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孩子走自己的人生路

一切教育都可以歸結為自我教育。 學歷和課堂知識都是暫時的, 自我教育的能力才是不可或缺的終身財富。

是麼是教育?教育究竟是為了什麼?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則又是什麼?古今中外無數的優秀頭腦對此進行了許多思考, 發表了許多言論。 但是我們最後可以發現, 對教育評判的最中肯、最精彩的話往往出自哲學家之口。

作為一個教育家和教育學家, 倘若其自身不具備洞察人性的智慧, 說出的話就容易局限於經驗的總結, 或拘泥於心理學的細節, 繼而顯得膚淺、瑣細和平庸。

現在我把我最欣賞的六條教育理念列舉出來,

不妨稱之為教育的六條箴言。

它們的確具有箴言的特徵:直指事物的本質, 既簡明如神諭, 又樸素如常識。 可歎的是, 人們迷失在事物的假像之中, 寧願相信各種艱深複雜的謬誤, 忘掉了簡單的常識。 然而, 依然樸實的心靈一定會感到, 這些箴言多麼切中今日教育的弊病, 我們的教育多麼需要回到常識, 回到教育之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

教育即生長, 生長就是目的, 在生長之外別無目的

這個論點由盧梭提出, 而後杜威作了進一步闡發。 教育即生長言簡意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義, 就是要使每個人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長, 而不是把外面的東西灌輸進一個容器。

懂得了教育即生長的道理, 我們也就清楚了教育應該做什麼事。

比如說——

智育是要發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 而不是灌輸知識;

德育是要鼓勵崇高的精神追求, 而不是灌輸規範;

美育是要培育靈動又豐富的靈魂, 而不是灌輸技藝。

生長就是目的, 在生長之外別無目的 ,

這是特別反對用狹隘的功利尺度衡量教育的。 從整個社會的狀況來看, 正如羅素所指出的, 一個由本性優秀的男女所組成的社會, 肯定會比相反的情形好得多。

人們即使似乎承認了教育即生長, 也一定要給生長設定一個外部的目的, 比如將來適應社會、謀求職業、做出成就之類, 仿佛不朝著這類目的努力, 生長就沒有了任何價值似的。 生長本身沒有價值嗎?一個天性得到健康發展的人難道不是既優秀又幸福的嗎?

用功利目標規範生長, 結果必然是壓制生長, 實際上仍是否定了教育即生長。

忘記了課堂上所學的一切, 剩下的才是教育

我最早在愛因斯坦的文章中看到這句話, 是他未指名引用的一句俏皮話。 隨後我發現, 它很可能脫胎於懷特海的一段論述, 大意是:拋開了教科書和聽課筆記, 忘記了為考試背的細節, 剩下的東西才有價值。

知識的細節是很容易忘記的, 一旦需要它們, 又是很容易在書中查到的。 所以, 把精力放在記住知識的細節,

既吃力又無價值。 假定你把課堂上所學的這些東西全忘記了, 如果結果是什麼也沒有剩下, 那就意味著你是白受了教育。

用懷特海的話說, 那個應該剩下的配稱為教育的東西, 就是完全滲透入你的身心的原理:

一種智力活動的習慣

一種充滿學問和想像力的生活方式

用愛因斯坦的話說, 就是獨立思考和判斷的總體能力。 按照我的理解, 通俗地說, 一個人從此成了不可救藥的思想者、學者, 不管今後從事什麼職業, 再也改不掉學習、思考、研究的習慣和愛好了, 方可承認他是受過了大學教育。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