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社會辦醫為何只見風吹,不見豬飛

一度唱衰公立醫院之聲風行, 顛覆公立醫院, 也一度出現公立醫院與民營醫院對決的判斷。 但現在看在也許最明智的選擇是與公立醫院和平相處, 並且圍繞著公立醫院進行產業佈局, 而不是挖公立醫院的牆角, 也就是抱著公立醫院的大腿掙錢。

這是我在本文裡要具體闡述的方向。 本文是醫療中間商系列的第四篇文章, 也是2018年健康智匯推送的第一篇文章。 在這篇文章裡, 我想謹慎的聊聊醫療服務領域未來的走勢。

我們都知道醫療是個政策導向很強的行業。 比如2017年, 政府在新藥研發領域的鼓勵政策迅速催生了生物醫藥的大風口。

而且目前看來, 這個風在2018年將更加強勁。

但問題馬上來了, 自2008年新一輪醫改以來, 政府持續鼓勵社會辦醫, 收效卻非常有限。 準確的說, 社會辦醫遍地開花, 但步履蹣跚, 碩果稀少。 這是為什麼?為什麼社會辦醫只見風吹, 不見豬飛?

或者換一個問法, 社會辦醫的真正機會究竟在哪兒?我想首先需要弄清一件事, 政府在社會辦醫裡的真實想法, 或者說底線究竟是什麼?

1政府在社會辦醫裡的底線是什麼

前兩天關於基本衛生法的討論又鬧出些動靜, 因為草案禁止公立醫院與社會資本合作舉辦營利性醫療機構。 在媒體添油加醋下, 這條消息迅速發酵, 以至於又有不少聲音認為社會辦醫“風向大變”。

但另一邊, 國家鼓勵社會辦醫的政策層出不窮, 比如2017年的支援社會力量提供多層次多樣化醫療服務的意見;十九大報告提出的“支援社會辦醫, 發展健康產業”;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 “鼓勵社會資金進入養老、醫療等領域”。

政府一會兒鼓勵, 一會兒禁止, 到底是什麼意思?是政府表面一套, 背後一套嗎?是營利、非營利的問題嗎?我覺得這些是比較片面的說辭。

我覺得比較重要的是搞清楚, 政府真正在乎的是什麼?或者說, 政府在社會辦醫這件事上的底線是什麼?四個字兒:公立醫院。

具體的說就是, 政府不允許社會力量染指其對公立醫院的控制權, 也不允許社會力量改變公立醫院作為醫生診療行為發生的基礎地位。

政府一直強調要履行對公立醫院的辦醫責任, 意思就是, “這我的地盤, 我做主, 我負責。 ”

這其實也可以解釋, 政府為什麼叫停互聯網醫院。 僅僅是因為品質安全嗎?不全是, 更重要的是因為互聯網醫院的存在實際上突破了公立醫院作為醫生診療行為的基礎地位。 政府不能忍受這種“失控”的情況發生。

總結下來, 對政府而言, 社會力量辦醫的含義就是, 只要不碰公立醫院, 不干擾政府基於公立醫院對診療行為的掌控, 其他的你們隨便折騰。 這其實也就是政府的底線。

2社會辦醫的“醫”是什麼?

那社會力量辦醫, 可以折騰什麼?辦醫是辦什麼?辦醫院嗎?這當然是一個重要選擇。

我剛看了一下國家衛計委12月29日發的資料,

截至2017年10月底, 全國民營醫院的數量已經接近1.8萬家, 相比2016年同期增加了近2000家。 什麼概念?民營醫院在以每天5-6家的速度暴增。

由此可以看到, 大夥兒辦醫的熱情還是相當高的。 但醫院畢竟重資產、長週期、高風險, 這樣的門檻不是一般人可以玩兒得起的, 也不是一般人能夠玩兒得轉的。

那社會辦醫不辦醫院辦什麼?我的想法, 辦非醫院的醫療機構, 也就是所謂的“醫療中間商”。

比如從2017年已經開始吹風的檢驗、病理、影像、康復、護理等獨立協力廠商醫療機構;再比如我前面文章提到的醫療知識服務商, 這個我認為是有可能實現快速成長的;甚至再比如獨立的藥品服務中心, 説明藥品配送以及調配稀缺藥品、腫瘤藥品等。

