已經成為各個部門頭疼的一個“包袱”了。對此,謝高華在縣委常委會上明確表態:“敲糖換雞毛解決了幾萬人就業,我看這就是優勢,要想辦法發揮,不能把搞活的經濟又搞得死死的。”

義烏商人何海美至今仍記得,在當年舉行的一次全縣大會上,謝高華明確表態:“開放義烏小商品市場,出了問題我負責,我寧可不要烏紗帽!”對農民經商表示堅決支持。在四周雷鳴般的掌聲中,原本已經打算放棄經商的何海美流下了激動的淚水。

憶起曾經曲折,謝高華坦言,當時一心幹事,“只想著對老百姓有益就好,要打破條條框框,我們幹部自己的得失又有什麼關係?”

正是在謝高華的力挺力推之下,義烏縣委、縣政府後來發出通告,允許農民經商、允許長途販運、允許放開城鄉市場、允許多管道競爭。1984年,謝高華又大膽提出了“興商建縣”的發展戰略,農業小縣義烏因此彎道超車,逐步走上發展的快車道。

他敢於試錯、勇於擔當

屢受壓力仍不改初心

謝高華在金衢兩地擔任領導幹部時作的很多決定,現在回過頭看都承擔著很大風險,但他並未因此退縮回避。改革創新是不斷“試錯”的過程,今天我們的改革同樣呼喚這樣的責任擔當,看准了的事情,就要拿出政治勇氣,堅定不移地幹。

耄耋之年的謝高華依然愛好學習。 龔獻明 攝

時光回到30餘年前的一個上午,剛到義烏工作不久的謝高華在一次縣委常委會議上,說了一段別有意味的開場白,袒露了自己的為官立場。他說:“新的班子很好,常委都比我強,都很年輕,學歷也比我高。”隨後話鋒一轉,提到自己也有一個優點,那就是“犯過的錯比你們多”。

這是謝高華經歷的真實人生,也是他勇於擔當的生動寫照。

早在擔任衢縣縣委書記時,他就因“助長高價買賣橘子”而挨過批評。當時國家對橘子實行統購統銷,衢縣一年只產8萬擔橘子,卻要統購上交6萬擔。“農民統購上交的任務重,特別是航埠這個老橘區,由於收入低,有的農民還上街要飯了,這個樣子怎麼行!”謝高華經過深思熟慮,在一次會議上大膽提議:“在完成國家計畫的前提下,農民多餘的自留橘,哪裡價格高就賣到哪裡去……”這麼一來,外地人紛紛來衢縣收購橘子,農民收入多了,但也導致當年國家定購的6萬擔橘子任務沒有完成。

這下子,謝高華挨批了。1981年1月的一期《人民日報》二版刊發了文章,把謝高華作為“破壞國家計畫搞市場自由化”的反面典型。後來記者再赴航埠採訪農戶時發現,“縣裡這樣的做法,讓農民增加了收入,種橘積極性也更高了。”於是這位元記者又發了一篇稿子,衢縣的做法得到了肯定和表揚。

評價謝高華當年的“出格”行為,有幹部用了兩個詞語:敢想敢試,敢做敢當。而在謝高華看來,只要符合中央的大方向,有利於發展、有益於群眾,任何事都值得去做。

這樣的初衷也促成他在義烏工作期間繼續銳意改革、大膽實踐,當年的“稅改風波”就是一例。義烏小商品市場興起之初,當地仍實行對工商業改造時的八級累進稅,也就是經營得越好,稅就越高。但市場裡幾千個攤位大多是小本經營,且價格隨行就市,很難憑稅票計稅。於是稅收幹部整天像抓賊一樣打擊逃稅,商販們也怨聲載道。

“想增加點稅收,卻打壓了群眾經商的積極性”,謝高華在深入調研總結後,支持稅務部門試行“定額計征”辦法,即對每個攤位設固定的計稅額,目標額度之外的營業收入不再計稅。這樣一來,個體的稅收低了,大家覺得有利可圖,周邊的小商販們蜂擁而至,1984年義烏稅收反而比兩年前提高了整整3倍。

當時有新華社記者將這一做法以內參形式上報,國家財政部很關注。意見回饋到浙江省委,省財政廳的調查小組到義烏進行實地調查後給出結論:義烏推出的稅收辦法是可行的,但還要在實踐中不斷加以完善。

