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善良就美麗!這個身上曾只有5元錢的打工妹已拯救了139個絕望家庭

她15歲懷揣5元錢隻身“闖關東”, 28年艱苦卓絕、誠信經營, 完成從“打工妹”到女企業家的人生逆襲。

她15年先後捐款近3000萬元, 至今已拯救了139個因孩子患有腦癱陷入絕望深淵的家庭。

她就是賈秀芳, 義務創辦2家腦癱患兒康復中心, 免費為家庭困難的腦癱患兒康復治療。

她說:“我最知絕望的痛苦, 也最知希望的價值。 ”

扶貧:139個孩子, 139個深度貧困家庭

“賈總, 我給你磕一個吧。 ”8歲腦癱患兒李松濤來賈秀芳的康復中心不到1年, 8年沒能站起來的他終於站起來了!那一刻, 不善言辭的奶奶劉繼榮激動地漲紅了臉, 她緊緊抓著賈秀芳的手, 只能用最樸素的肢體語言表達內心的感恩, 這一幕令在場的人動容。

多年來為了給李松濤治療, 家人帶著他走遍全國尋醫, 舉債幾十萬。 “家裡想盡了一切辦法, 正規醫院的康復按分鐘收費, 做過;上萬元一療程的藥, 吃過。 ”原本就不寬裕的生活陷入絕境,

舉步維艱, 但孩子的病情並沒有起色。

2017年年初, 劉繼榮帶著李松濤來到康復中心, 免費吃住康復, 省去了一大筆開支, 這個家庭終於有了喘息的機會。 “孩子以前很自卑、很壓抑, 來康復中心後, 康復師不斷的鼓勵和關懷讓李松濤慢慢打開了心結。 ”劉繼榮說, “現在李松濤陽光了, 每天早起訓練, 心裡特有勁兒。 ”

賈秀芳與康復中心的腦癱患兒

多年前, 在哈爾濱市殘聯組織的一場活動上, 一個由腦癱患兒表演的節目令賈秀芳感到震撼。 “每個孩子都在盡自己最大的努力, 艱難地控制著他們扭曲的四肢和表情, 好像在證明‘我能行, 我也能和正常孩子一樣’。 ”賈秀芳說, 當時, 她的耳旁響起了一首歌, “我來自偶然, 像一粒塵土……告訴蒼天我不認輸……”她邊看邊止不住地落淚, 暗下決心, 一定要為他們做點事。

“腦癱疾病治療的長期性, 往往使整戶家庭因病致貧。 ”賈秀芳接觸後發現, 這些家庭或傾盡所有, 或支離破碎。 “‘病倒一個人, 塌下一個家。 ’這話一點都不誇張, 幾乎每個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深度貧困家庭和無盡的淚水。

”賈秀芳說。

2017年2月16日, 也就是賈秀芳作為首屆全國文明家庭的代表參加表彰後不到2個月, 她抱著“讓這些孩子的家庭都過上好日子”的願景, 先後開辦了兩家腦癱患兒康復中心, 陸續迎來了139個腦癱孩子, 成了他們的“賈媽媽”。

記者在康復中心見到了這群孩子, 雖然動作、說話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難, 但每個孩子臉上都洋溢著笑容。 見到賈秀芳的到來, 孩子們一邊喊著“賈媽媽”, 一邊有些踉蹌地撲到她身上。 這是奇跡, 孩子的家長們說, 一年前他們根本不敢奢望孩子能有這樣的狀態。

每次走進康復中心, 賈秀芳都需要一個小時才能“脫身”, 因為每個孩子都要賈媽媽抱一抱, “誰對他們好,

孩子心裡最明白, 不抱還鬧情緒呢。 ”劉繼榮說。

近日, “哈爾濱一男子不堪重負勒死16歲腦癱女兒, 獲刑15年”的新聞讓賈秀芳深受觸動, 父親堅持16年拼盡了全力, 還是在崩潰的邊緣做出了殺死女兒的愚蠢舉動。 賈秀芳遺憾地說, “我做的還是不夠。 ”

賈秀芳與康復中心的腦癱患兒。 (2017年2月14日攝)

扶智:“孩子是每個家庭的希望”

“姐,我走了,孩子交給你了。”2017年年初,張豔帶著11歲的潘雷來到康復中心,孩子多年來患有混合型腦癱,剛剛又經歷了丈夫因病去世,張豔經受不住生活的屢次打擊,“撐不住了”。她萬念俱灰,產生了輕生的念頭,又不忍心拋下孩子,她想到了賈秀芳。

