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瞿秋白、楊之華、沈劍龍:民國最有戲劇性的愛情

民國有過幾起著名的離婚案:徐志摩為了追求心中的女神, 寧可要已經懷孕的妻子打掉孩子也要堅持離婚;郁達夫和王映霞在報紙上相互指責,

以一場撕逼大戰結束幾年的感情;蔣碧微和徐悲鴻為愛私奔, 驚世駭俗, 卻也抵不過現實的殘酷, 兩次登報聲明後, 最終以一場官司答應對方賠償條件, 黯然收場;孟小冬與梅蘭芳一見鍾情, 終究也是在無盡的失望中, 留下一則“緊要啟示”決絕轉身, 不留一絲餘地……
除此之外, 民國曾發生過一場最具有戲劇性的離婚案, 和瞿秋白、楊之華、沈劍龍三個人有關。

說起來比較繞口, 那麼就按幾個脈絡講述瞭解。 先說說楊之華和沈劍龍。

楊之華與沈劍龍
楊之華, 浙江蕭山一個家道中落的紳士門第的小姐, 父母重男輕女, 認為“女孩無才便是德”, 按封建禮教的一切來約束她。 楊之華從小個性頑強, 堅持不縛腳, 硬要跟哥哥楊葆青一起讀書。



楊之華人長得非常漂亮, 當地人都親切地叫她“小貓姑娘”。

沈劍龍, 浙江蕭山大戶人家的子弟, 儀錶堂堂, 崇尚新潮。 他生出時, 有一個手上生有6個指頭, 鄉里人戲稱他為“六六倌”。

沈、楊兩家同為浙江蕭山人, 論起門第, 也屬於“門當戶對”, 兩家長輩從小便為沈劍龍、楊之華訂下了 “娃娃親”。

沈劍龍比楊之華小兩歲, 從小聰敏, 繼承了父親的某些基因, 成為有名的風流倜儻才子, 詩書琴畫樣樣拿手。

楊之華與沈劍龍從小認識, 算得上“青梅竹馬”, 但是, 楊之華十幾歲出外求學之後, 不斷地接受新思想, 甚至想到赤色蘇俄去學習, 無形中拉大了她與沈劍龍思想上的差距。
1921年1月26日, 二人結婚, 當年楊生下一女, 取名沈曉光,

後楊之華為之改名獨伊, 即瞿獨伊。

瞿秋白與妻子王劍虹
瞿秋白是中國共產黨早期主要領導人之一。 他既是一位堅定的無產階級革命家, 同時又是一位修養精深的文學家, 既充滿了革命的激情, 又飄逸著濃郁的浪漫主義情調。 

瞿秋白的妻子叫王劍虹, 是一個聰慧、天資很高的時尚女性。

1923年8月, 瞿王二人從相識到相知相愛, 不到半年時間即行結合。 兩個人都有志於革命, 又熱愛文學, 所以婚後的生活充滿了浪漫和情趣。 可是幸福的生活非常非常的短暫, 結婚僅7個月, 王劍虹就因肺結核病逝。
瞿秋白雖然痛失愛妻, 但是因為他的身份地位, 作為一名革命領導人, 他並沒有太多時間沉浸在哀傷中, 他實在是太忙了, 白天開會或者上課,

晚上寫作。





秋之白華:瞿秋白與楊之華

1923 年底, 楊之華報考上海大學社會學系, 一邊讀書, 一邊做社會工作。 瞿秋白是她的老師, 一開始, 楊之華認為這位老師過於嚴肅, 甚至冷酷, 是個不好相處的人。 

後來一個偶然的機會, 孫中山先生的蘇聯顧問鮑羅廷夫婦到上海來瞭解上海的婦女運動情況,

恰好負責上海婦女工作的向警予不在, 請楊之華代為報告, 這場報告中, 做翻譯的就是瞿秋白。

這次報告, 讓楊之華徹底改變了對瞿秋白的最初印象。

翻譯過程中, 瞿秋白非常有耐心, 不但安撫她的緊張情緒, 還耐心引導她正常發揮, 彙報舉辦的十分成功, 她對風度翩翩、才華卓著的瞿秋白不禁心生愛慕。

瞿秋白對楊之華更是讚不絕口, 認為她值得培養, 並且在幫助和介紹下, 楊之華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楊之華的思想又充滿了矛盾。 她想, 自己是有夫之人, 如果這種情感發展下去, 會是很危險的。 下一步如何是好呢?思來想去, 之華決定回到蕭山家裡去, 暫時回避一下和秋白的接觸。

