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宣講家網評論丨中美關係繞不過的坎:臺灣核心問題的解決

歷史潮流, 浩浩蕩蕩。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健康發展之路是前景光明的, 這是全人類的共同願望和要達到的目的。 當地時間4月6-7日,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美國佛羅里達州海湖莊園同美國總統特朗普舉行中美元首會晤。 習近平指出, 合作是中美兩國唯一正確的選擇, 我們兩國完全能夠成為很好的合作夥伴。 中美兩國存在分歧是正常的, 關鍵是要妥善處理敏感問題, 建設性管控分歧。 習近平主席的倡議蘊含全域思維、長遠眼光和政治智慧, 得到了美方積極回應。

一個中國原則是中美關係的政治基礎。

臺灣問題涉及中國的核心利益, 事關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 直接牽涉全體中國人民的民族感情, 始終是中美關係中最重要、最敏感、最尖銳的核心問題。 目前, 臺灣問題仍然是中美關係中最不確定的因素, 成為發展雙邊關係繞不過的一道坎兒。 建交以來, 美國歷屆政府在臺灣問題上一貫秉持兩面性, 採取模糊政策, 為中美關係增添了不少變數。 尤其是美國的《與臺灣關係法》, 一直是美國反華勢力慫恿“台獨”和向臺灣軍售的“法律依據”, 它如同兩國關係上空的一片烏雲, 隨時可能掀起風浪。

圖:當地時間4月7日,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美國佛羅里達州海湖莊園同美國總統特朗普舉行中美元首第二場正式會晤。 會晤後, 習近平同特朗普到秀麗宜人的海湖莊園中散步, 在輕鬆友好的氣氛中繼續就兩國友好合作進行討論。

第一, 臺灣是美國遏制中國最為重要的“棋子”。 臺灣島地理位置特殊, 戰略地位重要。 根據美國“斯皮克曼邊緣地帶理論”, 臺灣島位於亞洲與太平洋相接地帶,

面對兩個方向, 便於通向大陸和海洋。 冷戰時期, 美國在西太平洋構築了防範和遏制中蘇的防線, 臺灣島正處防線的中間。 如果中國實現統一, 這就等於在這條防線上撕開了缺口, 使美國在西太平洋的航線、在東亞的制海權、從沖繩到菲律賓沿線的軍事基地等受到威脅。 同時, 美國是臺灣第二大交易夥伴, 僅次於中國大陸。 臺灣是美國國債的最大買主之一, 臺灣外匯儲備的50%存放在美國。 臺灣還是美國軍火的第三大買主。 美國認為, “臺灣對美國具有長久性的地緣戰略價值”, 長期視其為“不沉的航空母艦和潛水艇供應艦”, 當作遏制中國的一枚最重要“棋子”, 並為此立下“特殊情況”下保衛臺灣的法律——《與臺灣關係法》,
公然“認為以非和平方式包括抵制或禁運來決定臺灣前途的任何努力, 是對西太平洋地區的和平和安全的威脅, 並為美國嚴重關切之事”, 其實質在於阻撓中國統一。 為防止因臺灣問題而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 美國始終固守“不統、不獨、不打”的底線, 以利於左右逢緣, 對中國進行戰略牽制。 一方面承諾奉行一個中國政策、遵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原則, 不支持“台獨”, 另一方面允許台當局高層訪問美國或過境美國、派航母編隊遊弋臺灣海峽、加強對台軍售, 甚至一度在眾議院通過了所謂《加強臺灣安全法》。 奧巴馬不僅任內三次批准售台武器, 下臺前還向臺灣送了大禮, 他簽署的《2017財年國防授權法案》, 首度把“美台軍事交流”列入法條之中,
明確提出美國國防部應推動美台資深軍事將領與官員交流, 這意味著台當局“國防部長”不得訪問華盛頓的限制將被突破。 特朗普當選總統後, 打破了自中美建交以來, 美國總統或當選總統從不與臺灣領導人公開通過電話的慣例, 加上稱蔡英文為“臺灣總統”, 讓綠營如獲至寶, 一片歡呼。 蔡英文上臺後, 竭力迎合美國遏制中國的戰略, 妄想挾洋自重, 拒絕承認“九二共識”。 曾幾何, 在美國反華勢力的慫恿下, “台獨”分裂勢力有恃無恐, 鋌而走險, 擾亂了台海安定。 美國“以台制華”的險惡用心早已昭然若揭。