對這個評價,謝高華十分高興。在他看來,這是對義烏小商品市場新稅收辦法很大的理解和支持。

他崇尚實幹、積極作為

腳踏實地走出了義烏髮展新路

問起“謝書記穿什麼鞋”,當年有很多人都知道謝高華穿的是“大號解放鞋”,正是踩著解放鞋,他走遍義烏大地,“走”出了發展的新路子。新時代新征程,崇尚實幹、積極作為仍然是對黨員幹部不變的要求和期待,唯有踏踏實實、幹在實處,才能真正走在前列、勇立潮頭。

1982年6月,時任義烏縣委書記的謝高華建設再次被提上議事日程。

這一年,謝高華已經54歲,身形消瘦但意氣風發。擔任工程建設總負責人的他帶領一班技術人員,不分晝夜地奔走在烏引工程沿線,對相關情況進行一輪輪論證。

工程難度巨大。根據規劃,工程在黃壇口水庫攔江築壩,通過83公里管道,橫跨衢州、金華兩市五縣。其中衢州段53公里管道,要攔截烏溪江,架過靈山江,跨越10條溪,打穿18座山,並建設30處大型建築物。

在工程建設中,許多建設者吃在田頭、住在工棚,工地上時有萬人會戰的壯觀場面,謝高華更是身先士卒,幾乎把家安在工地,“他白天經常和幹部群眾一起坐在泥地裡,邊吃飯邊商談工作,晚上和我們開會開到12點是常事。”時任衢州市水利局副局長、烏引工程副總指揮的佘治平說。

而在謝高華當時的秘書張龍生的記憶中,一雙解放鞋、一頂斗笠、一把雨傘、一雙套鞋,是自己在辦公室裡必備的“四大件”。“因為不管大太陽還是下雨天,謝市長隨時都會去下工地,我們跟都跟不及。”

1989年8月,渠首樞紐工程舉行開工典禮。很多人驚訝地看到,謝高華竟然淚光晶瑩。這位即將退下一線領導崗位的總指揮對著話筒激動地說:“有生之年,我要同大家一起為工程建設作最後衝刺!退休也要退在工地上!”

他沒有食言,隨後雖因年齡原因,謝高華不再擔任衢州市委常委、副市長,可又苦又煩的烏引工程總指揮職務,他放不下。謝高華當時向市委請求,自己對烏引工程有感情,一定要親手建成它!於是直到1994年8月4日,烏引工程勝利竣工、全線通水,徹底解決了數代金華、衢州兩地百姓的乾旱困擾,他這才功成身退。

在接受採訪時,許多衢州幹部群眾忍不住感慨,沒有謝高華的執著努力,這項被後人譽為“江南紅旗渠”的烏溪江引水工程肯定做不下來!

退休後,謝高華依然閒不住。在他的宣導和努力下,省馬寅初人口福利基金會在衢州成立執行部,共籌措資金60余萬元,幫助了很多農戶。一有空閒,他還習慣帶著家人,一起跑衢州周邊農村繼續做他的調查研究,直到去年才因為老伴身體有恙而慢慢減少。

在採訪中,我們聽聞這樣一個細節。1984年12月,謝高華離開義烏赴金華擔任地委農工部部長時,義烏有人手寫了一首七絕相贈:“痛快淋漓寫意真,謝公畢竟是能臣。而今攜袖清風去,功過隨人仔細評。”

如今33年過去了,謝高華可以說用一生詮釋了一名黨員幹部忠誠于党、忠誠於事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信念和宗旨。在他身上所展現的那種敢於擔當、積極作為的精神,令人敬佩,更值得新時代每一名黨員幹部學習傳承!

