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地源熱泵技術及中深層地埋管換熱器

山東建築大學教授 方肇洪

內容提要

12月21日“萬和杯”2017中國供暖大會在北京九華山莊隆重舉行。 會上, 山東建築大學教授方肇洪以《地源熱泵技術及中深層地埋管換熱器》為題發表了精彩演講,

介紹了我國地源熱泵技術發展的現狀、地埋管地源熱泵的原理和適用條件、地埋管地源熱泵的關鍵技術, 以及地源熱泵技術的最新動態:採用中深層地埋管換熱器的地源熱泵系統的原理、研發現狀和應用前景。

以下為演講實錄:

大家知道現在主流的一些清潔供熱技術, 除了中國原來一直依靠的煤炭供暖, 還出現了燃氣、熱泵技術, 熱泵技術裡又包括空氣源熱泵和地源熱泵。

多年來我一直從事地源熱泵方面的工作, 今天下午的報告, 內容比較偏向技術方面。 地源熱泵技術在中國歷史不是太長, 只有十年多一點的時間, 但是可能大家都已經瞭解得比較透徹了。

十年以前, 地源熱泵技術剛剛進入市場, 很多中國人還沒聽說過, 因而其進入中國市場自然也經歷了一些波折, 一開始也有很多做得不好的案例, 但經過十年多的市場洗禮, 地源熱泵技術越來越成熟, 也逐漸被更多的人熟知了。

認識地源熱泵技術

可能會有人問, 熱泵技術和鍋爐有什麼區別?鍋爐是直接燃燒化石燃料, 產生熱能, 可以加熱熱水;熱泵是從環境裡的一個低溫熱源中把熱量取出來, 經過熱泵的做功, 把熱量提升到一個比較高的溫度, 用來給樓供熱或者產生熱水。 利用熱泵技術加熱, 一次能源的利用率可以超過100%, 它是一項迎合時代發展需要的節能技術。

COP指的是我們花一分的電所能得到的熱量值,

用地源熱泵給建築供熱的COP大概是3~3.5, 即用一分電可以得到3.5分熱量。 我們地源熱泵對外宣傳經常會說1:4。 熱泵機組的能效比可以大於4, 但是如果從系統的能效比來說恐怕主流的系統達不到1:4, 因為我們水泵要耗能, 能做到1:3就是不錯的系統了。

我們期望達到3以上, 一般的燃煤發電效率為35%。 如果我們的發電效率是35%, 35%×3是105%, 我們得到的熱量比燃煤直接供熱還要高, 比煤直接去鍋爐裡燒得到的熱量多一點, 因為很多熱量是從環境裡來的。 所以地源熱泵最大的一個好處是節能, 節能就是環保, 就是低碳減排。

用熱泵還有一個好處, 就是用冷、用熱都可以。 雖然燃氣也是如此, 但是需要用吸收式製冷, 不像熱泵這樣, 一個機器就可以滿足人們的冷熱需求。

任何技術都有強弱項, 地源熱泵也有它的弱項:

第一, 初投資較高, 主要是埋管的費用;

第二, 要在地裡埋管, 需要占地是在中國推動地源熱泵最大的瓶頸;對於舊樓的改造, 這些事兒難度太大, 也跟地有關係;

第三, 需要考慮全年地下冷熱負荷平衡,

地源熱泵最好冬天、夏天都用。 單供熱的地源熱泵系統會有性能逐年衰減的問題。

這些年我們一方面要積極推廣, 另一方面也要克服地源熱泵的這些技術障礙。

地源熱泵的技術集成

2000年我專門到美國去, 帶著問題學習地源熱泵再回來推廣, 這是我們學校的強項。地源熱泵技術有地下、機房、末端,機房和末端方面我都不如設計院的工程師,而且他們的技術更成熟。“那我就到美國去學地下到底怎麼算”,這是我當時腦子裡想的事。回來後我們做了不少工作,並取得了一些成績。

《地埋管地源熱泵技術》是我們2006年出版的書,是早期中國做地源熱泵的人看的書;2009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除此之外,我們還開發了一個地源熱泵的設計軟體,並一直在改進。我們在地源熱泵傳熱理論方面做的工作今天不準備細講了。