“賈總當時開導我,我心裡老暖了,心裡的壓力一下就沒有了。”張豔說。

最讓張豔覺得“生活有奔頭”的是,她又找回了當初那個成績優異、性格樂觀的孩子。經歷家庭變故後,潘雷變得對外界充滿恐懼,眼神發直。經過大半年的康復和文化課學習,如今,潘雷重新回到了學校課堂,母子倆重新燃起了對未來的信心。

“孩子是每個家庭的希望。”賈秀芳說,為了讓孩子們得到有效的康復,“只要需要的,康復中心都要想盡一切辦法。”賈秀芳說。康復中心採購了經顱磁治療儀、遠紅外線能量房、液壓踏步機等專業設備,聘請了11名康復師,給每個孩子進行專業評測,制定個性化方案和3個月的短期康復目標,還聘請了文化課老師。

每天不間斷的語言、運動康復訓練,定期腦神經理療,讓這些在醫院康復都不見起色的孩子們,偏偏在賈秀芳的康復中心都出現了奇跡般地好轉。

“幾乎每天都有站不起來的孩子能下地,坐不穩的孩子能坐穩,不會說話的孩子冒出幾個字。現在已經有5個孩子出院,今年將有20多個孩子能上學。”每個孩子的一點點進步,賈秀芳都“如數家珍”。

得道多助,2017年12月,在作為首屆全國文明家庭的代表參加表彰時,賈秀芳結識了來自內蒙古的文明家庭代表草原醫生王布和。去年12月12日,在她的邀請下,王布和第二次到康復中心為孩子們義診,許多接受過一次義診的孩子在飲食睡眠方面都有了明顯改善。“有了他的幫助,我能為孩子們做得更多。”賈秀芳說。

2017年12月12日,王布和在康復中心為腦癱患兒義診。新華社記者 陶虹 攝

扶志:從“輸血”到“造血”,看到生的希望

為了培養患兒的自立能力,康復中心開設了超市銷售的實踐課。賈秀芳出錢給三個20歲出頭的患者在公司裡開了一個小超市,每人每月能掙一千多元。22歲的齊悅拿到第一筆工資時,淚流滿面,手因為激動不停顫抖。她沒想到自己還能掙錢自立,多年來因為病情對家人的內疚在那一刻終於得到釋懷,她說不出感謝的話語,但淚水表達出了一切。

張豔說,賈總不僅救了孩子們的肢體,還拯救了他們的靈魂,更是挽救了一個個散了的家庭。

康復中心的孩子家長們因為給孩子做康復需要陪護,只能放棄工作。於是,賈秀芳挨個瞭解患兒家長的特長,就近安排工作。瞭解到張豔自學過小兒心理學、康復醫學、中醫按摩,還有多年給孩子康復的經驗,賈秀芳就讓她在康復中心做患者家長的管理者。

常有人問,賈總,無親無故的,你為什麼幫他們?她說,自從第一次接觸扶貧,“就像上了癮,戒都戒不掉”。

15年間,她走進一個又一個貧困家庭,一次又一次地送去大米、豆油等物資時,她認識到,只有把“輸血”式扶貧變成“造血”式扶貧,才能根本上扭轉這些家庭的命運。

“有的家長會做豆腐、做糕點,我就買來設備,幫他們就近開豆腐坊、糕點坊;有的會電焊,我就把他送到我的維修廠上班。”賈秀芳說,現在,賈秀芳正在籌建一家食品公司,基本可以解決全部孩子家長的生路問題。

賈秀芳說,年輕時吃過苦,讓她懂得感恩。“扶貧這些年來,我不知認下多少個‘父母’和‘兒女’,收穫了多少感動。”賈秀芳說。現在,越來越多的家人、朋友、公司員工,甚至陌生人,在她的影響下也加入了幫扶隊伍。現在,她經常能接到來管她“要孩子”的電話,她成了大家捐獻愛心的資訊庫。

最近總有人問,賈總怎麼越來越漂亮了?從來不去美容院的賈秀芳說:“我從不把這話當作恭維,照單全收,因為我相信,相由心生,善良就美麗。”

為愛點贊!

