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美食記憶:在鄭州街頭邂逅信陽糍粑

1/在鄭州街頭邂逅信陽糍粑

新年的腳步越來越近, 趁著週末去鄭州一家較大的蔬菜批發市場置辦點年貨。 現在購物方便, 簡單準備點雞、魚、肉、菜就行的。

沒想到, 在街口卻有了意外驚喜——都大年臘月二十四了, 還有人在鄭州的街頭兜售信陽糍粑。 上前一打聽, 老人竟然是我們光山的老鄉。 閒聊中得知, 老人和幾個老鄉在鄭州郊外租了一處民房, 常年駐紮鄭州, 以銷售信陽糍粑為業。 老幾個負責在“家裡”生產, 他負責對外銷售。 老人說, 今天是最後一天出攤了, 明天就打道回府, 準備回家過年了。

這糍粑不比年糕, 年糕的材料是糯米與糙米按一定比例摻和一起在做, 而糍粑的用料則全是糯米, 糯米貴, 所以糍粑的價格不比年糕便宜, 老人的要價是六塊錢一斤。 我挑了一塊(這玩藝不好消化, 只是嘗嘗鮮), 過秤後將近三斤, 16塊5毛錢, 老人收了16塊。

在我們老家,

年關將近的味道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個是殺年豬, 另一個就是打糍粑。 殺年豬的事, 一個村子一年中最多有幾戶條件上好的人家才捨得, 而打糍粑卻不分貧富, 家家戶戶都儲存有幾籮筐糯米用來打糍粑。

當然, 我說的是六七年代的鄉村, 現在的鄉村, 年味越來越淡, 已經很少有人自己在家打糍粑了。

2/漸行漸遠的年味

打糍粑這活不是一個兩個人能完成得了的, 得靠集體的力量。 時間都選在臘月農閒時, 十來戶人家聯合起來, 今天你家, 明天我家, 輪流著反各家的糍粑打完了, 就已近年尾了。

打糍粑並不是什麼技術活, 只是力氣活。 每輪到一處, 主人家得提前一天將糯米洗淨、泡發, 負責燒火的人也會提前過來, 將泡好的糯米裝進木甑裡,

蓋嚴封邊, 隔水大火蒸熟。

這時, 男人中的壯勞力就出場了, 將蒸熟的糍米飯倒入石窩, 幾個人操起木拐, 轉著圈地搗, 直到糯米搗成泥狀便開始翻窩(翻窩算是技術活, 幾個人的木拐同時舉起, 將糯米團拋向空中, 又穩又准地落回石窩),

翻窩後接著搗。

下一道工序就是用石錘(也有用木錘的)砸, 一人掄錘, 一人翻坨, 兩人要配合默契才不至於翻坨人的被錘子傷到。

待石窩裡的糯米完全變成晶瑩如玉的一團後,再抱到案板上整形、切塊,一窩糍粑算是大功造成。

雖然只是簡單勞動,但對於農人們來說,卻是一個絕佳的社交平臺。平時都是各奔各的窮日子,除了集體出工,都是各回各家,吃糠咽菜的苦澀都關起門來過,很難有這種天天混在一起勞動、粘在一起吃喝的機會,有精神的放鬆,有不經意間鬧出小矛盾的和解。

所以,一進入臘月,人們的笑容都是舒展的。

3/忘不掉的童年美食

村村戶戶打糍粑的時候,也是小孩子們的狂歡節。那時學校一般還沒放假,許多孩子都是身在課堂,心卻飛回了笑語喧嘩的村莊。不為別的,只為是去蹭點好吃的“點心”。

那個年代窮啊,長年累月的就稀飯鹹菜,小孩子們根本不知道零售是啥。頂多,家裡偶爾蒸米飯了,媽媽會在灶裡多添把柴,讓鍋裡的鍋巴煎厚實點,就是絕世的美味了。

能遇到打糍粑這樣的美事,是絕對不能錯過的。所以,放了學就往打糍粑的鄰居家跑,名義上說是去看在那裡幫忙的家長,其實就是奔著那點饞去的。但,臉皮還是薄,雖然看著糍粑咽著口水,也絕不會主動向人討要。那時的我們,都是有羞澀感與廉恥心的。遇到大方的女主人,會主動從石窩裡掐上一小團來,如果碰到個小氣女人,一旁幫活的鄉親也不會讓孩子們失望,他們會不顧小氣女人的臉色,給孩子們一人掐上一團的。