比較得意的事情只講一個,大家知道地下水流動的時候,對地源熱泵的性能是有影響的,但一直沒有一個理論能很好地描述其中的規律,我們是世界上第一個找到有關傳熱問題解析解的。我們以此為主題在2005年發表的文章,到現在還是被很多人引用。最近幾年也有一些英文的著作,主要內容是地源熱泵的傳熱理論。

另外我要提一下能量樁技術。能量樁利用建築的樁基礎,把管子埋在樁裡,用來作為部分的地埋管換熱器,可以節省地源熱泵系統鑽孔的費用和占地。

儘管我們在理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發表了很多文章,但是能量樁技術在商業推廣方面其實現在還不是特別好,因為它有點複雜,牽扯到暖通專業的人和建築結構的人,需要專業間的交叉和合作。而中國的設計院的行為準則是規範上有的可以做,規範上沒有的不能做。在樁裡埋上管子,對樁有什麼影響,到現在還沒有標準,所以應用推廣方面受到相當大的影響。目前,該技術不光中國人在做,外國人也一直在研究。

中深層閉式地埋管換熱器

跟十年以前有很多人沒聽說過地源熱泵一樣,關於中深層地埋管地源熱泵技術,估計在座有一半以上的人沒聽說過,這是中國近年來非常熱的一個話題,我今天也想花一點時間講一講。

中深層地埋管是一個新技術,可以把它看成現有地源熱泵技術的一個變種。地源熱泵一般打井埋管是標準的,80m到120m是比較常見的深度,中深層閉式地埋管換熱器是要把地埋管打到大約2000m深。這個概念在外國也有,我們中國應該起源於大概兩年前,是陝西一家企業帶頭搞起來的,當時他們起的名字叫“幹熱岩”,我們幾個院士不願意了,幹熱岩這個名字在國內外已經有明確的概念了,不能再叫這個。

幹熱岩有一個確定的界定:深度在3000m以上,溫度達到180℃以上才能叫幹熱岩,你打到2000m,下面溫度只有60℃~70℃,不能叫幹熱岩。所以這個技術現在到底叫什麼,大家還沒有一個公認的說法。我給它起了一個名字,叫“中深層閉式地埋管換熱器”,與英文中的名字大致相當,不知是否會得到大家的認可。

為什麼會有這個概念,我從三個方面來說:

第一是占地問題。我們搞地源熱泵的人,碰到最大的瓶頸就是沒有地,外國還好一點,中國一做就是上千孔,沒有那麼多地,所以做不成。如果把100m的孔變成2000m,深度是原來的20倍,而且越往下溫度越高,那麼這個孔就可以頂原來的五六十個孔,占地大大減少了,占地問題也就解決了。

第二是不平衡的問題。這一問題主要集中于東北、新疆這樣的嚴寒地區。上海也有不平衡問題——熱量太多,但是用冷卻塔或地表水補充冷卻一下就可以了。到了東北地區,人們夏天根本不需要開空調,但是冬天真冷,所以肯定是不平衡。當然,有人做了太陽能和地源熱泵結合的複合系統,理論上說說可以,但是要做商業推廣是不行的,不是技術不行,而是錢算不著。太陽能和地源熱泵結合成本太高,所以說到了東北、新疆、內蒙古,地源熱泵就不能推,它北邊過不了長城。

第三就是地熱能不足的問題。哈爾濱地下100m以內平均溫度為8℃,所以它能用的地熱能很少,如果我們打到2000m,溫度能夠到60℃~70℃,就比8℃好很多。當然,中深層有一個壞處,就是不能供冷,地下的溫度是50~70℃,這個溫度拿來做供冷不夠高也不夠低,供冷是不靈的,只能供熱。正好東北不需要供冷,只要解決供熱問題就可以了。這是從地源熱泵的角度說為什麼要打到2000m。

還有一個思路,中深層地熱主要抽地下溫泉的熱水來供熱,我們稱之為開式系統,是我們現在解決供熱問題的一個重要途徑。我們現在有一個雄縣模式,雄安新區要大量利用中深層的地熱水解決供熱問題,這是初投資很低、運行費用很低、非常好的技術。