醫療中間商最終的目標就是只把最終的診療判斷和包括手術在內的治療過程留給醫生, 其他環節全部在病人進入醫院之前完成。

具體的說, 醫療中間商其實有兩個服務核心。 一個是我在文章開頭所說的公立醫院。 我覺得社會資本應該重新定位一下, 從以前依靠挖公立醫院牆角賺錢, 轉變成圍繞公立醫院做產業佈局來賺錢。 另外一個核心很好理解了, 就是用戶。

接下來我說說, 我不認為自己在扯淡的理由。

3醫療中間商憑什麼崛起

最終的醫療服務體系究竟會以怎樣的方式呈現, 這個很難判斷。 我只是從個人角度提出, 醫療中間商會是個大概率的事件。 不過關於眼下正在發生的事情, 我們倒確實是可以聊聊。

首先,支付的問題。因為很多研究都指出預防比治病更省錢,所以一直有不少觀點認為醫保應該把更多的資金用在健康管理上。而未來實現這個目標,需要資金調整支出結構。

在看來這種結構調整沒有實現的可能,也沒有調整的必要,兩個層面的理由:一個是就算真的可以看掉所有不合理的醫療支出,讓醫保自己去支付健康管理也是不可能的,不要忘了,還有那麼多疾病人群醫保沒有解決呢;

再一個是醫療保險的基本責任應該是治病,這也是政府和社會應該共同承擔的責任,但保持自己的身體健康,這應該是每個個人應該履行的責任,這是應該自己付費的內容。

再稍微延伸一點,我覺得商業健康險應該覆蓋的是醫療中間商的市場,是用戶進入醫院前的市場。這個市場是應該有使用者自己買單的部分,也是商業健康險的主戰場。至於公立醫院,商業險應該永遠只是邊緣的配角。

第二,醫院的問題。過去這一年,應該是公立醫院有關精細化管理探討最多的一年。因為粗放式擴張已經不掙錢了,而且幾乎所有原來掙錢的項目都開始變成醫院的成本專案。

那麼對於公立醫院來講理性的選擇會是什麼,專注於提供醫療服務,服務將是公立醫院的核心業務。這要求公立醫院一方面提高醫療服務的效率,更多的診療量、更短的住院日;另一方面提高醫療服務的服務價值,改善醫療服務品質,提高醫療就醫體驗。

所以對醫院來講最理想的情況是什麼?每一個走進醫院的患者,都有清晰的檢查檢驗資料,過往病歷資料,來了就能診斷治療;每一個度過危險期的患者,都應該馬上離開醫院進入康復機構,快速把病床留給下一個患者。

有人覺得服務的價值比不上藥品、耗材、檢查。但你看我們這個社會高收益的行業是什麼?律師、諮詢、投資、金融,換句話說,是所有依附于人的智慧的行業。人是最可寶貴的財富,東西不值錢。

確立人的核心地位,我認為這會是公立醫院的一個變化趨勢。

第三,需求的問題。以前大家都覺得治病是剛性需求,病越重、需求越剛性。這也是為什麼腫瘤這麼受市場追捧。治病是剛性需求沒問題,但那只能由醫院滿足,況且治病也不是醫療領域的唯一剛性需求。

什麼是剛性需求?我覺得一個判斷是,越接近人性的內核越剛性。衣食住行,美麗、社交、娛樂等。在醫療領域呢?治病是剛性需求,因為生死特別接近人性。從人性出發再往前推一步是什麼?怕生病。

有啥別有病,沒啥別沒錢,對吧。賺錢防病,這是兩大人性。所以,在我看來,怕生病和怕死一樣,都是剛需。瞄準人性中“怕生病”的剛需,醫療中間商最主要的定位就應該是幫用戶防病。

第四,結構的問題。這個所謂的結構是健康產業的結構。以前我們聊這個,大都是公立醫院、非營利醫院、營利醫院的比例,現在看來不完全是這樣了。我覺得這個結構問題應該是這樣:

一個結構是醫與非醫的問題,政府舉辦的公立醫院是醫療機構的主力,解決怕死的問題;而社會力量辦的醫療機構則是非疾病類醫療機構的主力,解決怕生病的問題;一個結構是醫保和自費的問題,醫保應該覆蓋的只有治病的部分,而防病、健康管理應該是個人應該承擔責任的部分。

