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搞活產業上下游 高州荔枝告別滯銷難題

如今, 高州市荔枝的滯銷歷史一去不返。

編者按

從被動為滯銷“剩果”兜底, 到主動拉伸產業鏈條, 積累加工“內力”, 茂名荔枝依靠一批正在成長起來的本地中小企業,

在競爭激烈的國內市場爭得一席之地。 鮮食水果如何依靠加工踢開拳腳, 在增強初級農產品消化能力的同時, 打破地域局限, 進而與農民實現雙贏, 茂名荔枝探索出了一條“產工銷”發展之路——

本報記者付偉

陽春三月。 乘火車自廣州折向西南, 跋山涉水三四個小時之後, 窗外漸趨單調:鬱鬱蔥蔥的樹冠之上佈滿淡黃色的小花。 如此景色提示人們:“荔枝王國”茂名到了。

“以產量而論, 廣東荔枝占全國一半, 茂名荔枝占到廣東一半。 ”不過, 在茂名市農業局局長朱積看來, 荔枝區域競爭的擂臺上, 茂名的過人之處不僅在於產量優勢, 更在於通過以做強加工企業為抓手拉伸產業鏈條形成的深厚內力。

從“產供銷”走向“產工銷”, 雖然只有一字之差, 但這一轉變不僅讓茂名荔枝在風起雲湧的品牌市場踢開了拳腳, 更以對初級農產品消化能力的不斷增強為“豐產不豐收”的產業“宿命”畫上休止符。 而在更遠處, 茂名打造中國荔枝產業中心和中國荔枝全產業鏈示範基地的路標也逐漸清晰起來。

豐產難豐收轉型逼出“接二連三”

茂名高州市根子鎮, 老樹雲集的荔枝貢院裡, 穿梭往來的蜜蜂嗡嗡振翅, 醞釀著新一季的鮮蜜。 對於在此安營紮寨的養蜂人來說, 格外繁茂的荔枝花, 預示著又將迎來一個好年景。

“從揚花情況看, 今年荔枝預計比去年增產30%以上。 ”同樣對豐收翹首以待的, 還有高州豐盛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羅有漢。

作為一名資深荔枝經銷商, 羅有漢自然熟稔“果賤傷農”的道理。 不過, 在他的詞典裡, 豐產與豐收早就成為了一組近義詞。 在被譽為“中國荔枝第一鎮”的根子, 豐盛食品既是鮮果外運的最大出口, 也是荔枝加工的龍頭老大。

和許多當地人一樣, 銷售新鮮荔枝也曾是羅有漢的“老本行”。 特別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前, 每斤高州荔枝可賣到40塊錢以上。 好品質、低產量, 造就了令人咂舌的高身價。 當時, “一棵荔枝買電視、一坡荔枝起棟樓”的財富神話, 在不少當地人身上真實上演。

然而, 由於周邊地區紛紛加入種荔大潮, 加之本地加工能力幾乎為零, 與瘋長的荔園面積、井噴的荔枝產量相伴的, 是田頭價格的應聲而跌。 過度依賴外地客商的銷售格局,

更讓市場主導權被拱手送人, 滯銷“苦果”頻頻戳中農民痛點。 正是有感於此, 1993年, 羅有漢開始了從專注鮮果銷售向試水乾果生產的轉型。 “不想讓‘砸’在果農手裡的荔枝白白爛在田頭。 ”羅有漢說。 而在茂名市農業局副局長談華照看來, 正是這一無奈之舉, 邁出了茂名荔枝產業體系構建的第一步。

就在幾年前, 當茂名澤豐園農產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林波一腳踏進荔枝加工行業的時候, 同樣抱著的是為“剩果”兜底的念頭。 不過, 相對於緩解滯銷壓力, 澤豐園做出的“由鮮入幹”選擇, 更多是生產方式標準化變革下的一種“副產品”。

從茂名市電白區第一家農民專業合作社, 到全市最大的荔枝出口企業, 十多年間,

澤豐園成長迅速。 “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對農產品品質管控很嚴格, 每顆荔枝重量被限定在22.7克左右。 ”林波說, 一開始合格率很低, “現在能夠達到95%。 ”但即便如此, 因為“偏肥偏瘦”而被擋在出口門檻之外的荔枝也不是個小數字。 “正是為了消化這部分產品, 我們才上馬了加工設備。 ”林波說。

補齊“品質”板領先工藝打通梗阻

無論是豐盛, 還是豐澤園, 作為依靠一產延伸模式成長起來的農產品加工企業, 深植茂名土壤, 是必然選擇, 也是獨特優勢。 而與廣大農戶日益緊密的互利關係, 則成為了兩家企業在一二三產業融合的軌道上加速行進的動力來源。