至於能吃到什麼“口味”的,這全靠運氣。所謂的運氣,就是時間點,如果放學到家恰好趕上木甑裡的糯米剛蒸熟出鍋,吃到嘴的就是香糯的米團;如果剛入石窩不久,米粒還沒搗爛時,是軟中帶糯的粗糙米團,相比而言,這時的口感是最差的;最佳時機是,石窩裡的糯米已完全搗成泥狀,掐出一團來最適合粘糖吃的;再晚點,已經使上錘子時,就不能吃了,因為翻窩時是沾了生水的,如果真是鐵了心地想吃,也有辦法補救,那就是掐出一小團,拍成扁圓形的,拿灶火烤了吃,那是最香脆的。

往往,有了收穫後,孩子們便又帶著“美味”飛快地跑回家,家裡還有少不更事鮮有出門的弟弟妹妹啊。這時,媽媽會將那團糍粑分成幾小塊,然後從櫃子裡翻出深藏不露的白砂糖,每塊都粘點糖,兄妹這才分而食之。

4/四哥的一次惡作劇

當然,也會遇到惡作劇的長輩。

記得有一次,伯父家裡打糍粑,我當然要跑去蹭吃了。結果被一本家哥哥給坑了。我叫他四哥,年齡和我父親差不多,見誰都愛開個玩笑,算盤打得精,當過村裡的會計,算是遠近聞名的能幹人。那天我放學一到伯父家,四哥就熱情地招呼我,饞了吧,一會四哥給你搞點糍粑,快去廚房把手烤熱了,免得糍粑粘手上了。十來歲的孩子,肯定沒他精明啊,於是乖乖地跑去灶窿把手烤熱。待我回到堂屋時,一屋子的人都拿奇怪的眼神看我,感覺他們都憋著一臉的壞笑。只有大伯擋在我面前,“啵、啵……白、白……”地比劃個不停。大伯是個啞巴,一輩子都一個人過,雖然常年見人都“啵、白、白、啵……”的,人們都叫他“老白”。因為只是一個人過日子,所以他每年只準備了打一甑糍粑的米,當時覺得他的阻攔,是因為小氣,結果,卻發現自己錯了。

原來,快搗好的糍粑黏性最大,手上沾點水才不至於粘到手上,如果把一雙小手烤熱了,再去拿糍粑,就會牢牢地黏在手上,又熱又燙,我左跳右甩地也沒能把那團咬手的糍粑弄掉。大伯這時端來清水,才算把我的小手解救了。末了,他還“啵、啵、啵……”地跑到四哥跟前擂了他一拳。

其實,那時大家都沒有惡意,只是鄉下的生活太寂寞,一次小小的惡搞,會給人們帶來些許快樂。

如今,大伯和四哥已先後作古,而曾經熱鬧的鄉村已漸趨冷寂。

5/曾經的功臣食品

曾經,糍粑是家鄉的功臣食品。

之所以有這樣的評價,是因其品質所決定的。別小看這一塊方方正正的糍粑塊子,它可是鄉親們賴以生存的方便食品。

首先,易儲存。一是幹存法,將糍粑切大小適當的方塊,放陽光上爆曬脫水,放進竹籃裡,掛于高處,可保經久不壞。另外是水存法,就是糍粑塊放入水缸,注滿清水,可以一存放了來年夏忙時節(不過,得注意時時換水,否則糍粑會變酸、變腐)。