新華社發。

(2017年2月14日攝)

扶智:“孩子是每個家庭的希望”

“姐,我走了,孩子交給你了。”2017年年初,張豔帶著11歲的潘雷來到康復中心,孩子多年來患有混合型腦癱,剛剛又經歷了丈夫因病去世,張豔經受不住生活的屢次打擊,“撐不住了”。她萬念俱灰,產生了輕生的念頭,又不忍心拋下孩子,她想到了賈秀芳。

“賈總當時開導我,我心裡老暖了,心裡的壓力一下就沒有了。”張豔說。

最讓張豔覺得“生活有奔頭”的是,她又找回了當初那個成績優異、性格樂觀的孩子。經歷家庭變故後,潘雷變得對外界充滿恐懼,眼神發直。經過大半年的康復和文化課學習,如今,潘雷重新回到了學校課堂,母子倆重新燃起了對未來的信心。

“孩子是每個家庭的希望。”賈秀芳說,為了讓孩子們得到有效的康復,“只要需要的,康復中心都要想盡一切辦法。”賈秀芳說。康復中心採購了經顱磁治療儀、遠紅外線能量房、液壓踏步機等專業設備,聘請了11名康復師,給每個孩子進行專業評測,制定個性化方案和3個月的短期康復目標,還聘請了文化課老師。

每天不間斷的語言、運動康復訓練,定期腦神經理療,讓這些在醫院康復都不見起色的孩子們,偏偏在賈秀芳的康復中心都出現了奇跡般地好轉。

“幾乎每天都有站不起來的孩子能下地,坐不穩的孩子能坐穩,不會說話的孩子冒出幾個字。現在已經有5個孩子出院,今年將有20多個孩子能上學。”每個孩子的一點點進步,賈秀芳都“如數家珍”。

得道多助,2017年12月,在作為首屆全國文明家庭的代表參加表彰時,賈秀芳結識了來自內蒙古的文明家庭代表草原醫生王布和。去年12月12日,在她的邀請下,王布和第二次到康復中心為孩子們義診,許多接受過一次義診的孩子在飲食睡眠方面都有了明顯改善。“有了他的幫助,我能為孩子們做得更多。”賈秀芳說。

2017年12月12日,王布和在康復中心為腦癱患兒義診。新華社記者 陶虹 攝

扶志:從“輸血”到“造血”,看到生的希望

為了培養患兒的自立能力,康復中心開設了超市銷售的實踐課。賈秀芳出錢給三個20歲出頭的患者在公司裡開了一個小超市,每人每月能掙一千多元。22歲的齊悅拿到第一筆工資時,淚流滿面,手因為激動不停顫抖。她沒想到自己還能掙錢自立,多年來因為病情對家人的內疚在那一刻終於得到釋懷,她說不出感謝的話語,但淚水表達出了一切。

張豔說,賈總不僅救了孩子們的肢體,還拯救了他們的靈魂,更是挽救了一個個散了的家庭。

康復中心的孩子家長們因為給孩子做康復需要陪護,只能放棄工作。於是,賈秀芳挨個瞭解患兒家長的特長,就近安排工作。瞭解到張豔自學過小兒心理學、康復醫學、中醫按摩,還有多年給孩子康復的經驗,賈秀芳就讓她在康復中心做患者家長的管理者。

常有人問,賈總,無親無故的,你為什麼幫他們?她說,自從第一次接觸扶貧,“就像上了癮,戒都戒不掉”。

15年間,她走進一個又一個貧困家庭,一次又一次地送去大米、豆油等物資時,她認識到,只有把“輸血”式扶貧變成“造血”式扶貧,才能根本上扭轉這些家庭的命運。

“有的家長會做豆腐、做糕點,我就買來設備,幫他們就近開豆腐坊、糕點坊;有的會電焊,我就把他送到我的維修廠上班。”賈秀芳說,現在,賈秀芳正在籌建一家食品公司,基本可以解決全部孩子家長的生路問題。

賈秀芳說,年輕時吃過苦,讓她懂得感恩。“扶貧這些年來,我不知認下多少個‘父母’和‘兒女’,收穫了多少感動。”賈秀芳說。現在,越來越多的家人、朋友、公司員工,甚至陌生人,在她的影響下也加入了幫扶隊伍。現在,她經常能接到來管她“要孩子”的電話,她成了大家捐獻愛心的資訊庫。

最近總有人問,賈總怎麼越來越漂亮了?從來不去美容院的賈秀芳說:“我從不把這話當作恭維,照單全收,因為我相信,相由心生,善良就美麗。”

為愛點贊!

新華社發。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