瞿秋白也不願楊之華遭受非議,思來想去,最後他們決定去聽取楊之華的“義父”邵力子的意見。

結果,對瞿、楊二人頗為瞭解的邵力子在表示支持他倆相愛的同時,建議他倆去和沈劍龍作一次深談。

這時候沈劍龍正在老家蕭山。瞿、楊便一起趕赴蕭山。於是,三人開始了一場奇特而友好的談判“談判”:誰也不曾料到,沈劍龍和瞿秋白竟然會一見如故!他們推心置腹,訴說衷腸,甚至有了一種相見恨晚,惺惺相惜的感覺。

最終,三人達成了戲劇般的共識:沈劍龍主動退出,成全了情敵和妻子在一起。
1924年11月27、28、29日連續三天刊登在上海《民國日報》頭版廣告欄裡,公開發表三則啟事,原文如下:
楊之華沈劍龍啟事:自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八日起,我們正式脫離戀愛的關係。

瞿秋白楊之華啟事:自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八日起,我們正式結合戀愛的關係。

沈劍龍瞿秋白啟事:自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八日起,我們正式結合朋友的關係。

這啟事一經登出即成為“新聞熱點”,在上海灘引發熱議。甚至“啟事”刊出半個月後,上海《晶報》還刊文評論此事。這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和諧的三角關係處理案例吧!

1924年11月7日,當年的“十月革命”紀念日這一天,瞿、楊二人在上海舉行了結婚儀式,沈劍龍親自到現場向瞿、楊二人表示祝賀。

從此,瞿秋白和沈劍龍也成了好友,經常書信來往,寫詩唱和。

更有意思的是,沈劍龍送給瞿秋白一張六寸照片——沈劍龍剃光了頭,身穿袈裟,手捧一束鮮花,照片上寫著“鮮花獻佛”四個字,意即他不配楊之華,他把她獻給瞿秋白。

楊之華與瞿秋白的愛情,是夫妻與戰友的雙重結合。瞿秋白的治印水準很高,當時很多人都以得到一方他刻的印章為榮幸。為紀念自己和楊的結合,他刻下一方“秋之白華”印章,表示倆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永不分離之意。他還在一枚金別針上親自刻上“贈我生命的伴侶”送給楊之華作為愛情的信物。

後來,楊之華的女兒獨伊也被接到上海與他們共同生活,瞿秋白也對獨伊視若己出,用楊之華的話說:“秋白無論在我和獨伊或在其他人面前,總不使人感到獨伊不是他親生女兒,獨伊從小沒有感到秋白不是自己的親爸爸”。
正因為沈劍龍有如此肚量,雖然楊之華和他不再是夫妻,但卻沒有忘記他仍是女兒的父親。



1929年3月,楊之華在莫斯科把一張瞿獨伊的照片寄給在國內的沈劍龍,並在照片背後寫道,“龍弟:這是獨伊最近的小照,阿爹看了作何感?她的媽媽贈。一九二九(年)三月六日”。

革命者的生活總是艱辛而動盪,但新婚的小家庭仍然充滿了溫馨和甜蜜。

每當瞿秋白結束一天的忙碌回到山陰路的家中,總有熱騰騰的飯菜在等著他;身上的長衫舊了、破了,他也捨不得扔,上面有妻子在夜燈下縫織的補丁,一層又一層。
美好的日子總是迷離而短暫。

1934年初,瞿秋白按照中央的指示赴蘇區工作。深夜時分,楊之華把丈夫送到弄堂口,瞿秋白停下腳步,回頭凝視著妻子,緩緩地說:“之華,我走了!”