其次,吃法花樣繁多。時隔許久,僅我還能記起的吃法,已足以讓我佩服我的鄉親們了——

最便捷的吃法——煮著吃。可以白水煮糍粑,熟了,加點鹽或糖,就是一餐;也可以煮進白粥裡,等白米粥快煮好時,將幾塊糍粑丟進粥鍋裡,只需一點的時間,糍粑就軟糯可口了。這樣,一碗本世不擋飽的稀飯就有了最厚重的內涵。這是最家常的,另外,奢侈點的,可以配米酒同煮,也可以煮糍粑下掛麵……凡是你能想到的煮法都可以,它,本身就一百搭。

最原始的吃法——烤著吃。打完糍粑後,家家戶戶烤糍粑。最好的方法是,煮完飯的灶膛裡的餘燼,糍粑用火鉗托著,伸進餘熱尚在的灶窿裡,一面一面的烤。這考驗的是耐心,記事時,這項高難工作一般是姥姥完成的(舅舅三年災害裡餓死了,所以姥姥一直跟我們一起生活)。糍粑烤得兩面焦脆,還不破殼跑瓤為最佳。烤好的糍粑可以直接吃,那是香;也可以掰開,往中間加白糖,那叫甜。

最奢侈的吃法——炸著吃。一年中,只有過年時,父親才會開一次油鍋,炸魚、炸肉之後,也順便炸幾塊糍粑。炸過的糍粑金黃金黃的,看著就眼饞。

最耐久的吃法——糍粑果。春節前將糍粑切成薄而窄的小片,在陽光下曬乾,收藏起來,想吃的時候,下油鍋炸成酥脆的糍粑果。糍粑果的樣子與超市的糯米條(荊果條?)相似,只是沒有加糖,是純糧口味的。經過這樣一加工,算是零食了,除了自家孩子吃點,還可以用來招待那些來拜年的鄰居小孩兒。

最後,糍粑還是禮節食品。春節時,家家戶戶走親戚,人來客往的,不一定都在家吃飯,但總得表示下好客的熱情,每拔人來了,都得強留下來吃點啥才放行,用媽媽的話說是,大新年的,來家了水也不喝一口就走,是萬萬不能的。

因為知道天天有客,所以每家都會提前包好餃子,來客人了,開水鍋裡一下,咕嘟幾下就OK,但是,客人來多少的事,咱作不了主啊,餃子也有吃完的時候,現包是來不及了,這時,就由糍粑出來救場了——一碗糍粑煮掛麵,再澆上點肉湯,好客之情也照樣能表達。

6/三奶奶的“糍粑下掛麵”

此時,我又想起了三奶奶的“糍粑下掛麵”。三奶奶人生得矮小,聽說話的口音不是我們當地人,不知道三爺爺是怎麼把她弄到手的,那時是小孩子,也沒心思過問長輩們的“豔史”。

三奶奶和我們不一個村,但由於是同族長輩,所以,每年的正月初一我們村的族叔族兄們都相邀一起去給散住在各村的本家長輩拜年。每年去到三奶奶家,她都忙得沒頭蒼蠅似的,等我們要告辭了,她才想起進廚房,等我們走出老遠了,她還倚在門前扯長了聲音地喊:“都別走了,我給你們煮糍粑、下掛麵吃——”

我們哪有時間回頭啊,下一家的餃子正在鍋裡煮著的呢,再晚就爛了。有不老實的壞小子,也不忘調侃一下三奶奶:“三奶奶,快回屋吧,外面可涼了。今年糍粑煮面就免了,我們明年再來吧!”