這是我想像當中的大健康產業的基本結構。下次我想聊一下診所的前途問題。因為目前看來,診所除了走輸液吊瓶的老路之外,基本沒有商業化的可能。但從醫療中間商的角度,我稍稍有個想法,咱們系列五的時候再聊。

首先,支付的問題。因為很多研究都指出預防比治病更省錢,所以一直有不少觀點認為醫保應該把更多的資金用在健康管理上。而未來實現這個目標,需要資金調整支出結構。

在看來這種結構調整沒有實現的可能,也沒有調整的必要,兩個層面的理由:一個是就算真的可以看掉所有不合理的醫療支出,讓醫保自己去支付健康管理也是不可能的,不要忘了,還有那麼多疾病人群醫保沒有解決呢;

再一個是醫療保險的基本責任應該是治病,這也是政府和社會應該共同承擔的責任,但保持自己的身體健康,這應該是每個個人應該履行的責任,這是應該自己付費的內容。

再稍微延伸一點,我覺得商業健康險應該覆蓋的是醫療中間商的市場,是用戶進入醫院前的市場。這個市場是應該有使用者自己買單的部分,也是商業健康險的主戰場。至於公立醫院,商業險應該永遠只是邊緣的配角。

第二,醫院的問題。過去這一年,應該是公立醫院有關精細化管理探討最多的一年。因為粗放式擴張已經不掙錢了,而且幾乎所有原來掙錢的項目都開始變成醫院的成本專案。

那麼對於公立醫院來講理性的選擇會是什麼,專注於提供醫療服務,服務將是公立醫院的核心業務。這要求公立醫院一方面提高醫療服務的效率,更多的診療量、更短的住院日;另一方面提高醫療服務的服務價值,改善醫療服務品質,提高醫療就醫體驗。

所以對醫院來講最理想的情況是什麼?每一個走進醫院的患者,都有清晰的檢查檢驗資料,過往病歷資料,來了就能診斷治療;每一個度過危險期的患者,都應該馬上離開醫院進入康復機構,快速把病床留給下一個患者。

有人覺得服務的價值比不上藥品、耗材、檢查。但你看我們這個社會高收益的行業是什麼?律師、諮詢、投資、金融,換句話說,是所有依附于人的智慧的行業。人是最可寶貴的財富,東西不值錢。

確立人的核心地位,我認為這會是公立醫院的一個變化趨勢。

第三,需求的問題。以前大家都覺得治病是剛性需求,病越重、需求越剛性。這也是為什麼腫瘤這麼受市場追捧。治病是剛性需求沒問題,但那只能由醫院滿足,況且治病也不是醫療領域的唯一剛性需求。

什麼是剛性需求?我覺得一個判斷是,越接近人性的內核越剛性。衣食住行,美麗、社交、娛樂等。在醫療領域呢?治病是剛性需求,因為生死特別接近人性。從人性出發再往前推一步是什麼?怕生病。

有啥別有病,沒啥別沒錢,對吧。賺錢防病,這是兩大人性。所以,在我看來,怕生病和怕死一樣,都是剛需。瞄準人性中“怕生病”的剛需,醫療中間商最主要的定位就應該是幫用戶防病。

第四,結構的問題。這個所謂的結構是健康產業的結構。以前我們聊這個,大都是公立醫院、非營利醫院、營利醫院的比例,現在看來不完全是這樣了。我覺得這個結構問題應該是這樣:

一個結構是醫與非醫的問題,政府舉辦的公立醫院是醫療機構的主力,解決怕死的問題;而社會力量辦的醫療機構則是非疾病類醫療機構的主力,解決怕生病的問題;一個結構是醫保和自費的問題,醫保應該覆蓋的只有治病的部分,而防病、健康管理應該是個人應該承擔責任的部分。

這是我想像當中的大健康產業的基本結構。下次我想聊一下診所的前途問題。因為目前看來,診所除了走輸液吊瓶的老路之外,基本沒有商業化的可能。但從醫療中間商的角度,我稍稍有個想法,咱們系列五的時候再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