在根子鎮, 果農們樂於將荔枝賣給羅有漢。 因為豐盛食品的鮮果收購以8天為一個調價週期, 從而大大降低了“一天一個價”可能帶來的市場風險,給農戶吃上了定心丸。“外來客商收3塊錢,我每斤收6塊錢。”羅有漢說,這種定價策略看似吃虧,卻將8000多畝優質荔枝基地牢牢拴在了豐盛食品的產業鏈條上。這部分“損失”,則完全可以在加工和銷售環節得到彌補。

在澤豐園,讓利於農的做法同樣堅持多年。“荔農賣給我們的價格始終比市場均價要高。”林波說,即便是那些中小果,每斤收購價也能達到七八毛錢。

如果說“雙贏”理念讓荔枝加工企業“連一到二”順理成章,那麼多年銷售鮮果打下的“天下”,則讓加工產品“從二到三”走向市場更為輕鬆。

而今,由羅有漢一手打造的桂康牌荔枝幹、龍眼乾不僅成為乾果界的知名“網紅”,豐盛食品更成為同仁堂、娃哈哈等行業巨擘的穩定供應商。而在打通市場出口之後,加工能力的短板效應也愈發明顯。

“現有這套設備已經用了6年。”羅有漢說,雖然每天加工能力可以達到15噸,但產品品質有些參差不齊,“有的幹有的不幹。”能夠去掉他這塊心病的,是投資2500萬元、即將投產的一座新廠房。除了更加強大的分揀、倉儲能力,新廠房裡,一套量身定制的蒸汽烘乾設備正靜待上崗。

與在加工工藝上喜歡按部就班的羅有漢不同,林波從一開始便走起了高端路線。-35℃的低溫脫水技術,讓澤豐園“凍幹”荔枝在市場上橫空出世,並以獨特口感和“零添加”概念很快打開局面。“廣東生產凍幹產品的企業目前有6家,但做荔枝的只有我們。”林波表示,經過周密的市場調查,接下來他們還將上馬一套水果速凍保鮮設備,“預計下半年就可以投產。”與羅有漢一樣,林波最關心的不是銷路,而是加工梗阻儘快打通,“香港一個星期就要3個集裝箱的貨物,但我們日加工能力只有3~5噸,還不能完全滿足需求。”

發展成本高期盼政策“再送一程”

“僅以產品形態而言,茂名不僅有荔枝幹、荔枝粉、荔枝醋、荔枝酒,還會向著生物提取的尖端領域邁進。”儘管如此,在茂名市農業局經管科負責人眼中,加工環節仍然是茂名打造中國荔枝全產業鏈示範基地的最大軟肋,“一方面大企業大品牌還不夠多、不夠強,另一方面針對荔枝加工企業的政策體系還要繼續完善,特別要對重點產區進行重點扶持。”

再過一個多月,《廣東省荔枝產業保護條例》就將正式實施,這是國內以省級地方立法形式護航荔枝產業發展的首次嘗試。條例明確規定:鼓勵、支援創辦荔枝加工企業,延長產業鏈,增加果品附加值。對於這場即將吹來的政策東風,無論是羅有漢,還是林波,最期待的是一系列制約加工環節的現實問題能夠迎刃而解。

對於林波來說,眼下最大的壓力來自日益上漲的電費成本。由於未能享受到農產品初加工的優惠電價,每個月下來,一條凍幹生產線要吃掉五六萬元的電費。“下半年速凍項目上馬,費用會繼續增加。”為了將用電成本降下來,林波正在謀劃一個500平方米的光伏發電項目,“雖然投資近100萬元,但自發自用總是比較划算的。”

同樣為用電發愁的還有羅有漢。新廠房建好了,配套電力設施卻卡住了脖子。他找到相關部門,對方同意為其改造線路,但增容擴容成本要企業承擔。“現在用的是高峰期每度1.4元的工業電,有點吃不消。”羅有漢說。

就在記者採訪的幾天前,為了解決田頭冷庫建設問題,林波專門跑了一趟電白區嶺門鎮。“荔枝保鮮期非常短,加工能力再強,也不能保證當天採摘就能進生產線,特別是那些距離較遠的基地,矛盾更突出。”在林波看來,廣泛建設田頭冷庫雖然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最優方案,但不僅投資不菲需要進行融資,用地還得邁過國土部門這一關。