第二, “台獨”分裂勢力在美國竭力庇護下發展壯大。 眾所周知, 日本帝國主義是“台獨”的始作俑者, 日本殖民統治是滋生“台獨”的基礎, “台獨”分子得到了日本的大力支持,並以日本為基地活動20多年。而美國的竭力庇護,則是“台獨”分裂勢力發展壯大的條件。“以台制華”一直是美國長期的、穩定的戰略。由於臺灣“非國民黨化”、“本土化”、“多元化”進程不斷加快,美國將其視為推行西方“民主”的視窗,為西化、分化中國積累經驗。1949年1 月,杜魯門總統批准了國務院提交的對台政策報告,稱美國的目標是“不讓臺灣落入共產黨之手,為達此目的,最切實的手段就是把這些島嶼同中國大陸分隔開。”然後極力說服菲律賓、澳大利亞等國一致行動,請求聯合國託管臺灣,企圖借託管之名,行美國管控之實。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變“棄蔣”為“保蔣”,第7艦隊立即進入臺灣海峽,第十三航空隊進駐臺灣。杜魯門發表“6·27聲明”,正式拋出所謂“臺灣地位未定論”,為其軍事介入和凍結臺灣海峽局勢,形成長期分裂中國的態勢製造口實。20世紀50年代後期以來,美國政府極力玩弄“兩個中國”的陰謀,與“台獨”分子眉來眼去,暗中縱容,大力援助。1956年,旅美臺灣人林勞勳、陳以德、李天福成立“臺灣人的自由臺灣”團體,1958年正式成立以“台獨”為目的的“臺灣獨立聯盟”秘密組織。從此,取代了廖文毅等人在日本的“台獨”分裂勢力,開始了以美國為陣地的“臺灣獨立運動”。在美國的大力支持和縱容下,這種活動一直十分猖獗。由於蔣氏父子一直對“台獨”採取嚴厲的打擊和鎮壓政策,每當臺灣當局懲治“台獨”分子時,美國總是出面干預,誘迫國民黨“開明”處理。例如,在“美麗島事件”中,國民黨當局逮捕了黃信介、呂秀蓮等100多“台獨”骨幹,分別判處4-14年徒刑不等,但因美國干涉最後全部釋放,促使“台獨”勢力不斷擴張。1979年3月28日和29日,美國國會參眾兩院分別通過了《與臺灣關係法》,並成立“在台協會”全權負責原來由官方負責的美台交流事務。以後又出臺了《日美防衛合作指標》,矛頭直指中國。同時,美國持續對台軍售,台軍95%的武器裝備來自美國,包括大量的反潛直升機、預警裝備、反導系統等高科技裝備,不斷提升臺灣對抗大陸的實力。還幫助臺灣發射軍事偵察衛星,大大提高了對解放軍的監察能力。陳水扁在任期間,美國派出航母編隊到臺灣東部海域遊弋,公然向中國政府和軍隊示威。美軍事專家擬制的“嚇阻解放軍武力攻台16法”中,美國的直接行動就有6個。可以預見,在美國的挑撥和日本的慫恿下,民進黨若是鐵心搞台獨,充當美國遏制中國的馬前卒,衝撞大陸的紅線,必然就是解放臺灣戰爭的爆發。台海戰火一旦燃起,美日恐怕難以袖手旁觀。美日介入註定是戰爭規模的擴大,後果難以預料。臺灣日益成為中華民族崛起中的軟肋,怎麼辦?我們相信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是有決心信心和勇敢智慧來實現祖國統一的。