 在楊之華與瞿秋白的10年婚姻間,他們也曾經歷過大的危險,為了崇高的革命事業,這對恩愛夫婦曾經生離過6次。但他們不會想到,這一次離別,竟是永訣。
1935年,瞿秋白在福建長汀因叛徒出賣的被俘。

瞿秋白在案頭早已寫下了絕筆:“眼底雲煙過盡時,正我逍遙處。”

長汀中山公園涼亭,已擺好了四碟小菜,一甕薄酒。瞿秋白穿著一件中式黑色對襟衫,一條白色齊膝短褲,黑襪黑鞋,他自斟自飲,談笑自若:

“我有兩個要求:第一,不能屈膝跪著死,我要坐著;第二,不能打我的頭。”

說完,他向刑場走去,身後緊隨著特務連的一百多名士兵。從公園到刑場,約兩華里的路程,瞿秋白手持點燃的煙捲,緩步而行,邊走邊唱。

西門外羅漢林下,有一片草坪。瞿秋白停下腳步,環視四周:山上青松挺秀,山前綠草如茵。他點頭微笑:“此地甚好。”接著,在草地上盤腿而坐,含笑飲彈,年僅36歲。

如此將生死賦予笑談,灑脫和超然的涅磐式的境界,實在是魏晉風度。
女兒瞿獨伊回憶說:“一天,我正和一批兒童院的孩子們在烏克蘭德聶伯羅彼特羅夫斯克參觀。忽然,在《共青團真理報》上,我看到了父親犧牲的消息,驚呆了的我隨即失聲痛哭起來,竟暈倒在地……”

留守在大上海的楊之華,無時無刻不是心急火燎地牽掛著身處危境的瞿秋白。她從報刊上讀得了瞿秋白被捕的消息後,夜夜不能安寢,食也不解其甘,四處籲請那些正義的人士出面營救瞿秋白。

她聯絡過蔡元培、宋慶齡、魯迅等一大批同情革命的知名人士,通過報刊等各種管道籲請拯救瞿秋白。而當她的呼救尚未取得切實效果之時,“秋白被槍決于福建長汀”的消息便已赫然現於報刊的題頭。得知這一消息,悲痛欲絕的楊之華當時就暈厥了過去。

當時,楊之華的母親眼看了女兒的這種哀毀銷骨的生活狀態,憂怕之華會由此陷沒於無盡的哀痛中不能自拔,特意從鄉間趕到上海,勸說之華從此脫離革命,回鄉下去過日子。

楊之華用手抹平了鬢角淩亂的頭髮,平靜地跟母親講:她的今生既然已經選擇了革命的路,就沒有理由半路上退下來了。她今後也有可能步秋白的後塵。但無論發生什麼事,她都要母親不要太傷心。

瞿秋白犧牲後,楊之華被派往莫斯科參加共產國際會議,會後被留在莫斯科國際救濟會任常委。
1936年5月10日,為了紀念瞿秋白殉難一周年,楊之華又寫下了《紀念我們親愛的戰友——瞿秋白同志》一文,署名“杜寧”,發表在1937年3月莫斯科外國工人出版社編印的《殉國烈士瞿秋白》一書中。
1936年,王明等人捏造罪名,楊之華被撤去職務,隔離審查。1938年8月,任弼時到莫斯科為楊之華平反,恢復組織生活,安排她到東方大學中國部半養半讀,與女兒獨伊團聚。

1940年周恩來因胳膊受傷到莫斯科治療,和鄧穎超多次邀楊之華與女兒一起聚會。

周恩來還安慰道:“華姐,你不要太難過,太思念秋白了。這對身子不好,你應該注意身體,把病治好就可以回國工作。”這對楊之華是莫大的精神安慰。

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楊之華母女回國,又在新疆迪化被盛世才拘捕關押了四年。被釋放後曾赴晉西北參加土地改革。

1949年6月18日,《人民日報》發表了楊之華的文章《秋白與魯迅》。以後,楊之華又發表了《秋白同志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談談秋白同志的翻譯工作》《秋白並沒有死》《離別》《好爸爸》《不朽的革命的友誼》《學習秋白同志為工人服務的精神》《新文化的開路人》《秋白同志愛孩子》《憶秋白》等等。

1955年,經過20年的努力尋找,楊之華終於在福建長汀找到了瞿秋白的骸骨,並運回北京,隆重地安葬在八寶山革命公墓。周恩來總理親筆題寫了“瞿秋白之墓”的碑銘。
文革中,蒙受不白之冤,被“隔離審查”達 6年之久,並在獄中被百般折磨遭受肉體摧殘。醉後,楊之華已到生活都不能自理的地步,罪惡的“四人幫”還不肯讓女兒獨伊前去照顧。直至病危才被批准出獄就醫,3天后含冤在北京去世。究其一生,楊之華竟有10年是在牢房中度過的。