而在羅有漢的規劃中,再安裝一套更為先進的太陽能烘乾設備也已經提上日程,“面積800平方米,投資要500萬元以上。”對於這筆錢,在設法自籌的同時,他也希望相關部門能夠繼續“扶上馬送一程”。

從而大大降低了“一天一個價”可能帶來的市場風險,給農戶吃上了定心丸。“外來客商收3塊錢,我每斤收6塊錢。”羅有漢說,這種定價策略看似吃虧,卻將8000多畝優質荔枝基地牢牢拴在了豐盛食品的產業鏈條上。這部分“損失”,則完全可以在加工和銷售環節得到彌補。

在澤豐園,讓利於農的做法同樣堅持多年。“荔農賣給我們的價格始終比市場均價要高。”林波說,即便是那些中小果,每斤收購價也能達到七八毛錢。

如果說“雙贏”理念讓荔枝加工企業“連一到二”順理成章,那麼多年銷售鮮果打下的“天下”,則讓加工產品“從二到三”走向市場更為輕鬆。

而今,由羅有漢一手打造的桂康牌荔枝幹、龍眼乾不僅成為乾果界的知名“網紅”,豐盛食品更成為同仁堂、娃哈哈等行業巨擘的穩定供應商。而在打通市場出口之後,加工能力的短板效應也愈發明顯。

“現有這套設備已經用了6年。”羅有漢說,雖然每天加工能力可以達到15噸,但產品品質有些參差不齊,“有的幹有的不幹。”能夠去掉他這塊心病的,是投資2500萬元、即將投產的一座新廠房。除了更加強大的分揀、倉儲能力,新廠房裡,一套量身定制的蒸汽烘乾設備正靜待上崗。

與在加工工藝上喜歡按部就班的羅有漢不同,林波從一開始便走起了高端路線。-35℃的低溫脫水技術,讓澤豐園“凍幹”荔枝在市場上橫空出世,並以獨特口感和“零添加”概念很快打開局面。“廣東生產凍幹產品的企業目前有6家,但做荔枝的只有我們。”林波表示,經過周密的市場調查,接下來他們還將上馬一套水果速凍保鮮設備,“預計下半年就可以投產。”與羅有漢一樣,林波最關心的不是銷路,而是加工梗阻儘快打通,“香港一個星期就要3個集裝箱的貨物,但我們日加工能力只有3~5噸,還不能完全滿足需求。”

發展成本高期盼政策“再送一程”

“僅以產品形態而言,茂名不僅有荔枝幹、荔枝粉、荔枝醋、荔枝酒,還會向著生物提取的尖端領域邁進。”儘管如此,在茂名市農業局經管科負責人眼中,加工環節仍然是茂名打造中國荔枝全產業鏈示範基地的最大軟肋,“一方面大企業大品牌還不夠多、不夠強,另一方面針對荔枝加工企業的政策體系還要繼續完善,特別要對重點產區進行重點扶持。”

再過一個多月,《廣東省荔枝產業保護條例》就將正式實施,這是國內以省級地方立法形式護航荔枝產業發展的首次嘗試。條例明確規定:鼓勵、支援創辦荔枝加工企業,延長產業鏈,增加果品附加值。對於這場即將吹來的政策東風,無論是羅有漢,還是林波,最期待的是一系列制約加工環節的現實問題能夠迎刃而解。

對於林波來說,眼下最大的壓力來自日益上漲的電費成本。由於未能享受到農產品初加工的優惠電價,每個月下來,一條凍幹生產線要吃掉五六萬元的電費。“下半年速凍項目上馬,費用會繼續增加。”為了將用電成本降下來,林波正在謀劃一個500平方米的光伏發電項目,“雖然投資近100萬元,但自發自用總是比較划算的。”

同樣為用電發愁的還有羅有漢。新廠房建好了,配套電力設施卻卡住了脖子。他找到相關部門,對方同意為其改造線路,但增容擴容成本要企業承擔。“現在用的是高峰期每度1.4元的工業電,有點吃不消。”羅有漢說。

就在記者採訪的幾天前,為了解決田頭冷庫建設問題,林波專門跑了一趟電白區嶺門鎮。“荔枝保鮮期非常短,加工能力再強,也不能保證當天採摘就能進生產線,特別是那些距離較遠的基地,矛盾更突出。”在林波看來,廣泛建設田頭冷庫雖然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最優方案,但不僅投資不菲需要進行融資,用地還得邁過國土部門這一關。

而在羅有漢的規劃中,再安裝一套更為先進的太陽能烘乾設備也已經提上日程,“面積800平方米,投資要500萬元以上。”對於這筆錢,在設法自籌的同時,他也希望相關部門能夠繼續“扶上馬送一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