第三,臺灣問題使中美關係的發展道路曲折坎坷。實質上,影響和衝擊中美關係的真正根源是美國根深蒂固的政治制度,臺灣只是美國推行霸權主義利用的工具。由於國家利益衝突、社會制度差異和意識形態分歧,在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後,遏制和西化、分化社會主義中國便是美國的重點目標,註定會充分挖掘和發揮臺灣的“棋子”作用。美國實行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相互獨立、相互制衡。國會嚴重鉗制著政府運行,一些親台勢力經常在臺灣、經貿、人權、宗教等問題上限制和干擾政府對華政策的法案,《與臺灣關係法》以及2000年在眾議院通過的所謂《加強臺灣安全法》等就是明顯的例證。而政府在這些問題上對國會無權干預。美政府、軍隊和國會內部以及司法體系內部的許多部門,注重部門權力和程式,相互關係盤根錯節,會遲滯中美關係的發展。新聞媒體、重要思想庫經常發出不和諧甚至完全相反的聲音,為反華勢力打氣加油。定期的兩黨選舉制度,讓中美關係充滿了變數。儘管民主黨和共和黨都從中美關係發展中吸取了教訓,認識到中國的重要性以及中美關係的重要意義,注意緩和強硬立場和態度,但實際上其兩面性很明顯,如聲稱持續售台武器、協防臺灣、反對單方面改變台海現狀等,顯示出其排斥、戒備和遏制中國的一面。尤其是面對中國的日益崛起,美國不可能心甘情願地讓中國順利地走向強大和統一,將會不遺餘力地阻礙中國統一,以便從中坐收漁利,中美博弈將繼續進行下去:首先是美國繼續實施遏制中國戰略,不斷利用臺灣、經貿等問題干涉中國內政。我們既要不必擔心特朗普不會奉行一個中國政策,但也不要幻想美國會輕易放棄在台海的利益;其次是繼續支持和做大“台獨”分裂勢力,阻撓中國統一;再就是縱橫聯合,挑唆盟友們折騰中國、製造麻煩。對此,中國政府早有準備,就在特朗普當選總統後不久,習近平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會上強調指出:面對新形勢新挑戰,要發揚鬥爭精神,既要敢於鬥爭,又要善於鬥爭,在維護國家核心利益上敢於針鋒相對,不在困難面前低頭,不在挑戰面前退縮,不拿原則做交易,不在任何壓力下吞下損害中華民族根本利益的苦果。招待朋友用好酒,對待豺狼使獵槍。南海爭端鬥爭實踐告訴人們:對於事關國家核心利益問題,必須旗幟鮮明,針鋒相對,敢於亮劍,勇於勝利,才能讓敵對勢力望而卻步。

第四,在“和而不同”中尋求破解臺灣問題之道。“和而不同”是實現中美關係長期穩定發展的關鍵。中美兩國的政治制度和傳統文化不同,兩國交往既有合作,也有分歧,這是很正常的。實踐證明,只有站在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高度來審視中美關係,加強戰略對話溝通,擴大戰略共識,增進戰略互信,促進戰略合作,不斷超越國家利益和不同價值觀念,努力挖掘中美合作新的增長點,才能實現中美關係長遠健康發展,並最終找到破解臺灣問題之道。事實上,中美關係發展合作基礎和共同利益正在持續延伸和擴展。經貿合作被視為中美關係的“壓艙石”。目前,雙向貿易和投資健康發展,基礎設施建設、能源等領域務實合作,中美已經互為第一大交易夥伴國,兩國經濟總量約占世界1/3,雙邊貿易額占世界1/5。中美合作關係穩定健康是全球的福祉。面對“不衝突,不對抗”的中國,合作共贏才是特朗普政府的上策。在國際安全領域,中美雙方在國際反恐合作、國際裁軍和防擴散、穩定朝鮮半島局勢、防範日本軍國主義危險、推動亞洲和平與穩定、打擊國際犯罪、促進環保事業等方面存在許多共同利益。畢竟中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許多重大地區和國際事務都離不開中國的參與。中國在解決臺灣問題,提高綜合國力等方面也需要美國的合作。而且,在中美間相互認知和日益深化的全面交往中,已形成了處理危機和預防衝突的一些機制,尤其是兩國政界、軍界高層之間加強交流互訪,新建立的外交安全對話、全面經濟對話、執法及網路安全對話、社會和人文對話等4 個高級別對話合作機制,對於妥善處理敏感問題,建設性管控分歧,促進相互關係發展,將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習主席此次訪美期間,兩國元首舉行多場會見會談,確認了中美關係發展方向和原則,規劃了雙邊合作優先領域和機制,達到了相互結識、增進瞭解、建立互信、凝聚共識的預期目的,不僅完成了中美關係的平穩過渡,也實現了新時期中美關係的良好開局,這必將會有效抑制和震懾“台獨”分裂勢力。放眼未來,唯有始終保持中美關係健康發展,臺灣才能最終變美國的“棋子”為“棄子”。

總之,臺灣問題事關中國的核心利益。實現中美關係的健康發展,最核心的環節是處理好臺灣問題,美國不應該向“台獨”分子發出任何錯誤信號。同時,中國人民捍衛自身核心利益的決心和意志是堅不可摧的,美國也不應該出現誤判和誤導。本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原則和立場,中美關係的健康發展才是必由之路。