新時代呼喚更多“謝高華”

省委在這個時候大力提倡向謝高華學習,深意不言而喻:今年正值改革開放40周年,1月2日省委剛剛召開了全省全面深化改革大會,向全體黨員幹部發出了高舉改革大旗、扛起改革擔當,當好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排頭兵的號召。縱觀謝高華奮鬥的歷程,他以群眾需求為第一導向、以改革發展為第一要務,敢於擔當、積極作為的精神,與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要求高度契合,與“首創、奮鬥、奉獻”的“紅船精神”一脈相承,是“幹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的浙江精神的生動寫照。當好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排頭兵,正需要大力弘揚這種改革擔當精神,選樹一大批“謝高華式”的黨員幹部,讓敢於擔當、積極作為、改革創新成為新時代黨員幹部的自覺追求。

鄧小平同志說過:“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子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幹不出新的事業。”歷史從來都眷顧那些與時偕行的奮進者、直面挑戰的勇敢者、善作善成的實幹者。回首改革開放以來的40年,浙江幹部群眾正是憑著一股闖勁,敢做前人沒有做過的事情,敢做別人不敢做的事情,幹成了許多大事業,闖出了一片新天地。

而今,浙江已經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我們在越來越多的領域開始領跑,有越來越多的“無人區”等著我們踩下第一個腳印。面對這樣的新形勢,廣大黨員幹部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更要大力發揚敢闖敢冒的精神,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利弊權衡的重大關頭敢於決斷,在深化改革的關鍵時刻豁得出去,當好改革的實幹家,接力探索、賡續奮鬥,把既定的改革部署進行到底,創造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的改革業績。

改革路上往往伴隨許多荊棘和質疑。在改革這個問題上,省委歷來態度鮮明地鼓勵大膽探索、寬容改革失誤,為擔當者擔當,為改革者鼓勁。各地各部門也要突出實幹擔當導向,堅持“三個區分開來”,將容錯糾錯機制嵌入改革工作部署,容改革之失、解幹事之憂、釋擔當之慮,充分激發幹部幹事創業積極性,讓改革大旗高高飄揚,以優異成績向改革開放40周年獻禮。

內容|浙江日報

編輯|汪舒寧

農民經營仍被視為“投機倒把,走資本主義道路”,有的部門一如既往對此採取一禁、二堵的簡單做法。

謝高華開始頻頻遭遇群眾來訪,最有名的莫過於農婦馮愛倩的“堵門”討說法。後來說起當時有關部門不讓群眾擺攤,謝高華覺得主要還是許多幹部思想上有顧慮,放不開手。但幾次三番調研下來,他越來越覺得搞活市場符合中央發展商品經濟精神,政府需要順應民意,給市場鬆綁。由此,謝高華決定拍板開放政府主導的小商品市場。

1982年9月5日,是義烏群眾永遠銘記的日子。這一天,位於城區的稠城鎮小百貨市場宣佈開放,大家奔相走告。有關部門還投資9000元在舊城中心的湖清門,沿街露天鋪設700個水泥板攤位,這是義烏歷史上破天荒的第一代小商品市場,在當時鐵桶般的計劃經濟藩籬中開了一個重要口子。

不過市場的發展壯大,仍需要不斷突破壓力和思想禁錮。當時有幹部當面向謝高華抱怨:農民都去做生意了,農業生產組織不起來,這個情況已經成為各個部門頭疼的一個“包袱”了。對此,謝高華在縣委常委會上明確表態:“敲糖換雞毛解決了幾萬人就業,我看這就是優勢,要想辦法發揮,不能把搞活的經濟又搞得死死的。”

義烏商人何海美至今仍記得,在當年舉行的一次全縣大會上,謝高華明確表態:“開放義烏小商品市場,出了問題我負責,我寧可不要烏紗帽!”對農民經商表示堅決支持。在四周雷鳴般的掌聲中,原本已經打算放棄經商的何海美流下了激動的淚水。

憶起曾經曲折,謝高華坦言,當時一心幹事,“只想著對老百姓有益就好,要打破條條框框,我們幹部自己的得失又有什麼關係?”

正是在謝高華的力挺力推之下,義烏縣委、縣政府後來發出通告,允許農民經商、允許長途販運、允許放開城鄉市場、允許多管道競爭。1984年,謝高華又大膽提出了“興商建縣”的發展戰略,農業小縣義烏因此彎道超車,逐步走上發展的快車道。

他敢於試錯、勇於擔當

屢受壓力仍不改初心

謝高華在金衢兩地擔任領導幹部時作的很多決定,現在回過頭看都承擔著很大風險,但他並未因此退縮回避。改革創新是不斷“試錯”的過程,今天我們的改革同樣呼喚這樣的責任擔當,看准了的事情,就要拿出政治勇氣,堅定不移地幹。

