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百萬+燒錢、兩極化共贏,線上答題風口已到?

不僅參與人數高達百萬, 專場獎金也在走向百萬之路, 花椒直播在1月6日單場打破102萬記錄之後, 1月7日晚以及2月7日將分別再開一場,

而火山、映客等此前也已開啟過百萬專場。

簡單梳理一下便可瞭解, 在這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堆砌起來的風口之下, 邏輯也並非那麼複雜。

第一個邏輯:燒錢大戰, 而且越燒越高, 單場最高達102萬

那麼現在已經高到一個什麼程度了呢?據瞭解, 在1月6日, 也就是前天, 前三場花椒直播的《百萬贏家》場均10萬獎金, 但在23:25分的加場活動中, 花椒直接將獎金推到了102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 火山和映客之前的獎金分別到過100萬和101萬, 按照這個數字來計算, 102萬元已經是單場最高的獎金數額。

為什麼花椒敢於打破單場獎金記錄, 可能由於火山、映客已經拋下引子, 唯有一山還比一山高才能鎮得住對手, 而花椒又不想輸掉氣勢。

看來, 線上答題三國殺的局面似乎逐漸清晰。

那麼今晚花椒的百萬專場可能會再次引燃戰火, 火山和映客又將如何應對, 值得期待。

為什麼直播APP要燒錢做線上問答, 一來燒錢是獲取用戶的最快手段, 不僅能夠增加曝光率, 而且還能帶動直播平臺的整體活躍度;二來燒錢可狙擊競爭對手, 還能穩固自己的市場地位, 花椒敢於拿出單場最高102萬獎金也是這個道理。

第二個邏輯:兩極化共贏

線上答題僅僅興起幾日, 便開始出現答題模式的分化現象。 我們先來看一組資料, 在昨天的百萬場答題活動中, 西瓜上僅有23人答對所有問題, 人均獎金高達4萬多。 而映客人均獎金100多元, 場均400萬人參與的花椒則是人均獎金65元。

可以看出, 各家線上答題的兩極分化現象十分嚴重,

這主要與題目的難度有關。 一極是西瓜這樣的“超智人群篩選”, 難度之高讓人咋舌, 一級則是映客和花椒這樣的“普惠式答題”, 他們的題目也相對簡單。 從參與者的角度來看, 這場零和博弈下, 普惠式答題活動可能更有利於絕大部分參與者, 畢竟能拿到實實在在的錢。

第三個邏輯:娛樂化效應, 可觀賞性逐漸提高

單純的知識問答並非直播平臺的基因, 所以借助直播的特性, 部分直播平臺也開始邀請眾多明星助陣, 娛樂化效應凸顯, 可觀賞性逐漸提高。

比如花椒的《百萬贏家》與江蘇衛視《一站到底》進行合作, 答題獲勝者均有機會參與《一站到底》節目。 而西瓜視頻的《百萬英雄》活動也邀請了不少著名的脫口秀節目主持人來主持活動。

映客的《芝士超人》同樣也邀請了湖南衛視和吐槽大會的部分明星主持人來充分調動活動的熱度。

明星效應與直播平臺的導流邏輯相同, 除了獎金因素外, 這也是為什麼花椒、映客等能夠吸引那麼多參與者的原因。

在這三大邏輯下, 燒錢是線上答題風口成型的主因, 但是連續豪擲百萬+獎金不禁讓人生出疑問:線上答題的風口效應又能持續多久呢?

