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肺炎雙球菌症狀

肺炎雙球菌直徑0.5~1.5微米。 革蘭氏染色陽性, 但老齡菌常呈陰性反應。 在機體內形成莢膜, 經人工培養後莢膜逐漸消失, 菌落由光滑型變為粗糙型, 肺炎雙球菌屬雙球桿菌屬, 為化膿性革蘭氏陽性菌, 呈圓形或披針形、無芽孢, 無鞭毛。

在含血的營養瓊脂培養基上, 37℃, 24小時可形成細小、灰白、透明或半透明有光澤的扁平菌落, 周圍有草綠色溶血環。 培養2~3天后, 由於產生自溶酶, 菌體自溶, 菌落中央出現凹陷。 膽汁、膽鹽或其他活性物質能加速自溶酶的作用, 使細菌在短期內溶解。 其莢膜多糖抗原與致病力有密切關係,

且成分複雜。

根據莢膜多糖抗原的不同, 可將其分為若干血清型, 其中Ⅰ~Ⅲ型致病力較強, Ⅲ型最強, 且具有厚的莢膜, 可作為鑒別此菌的依據。 在各型肺炎球菌中, 許多遺傳標記可被轉移, 種內和屬內的相互轉化作用也已證明。

肺炎雙球菌兼性厭氧菌, 經常寄居在正常人鼻咽腔中, 多數不致病, 僅部分具有致病力, 引起大葉肺炎、腹膜炎、胸膜炎、中耳炎、乳突炎以及敗血症等。 顯微鏡下的肺炎雙球菌對於由肺炎雙球菌感染的眼部疾病, 可以用對其非常敏感的眼藥水“玻璃酸鈉滴眼液”來做為抗生素治療使用。

發現歷史

1944年, 美國科學家艾弗裡等人.從光滑型肺炎球菌(有莢膜、有毒性、菌落光滑、稱S型)中提取DNA、蛋白質和多糖物質,

並分別與粗糙型肺炎雙球菌(無莢膜、無毒性、菌落粗糙、稱R型)一起培養, 發現只有DNA能使一部分粗糙型細菌, 轉變為光滑型, 而且轉化的頻率與DNA的純度有關, DNA越純轉化率越高.若將DNA事先用去氧核糖核酸酶降解, 再和粗糙型肺炎雙球菌一起培養, 粗糙型菌就不能轉化成光滑型菌.已經轉化的細菌, 所獲得的光滑型性狀可以遺傳給後代.這一實驗充分說明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