耄耋之年的謝高華依然愛好學習。 龔獻明 攝

時光回到30餘年前的一個上午,剛到義烏工作不久的謝高華在一次縣委常委會議上,說了一段別有意味的開場白,袒露了自己的為官立場。他說:“新的班子很好,常委都比我強,都很年輕,學歷也比我高。”隨後話鋒一轉,提到自己也有一個優點,那就是“犯過的錯比你們多”。

這是謝高華經歷的真實人生,也是他勇於擔當的生動寫照。

早在擔任衢縣縣委書記時,他就因“助長高價買賣橘子”而挨過批評。當時國家對橘子實行統購統銷,衢縣一年只產8萬擔橘子,卻要統購上交6萬擔。“農民統購上交的任務重,特別是航埠這個老橘區,由於收入低,有的農民還上街要飯了,這個樣子怎麼行!”謝高華經過深思熟慮,在一次會議上大膽提議:“在完成國家計畫的前提下,農民多餘的自留橘,哪裡價格高就賣到哪裡去……”這麼一來,外地人紛紛來衢縣收購橘子,農民收入多了,但也導致當年國家定購的6萬擔橘子任務沒有完成。

這下子,謝高華挨批了。1981年1月的一期《人民日報》二版刊發了文章,把謝高華作為“破壞國家計畫搞市場自由化”的反面典型。後來記者再赴航埠採訪農戶時發現,“縣裡這樣的做法,讓農民增加了收入,種橘積極性也更高了。”於是這位元記者又發了一篇稿子,衢縣的做法得到了肯定和表揚。

評價謝高華當年的“出格”行為,有幹部用了兩個詞語:敢想敢試,敢做敢當。而在謝高華看來,只要符合中央的大方向,有利於發展、有益於群眾,任何事都值得去做。

這樣的初衷也促成他在義烏工作期間繼續銳意改革、大膽實踐,當年的“稅改風波”就是一例。義烏小商品市場興起之初,當地仍實行對工商業改造時的八級累進稅,也就是經營得越好,稅就越高。但市場裡幾千個攤位大多是小本經營,且價格隨行就市,很難憑稅票計稅。於是稅收幹部整天像抓賊一樣打擊逃稅,商販們也怨聲載道。

“想增加點稅收,卻打壓了群眾經商的積極性”,謝高華在深入調研總結後,支持稅務部門試行“定額計征”辦法,即對每個攤位設固定的計稅額,目標額度之外的營業收入不再計稅。這樣一來,個體的稅收低了,大家覺得有利可圖,周邊的小商販們蜂擁而至,1984年義烏稅收反而比兩年前提高了整整3倍。

當時有新華社記者將這一做法以內參形式上報,國家財政部很關注。意見回饋到浙江省委,省財政廳的調查小組到義烏進行實地調查後給出結論:義烏推出的稅收辦法是可行的,但還要在實踐中不斷加以完善。

對這個評價,謝高華十分高興。在他看來,這是對義烏小商品市場新稅收辦法很大的理解和支持。

他崇尚實幹、積極作為

腳踏實地走出了義烏髮展新路

問起“謝書記穿什麼鞋”,當年有很多人都知道謝高華穿的是“大號解放鞋”,正是踩著解放鞋,他走遍義烏大地,“走”出了發展的新路子。新時代新征程,崇尚實幹、積極作為仍然是對黨員幹部不變的要求和期待,唯有踏踏實實、幹在實處,才能真正走在前列、勇立潮頭。

1982年6月,時任義烏縣委書記的謝高華建設再次被提上議事日程。

這一年,謝高華已經54歲,身形消瘦但意氣風發。擔任工程建設總負責人的他帶領一班技術人員,不分晝夜地奔走在烏引工程沿線,對相關情況進行一輪輪論證。

工程難度巨大。根據規劃,工程在黃壇口水庫攔江築壩,通過83公里管道,橫跨衢州、金華兩市五縣。其中衢州段53公里管道,要攔截烏溪江,架過靈山江,跨越10條溪,打穿18座山,並建設30處大型建築物。

在工程建設中,許多建設者吃在田頭、住在工棚,工地上時有萬人會戰的壯觀場面,謝高華更是身先士卒,幾乎把家安在工地,“他白天經常和幹部群眾一起坐在泥地裡,邊吃飯邊商談工作,晚上和我們開會開到12點是常事。”時任衢州市水利局副局長、烏引工程副總指揮的佘治平說。

而在謝高華當時的秘書張龍生的記憶中,一雙解放鞋、一頂斗笠、一把雨傘、一雙套鞋,是自己在辦公室裡必備的“四大件”。“因為不管大太陽還是下雨天,謝市長隨時都會去下工地,我們跟都跟不及。”

1989年8月,渠首樞紐工程舉行開工典禮。很多人驚訝地看到,謝高華竟然淚光晶瑩。這位即將退下一線領導崗位的總指揮對著話筒激動地說:“有生之年,我要同大家一起為工程建設作最後衝刺!退休也要退在工地上!”