現在還想起那時拜年的吃相,還心有餘悸:第一家時是狼吞虎嚥、第二家是吃半留半、第三家是敷敷衍衍、第四家是胃脹肚圓……一天下來,腿沒跑瘸,人卻撐傻了。

7/我的糍粑煎雞蛋

今天的糍粑又寬又厚,買回家後我進行了簡單處理,改刀切塊,浸入清水中,隨吃隨取。

改刀時剩下一點邊角料,準備做個糍粑雞蛋。

這樣的做法,是受到老媽以前做菜時的啟示。那時窮,雞蛋都有拿去換鹽吃了,偶樂來客了,家裡雞蛋不多,做菜的份量不夠,媽媽就會從水缸裡撈出一小塊糍粑,切碎後,和雞蛋一攪拌,這樣,兩個雞蛋就能做出四個雞蛋的份量來。並且,加了糍粑的雞蛋,絕對的別出風味,糍糯蛋香,炒菜或煎餅,都是美味。

原來想煎個蛋餅的,只是夜晚怕不好消化,臨時又改成炒蛋花了,配碗米粥,呼呼一喝,就飽了。

做法超級簡單。糍粑一小塊切碎、加入兩枚雞蛋打散,像平時炒雞蛋一樣操作就行。因為要做炒蛋花,我加了點香蔥、蒜苗與青椒,一盤零技巧的蛋花糍粑炒時蔬就OK了。

夜深了,夢中的人或許都奔波的回家的路上了吧?年關越近,鄉情越怯啊。如果時光能倒流,此生我願永遠生活在豫南的那個六七年代的小村莊。

她的名字,叫“黃圍孜”。

待石窩裡的糯米完全變成晶瑩如玉的一團後,再抱到案板上整形、切塊,一窩糍粑算是大功造成。

雖然只是簡單勞動,但對於農人們來說,卻是一個絕佳的社交平臺。平時都是各奔各的窮日子,除了集體出工,都是各回各家,吃糠咽菜的苦澀都關起門來過,很難有這種天天混在一起勞動、粘在一起吃喝的機會,有精神的放鬆,有不經意間鬧出小矛盾的和解。

所以,一進入臘月,人們的笑容都是舒展的。

3/忘不掉的童年美食

村村戶戶打糍粑的時候,也是小孩子們的狂歡節。那時學校一般還沒放假,許多孩子都是身在課堂,心卻飛回了笑語喧嘩的村莊。不為別的,只為是去蹭點好吃的“點心”。

那個年代窮啊,長年累月的就稀飯鹹菜,小孩子們根本不知道零售是啥。頂多,家裡偶爾蒸米飯了,媽媽會在灶裡多添把柴,讓鍋裡的鍋巴煎厚實點,就是絕世的美味了。

能遇到打糍粑這樣的美事,是絕對不能錯過的。所以,放了學就往打糍粑的鄰居家跑,名義上說是去看在那裡幫忙的家長,其實就是奔著那點饞去的。但,臉皮還是薄,雖然看著糍粑咽著口水,也絕不會主動向人討要。那時的我們,都是有羞澀感與廉恥心的。遇到大方的女主人,會主動從石窩裡掐上一小團來,如果碰到個小氣女人,一旁幫活的鄉親也不會讓孩子們失望,他們會不顧小氣女人的臉色,給孩子們一人掐上一團的。

至於能吃到什麼“口味”的,這全靠運氣。所謂的運氣,就是時間點,如果放學到家恰好趕上木甑裡的糯米剛蒸熟出鍋,吃到嘴的就是香糯的米團;如果剛入石窩不久,米粒還沒搗爛時,是軟中帶糯的粗糙米團,相比而言,這時的口感是最差的;最佳時機是,石窩裡的糯米已完全搗成泥狀,掐出一團來最適合粘糖吃的;再晚點,已經使上錘子時,就不能吃了,因為翻窩時是沾了生水的,如果真是鐵了心地想吃,也有辦法補救,那就是掐出一小團,拍成扁圓形的,拿灶火烤了吃,那是最香脆的。