但是任何一個技術都有好處和壞處,中深層開式系統有一個問題——不是所有的地方打到2000m、2500m都能打到熱水,如果有的地方打到2000m都沒有水,幾百萬就白花了。還有一種情況,打出來有水,但是灌不回去。例如,山東現在很多地方打出來有水,也抽了,但是回灌困難。山東幾乎所有的地熱井都是不回灌的,不是不想回灌,而是灌不回去。現在很多地熱井運行四五年就不行了,因為水沒有了,或者水位逐漸下降。

地源熱泵系統是從地下水源熱泵開始做起的,做了以後不讓抽水了,大家只好搞個閉式的,和地下水沒關係。地源熱泵技術就是這麼過來的,因此中深層地閉式埋管的思路也是這麼來的,沒有水或回灌不回去就搞一個閉式的。

第三個思路叫作季節性蓄熱的概念,在國際上討論有二三十年了,中國也有人做,但現在基本上都是理論上的研究。我們和清華大學合作,參與了一些工業餘熱的季節性蓄熱的研究工作,但是這個事兒離市場推廣還有很遠的距離。從外國人那裡我們看到很多這方面的文獻,他們的思路是希望把110℃的熱水灌到地下,取出來50℃~60℃,直接拿去供熱,這就是季節性蓄熱的基本概念。比如說不需要熱的時候把太陽能放到地下去,要用的時候拿上來。但是即使110℃放下去,拿出來也不能持續達到60℃,會很快降下去。

外國人的文章說,需要打很多井,井之間相互要靠近,如此一來,蓄熱以後地下溫度會比較高,但沒有什麼經濟性。這種季節性蓄熱的概念在中國不是沒有人研究,但是經濟性至少現在還談不上。但是,如果要搞蓄熱,打2000m絕對比100m好,例如,黑龍江地下溫度只有8℃,再高溫度的熱量放下去,拿出來時溫度也會變得很低,如果能打到2000m,下面溫度有60℃~70℃,拿出來還好一點。

從這三個角度出發都想到了中深層地埋管換熱器技術,但是技術經濟性比較可行的,現在還要和地源熱泵聯繫起來,它代替了我們原來的淺層埋管。

中深層地埋管換熱器的現狀與前景

我們原來地源熱泵的地埋管都是U形管,中深層地埋管一般採用套管式。一個外管,一般是鋼管,中間管現在中國用的是耐高溫的PE管,迴圈水可以從外管流下去,到下面再從內管出來,完全是一個閉式的迴圈。這個技術可以看到的優點是能解決其他幾種技術的缺點,就像地源熱泵一樣,解決了平均地溫升高、占地的問題,原來不適合地源熱泵做的事兒,現在可以做了。缺點第一個是造價高,第二個是不適合供冷。

對於造價高,一些外國人沒法做的事到中國來可能可以做。我們中國在地質中深層鑽孔的產能方面有大量的過剩,完全可以借用採油的技術和地熱井的技術。中國原來那麼多油田、採油隊,現在油田鑽得差不多了,設備很多、技術工人也很多,卻沒有新發現有大的油田需要采,所以有現成的產能。

前幾年在山東打一個2000m的井要400萬,現在150萬就有人給你幹,甚至有些採油鑽井設備都當廢鐵賣給你了,本來一台鑽機要400萬,現在二三十萬就可以賣給你。地源熱泵的初投資大概一平方250塊錢,包括樓內的末端設備,這是很粗的概念。現在如果用這個技術,大概一平方350~400塊錢,東北、新疆不讓燒煤,實在想不出什麼不燒煤解決供熱的好辦法,我相信400元一平方也會有人願意幹。

要不要蓄熱?是不是有地下冷熱不平衡的問題?我們的研究表明,基本上可以不考慮全年熱量平衡的問題,但是孔之間的間距要足夠大。

跟我們推廣地源熱泵的技術是一樣的,我們現在的主要工作是做計算。但是到底怎麼算的問題到現在依然沒有很好地解決。對於淺層地源熱泵,我們可以認為在地下100m的溫度是均勻的,因為在100m裡的溫差也就2~3℃,在工程上可以接受。但是現在到了2000m,溫差大概有50℃~60℃,還說它的溫度是均勻的就不對了。所以說,如果把主要的因素忽略了,這個計算就不靈了。

現在有很多人在用數值計算的方法算,但是算的時間非常長,經常算一個算例需要電腦運行幾小時甚至幾天。我們獨立開發的傳熱模型和計算方法快很多,在普通電腦上算幾分鐘就能類比地下溫度一年的變化。