“台獨”分子得到了日本的大力支持,並以日本為基地活動20多年。而美國的竭力庇護,則是“台獨”分裂勢力發展壯大的條件。“以台制華”一直是美國長期的、穩定的戰略。由於臺灣“非國民黨化”、“本土化”、“多元化”進程不斷加快,美國將其視為推行西方“民主”的視窗,為西化、分化中國積累經驗。1949年1 月,杜魯門總統批准了國務院提交的對台政策報告,稱美國的目標是“不讓臺灣落入共產黨之手,為達此目的,最切實的手段就是把這些島嶼同中國大陸分隔開。”然後極力說服菲律賓、澳大利亞等國一致行動,請求聯合國託管臺灣,企圖借託管之名,行美國管控之實。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變“棄蔣”為“保蔣”,第7艦隊立即進入臺灣海峽,第十三航空隊進駐臺灣。杜魯門發表“6·27聲明”,正式拋出所謂“臺灣地位未定論”,為其軍事介入和凍結臺灣海峽局勢,形成長期分裂中國的態勢製造口實。20世紀50年代後期以來,美國政府極力玩弄“兩個中國”的陰謀,與“台獨”分子眉來眼去,暗中縱容,大力援助。1956年,旅美臺灣人林勞勳、陳以德、李天福成立“臺灣人的自由臺灣”團體,1958年正式成立以“台獨”為目的的“臺灣獨立聯盟”秘密組織。從此,取代了廖文毅等人在日本的“台獨”分裂勢力,開始了以美國為陣地的“臺灣獨立運動”。在美國的大力支持和縱容下,這種活動一直十分猖獗。由於蔣氏父子一直對“台獨”採取嚴厲的打擊和鎮壓政策,每當臺灣當局懲治“台獨”分子時,美國總是出面干預,誘迫國民黨“開明”處理。例如,在“美麗島事件”中,國民黨當局逮捕了黃信介、呂秀蓮等100多“台獨”骨幹,分別判處4-14年徒刑不等,但因美國干涉最後全部釋放,促使“台獨”勢力不斷擴張。1979年3月28日和29日,美國國會參眾兩院分別通過了《與臺灣關係法》,並成立“在台協會”全權負責原來由官方負責的美台交流事務。以後又出臺了《日美防衛合作指標》,矛頭直指中國。同時,美國持續對台軍售,台軍95%的武器裝備來自美國,包括大量的反潛直升機、預警裝備、反導系統等高科技裝備,不斷提升臺灣對抗大陸的實力。還幫助臺灣發射軍事偵察衛星,大大提高了對解放軍的監察能力。陳水扁在任期間,美國派出航母編隊到臺灣東部海域遊弋,公然向中國政府和軍隊示威。美軍事專家擬制的“嚇阻解放軍武力攻台16法”中,美國的直接行動就有6個。可以預見,在美國的挑撥和日本的慫恿下,民進黨若是鐵心搞台獨,充當美國遏制中國的馬前卒,衝撞大陸的紅線,必然就是解放臺灣戰爭的爆發。台海戰火一旦燃起,美日恐怕難以袖手旁觀。美日介入註定是戰爭規模的擴大,後果難以預料。臺灣日益成為中華民族崛起中的軟肋,怎麼辦?我們相信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是有決心信心和勇敢智慧來實現祖國統一的。