他沒有食言,隨後雖因年齡原因,謝高華不再擔任衢州市委常委、副市長,可又苦又煩的烏引工程總指揮職務,他放不下。謝高華當時向市委請求,自己對烏引工程有感情,一定要親手建成它!於是直到1994年8月4日,烏引工程勝利竣工、全線通水,徹底解決了數代金華、衢州兩地百姓的乾旱困擾,他這才功成身退。

在接受採訪時,許多衢州幹部群眾忍不住感慨,沒有謝高華的執著努力,這項被後人譽為“江南紅旗渠”的烏溪江引水工程肯定做不下來!

退休後,謝高華依然閒不住。在他的宣導和努力下,省馬寅初人口福利基金會在衢州成立執行部,共籌措資金60余萬元,幫助了很多農戶。一有空閒,他還習慣帶著家人,一起跑衢州周邊農村繼續做他的調查研究,直到去年才因為老伴身體有恙而慢慢減少。

在採訪中,我們聽聞這樣一個細節。1984年12月,謝高華離開義烏赴金華擔任地委農工部部長時,義烏有人手寫了一首七絕相贈:“痛快淋漓寫意真,謝公畢竟是能臣。而今攜袖清風去,功過隨人仔細評。”

如今33年過去了,謝高華可以說用一生詮釋了一名黨員幹部忠誠于党、忠誠於事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信念和宗旨。在他身上所展現的那種敢於擔當、積極作為的精神,令人敬佩,更值得新時代每一名黨員幹部學習傳承!

新時代呼喚更多“謝高華”

省委在這個時候大力提倡向謝高華學習,深意不言而喻:今年正值改革開放40周年,1月2日省委剛剛召開了全省全面深化改革大會,向全體黨員幹部發出了高舉改革大旗、扛起改革擔當,當好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排頭兵的號召。縱觀謝高華奮鬥的歷程,他以群眾需求為第一導向、以改革發展為第一要務,敢於擔當、積極作為的精神,與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要求高度契合,與“首創、奮鬥、奉獻”的“紅船精神”一脈相承,是“幹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的浙江精神的生動寫照。當好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排頭兵,正需要大力弘揚這種改革擔當精神,選樹一大批“謝高華式”的黨員幹部,讓敢於擔當、積極作為、改革創新成為新時代黨員幹部的自覺追求。

鄧小平同志說過:“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子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幹不出新的事業。”歷史從來都眷顧那些與時偕行的奮進者、直面挑戰的勇敢者、善作善成的實幹者。回首改革開放以來的40年,浙江幹部群眾正是憑著一股闖勁,敢做前人沒有做過的事情,敢做別人不敢做的事情,幹成了許多大事業,闖出了一片新天地。

而今,浙江已經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我們在越來越多的領域開始領跑,有越來越多的“無人區”等著我們踩下第一個腳印。面對這樣的新形勢,廣大黨員幹部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更要大力發揚敢闖敢冒的精神,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利弊權衡的重大關頭敢於決斷,在深化改革的關鍵時刻豁得出去,當好改革的實幹家,接力探索、賡續奮鬥,把既定的改革部署進行到底,創造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的改革業績。

改革路上往往伴隨許多荊棘和質疑。在改革這個問題上,省委歷來態度鮮明地鼓勵大膽探索、寬容改革失誤,為擔當者擔當,為改革者鼓勁。各地各部門也要突出實幹擔當導向,堅持“三個區分開來”,將容錯糾錯機制嵌入改革工作部署,容改革之失、解幹事之憂、釋擔當之慮,充分激發幹部幹事創業積極性,讓改革大旗高高飄揚,以優異成績向改革開放40周年獻禮。

內容|浙江日報

編輯|汪舒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