體驗和盈利是未知數, 風口持續性有待考證

互聯網風口成型的邏輯向來與資本的大量入場密不可分, 共用經濟就是一個典例。 從線上答題發酵的時間來看, 現在只是開始, 但是這股風能吹多猛, 是否會停下, 可能要取決於三個方面。

首先, 線上答題為參與者帶來的體驗。 在這些線上答題活動中, 用戶的主要體驗還是來自於獎金分配。 即使所有人都在垂涎西瓜的4萬多元人均獎, 但用戶始終是理智的, 一次答題之後, 西瓜可能就被冠以“地域模式”的稱號。 相反, 花椒和映客的線上答題活動能滿足更多的參與者, 讓他們在每一次的答題活動中都能有所收穫。

由此看來, 雖然用戶體驗主要取決於獎金高低, 但線上答題已經開始呈現多元化的發展趨勢, 為不同目標的參與者能夠帶來不同的體驗, 在這一前提下, 線上答題的風口效應可能也會持續一段時間。

其次, 燒錢的頻率。 眾多周知的是, 一路高漲的燒錢數額已經把這個風口加熱到一個高溫狀態。 再者,線上答題活動每天都有十幾場,這個頻率已經相當驚人,甚至讓參與者陷入了決策困境。

但問題在於,燒錢是有盡頭的,當這種吸引流量的活動手段沒有帶來明顯的經濟效益時,線上答題可能就要慢慢降溫,比如獎金的下降、答題人數的減少等等。到那時,線上答題想要綁住用戶的心可能就難上加難了。

最後,線上答題模式盈利的可能性。直播式的線上答題有巨大的流量參與,最直接的變現方式就是廣告。廣告的變現方式也有兩種,一是在直播頁面插入,二是植入到問答之中。

線上答題與盈利相關可以追溯到一些賺錢APP身上,比如在觀看廣告主視頻後回答相關問題可以獲得金錢獎勵。也就是說,線上答題是具備盈利能力的。

但具備盈利能力不等同於盈利,剔除成本後才能衡量。一個有趣的現象是,直播平臺盈利現象比較罕見,那麼以線上答題形式呈現的直播內容是否具有一些其他的盈利基因呢?一來取決於線上答題模式的發展趨勢,如果往後嵌入直播打賞等形式,那麼盈利是可見的;二來取決於各大直播平臺對線上答題的態度,是定位在成本,還是定位在盈利。

綜上來看,線上答題的風口效應存在不確定性,但從目前各平臺的燒錢決心來看,線上答題無疑還將持續火熱一段時間。花椒的單場最高102萬元獎金會由誰來打破?西瓜的人均獎金是否會再刷新記錄?線上答題又能火多久?2018才剛剛開始,後面的事也許會更精彩。

劉曠,以禪道參悟互聯網、微信公眾號:liukuang110

再者,線上答題活動每天都有十幾場,這個頻率已經相當驚人,甚至讓參與者陷入了決策困境。

但問題在於,燒錢是有盡頭的,當這種吸引流量的活動手段沒有帶來明顯的經濟效益時,線上答題可能就要慢慢降溫,比如獎金的下降、答題人數的減少等等。到那時,線上答題想要綁住用戶的心可能就難上加難了。

最後,線上答題模式盈利的可能性。直播式的線上答題有巨大的流量參與,最直接的變現方式就是廣告。廣告的變現方式也有兩種,一是在直播頁面插入,二是植入到問答之中。

線上答題與盈利相關可以追溯到一些賺錢APP身上,比如在觀看廣告主視頻後回答相關問題可以獲得金錢獎勵。也就是說,線上答題是具備盈利能力的。

但具備盈利能力不等同於盈利,剔除成本後才能衡量。一個有趣的現象是,直播平臺盈利現象比較罕見,那麼以線上答題形式呈現的直播內容是否具有一些其他的盈利基因呢?一來取決於線上答題模式的發展趨勢,如果往後嵌入直播打賞等形式,那麼盈利是可見的;二來取決於各大直播平臺對線上答題的態度,是定位在成本,還是定位在盈利。

綜上來看,線上答題的風口效應存在不確定性,但從目前各平臺的燒錢決心來看,線上答題無疑還將持續火熱一段時間。花椒的單場最高102萬元獎金會由誰來打破?西瓜的人均獎金是否會再刷新記錄?線上答題又能火多久?2018才剛剛開始,後面的事也許會更精彩。

劉曠,以禪道參悟互聯網、微信公眾號:liukuang110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