我們搞地源熱泵的時候,人家說“怎麼算我不管,你就告訴我們每米鑽井換熱多少瓦”,做工程的人很多都是這樣,現在也問“到底這個井能抽多少熱量,告訴我一個數”。現在正處在初期剛剛起步的時候,大家都不很清楚,有理論的指導可以少走彎路。

根據我們的類比,一般來說,2000m深埋管的持續抽熱能力約為200~250kW,但是每個地方都不一樣,真的準確的還是要算。供熱面積大概在幾千平方,到不了一萬平方。如果用地源熱泵承擔峰值負荷,用燃氣鍋爐做備份,帶的面積就可以大很多。

還要告訴大家一點,很多人在這個技術的整體設計思路上是有問題的,他們認為,地下溫度很高,所以拿出來的水的溫度也會很高,熱泵要用高溫熱泵運行,所以設計的溫度是40℃進、20℃出,因為他想地下是60℃~70℃,出來怎麼不得40℃?這種想法是錯的,如果大家有地源熱泵運行的經驗就會發現,在開機幾個小時內,溫度會降得很快,恐怕一個禮拜就降到30℃以下了。

我們模擬了十年,頭兩三年溫度逐漸下降,跟我們原來估計的一樣,但是過了五六年以後下降速度很慢,今年的最低溫度和去年相比只差0.1℃,所以如果五六年以後每年差不到0.1℃,我們認為運行20年沒問題。

應用前景怎麼樣我不敢說,現在還在研究,大家都在試,在東北、新疆、內蒙有可能應用,這個市場要企業家們去琢磨,由企業家們去解決。經濟性是關鍵,占地的因素也是關鍵,比較適合嚴寒的地區,將來能不能成為一個有相當規模的產業,還需要大家共同摸索。

這是我們學校的強項。地源熱泵技術有地下、機房、末端,機房和末端方面我都不如設計院的工程師,而且他們的技術更成熟。“那我就到美國去學地下到底怎麼算”,這是我當時腦子裡想的事。回來後我們做了不少工作,並取得了一些成績。

《地埋管地源熱泵技術》是我們2006年出版的書,是早期中國做地源熱泵的人看的書;2009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除此之外,我們還開發了一個地源熱泵的設計軟體,並一直在改進。我們在地源熱泵傳熱理論方面做的工作今天不準備細講了。

比較得意的事情只講一個,大家知道地下水流動的時候,對地源熱泵的性能是有影響的,但一直沒有一個理論能很好地描述其中的規律,我們是世界上第一個找到有關傳熱問題解析解的。我們以此為主題在2005年發表的文章,到現在還是被很多人引用。最近幾年也有一些英文的著作,主要內容是地源熱泵的傳熱理論。

另外我要提一下能量樁技術。能量樁利用建築的樁基礎,把管子埋在樁裡,用來作為部分的地埋管換熱器,可以節省地源熱泵系統鑽孔的費用和占地。

儘管我們在理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發表了很多文章,但是能量樁技術在商業推廣方面其實現在還不是特別好,因為它有點複雜,牽扯到暖通專業的人和建築結構的人,需要專業間的交叉和合作。而中國的設計院的行為準則是規範上有的可以做,規範上沒有的不能做。在樁裡埋上管子,對樁有什麼影響,到現在還沒有標準,所以應用推廣方面受到相當大的影響。目前,該技術不光中國人在做,外國人也一直在研究。

中深層閉式地埋管換熱器

跟十年以前有很多人沒聽說過地源熱泵一樣,關於中深層地埋管地源熱泵技術,估計在座有一半以上的人沒聽說過,這是中國近年來非常熱的一個話題,我今天也想花一點時間講一講。

中深層地埋管是一個新技術,可以把它看成現有地源熱泵技術的一個變種。地源熱泵一般打井埋管是標準的,80m到120m是比較常見的深度,中深層閉式地埋管換熱器是要把地埋管打到大約2000m深。這個概念在外國也有,我們中國應該起源於大概兩年前,是陝西一家企業帶頭搞起來的,當時他們起的名字叫“幹熱岩”,我們幾個院士不願意了,幹熱岩這個名字在國內外已經有明確的概念了,不能再叫這個。