1977年7月,中共中央為楊之華平反昭雪,並舉行骨灰安放儀式和追悼會。

編輯:曉曉曉

瞿秋白也不願楊之華遭受非議,思來想去,最後他們決定去聽取楊之華的“義父”邵力子的意見。

結果,對瞿、楊二人頗為瞭解的邵力子在表示支持他倆相愛的同時,建議他倆去和沈劍龍作一次深談。

這時候沈劍龍正在老家蕭山。瞿、楊便一起趕赴蕭山。於是,三人開始了一場奇特而友好的談判“談判”:誰也不曾料到,沈劍龍和瞿秋白竟然會一見如故!他們推心置腹,訴說衷腸,甚至有了一種相見恨晚,惺惺相惜的感覺。

最終,三人達成了戲劇般的共識:沈劍龍主動退出,成全了情敵和妻子在一起。
1924年11月27、28、29日連續三天刊登在上海《民國日報》頭版廣告欄裡,公開發表三則啟事,原文如下:
楊之華沈劍龍啟事:自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八日起,我們正式脫離戀愛的關係。

瞿秋白楊之華啟事:自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八日起,我們正式結合戀愛的關係。

沈劍龍瞿秋白啟事:自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八日起,我們正式結合朋友的關係。

這啟事一經登出即成為“新聞熱點”,在上海灘引發熱議。甚至“啟事”刊出半個月後,上海《晶報》還刊文評論此事。這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和諧的三角關係處理案例吧!

1924年11月7日,當年的“十月革命”紀念日這一天,瞿、楊二人在上海舉行了結婚儀式,沈劍龍親自到現場向瞿、楊二人表示祝賀。

從此,瞿秋白和沈劍龍也成了好友,經常書信來往,寫詩唱和。

更有意思的是,沈劍龍送給瞿秋白一張六寸照片——沈劍龍剃光了頭,身穿袈裟,手捧一束鮮花,照片上寫著“鮮花獻佛”四個字,意即他不配楊之華,他把她獻給瞿秋白。

楊之華與瞿秋白的愛情,是夫妻與戰友的雙重結合。瞿秋白的治印水準很高,當時很多人都以得到一方他刻的印章為榮幸。為紀念自己和楊的結合,他刻下一方“秋之白華”印章,表示倆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永不分離之意。他還在一枚金別針上親自刻上“贈我生命的伴侶”送給楊之華作為愛情的信物。

後來,楊之華的女兒獨伊也被接到上海與他們共同生活,瞿秋白也對獨伊視若己出,用楊之華的話說:“秋白無論在我和獨伊或在其他人面前,總不使人感到獨伊不是他親生女兒,獨伊從小沒有感到秋白不是自己的親爸爸”。
正因為沈劍龍有如此肚量,雖然楊之華和他不再是夫妻,但卻沒有忘記他仍是女兒的父親。



1929年3月,楊之華在莫斯科把一張瞿獨伊的照片寄給在國內的沈劍龍,並在照片背後寫道,“龍弟:這是獨伊最近的小照,阿爹看了作何感?她的媽媽贈。一九二九(年)三月六日”。

革命者的生活總是艱辛而動盪,但新婚的小家庭仍然充滿了溫馨和甜蜜。

每當瞿秋白結束一天的忙碌回到山陰路的家中,總有熱騰騰的飯菜在等著他;身上的長衫舊了、破了,他也捨不得扔,上面有妻子在夜燈下縫織的補丁,一層又一層。
美好的日子總是迷離而短暫。

1934年初,瞿秋白按照中央的指示赴蘇區工作。深夜時分,楊之華把丈夫送到弄堂口,瞿秋白停下腳步,回頭凝視著妻子,緩緩地說:“之華,我走了!”

 在楊之華與瞿秋白的10年婚姻間,他們也曾經歷過大的危險,為了崇高的革命事業,這對恩愛夫婦曾經生離過6次。但他們不會想到,這一次離別,竟是永訣。
1935年,瞿秋白在福建長汀因叛徒出賣的被俘。

瞿秋白在案頭早已寫下了絕筆:“眼底雲煙過盡時,正我逍遙處。”

長汀中山公園涼亭,已擺好了四碟小菜,一甕薄酒。瞿秋白穿著一件中式黑色對襟衫,一條白色齊膝短褲,黑襪黑鞋,他自斟自飲,談笑自若:

