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師資與物質缺乏,教育公益需借助各方力量促進教育公平

(梅初九在第五屆全國教育公益組織雙年會現場)

芥末堆 田園 1月8日報導

2018年1月6日, 在第五屆全國教育公益組織雙年會上,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芥末堆創始人梅初九、一土教育社區發起人李一諾、上海久牽志願者服務社創始人張軼超向來自全國700多名教育公益和教育界代表分享了對教育公益的認識和理解。

楊東平認為, 教育公益的新特點主要體現在從慈善走向公益、從老公益走向新公益、從公益走向教育, 以及從教育的邊緣走向中心。 推動教育公益的變革, 需要互聯網、科技專家、創新型學校和教育創變者一起努力。

“芥末堆對教育公益的態度是無條件、全身心的。 ”梅初九說, 互聯網和科技可能是唯一一個能夠解決教育公益無法規模化、標準化的通道。 而芥末堆的優勢在於能夠連接企業、政府、學術、海外等資源, 希望幫助各方做更多的事情(如硬體、平臺、工具等),

將連接能力和愛表達出來。

李一諾從自身實踐出發, 她認為農村教育裡的核心困難是教師的生存環境問題。 這種困難不僅是物質上的生存環境, 還有精神上的孤獨感, 以及農村對女性的普遍歧視。 目前一土教育正在探索通過社群解決問題。

在張軼超看來, 教育公平不等於政策加分、資助救濟, 教育的核心是有教無類和人即目的。 他呼籲顛覆與變革教育, 一是打破知識資源的壟斷, 顛覆評估體系的封閉;二是突破校園的學習平臺和學科的評估系統, 不以分數論高低, 不按梯隊劃層次。

楊東平:走在未來學校成長路徑上的教育公益

楊東平認為, 教育公益的新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 從慈善走向公益, 慈善往往意味著小恩小惠、救急救窮的局部零散行為, 而公益是面向整體的社會問題;第二, 從“老公益”走向“新公益”, 新公益非常明確定位于社會創新, 用創新的方式解決特定的社會問題;第三, 教育公益組織的重心正在發生偏移, 逐漸從公益走向教育;第四, 從教育的週邊、邊緣走向教育的主場和中心(學校、課堂)。

他表示, 未來學校將以遊戲為重要學習方式, 並成為基於人工智慧、物聯網的智慧校園, 成為功能強大的線上學習平臺、全天候的網路學習。 未來的教育公益將是非營利性、低成本、低技術、可複製、可推廣的形式。 而推動教育公益的變革, 需要互聯網、科技專家、創新型學校和教育創變者一起努力。

梅初九:科技是解決教育公益規模化的重要手段

“教育行業不是一個技術創新的領域, 而是技術應用創新的領域。 ”對於教育與科技的關係, 梅初九說, 目前大量的東西都依賴於技術本身的突破, 但無論如何, 所有的技術都是為了有效而服務, 技術永遠是輔助的角色。 教育科技應用發展趨勢是數位化、扁平化、智慧化和立體化。

什麼是教育行業?梅初九認為, 七大板塊共同組成教育行業, 分別是公立體系(以政府為主導)、培訓(彌補公立體系不足)、社會教育資源(如植物園、科技館、博物館)、政府、學術、公益社會創新和協力廠商(如教育媒體芥末堆)。

從科技維度上看, 她將教育和學習分開, 把教育劃分為嚴肅教育+嚴肅學習和泛教育+泛學習。 她認為, 人們更多時候談論的是教育, 而不是學習本身, 但一切都應以學生為主體。

互聯網和科技可能是唯一一個能夠解決教育行業無法規模化、標準化的通道, 互聯網化和資料化的速度將影響教育公益行業。 “如果我們只是依靠感情、愛心去幫助孩子, 它是不可測量、不科學的。”梅初九認為,教育是根,有天然屬性,要盡可能定義清楚“教”和“育”,才能更好地做產品。

“芥末堆對教育公益的態度是無條件、全身心。”梅初九說,芥末堆的優勢在於能夠連接企業、政府、學術、海外等資源,希望幫助各方做更多的事情(如硬體、平臺、工具等),將連接能力和愛表達出來。

李一諾:農村教育的核心困難是教師的生存環境

2015年初入教育公益時,李一諾發現公益組織有3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分別是面臨的問題非常複雜、資源分散和大量志願者聯結鬆散、協作低效。而人和人之間的聯結有3個核心需求:溝通、協作、學習,但聯結需要好工具,所以就建立了支持社群交流的平臺——磁場(一款App)。

她介紹,磁場多元眾創地推動了教育生態的改變,彙集了來自全球70個城市和地區的教育工作者、企業家和資深人士。同時,磁場還開設了線上家長學校,設置兩門特色課程,分別是家庭美育和未來人才父母深度互動實踐課程之系統思維。此外,磁場還積聚了社會力量和資源,助力教育公平。

