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湘潭縣:看涓水長流 聽修堤老工講那過去的事

涓水河沙泉堤。

涓水河卓江堤春天裡, 暖風徐徐, 小草吐綠。 在湖南省湘潭縣涓水河堤漫步, 腳下是老一輩人用無數擔簸箕肩挑手扛打造的防洪大堤, 在他們舉起鋤頭一次次朝著泥土挖掘、一趟趟挑著泥土踏上河堤後的很多年裡, 他們身後的那片土地, 永久地告別了饑荒和貧困。 他們的子孫後代終於過上了夢寐以求的幸福生活, 甚至, 比他們想像中的還要更幸福。

在湘潭縣河口鎮沙泉村,

記者見到了當年參與修建涓水河堤這個工程的老工人, 當他們回憶起當年修建這條河堤時所發生過的一切時, 老人們都顯得十分激動, 而他們所講述的一幕幕聽起來是那麼的不可思議而又令人震撼。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 涓水堤身矮小單薄, 為響應政府號召, 沙泉生產大隊(沙泉村)的李隆府成了修建涓江堤的一員。 那是收割完晚稻的季節, 三十多歲的李隆府, 天剛亮便要趕忙著吃早飯, 完後便帶著簸箕、扁擔和鋤頭, 走上五六公里來到涓水河蓮托村段擔河堤。

“叫高山低頭、叫河水讓路, 這就是那個時候我們的口號。 ”李老介紹, 修建河堤全靠人力, 所有人都自帶設備地走向工地, 河堤的土來自堤旁的農田、高地,

都是靠一鋤頭一鋤頭地挖、一擔又一擔地挑, 沿著堤坡堆砌而成。 工作起來就沒有休息時間, 直到隊上中午送飯, 吃完午飯後就繼續幹活, 這樣一直持續到天黑。

李老回憶, 一個成人的勞動力工作一天算一個工, 當時的工價大約是七八毛錢一個工, 為了養家糊口, 下班了的李老還要車六筒線水(李老介紹, 水車轉130圈為一筒線), 算五分工, 這樣滿打滿算, 一天大約能賺到一塊錢。 當問及李老這樣高強度的勞作身體能否吃得消時, 李老說:“差不多每天都是這樣過來的, 有什麼吃得消吃不消的。 地主算盤響, 貧下中農遭活殃, (生產)大隊算盤響, 貧下中農喜洋洋, 當時的這種生產隊的生活還是很讓農民高興的。 ”

在沒有修建河堤之前,

河堤基本無防洪能力。 “農田一年大大小小約有十次會被淹, 讓原本產量較低的稻田變得更低了, 如果是插秧時期被淹, 就只能到其他地理位置較高的大隊去弄秧苗了。 ”李老回憶, 一到大雨漲水時, 在河邊低矮地帶的住戶和農田就要遭殃了, 最可惜的就是水稻正在對花期漲水, 被淹的稻田基本絕產, 有時候打稻穀時漲大水, 扮桶(打稻穀的)都不知會被沖到哪兒去。

河堤修建好後, 防洪能力增強了, 人民群眾也能安居樂業、生產積極性大為提高。 當年, 從河堤旁純人力擔出來的堤垸依然沿用至今, 河堤上的道路如今已經變成了村落的連接通道, 硬化工作基本完成。 偶爾從這條河堤走過, 看著河堤延綿而上,

我一度覺得即便是讓一批使用挖掘機等現代先進機械作業設備的工程隊來施工, 也難以建成如此艱難而龐大的工程。

在修建河堤的過程中, 許多人耗盡了青春, 甚至付出了生命。 他們當中很多人沒能像李老一樣活到86歲, 因此也沒法享受如今富裕繁華的生活。 他們甚至更為默默無聞, 誰也不記得他們的名字。 但如果他們泉下有知, 亦應該很欣慰。

據湘潭縣誌記載, 1962年湘江大水, 全縣潰垸12處。 1964-1971年, 除對原有的防洪堤多次加高培厚外, 又先後興建寺門前等大堤12處, 湘、漣、涓三水沿岸基本擺脫洪水威脅。 1974-1975年, 修建中灣、紅星兩堤, 同時繼續加修所有堤垸。 至1980年, 先後建成中型引水工程吟江壩, 大型引水工程韶山灌區左、右、南幹渠及上石壩水庫等一批中小型灌溉工程, 建成朝陽渠、烈雁荊河等一批撇洪工程和解放港、楊家港等一批電力排漬工程,新修和加固古城、寺門前、卓江堤等防洪大堤,使湘、漣、涓三水沿岸擋、撇、排的抗洪屏障基本形成。此後,全縣水利建設以抓原有工程的保安、配套、挖潛為重點,陸續在管道內坡加做混凝土防滲層,山塘做混凝土塘基,建設高標準工程。

涓水長流,她記載了過去、現在,滿滿的回憶;她也承載著未來,滿滿的期待……

建成朝陽渠、烈雁荊河等一批撇洪工程和解放港、楊家港等一批電力排漬工程,新修和加固古城、寺門前、卓江堤等防洪大堤,使湘、漣、涓三水沿岸擋、撇、排的抗洪屏障基本形成。此後,全縣水利建設以抓原有工程的保安、配套、挖潛為重點,陸續在管道內坡加做混凝土防滲層,山塘做混凝土塘基,建設高標準工程。

涓水長流,她記載了過去、現在,滿滿的回憶;她也承載著未來,滿滿的期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