幹熱岩有一個確定的界定:深度在3000m以上,溫度達到180℃以上才能叫幹熱岩,你打到2000m,下面溫度只有60℃~70℃,不能叫幹熱岩。所以這個技術現在到底叫什麼,大家還沒有一個公認的說法。我給它起了一個名字,叫“中深層閉式地埋管換熱器”,與英文中的名字大致相當,不知是否會得到大家的認可。

為什麼會有這個概念,我從三個方面來說:

第一是占地問題。我們搞地源熱泵的人,碰到最大的瓶頸就是沒有地,外國還好一點,中國一做就是上千孔,沒有那麼多地,所以做不成。如果把100m的孔變成2000m,深度是原來的20倍,而且越往下溫度越高,那麼這個孔就可以頂原來的五六十個孔,占地大大減少了,占地問題也就解決了。

第二是不平衡的問題。這一問題主要集中于東北、新疆這樣的嚴寒地區。上海也有不平衡問題——熱量太多,但是用冷卻塔或地表水補充冷卻一下就可以了。到了東北地區,人們夏天根本不需要開空調,但是冬天真冷,所以肯定是不平衡。當然,有人做了太陽能和地源熱泵結合的複合系統,理論上說說可以,但是要做商業推廣是不行的,不是技術不行,而是錢算不著。太陽能和地源熱泵結合成本太高,所以說到了東北、新疆、內蒙古,地源熱泵就不能推,它北邊過不了長城。

第三就是地熱能不足的問題。哈爾濱地下100m以內平均溫度為8℃,所以它能用的地熱能很少,如果我們打到2000m,溫度能夠到60℃~70℃,就比8℃好很多。當然,中深層有一個壞處,就是不能供冷,地下的溫度是50~70℃,這個溫度拿來做供冷不夠高也不夠低,供冷是不靈的,只能供熱。正好東北不需要供冷,只要解決供熱問題就可以了。這是從地源熱泵的角度說為什麼要打到2000m。

還有一個思路,中深層地熱主要抽地下溫泉的熱水來供熱,我們稱之為開式系統,是我們現在解決供熱問題的一個重要途徑。我們現在有一個雄縣模式,雄安新區要大量利用中深層的地熱水解決供熱問題,這是初投資很低、運行費用很低、非常好的技術。

但是任何一個技術都有好處和壞處,中深層開式系統有一個問題——不是所有的地方打到2000m、2500m都能打到熱水,如果有的地方打到2000m都沒有水,幾百萬就白花了。還有一種情況,打出來有水,但是灌不回去。例如,山東現在很多地方打出來有水,也抽了,但是回灌困難。山東幾乎所有的地熱井都是不回灌的,不是不想回灌,而是灌不回去。現在很多地熱井運行四五年就不行了,因為水沒有了,或者水位逐漸下降。

地源熱泵系統是從地下水源熱泵開始做起的,做了以後不讓抽水了,大家只好搞個閉式的,和地下水沒關係。地源熱泵技術就是這麼過來的,因此中深層地閉式埋管的思路也是這麼來的,沒有水或回灌不回去就搞一個閉式的。

第三個思路叫作季節性蓄熱的概念,在國際上討論有二三十年了,中國也有人做,但現在基本上都是理論上的研究。我們和清華大學合作,參與了一些工業餘熱的季節性蓄熱的研究工作,但是這個事兒離市場推廣還有很遠的距離。從外國人那裡我們看到很多這方面的文獻,他們的思路是希望把110℃的熱水灌到地下,取出來50℃~60℃,直接拿去供熱,這就是季節性蓄熱的基本概念。比如說不需要熱的時候把太陽能放到地下去,要用的時候拿上來。但是即使110℃放下去,拿出來也不能持續達到60℃,會很快降下去。

外國人的文章說,需要打很多井,井之間相互要靠近,如此一來,蓄熱以後地下溫度會比較高,但沒有什麼經濟性。這種季節性蓄熱的概念在中國不是沒有人研究,但是經濟性至少現在還談不上。但是,如果要搞蓄熱,打2000m絕對比100m好,例如,黑龍江地下溫度只有8℃,再高溫度的熱量放下去,拿出來時溫度也會變得很低,如果能打到2000m,下面溫度有60℃~70℃,拿出來還好一點。