李一諾認為,除了自發的捐書捐物、提供專業支持,其實農村教育的核心困難是教師的生存環境,不僅是物質上的生存環境,還有精神上的孤獨感,以及對女性的普遍歧視。她希望磁場可以貫通起城鄉的社區,讓需求被聽到,架起鄉村教師和教育公益志願者之間的橋樑,讓鄉村教師對優質的社會資源觸手可及。

張軼超:教育公平不等於政策加分、資助救濟

“這十年或者十五年來,中國的教育公平是更好,還是更差?”張軼超坦言,教育公平是越來越壞、越來越糟糕。無論是思維、視野,還是標準化的考試成績,農村孩子都沒有進步,只是在大眾娛樂上跟上了時代潮流。

“整個科技促使大家在進步,但是受益者到底是誰?非常明顯,是那些家庭經濟條件比較好的孩子,而不是家庭經濟條件比較差的孩子。”張軼超認為,教育公平不等於政策加分、資助救濟,教育公平不是用政策手段和經濟手段來補償教育的不公平。教育的不公平在於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意願、學習動力上的差距不斷被拉大,並且這種差距可以延伸到未來。

在他看來,教育的核心是有教無類和人即目的。他呼籲要顛覆與變革教育,一是打破知識資源的壟斷,顛覆評估體系的封閉;二是突破校園的學習平臺和學科的評估系統,不以分數論高低,不按梯隊劃層次。

此外,張軼超還建議要創辦新型學校,尤其是針對中考失利、被打上失敗烙印的孩子。要通過建立新型學校讓他們重燃學習興趣,讓他們找尋自己的天賦,追求自己的夢想。張軼超介紹,上海久牽志願者服務社正在籌備一所新型學校,基本的教學方式主要有三個部分:以大圖書館核心的資源中心、以多元發展為特長的主題教學,以及學以致用的專案制學習方式。

它是不可測量、不科學的。”梅初九認為,教育是根,有天然屬性,要盡可能定義清楚“教”和“育”,才能更好地做產品。

“芥末堆對教育公益的態度是無條件、全身心。”梅初九說,芥末堆的優勢在於能夠連接企業、政府、學術、海外等資源,希望幫助各方做更多的事情(如硬體、平臺、工具等),將連接能力和愛表達出來。

李一諾:農村教育的核心困難是教師的生存環境

2015年初入教育公益時,李一諾發現公益組織有3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分別是面臨的問題非常複雜、資源分散和大量志願者聯結鬆散、協作低效。而人和人之間的聯結有3個核心需求:溝通、協作、學習,但聯結需要好工具,所以就建立了支持社群交流的平臺——磁場(一款App)。

她介紹,磁場多元眾創地推動了教育生態的改變,彙集了來自全球70個城市和地區的教育工作者、企業家和資深人士。同時,磁場還開設了線上家長學校,設置兩門特色課程,分別是家庭美育和未來人才父母深度互動實踐課程之系統思維。此外,磁場還積聚了社會力量和資源,助力教育公平。

李一諾認為,除了自發的捐書捐物、提供專業支持,其實農村教育的核心困難是教師的生存環境,不僅是物質上的生存環境,還有精神上的孤獨感,以及對女性的普遍歧視。她希望磁場可以貫通起城鄉的社區,讓需求被聽到,架起鄉村教師和教育公益志願者之間的橋樑,讓鄉村教師對優質的社會資源觸手可及。

張軼超:教育公平不等於政策加分、資助救濟

“這十年或者十五年來,中國的教育公平是更好,還是更差?”張軼超坦言,教育公平是越來越壞、越來越糟糕。無論是思維、視野,還是標準化的考試成績,農村孩子都沒有進步,只是在大眾娛樂上跟上了時代潮流。

“整個科技促使大家在進步,但是受益者到底是誰?非常明顯,是那些家庭經濟條件比較好的孩子,而不是家庭經濟條件比較差的孩子。”張軼超認為,教育公平不等於政策加分、資助救濟,教育公平不是用政策手段和經濟手段來補償教育的不公平。教育的不公平在於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意願、學習動力上的差距不斷被拉大,並且這種差距可以延伸到未來。

在他看來,教育的核心是有教無類和人即目的。他呼籲要顛覆與變革教育,一是打破知識資源的壟斷,顛覆評估體系的封閉;二是突破校園的學習平臺和學科的評估系統,不以分數論高低,不按梯隊劃層次。

此外,張軼超還建議要創辦新型學校,尤其是針對中考失利、被打上失敗烙印的孩子。要通過建立新型學校讓他們重燃學習興趣,讓他們找尋自己的天賦,追求自己的夢想。張軼超介紹,上海久牽志願者服務社正在籌備一所新型學校,基本的教學方式主要有三個部分:以大圖書館核心的資源中心、以多元發展為特長的主題教學,以及學以致用的專案制學習方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