第三,臺灣問題使中美關係的發展道路曲折坎坷。實質上,影響和衝擊中美關係的真正根源是美國根深蒂固的政治制度,臺灣只是美國推行霸權主義利用的工具。由於國家利益衝突、社會制度差異和意識形態分歧,在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後,遏制和西化、分化社會主義中國便是美國的重點目標,註定會充分挖掘和發揮臺灣的“棋子”作用。美國實行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相互獨立、相互制衡。國會嚴重鉗制著政府運行,一些親台勢力經常在臺灣、經貿、人權、宗教等問題上限制和干擾政府對華政策的法案,《與臺灣關係法》以及2000年在眾議院通過的所謂《加強臺灣安全法》等就是明顯的例證。而政府在這些問題上對國會無權干預。美政府、軍隊和國會內部以及司法體系內部的許多部門,注重部門權力和程式,相互關係盤根錯節,會遲滯中美關係的發展。新聞媒體、重要思想庫經常發出不和諧甚至完全相反的聲音,為反華勢力打氣加油。定期的兩黨選舉制度,讓中美關係充滿了變數。儘管民主黨和共和黨都從中美關係發展中吸取了教訓,認識到中國的重要性以及中美關係的重要意義,注意緩和強硬立場和態度,但實際上其兩面性很明顯,如聲稱持續售台武器、協防臺灣、反對單方面改變台海現狀等,顯示出其排斥、戒備和遏制中國的一面。尤其是面對中國的日益崛起,美國不可能心甘情願地讓中國順利地走向強大和統一,將會不遺餘力地阻礙中國統一,以便從中坐收漁利,中美博弈將繼續進行下去:首先是美國繼續實施遏制中國戰略,不斷利用臺灣、經貿等問題干涉中國內政。我們既要不必擔心特朗普不會奉行一個中國政策,但也不要幻想美國會輕易放棄在台海的利益;其次是繼續支持和做大“台獨”分裂勢力,阻撓中國統一;再就是縱橫聯合,挑唆盟友們折騰中國、製造麻煩。對此,中國政府早有準備,就在特朗普當選總統後不久,習近平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會上強調指出:面對新形勢新挑戰,要發揚鬥爭精神,既要敢於鬥爭,又要善於鬥爭,在維護國家核心利益上敢於針鋒相對,不在困難面前低頭,不在挑戰面前退縮,不拿原則做交易,不在任何壓力下吞下損害中華民族根本利益的苦果。招待朋友用好酒,對待豺狼使獵槍。南海爭端鬥爭實踐告訴人們:對於事關國家核心利益問題,必須旗幟鮮明,針鋒相對,敢於亮劍,勇於勝利,才能讓敵對勢力望而卻步。

第四,在“和而不同”中尋求破解臺灣問題之道。“和而不同”是實現中美關係長期穩定發展的關鍵。中美兩國的政治制度和傳統文化不同,兩國交往既有合作,也有分歧,這是很正常的。實踐證明,只有站在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高度來審視中美關係,加強戰略對話溝通,擴大戰略共識,增進戰略互信,促進戰略合作,不斷超越國家利益和不同價值觀念,努力挖掘中美合作新的增長點,才能實現中美關係長遠健康發展,並最終找到破解臺灣問題之道。事實上,中美關係發展合作基礎和共同利益正在持續延伸和擴展。經貿合作被視為中美關係的“壓艙石”。目前,雙向貿易和投資健康發展,基礎設施建設、能源等領域務實合作,中美已經互為第一大交易夥伴國,兩國經濟總量約占世界1/3,雙邊貿易額占世界1/5。中美合作關係穩定健康是全球的福祉。面對“不衝突,不對抗”的中國,合作共贏才是特朗普政府的上策。在國際安全領域,中美雙方在國際反恐合作、國際裁軍和防擴散、穩定朝鮮半島局勢、防範日本軍國主義危險、推動亞洲和平與穩定、打擊國際犯罪、促進環保事業等方面存在許多共同利益。畢竟中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許多重大地區和國際事務都離不開中國的參與。中國在解決臺灣問題,提高綜合國力等方面也需要美國的合作。而且,在中美間相互認知和日益深化的全面交往中,已形成了處理危機和預防衝突的一些機制,尤其是兩國政界、軍界高層之間加強交流互訪,新建立的外交安全對話、全面經濟對話、執法及網路安全對話、社會和人文對話等4 個高級別對話合作機制,對於妥善處理敏感問題,建設性管控分歧,促進相互關係發展,將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習主席此次訪美期間,兩國元首舉行多場會見會談,確認了中美關係發展方向和原則,規劃了雙邊合作優先領域和機制,達到了相互結識、增進瞭解、建立互信、凝聚共識的預期目的,不僅完成了中美關係的平穩過渡,也實現了新時期中美關係的良好開局,這必將會有效抑制和震懾“台獨”分裂勢力。放眼未來,唯有始終保持中美關係健康發展,臺灣才能最終變美國的“棋子”為“棄子”。

總之,臺灣問題事關中國的核心利益。實現中美關係的健康發展,最核心的環節是處理好臺灣問題,美國不應該向“台獨”分子發出任何錯誤信號。同時,中國人民捍衛自身核心利益的決心和意志是堅不可摧的,美國也不應該出現誤判和誤導。本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原則和立場,中美關係的健康發展才是必由之路。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