“我有兩個要求:第一,不能屈膝跪著死,我要坐著;第二,不能打我的頭。”

說完,他向刑場走去,身後緊隨著特務連的一百多名士兵。從公園到刑場,約兩華里的路程,瞿秋白手持點燃的煙捲,緩步而行,邊走邊唱。

西門外羅漢林下,有一片草坪。瞿秋白停下腳步,環視四周:山上青松挺秀,山前綠草如茵。他點頭微笑:“此地甚好。”接著,在草地上盤腿而坐,含笑飲彈,年僅36歲。

如此將生死賦予笑談,灑脫和超然的涅磐式的境界,實在是魏晉風度。
女兒瞿獨伊回憶說:“一天,我正和一批兒童院的孩子們在烏克蘭德聶伯羅彼特羅夫斯克參觀。忽然,在《共青團真理報》上,我看到了父親犧牲的消息,驚呆了的我隨即失聲痛哭起來,竟暈倒在地……”

留守在大上海的楊之華,無時無刻不是心急火燎地牽掛著身處危境的瞿秋白。她從報刊上讀得了瞿秋白被捕的消息後,夜夜不能安寢,食也不解其甘,四處籲請那些正義的人士出面營救瞿秋白。

她聯絡過蔡元培、宋慶齡、魯迅等一大批同情革命的知名人士,通過報刊等各種管道籲請拯救瞿秋白。而當她的呼救尚未取得切實效果之時,“秋白被槍決于福建長汀”的消息便已赫然現於報刊的題頭。得知這一消息,悲痛欲絕的楊之華當時就暈厥了過去。

當時,楊之華的母親眼看了女兒的這種哀毀銷骨的生活狀態,憂怕之華會由此陷沒於無盡的哀痛中不能自拔,特意從鄉間趕到上海,勸說之華從此脫離革命,回鄉下去過日子。

楊之華用手抹平了鬢角淩亂的頭髮,平靜地跟母親講:她的今生既然已經選擇了革命的路,就沒有理由半路上退下來了。她今後也有可能步秋白的後塵。但無論發生什麼事,她都要母親不要太傷心。

瞿秋白犧牲後,楊之華被派往莫斯科參加共產國際會議,會後被留在莫斯科國際救濟會任常委。
1936年5月10日,為了紀念瞿秋白殉難一周年,楊之華又寫下了《紀念我們親愛的戰友——瞿秋白同志》一文,署名“杜寧”,發表在1937年3月莫斯科外國工人出版社編印的《殉國烈士瞿秋白》一書中。
1936年,王明等人捏造罪名,楊之華被撤去職務,隔離審查。1938年8月,任弼時到莫斯科為楊之華平反,恢復組織生活,安排她到東方大學中國部半養半讀,與女兒獨伊團聚。

1940年周恩來因胳膊受傷到莫斯科治療,和鄧穎超多次邀楊之華與女兒一起聚會。

周恩來還安慰道:“華姐,你不要太難過,太思念秋白了。這對身子不好,你應該注意身體,把病治好就可以回國工作。”這對楊之華是莫大的精神安慰。

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楊之華母女回國,又在新疆迪化被盛世才拘捕關押了四年。被釋放後曾赴晉西北參加土地改革。

1949年6月18日,《人民日報》發表了楊之華的文章《秋白與魯迅》。以後,楊之華又發表了《秋白同志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談談秋白同志的翻譯工作》《秋白並沒有死》《離別》《好爸爸》《不朽的革命的友誼》《學習秋白同志為工人服務的精神》《新文化的開路人》《秋白同志愛孩子》《憶秋白》等等。

1955年,經過20年的努力尋找,楊之華終於在福建長汀找到了瞿秋白的骸骨,並運回北京,隆重地安葬在八寶山革命公墓。周恩來總理親筆題寫了“瞿秋白之墓”的碑銘。
文革中,蒙受不白之冤,被“隔離審查”達 6年之久,並在獄中被百般折磨遭受肉體摧殘。醉後,楊之華已到生活都不能自理的地步,罪惡的“四人幫”還不肯讓女兒獨伊前去照顧。直至病危才被批准出獄就醫,3天后含冤在北京去世。究其一生,楊之華竟有10年是在牢房中度過的。

1977年7月,中共中央為楊之華平反昭雪,並舉行骨灰安放儀式和追悼會。

編輯:曉曉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