從這三個角度出發都想到了中深層地埋管換熱器技術,但是技術經濟性比較可行的,現在還要和地源熱泵聯繫起來,它代替了我們原來的淺層埋管。

中深層地埋管換熱器的現狀與前景

我們原來地源熱泵的地埋管都是U形管,中深層地埋管一般採用套管式。一個外管,一般是鋼管,中間管現在中國用的是耐高溫的PE管,迴圈水可以從外管流下去,到下面再從內管出來,完全是一個閉式的迴圈。這個技術可以看到的優點是能解決其他幾種技術的缺點,就像地源熱泵一樣,解決了平均地溫升高、占地的問題,原來不適合地源熱泵做的事兒,現在可以做了。缺點第一個是造價高,第二個是不適合供冷。

對於造價高,一些外國人沒法做的事到中國來可能可以做。我們中國在地質中深層鑽孔的產能方面有大量的過剩,完全可以借用採油的技術和地熱井的技術。中國原來那麼多油田、採油隊,現在油田鑽得差不多了,設備很多、技術工人也很多,卻沒有新發現有大的油田需要采,所以有現成的產能。

前幾年在山東打一個2000m的井要400萬,現在150萬就有人給你幹,甚至有些採油鑽井設備都當廢鐵賣給你了,本來一台鑽機要400萬,現在二三十萬就可以賣給你。地源熱泵的初投資大概一平方250塊錢,包括樓內的末端設備,這是很粗的概念。現在如果用這個技術,大概一平方350~400塊錢,東北、新疆不讓燒煤,實在想不出什麼不燒煤解決供熱的好辦法,我相信400元一平方也會有人願意幹。

要不要蓄熱?是不是有地下冷熱不平衡的問題?我們的研究表明,基本上可以不考慮全年熱量平衡的問題,但是孔之間的間距要足夠大。

跟我們推廣地源熱泵的技術是一樣的,我們現在的主要工作是做計算。但是到底怎麼算的問題到現在依然沒有很好地解決。對於淺層地源熱泵,我們可以認為在地下100m的溫度是均勻的,因為在100m裡的溫差也就2~3℃,在工程上可以接受。但是現在到了2000m,溫差大概有50℃~60℃,還說它的溫度是均勻的就不對了。所以說,如果把主要的因素忽略了,這個計算就不靈了。

現在有很多人在用數值計算的方法算,但是算的時間非常長,經常算一個算例需要電腦運行幾小時甚至幾天。我們獨立開發的傳熱模型和計算方法快很多,在普通電腦上算幾分鐘就能類比地下溫度一年的變化。

我們搞地源熱泵的時候,人家說“怎麼算我不管,你就告訴我們每米鑽井換熱多少瓦”,做工程的人很多都是這樣,現在也問“到底這個井能抽多少熱量,告訴我一個數”。現在正處在初期剛剛起步的時候,大家都不很清楚,有理論的指導可以少走彎路。

根據我們的類比,一般來說,2000m深埋管的持續抽熱能力約為200~250kW,但是每個地方都不一樣,真的準確的還是要算。供熱面積大概在幾千平方,到不了一萬平方。如果用地源熱泵承擔峰值負荷,用燃氣鍋爐做備份,帶的面積就可以大很多。

還要告訴大家一點,很多人在這個技術的整體設計思路上是有問題的,他們認為,地下溫度很高,所以拿出來的水的溫度也會很高,熱泵要用高溫熱泵運行,所以設計的溫度是40℃進、20℃出,因為他想地下是60℃~70℃,出來怎麼不得40℃?這種想法是錯的,如果大家有地源熱泵運行的經驗就會發現,在開機幾個小時內,溫度會降得很快,恐怕一個禮拜就降到30℃以下了。

我們模擬了十年,頭兩三年溫度逐漸下降,跟我們原來估計的一樣,但是過了五六年以後下降速度很慢,今年的最低溫度和去年相比只差0.1℃,所以如果五六年以後每年差不到0.1℃,我們認為運行20年沒問題。

應用前景怎麼樣我不敢說,現在還在研究,大家都在試,在東北、新疆、內蒙有可能應用,這個市場要企業家們去琢磨,由企業家們去解決。經濟性是關鍵,占地的因素也是關鍵,比較適合嚴寒的地區,將來能不能成為一個有相當規模的產業,還需要大家共同摸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