往往,有了收穫後,孩子們便又帶著“美味”飛快地跑回家,家裡還有少不更事鮮有出門的弟弟妹妹啊。這時,媽媽會將那團糍粑分成幾小塊,然後從櫃子裡翻出深藏不露的白砂糖,每塊都粘點糖,兄妹這才分而食之。

4/四哥的一次惡作劇

當然,也會遇到惡作劇的長輩。

記得有一次,伯父家裡打糍粑,我當然要跑去蹭吃了。結果被一本家哥哥給坑了。我叫他四哥,年齡和我父親差不多,見誰都愛開個玩笑,算盤打得精,當過村裡的會計,算是遠近聞名的能幹人。那天我放學一到伯父家,四哥就熱情地招呼我,饞了吧,一會四哥給你搞點糍粑,快去廚房把手烤熱了,免得糍粑粘手上了。十來歲的孩子,肯定沒他精明啊,於是乖乖地跑去灶窿把手烤熱。待我回到堂屋時,一屋子的人都拿奇怪的眼神看我,感覺他們都憋著一臉的壞笑。只有大伯擋在我面前,“啵、啵……白、白……”地比劃個不停。大伯是個啞巴,一輩子都一個人過,雖然常年見人都“啵、白、白、啵……”的,人們都叫他“老白”。因為只是一個人過日子,所以他每年只準備了打一甑糍粑的米,當時覺得他的阻攔,是因為小氣,結果,卻發現自己錯了。

原來,快搗好的糍粑黏性最大,手上沾點水才不至於粘到手上,如果把一雙小手烤熱了,再去拿糍粑,就會牢牢地黏在手上,又熱又燙,我左跳右甩地也沒能把那團咬手的糍粑弄掉。大伯這時端來清水,才算把我的小手解救了。末了,他還“啵、啵、啵……”地跑到四哥跟前擂了他一拳。

其實,那時大家都沒有惡意,只是鄉下的生活太寂寞,一次小小的惡搞,會給人們帶來些許快樂。

如今,大伯和四哥已先後作古,而曾經熱鬧的鄉村已漸趨冷寂。

5/曾經的功臣食品

曾經,糍粑是家鄉的功臣食品。

之所以有這樣的評價,是因其品質所決定的。別小看這一塊方方正正的糍粑塊子,它可是鄉親們賴以生存的方便食品。

首先,易儲存。一是幹存法,將糍粑切大小適當的方塊,放陽光上爆曬脫水,放進竹籃裡,掛于高處,可保經久不壞。另外是水存法,就是糍粑塊放入水缸,注滿清水,可以一存放了來年夏忙時節(不過,得注意時時換水,否則糍粑會變酸、變腐)。

其次,吃法花樣繁多。時隔許久,僅我還能記起的吃法,已足以讓我佩服我的鄉親們了——

最便捷的吃法——煮著吃。可以白水煮糍粑,熟了,加點鹽或糖,就是一餐;也可以煮進白粥裡,等白米粥快煮好時,將幾塊糍粑丟進粥鍋裡,只需一點的時間,糍粑就軟糯可口了。這樣,一碗本世不擋飽的稀飯就有了最厚重的內涵。這是最家常的,另外,奢侈點的,可以配米酒同煮,也可以煮糍粑下掛麵……凡是你能想到的煮法都可以,它,本身就一百搭。

最原始的吃法——烤著吃。打完糍粑後,家家戶戶烤糍粑。最好的方法是,煮完飯的灶膛裡的餘燼,糍粑用火鉗托著,伸進餘熱尚在的灶窿裡,一面一面的烤。這考驗的是耐心,記事時,這項高難工作一般是姥姥完成的(舅舅三年災害裡餓死了,所以姥姥一直跟我們一起生活)。糍粑烤得兩面焦脆,還不破殼跑瓤為最佳。烤好的糍粑可以直接吃,那是香;也可以掰開,往中間加白糖,那叫甜。

最奢侈的吃法——炸著吃。一年中,只有過年時,父親才會開一次油鍋,炸魚、炸肉之後,也順便炸幾塊糍粑。炸過的糍粑金黃金黃的,看著就眼饞。

最耐久的吃法——糍粑果。春節前將糍粑切成薄而窄的小片,在陽光下曬乾,收藏起來,想吃的時候,下油鍋炸成酥脆的糍粑果。糍粑果的樣子與超市的糯米條(荊果條?)相似,只是沒有加糖,是純糧口味的。經過這樣一加工,算是零食了,除了自家孩子吃點,還可以用來招待那些來拜年的鄰居小孩兒。

最後,糍粑還是禮節食品。春節時,家家戶戶走親戚,人來客往的,不一定都在家吃飯,但總得表示下好客的熱情,每拔人來了,都得強留下來吃點啥才放行,用媽媽的話說是,大新年的,來家了水也不喝一口就走,是萬萬不能的。

因為知道天天有客,所以每家都會提前包好餃子,來客人了,開水鍋裡一下,咕嘟幾下就OK,但是,客人來多少的事,咱作不了主啊,餃子也有吃完的時候,現包是來不及了,這時,就由糍粑出來救場了——一碗糍粑煮掛麵,再澆上點肉湯,好客之情也照樣能表達。

6/三奶奶的“糍粑下掛麵”

此時,我又想起了三奶奶的“糍粑下掛麵”。三奶奶人生得矮小,聽說話的口音不是我們當地人,不知道三爺爺是怎麼把她弄到手的,那時是小孩子,也沒心思過問長輩們的“豔史”。

三奶奶和我們不一個村,但由於是同族長輩,所以,每年的正月初一我們村的族叔族兄們都相邀一起去給散住在各村的本家長輩拜年。每年去到三奶奶家,她都忙得沒頭蒼蠅似的,等我們要告辭了,她才想起進廚房,等我們走出老遠了,她還倚在門前扯長了聲音地喊:“都別走了,我給你們煮糍粑、下掛麵吃——”

我們哪有時間回頭啊,下一家的餃子正在鍋裡煮著的呢,再晚就爛了。有不老實的壞小子,也不忘調侃一下三奶奶:“三奶奶,快回屋吧,外面可涼了。今年糍粑煮面就免了,我們明年再來吧!”

現在還想起那時拜年的吃相,還心有餘悸:第一家時是狼吞虎嚥、第二家是吃半留半、第三家是敷敷衍衍、第四家是胃脹肚圓……一天下來,腿沒跑瘸,人卻撐傻了。

7/我的糍粑煎雞蛋

今天的糍粑又寬又厚,買回家後我進行了簡單處理,改刀切塊,浸入清水中,隨吃隨取。

改刀時剩下一點邊角料,準備做個糍粑雞蛋。

這樣的做法,是受到老媽以前做菜時的啟示。那時窮,雞蛋都有拿去換鹽吃了,偶樂來客了,家裡雞蛋不多,做菜的份量不夠,媽媽就會從水缸裡撈出一小塊糍粑,切碎後,和雞蛋一攪拌,這樣,兩個雞蛋就能做出四個雞蛋的份量來。並且,加了糍粑的雞蛋,絕對的別出風味,糍糯蛋香,炒菜或煎餅,都是美味。

原來想煎個蛋餅的,只是夜晚怕不好消化,臨時又改成炒蛋花了,配碗米粥,呼呼一喝,就飽了。

做法超級簡單。糍粑一小塊切碎、加入兩枚雞蛋打散,像平時炒雞蛋一樣操作就行。因為要做炒蛋花,我加了點香蔥、蒜苗與青椒,一盤零技巧的蛋花糍粑炒時蔬就OK了。

夜深了,夢中的人或許都奔波的回家的路上了吧?年關越近,鄉情越怯啊。如果時光能倒流,此生我願永遠生活在豫南的那個六七年代的小村莊。

她的名字,叫“黃圍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